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国内国际财经房产汽车产经农业科技IT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娱乐女人军事游戏区块链

行业资讯

  • 规范教育收费,让违规收费远离校园

    “我家孩子今年从幼儿园毕业,园方组织拍毕业照,每个人收费200元。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家长觉得收费太高了,可幼儿园老师说不缴费就不安排孩子拍照。考虑到毕业是孩子人生中一件有纪念意义的事情,我们还是掏了这笔钱。”前不久,读者林女士来信反映高价毕业照的问题。   这段时间,幼儿园的孩子们迎来人生中第一次毕业。可与此同时,一些家长面临一道选择题——“少则两三百,多则五六百”的高价毕业照,拍不拍?   “老师在家长微信群里发消息说,幼儿园给每个孩子拍一套毕业册,费用398元,明显高于市场价格。”河南商丘一位家长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反映,“老师一再说是自愿原则,但毕业照不是普通的照片,多数家长不得不‘自愿’接受这个价格,拍了照片。”   湖北孝昌县一位家长反映,幼儿园将拍毕业照和聚餐捆绑收费,“老师明确告知,不缴纳毕业照费用就不安排孩子参加拍照”。当地教育局调查后表示,经核查,该幼儿园收取毕业照及毕业聚餐费用每人200元,其中毕业相册拍摄费用150元,毕业聚餐活动50元,共收费30200元,并且老师在解答家长疑问时使用了不当语言。目前,教育局要求幼儿园退还151名学生所交50元毕业聚餐费;毕业纪念册重新征求家长意见;对园长进行了批评教育,宣传了相关收费政策,要求学校今后严格按程序收费,规范办学。   对于幼儿园组织拍摄毕业照,大部分家长都表示认可,“毕竟一生就一次,给孩子留下纪念”。但不少家长同时认为,“花上几十块钱拍个集体照就足够了,花几百块钱拍毕业照太贵了。如果有家长愿意无可厚非,但不能强加给每个孩子、每位家长”。   除了高价毕业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校服、教辅资料、教育软件、电子产品等强制消费的情况。今年5月,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报了多起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等典型违规收费问题,被通报的几所学校都是以推广平板电脑教学的名义违规收费。   “学校通知交校服费960元”“家长想看幼儿园监控要付费”……据家长们反映,部分费用没有明确采购清单,而且比市场价格高出不少。因为怕不缴费孩子被区别对待,多数家长虽然有质疑,最后还是把钱缴了。   为规范教育收费,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多次发文,规定“学校不得擅自设立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全国各地也在持续开展整治教育乱收费专项行动,有些地区如广西明文规定了公办学校教育项目收费清单,指出各中小学校(幼儿园)除教育项目收费清单外,未经批准,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严禁学校或其他机构以任何名义在学校内代收其他任何费用。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朱晓宏教授认为,儿童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假如在基础教育阶段过多引入高消费项目,容易形成攀比风气,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针对此类问题,一是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督导与问责,收费问题涉及民生,必须压实园长、校长负责制,一经查实,严肃处理;二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们,要拥有教育者的专业自觉,教育逻辑必须超越商品逻辑,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事,坚决抵制;三是应该在全社会加强宣传和引导,畅通监督举报渠道,让教育乱收费无处遁形。   一位教育工作者来信表示,老师们是孩子们的榜样,应当注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一定要有红线思维,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违背职业道德、滥用教育资源谋取利益”。

    人民网   11 阅读   2022-08-01 20:02
  • 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揭牌,丘成桐受聘为名誉主任

    7月30日下午,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召开前夕,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揭牌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 据悉,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是科技部首批支持建设的13家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旨在针对信息产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前瞻性、关键性科学问题与核心技术,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应用数学中心平台。 “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以数学与应用研究以及工科见长,在信息、计算机、控制、交通、电气、建筑、土木等领域具有长期、坚实的研究基础以及学科聚集优势。”东南大学副校长吴刚表示,“中心将发挥东南大学传统工科优势,结合已有的学科基础,在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科技发展的方向上做出有特色、开创性的研究。”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曹进德详细论述了中心的建设方案,他介绍,中心将围绕信息产业领域的基础数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具体在信息通信数学、信息与智能控制、数据科学与超高维计算三个研究方向上展开。 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出席仪式并致辞,他勉励江苏国家应用数学(东南大学)中心要以服务更高层次的中上游研究为目标,成为优秀的国家应用数学研究中心。 仪式上,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为中心名誉主任丘成桐、中心主任曹进德颁发聘书。丘成桐、曹进德为中心常务副主任虞文武和中心副主任刘继军、黄永明、温广辉颁发聘书。

    光明日报   12 阅读   2022-08-01 20:01
  • 湖南郴州:“小戏迷”免费学昆曲

    近日,暑期少儿昆曲公益课堂在位于湖南省郴州市的湖南省昆剧团开班,60多名“小戏迷”在昆曲演员的带领下,学习体验昆曲,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丰富暑假生活。

    新华网   13 阅读   2022-08-01 19:57
  • 游戏里的“时空对话”:“90后”女孩与“红色剧本杀”

    30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朝阳街道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家沉浸式“剧本杀”体验店内,人潮涌动,熙熙攘攘。 体验店店主娄岑是一位出生于1993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逻辑推理游戏“剧本杀”。思考良久后,从小热爱刑侦悬疑片的她告别教育行业,正式踏入“剧本杀”行业。 “一开始我只是想开一个小店铺,但当我慢慢理解这个行业之后,发现‘剧本杀’是一个新兴行业,可以帮助其它相对传统、内容产出较慢的文旅产业实现升级。”娄岑说。 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娄岑在经营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在“剧本杀”专业方面积累也不多。加之行业竞争加剧,她开始考虑转型变革。 在娄岑看来,“剧本杀”是人们娱乐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收集用户体验时,我发现游戏者通过阅读剧本、体验游戏,会慢慢从嘻嘻哈哈变得沉默,并开始代入式地去体会、思考那段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娄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与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一同沟通交流后,娄岑开始向“红色剧本杀”领域进军,并撰写了第一个红色剧本——《五四风雷》,地点设在湖州影视城,意在让游戏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四运动”的青年精神。 虽然经营挑战重重,但娄岑仍觉得这个行业潜力无限。 “现在很多本子玩的不是破案推理,角色背后都是人性的选择。眼下,越来越多的沉浸式体验也有了红色主题。”娄岑认为,剧本杀逐渐“去杀化”,沉浸式与剧本强强融合,新的业态才刚刚开始。 2022年,朝阳街道“西街管家”党建联盟也在寻找沉浸式主题党日的新模式,计划打造“红色剧本杀”体验项目,这与娄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她创作的第二个实景剧本《古街风影》,地点便设在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 小西街历经沧桑,保存相对完整,生活气息浓厚、街巷格局整齐、水街风貌浓郁、清代建筑接连成片。如今,小西街重点打造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特色街区,将本土元素与文创、艺术、创意、商业等要素有机融合。 “我们对街区部分老房子进行布景设置,打造沉浸式实景‘红色剧本杀’。”娄岑介绍,古色古香的老街区配上有年代感的服装,能让每一位体验者更好地理解剧本,更投入地去执行每一次剧本任务。 “如果通过一次游戏,能让体验者感受到以前的艰苦岁月与雄心壮志,从而更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那这次体验就变得有意义。”娄岑认为,这些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红色剧本杀”,在还原红色风貌、赓续红色文脉的同时,也让党史学习教育充满了趣味。 “接下来,我将继续以湖州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为依托,让更多的人体验曾经在湖州大地上发生过的动人红色故事,为湖州的红色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娄岑说。

    中国新闻网   14 阅读   2022-08-01 19:56
  • 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教育部这些专场招聘活动看过来

    眼下,正是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刺期”。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为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针对性帮扶,目前,教育部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集中开展“2022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专场招聘活动”,第一阶段为本月20日至8月10日,第二阶段为8月20日至9月10日。截至目前,共汇集3045家用人单位,提供20万个面向2022届毕业生的岗位。 据了解,为广泛开拓市场工作岗位,教育部升级了“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吸引519万名2022届毕业生和55万家用人单位注册使用,为2022届毕业生累计发布岗位信息3296万条,毕业生投递简历1.92亿人次。

    央视网   14 阅读   2022-08-01 19:55
  • 第一届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广州开幕

    第一届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30日在中山大学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位学者与青年学生参会。 7月30日,第一届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中山大学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位学者与青年学生参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主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22位学者将在会上分享有关清代以来台湾历史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秘书长李细珠在开幕式上表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不朽功勋。我们在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大学举办第一届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为两岸和平统一贡献青年学人的心力与智慧,就是对孙中山先生毕生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谢湜在致辞中表示,中山大学历史学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努力开展台湾史及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广东有研究台湾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我们愿意与学术界同仁特别是青年同仁共同努力,促进学术交流,拓展研究平台,推进台湾史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台湾教师侯彦伯说,此次研讨会演讲主题多元,研究年代跨越清初至20世纪60年代,多位在大陆高校任职的台湾教师与青年学者开展对话,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两岸台湾史研究的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鹏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台湾史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正确的史观,即台湾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青年学者要牢牢把握这一点。他说,目前台湾史研究开展得还不是很深入,未来我们寄希望于青年一代,此次研讨会体现了青年学者在台湾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深度与学术潜力。 据介绍,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历史研究》编辑部发起,旨在培养台湾史研究的新力量,推动台湾史学科建设,将每年举办一届。

    中国新闻网   10 阅读   2022-08-01 19:54
  • 西藏民间艺术活动:年轻人的先锋表达

    一场民间艺术活动30日在拉萨举行,活动以少年藏戏表演节目开启。 这一名为“圣山林卡”的活动由一群西藏年轻人发起,如今已举办7届。这场活动让人们看到了国际文化的输入,亦有民族艺术的表现,更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息传达。 从影像展到画展,从儿童教育主题区到创意集市,再到音乐舞蹈表演,不断给参观者带来兴奋点。展览中,《公民之树》的艺术装置引人沉思,树上挂满了世界各地的水,在提出人类学范畴的讨论的同时,也提出了世界生态作为一个整体的呈现可能。 以藏民族朗玛堆谐艺术表演成立的爱心乐团,由老年人自发组成,如今成立3年有30余名成员。现场,他们连续表演了18个曲目。57岁的昌木决是其中一员,她说:“成员大多数是退休的老人,现在年轻人也喜欢朗玛堆谐,有些学生跟着我们一起学习。” 索珍是一位年轻“宝妈”,带着三岁的女儿前来体验。她说:“年轻人自己打造的活动很有时尚感,用时尚的平台推出了很多藏民族传统艺术,创意集市也能看到自创的潮牌服饰。现在西藏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敢于创新。” 作为观众,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桑吉东智前来观看。他关注到,从“圣山林卡”到甜茶馆艺术节,近两年由西藏当地年轻人自发组织的民间艺术节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不乏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艺术语言的表达。就与国际文化链接而言,很多年轻人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拥抱和创造,参与感更强。 连日来,西藏官方正举办文化节,桑吉东智也参与其中。他表示,希望官方和民间的多元文化生态一直继续下去,不同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的人群均可以各取所需,自足享受。

    人民网   8 阅读   2022-08-01 19:54
  • 班主任要升学宴红包?江西修水:纪检监察部门已介入

    针对网民曝光“班主任要升学宴红包”一事,修水县教体局随即开展调查。经初步调查核实,网曝情况基本属实。对此,目前县纪检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

    中国新闻网   15 阅读   2022-08-01 19:53
  • 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中国科大参与研制

    日前,由合肥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联合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该卫星的科学目标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基于微纳卫星和小型化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为构建低成本、实用化的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量子保密通信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提供了目前唯一在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中国科大牵头研制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基于纠缠的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等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并与地面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构成首个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雏形,开展了一系列技术验证和应用示范。面向日益增多的用户需求,在“墨子号”所奠定的技术基础上,发射多颗低成本量子卫星实现组网运行,是构建高效率、实用化、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必由之路。 研究团队成功攻关低成本小型化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实时密钥提取技术等关键技术,完成了星载量子密钥分发终端、微纳卫星平台的研制,将量子微纳卫星的重量降低到“墨子号”的约1/6、光源频率提升约6倍、密钥生成时效性提高2至3个数量级,配合小型化地面站系统,可完成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开展技术验证及应用推广。 量子微纳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助于我国保持和扩大在空间量子通信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助力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光明日报   7 阅读   2022-08-01 19:51
  • 古鱼类化石证明:四亿多年前长江流域曾是海洋

    经过长达20年野外考察,并对比全国范围内志留纪早期浅海红层中发现的大量早期鱼类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早期脊椎动物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4.38亿年前,长江流域曾是一片海洋。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已在地层学专业期刊《地层学杂志》上发表。 “通过追踪红层的分布,可以确定海洋的大致范围。”论文第一作者、团队成员山显任解释,在海平面下降的海退阶段,海水呈现弱氧化状态,导致河流携带的赤铁矿在近岸海底沉积成岩,最终形成颜色醒目的红层。通过研究全国范围内志留纪海相红层的分布,该团队重建出我国长江流域古海洋的海岸线。 整个志留纪时期共识别出三套浅海红层,分别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距今4.38亿年)、中晚期(距今4.33亿年)和罗德洛世晚期(距今4.25亿年),根据各自所处的地层位置分别被称为“下红层”“上红层”和“罗德洛统红层”。然而,这些浅海红层中大多缺失笔石、牙形刺等志留纪标准化石,导致红层对比和时代划分都存在很大分歧。怎么办? “科研人员已经初步建立起志留纪鱼类生物地层对比序列。”论文通讯作者、团队成员盖志琨强调,盔甲鱼类是我国志留纪浅海相红层中的常见分子,三个具有特色的鱼类组合——温塘组合、茅山组合和扬子组合,分别对应志留纪下红层、上红层和罗德洛统红层,可为这三套浅海红层之间的对比提供重要的化石证据。 “江西九江地区清水组与西坑组的鱼类组合面貌截然不同,分别代表了盔甲鱼类两个不同的演化阶段,为长江流域志留纪上、下红层的精确对比提供了参考标尺。”清水组是关键的志留纪含鱼层位,丰富了温塘组合的生物多样性、扩大了该组合在扬子地区的古地理分布,盖志琨表示,温塘组合的深入研究为我国长江流域志留纪下红层的对比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证据,并能为志留纪浅海相红层的时代划分提供化石证据。 该研究同时表明,塔里木盆地曾与华南板块相连。“塔里木盆地是从华南地区慢悠悠漂来的,华南板块则向东平移滑动了800公里。”盖志琨指出,根据古生物化石研究,结合古地磁学、地层学和古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塔里木—华南联合板块可能是被羌塘、昌都陆块从南向北撞开解体的,之后塔里木板块按顺时针方向缓慢向西北方向漂移,大约在晚二叠世时到达现在的位置。 “古生物化石是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关键证据。”盖志琨说,盔甲鱼类头甲扁平,缺少成对的偶鳍,表明其游泳能力较弱,宽广的陆地和海洋都成为其扩散、迁移的障碍,因此盔甲鱼类具有重要的古地理意义。该研究发现,新疆柯坪—巴楚地区的志留纪特列奇早期浅海红层中有丰富的盔甲鱼类化石,鱼群面貌涵盖基干盔甲鱼类的三大类群和原始的多鳃鱼类,与同时期华南地区的鱼群面貌高度一致,这为华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浅海红层之间的对比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表明相隔4000公里的两块板块当时可能属于同一片海域。 “无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华南和塔里木盆地属于同一动物地理区系。”盖志琨表示,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俯冲,塔里木板块是否要继续向北漂移,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光明日报   9 阅读   2022-08-01 19:50
  • 176名港澳大学生将在广州南沙开启6周沉浸式职场体验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7月28日,2022年港澳青年学生南沙“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启动礼暨“湾区创未来”港澳青年实习生故事会在广州南沙举行,176名港澳大学生将陆续在南沙开启为期6周的沉浸式职场体验。   主办方为实习生准备了南沙区商务局、产业管理局、金融机构、大型央企、港资企业等众多优质岗位。为帮助“百企千人”实习生在大湾区实现就业转化,南沙与广东省人力资源协会等签约合作,共建实习就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为港澳学生提供游学、实习、就业、执业技能培训等链条式服务。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南沙对港澳青年的吸引力,今年的“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在粤港澳三地公布后,吸引了800多名在内地、香港、澳门以及海外求学的港澳学子报名。最终,来自香港大学、澳门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境内外高校的176名港澳生成功入围。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的赵同学,在启动礼前已经进入广州先进技术研究所实习,辅助研究所内的博士做生物材料的研究。“这是我10年来第一次来到内地,我非常看重这次实习机会,在完成了‘7+3’天的隔离后,就开始在南沙实习实践。”   赵同学说,香港也有高质量的实习机会,但与内地相比,岗位少很多,多数学生很难获得机会。过去一周的实习,实验室同事给他充分的实践机会,收获很大。“研究所很重视我们的想法,也非常愿意放手让我去做一些尝试,这对我来说是宝贵的历练机会。”   在广州市汇智蓝天国际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暨“一带一路”域外法查明中心实习的香港青年吴志远,实习中逐渐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大法域”有了更深的认识。“近年来,国家推行港澳律师取得内地律师执业证(粤港澳大湾区)获准在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日前澳门律师在内地执业首案在南沙在线远程授权见证,让我感受到南沙是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的先行区。”

    中国新闻网   5 阅读   2022-08-01 19:47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利用闲暇时间“打零工”

    工作闲暇时还想干点啥活儿?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短视频博主……随着线上经济迅速发展,“网络兼职”就业新业态受到欢迎,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职业成为很多劳动者“打零工”的新选择,不少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打零工”。      不少人愿当“斜杠青年”   “在准备课程设计之余,我还兼职送外卖,这样既可以换换脑子,又能挣点零花钱。”在广东深圳某大学就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陈林,如今在闲暇时间里过得很充实。从小喜欢骑行的他,为了给自己买一辆心仪已久的摩托车,自去年底开始便在一家外卖互联网平台做兼职“骑手”。起初不熟悉路线,他每次送餐时间有些延迟,后来掌握了一些技巧,提升了送餐效率,每个月收入不低。   “打零工”一般指短时用工、临时用工、灵活用工等非标准的就业形态。由于零工具有灵活性和兼职特性,吸引了不少人参与,在本职工作之外获得额外收入。   共享经济发展让传统的零工劳动向互联网平台零工劳动转变。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目前中国平台上活跃着近70万名自由职业者,在50多个城市上线灵活就业岗位超过300个。另据某外卖公司数据显示,56%的“骑手”拥有第二职业,其中26%是小微创业者,21%为技术工人。   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催生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到受“线上经济”影响而兴起的网约配送员、直播销售员……技能型、知识型、创意型零工劳动逐渐成为新就业形态。有专家认为,这些零工岗位带来的数字化新挑战、不菲的收入和较好的职业前景,对年轻人颇具吸引力。   在四川成都某医院工作的晓月是一名“90后”护士,每天下班后,她扛起三脚架、相机当主播,通过直播或视频为网友推荐成都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收入明显增加。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更愿意当一名“斜杆青年”,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尝试多种可能。   互联网平台零工劳动为啥受追捧?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莹认为,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算法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以平台为中介的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大规模精准、高效匹配,零工劳动的范围和规模也突破了以往地域性、偶然性限制,呈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精准匹配供需信息   “真没想到,用微信小程序找活儿这么顺利。”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峪山镇长山村村民杨浩在农闲时想找份短期零工,听朋友介绍当地政府刚上线“襄阳零工之家”微信小程序,他便抱着试试的心态登记了个人信息,希望找一份苗圃、园艺方面的零工。没过多久,负责运营该程序的零工驿站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襄州一家园林绿化公司的苗圃基地正在招聘零工,每天工资150元。经过岗前培训,杨浩很快适应了盆景剪枝工作。现在,通过打零工拥有一技之长的他已经筹划在村里发展苗木产业了。今年以来,襄阳通过建立线下零工驿站、上线“襄阳零工之家”微信小程序等方式,累计提供零工岗位1.6万个。   由于零工具有零散、灵活、临时等特点,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的精准高效匹配十分重要。人社部、民政部等5部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 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提出强化零工市场信息服务,将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完善信息化应用支撑,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运用,提升零工信息服务水平等。   各项支持政策越来越多。人社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提出创新发展灵活用工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开展劳动力余缺调剂、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开发灵活就业平台、参与零工市场建设。截至7月3日,正在举办的“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已发布各类岗位需求近1500万人次。广东中山市在招聘会里专设了“妈妈岗”,带动需要照顾孩子的女性多渠道灵活就业;广西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建设线上线下零工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运营奖补等方式,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为零工人员提供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   第三方平台在吸纳零工就业方面作用不小。例如,数字化就业平台企业好活科技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平台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数字化招聘、权益保障、职业培训、共享匹配等服务。   专家认为,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劳动者各项权益保障措施逐步完善和人们就业观念变化,零工劳动将迎来更大发展。   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天气热得很,得尽快到防暑驿站休息一下。”入夏后,在浙江杭州美团工作的“骑手”王伟常提醒自己注意劳逸结合,有空去附近的防暑驿站领面罩、吃西瓜、喝绿豆汤。在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健康体检车开上街头,及时检测“骑手”身体状况。   包括零工就业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质量和权益保障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几年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同时,强化对算法在调度类平台和新就业形态方面的应用监管,如提出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替代“最严算法”的考核要求等。很多平台企业也优化调整算法规则,并联合工会、企业等设立防暑驿站、健康体检车,发放高温关怀金等,从职业伤害预防、收入保障、健康关怀等方面保障劳动者权益。   业内专家认为,应强化相关制度创新,更好保障多元化的劳动群体;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重点关注即时配送,外卖、出行、同城货运等风险较高的零工行业;同时发挥好工会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初浩楠建议,对于零工市场里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要加强监管,打通申诉和信息渠道,提升监管精准度和及时响应度;还要支持技能培训,“互联网+”型企业对零工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应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打造具有专业性、综合性的培训平台,为新型零工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人民网   5 阅读   2022-08-01 19:46
  • 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观察

    这个暑假,青海省西宁市阳光小学五年级学生汪美龄有些惊喜。今年的暑假作业,只有薄薄的一本,全本围绕红色教育主题,30多页的内容涵盖所有学科。   数学作业是根据红军长征地点确定位置和方向,语文作业是为革命先烈制作个人名片……每一页都有设计精美的彩绘图文。汪美龄说:“现在的暑假作业轻松有趣,还能学到很多有意义的内容。”   “双减”实施一年来,校内减负提质,切实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成为推动政策落实的治本之策。围绕主阵地,教育部部署指导学校聚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今年9月秋季开学后,北京市所有区都将开展教师交流轮岗。”不久前,北京市一则消息引起社会关注。大面积、大比例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被认为是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是密云山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也是轮岗政策的积极响应者。近年来,来校交流教师已达157人次,派出交流老师达176人次。如今,这所山区小学不仅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毫不逊色,还是全国篮球特色校,各类社团也一应俱全。   在重庆,一份涵盖12个学科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让作业管理有了指导和依据,为提升育人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重庆市谢家湾学校还建构起“小梅花课程”体系,提供517个综合实践类专题活动、200多个社团活动,让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和学习进度稍慢的孩子各有所获、各自充分发展。   “‘双减’要得到家长的真心认可和支持,学校只能用质量‘说话’,用行动和事实来说服引导。”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说。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主阵地地位愈加凸显,学校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   调研数据显示,全国21个省份出台了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学校普遍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强化了校本教研、落实了“零起点”教学和学习困难学生帮扶等制度,绝大多数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也是关系到“双减”成效的重要举措。   如果在课后延时托管时间走进湖北荆州沙市大赛巷小学,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美少年电视台”的同学正在自己撰稿、编辑、导播、录制,推出一期期精彩的电视节目;创美空间的学生正在设计打印形态各异的3D作品、进行物联控制的新奇设计、自主拼装智能车辆、控制生动有趣的机器人完成各项任务;从事木艺、纸艺的学生在专心致志地剪、裁、雕、磨,操练各项传统技艺……   “现在,我不用为每天给孩子检查作业而发愁,孩子周末也不用辗转在各个培训班中。我们可以带孩子看电影、郊游、看书……既融洽了亲子关系,又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感觉轻松多了。”大赛巷小学学生王哲一的妈妈龚天姝说。   教育部调研数据显示,一年来,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力有效性显著提升,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去年春季学期末的49.1%提高到90%以上。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作业是重要一环,它是学生理解、巩固、记忆乃至创新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评价、改进师生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在哈尔滨师范附属小学校,学校探索推出“七彩作业”模式。除了常规作业、课后习题,学校还增加了活动类作业,也就是体验式、游戏式、制作类、探究类作业。曾经一本本作业本、练习册,更多地变身成一张五颜六色的阅读手抄报、一张将知识点有序梳理的思维导图,或者一份精致的手工、一份创意十足的水果拼盘等。   “暑假作业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体现,背后展现的是我们评价标准的变化。原来我们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现在提倡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提升综合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内外良性互动。”哈尔滨师范附属小学校校长李文玲说。   据了解,目前已有17个省份出台了作业设计指南,学校作业管理制度普遍建立,作业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

    新华社   6 阅读   2022-08-01 19:45
  • 闽侯多措并举为大学城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又是一年毕业季。近日,来自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多多在闽侯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从小生长在北方的她,选择来到闽侯就业的原因很简单,这里给毕业生提供了住房补贴、人才公寓等给力政策。   诚邀天下英才。坐拥福州大学城的闽侯县出台了鼓励高校毕业生来县留县就业创业七条措施,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池”,2021年兑现大学生“万元补贴”705万元。此外,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在闽侯可叠加享受购房补助政策,最高可领取18万元购房补助……   诚意满满的人才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大学城高校毕业生来到闽侯,让青春和智慧在八闽首邑闪耀光芒。   毕业生最高可领取18万元购房补助   6月12日上午,福州大学旗山校区风雨馆内人声鼎沸,2022年“好年华·聚福州”闽侯专场校园供需见面会的开篇——福州大学专场招聘会在这里举办。   招聘会现场,一块印有“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可叠加享受购房补助政策,最高可领取18万元购房补助”的展板十分吸睛。   闽侯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6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间,在闽侯县(不含高新区,下同)购买一手商品住宅的个人,奖励1万元~ 3万元;办理一手商品住宅不动产权证的个人,按已缴交契税的50%~ 80%给予奖励。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可叠加享受购房补助政策,最高可领取18万元购房补助。   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闽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闽侯县鼓励高校毕业生来县留县就业创业七条措施》,对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及以上毕业生,在我市企事业单位稳定就业或自主创业,按规定缴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个月以上并落户闽侯县的,按每人1万元的标准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给予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租房补贴,提供求职实习短期免费住宿。   外地毕业生可享3个月免费住宿   “我决定留在闽侯工作!”问及毕业后去哪里工作,来自闽江学院的毕业生彭安娜坚定地回答。为啥这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闽侯?原来是闽侯县的留人举措诚意满满,解决了高校毕业生“住哪里”的切身问题。   为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专项行动,吸引毕业生来县留县就业创业,闽侯县为求职毕业生提供“一对一”保姆式上门服务以及快捷酒店免费住宿。   “我通过‘福州人社’微信公众号在线提交申请资料。审核一通过,闽侯县人社局就直接联系上我,提供免费住宿及一系列岗位信息,解决了我就业的后顾之忧,真的很贴心。”彭安娜说。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生活的根本。2022年,闽侯县实施“货币+实物”住房保障,在提供399套人才公寓的基础上,面向新入职企业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提供10万元~ 15万元购房补助或每月400元~900元租房补贴,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该县还提供求职实习短期免费住宿,毕业三年内有意来闽侯县求职实习的全日制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及以上毕业生,可申请享受三个月免费住宿。根据闽侯县地域和园区分布特点,分别由青口投资区提供床位150个以上,闽侯经开区提供100个以上,上街镇提供50个以上,并由以上三个单位与当地快捷酒店签订合作协议,按实际需求安排床位,极大地解决了毕业生初入社会的住房焦虑,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好政策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梦   闽侯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给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沟通桥梁,2022年“好年华·聚福州”闽侯专场校园供需见面会现场组织了60多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800多个就业岗位,邀请4所高校的学生前来参加,同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好年华·聚福州”社会实践及“扬帆计划”实习岗位200个,为闽侯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来自福州大学的新疆姑娘沙同学在大学四年间深深地爱上了闽侯这个气候宜人、环境宜居的地方。立志做一名体育教师的她在招聘会上向闽侯六中、闽侯青口小学投了简历。“这次招聘会除了企业到场之外还有学校等事业单位来招聘,单位类型丰富,很方便我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沙同学对记者说。   为鼓励社会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专业化服务,闽侯县鼓励用人单位出台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配套措施,不断提高薪酬待遇水平,共同营造引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同时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建立工作责任制和通报制度,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列入县直部门、乡镇(街道)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福州日报   7 阅读   2022-08-01 19:44
  • 重庆启动种子种苗打假行动,这七种行为将被严惩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获悉,即日起至10月30日止,重庆市将启动种子种苗生产基地执法检查暨专项打假行动,以下七种行为将被严惩,行为恶劣、情节严重者将被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优质种子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加大农业执法的力度,假种子几乎绝迹,但种子生产、销售套牌侵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扰乱种子市场秩序,危及种业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 据了解,种子种苗基地执法检查暨专项打假行动范围包括“两杂”种子制种生产基地、种苗生产园(场、圃)、蔬菜种子生产地等,主要针对未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种子,未按照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子、受委托生产种子,未按规定备案、未按规定建立、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未执行种子检验、检疫规程生产种子、侵犯植物新品种权、无有效植物检疫证书或证物不符调运应检疫的种子等七种违法行为。 若有上述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种子;违法生产经营的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可以吊销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在七种非法行为中,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惩罚最为严厉。若行为恶劣、情节严重者,货值金额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同时还将给予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重庆日报   41 阅读   2022-07-31 23:19
  • 30位首都“新时代好少年”现场分享先进事迹

    7月28日下午,“筑梦新时代 争当好少年——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30位2021年度首都“新时代好少年”和家长、老师代表欢聚一堂,展现了首都少年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扬冬奥精神、探索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时代风采和良好面貌。 活动现场,30位首都“新时代好少年”代表在“童心向党”“冬奥有我”“公益大爱”“筑梦未来”四个篇章中陆续登场,他们有的能文能武,既能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的热爱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显示出新生一代的无穷力量…… 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学生刘冠臣创立了“弘毅道远,少年如光”服务学习项目,带领21位弘毅少年讲述党史,录制的视频播放量达4.9万人次;还曾采访邵飘萍嫡孙、东京奥运会跳水冠军张家齐家人,关心时事,胸怀记者梦。刘冠臣还是新京报小记者,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获评“新时代好少年”之后最重要的事儿是让“弘毅道远,少年如光”服务学习项目“更上一层楼”,用录制微电影的方式,记录党的思想方针给身边人、身边事带来的点滴变化。 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王陈晞同学,从一年级就开始热心公益,多次参加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组织的多项活动,并将每年积攒的零花钱、压岁钱、片酬悉数捐出,连续五年获得基金会颁发的荣誉证书,以及“爱心小天使”“优秀义务宣传员”称号。目前,她正在筹划为患病儿童建设院内“图书角”的工作。疫情期间,她还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抗疫”行动。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参与海淀区 “携手战疫 共待春来”征文活动,获得二等奖。为丰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王陈晞积极推动《遇见彩虹——附小少年居家学习生活周刊》发刊,荣获“附小杰出新闻人物”称号。在校外,还利用自身的文艺特长积极参与“云合唱”展播,并主持了第24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网络汇演等。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初三学生李心然已经坚持做展馆志愿讲解员近5年时间,累计为近万人提供志愿服务讲解。不仅如此,李心然还带动妈妈,组成了志愿讲解“母子档”,两人经常在讲解时相互交流“切磋”。 活动现场还邀请到了2021“北京榜样”年度榜样人物杜兵建、童朝晖,中国冰雪运动破冰者、冬奥冠军韩晓鹏,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任大队长申行运等“大榜样”与“小榜样”同台,通过故事讲述、对话采访等形式,见证榜样力量代代相传。 此次活动由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联合举办。自2018年以来,首都文明办等主办单位持续在全市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已累计推选出130名首都“新时代好少年”,其中3名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下一步,主办单位将以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契机,充分发挥好少年典型的榜样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见贤思齐、知行合一,推动形成“学榜样我行动 争做好少年”的热潮。

    新京报   43 阅读   2022-07-31 23:08
  • 香港科技大学将建全球首个实体-数字双子校园

    7月28日,香港科技大学发布消息称,将在元宇宙中建立延展实境校园 MetaHKUST,为香港科技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学校表示,该校园为全球首个实体-数字双子校园。 港科大介绍,该虚拟双子校园不仅提供一种沉浸式学习体验,更是一个所有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友都能参与的综合平台,让港科大社群能进行跨校园创作、创新和互动。 首个阶段,学校将建立主要基础设施,包括兴建延展实境教室,安装传感器、摄录镜头和可视化器材等,并请所有大学成员为两个实体校园进行众包扫描(Crowdsourced Scanning),为建立虚拟双子校园提供所需要的影像。 生态系统建成后,两所大学的成员可以在系统中创作属于自己的内容,包括个人的虚拟化身等。同时,两所大学在发放讯息和处理行政方面也会变得更为方便,例如以非同质化代币形式、利用区块链技术颁发加密文凭或成绩单,开放日或毕业典礼也可同时或独立以虚拟及实体形式进行。 负责MetaHKUST计划的港科大副校长(大学拓展)汪扬表示,实体和虚拟世界正急速融合,在这个势将颠覆未来的Web 3.0时代,香港具备了所有发展与契合的要素。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不仅有利于两校园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真正融合,也有助于把元宇宙的发展潜能带到教育中。 目前,港科大元宇宙研究中心团队正致力于在港科大(广州)校园建设第一个混合实境(Mixed Reality)教室,预计今年9月完工,连同即将在清水湾校园建造的同类型教室,两个校园的师生未来将可在同一时间、两个平行空间中互动。

    新京报   41 阅读   2022-07-31 23:06
  • 北京启动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员培训

    7月29日,北京市正式启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促进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员培训。全市基础教育系统4000余名在职在岗的全体中小学干部教师参与了此次培训。 此次培训着眼“双减”背景下中小学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聚力中小学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以教育发展新理念为指引,以干部教师教学管理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为核心,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根据安排,培训课程共有6个模块,共计40学时,分别是:由北京市教育两委领导授课的专题培训(8学时)、“双减”下的教育变革(10学时)、“双减”下的教学提质增效(10学时)、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4学时)、“双减”高峰论坛(8学时)、案例征集与评比展示。全员培训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市区分工负责的形式,市级层面主要负责组织行政管理干部、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培训者的面授培训,计划于11月底完成全部培训。 专题培训共安排了四个专题。其中,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夏林茂带头作第一专题辅导报告,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奋力开创新时代首都基础教育发展新局面》为题,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回顾总结了近年来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了新时代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并寄语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坚定不移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要做学校发展的引路人,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内行人,干部师生的贴心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做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示范者,做新时代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 培训期间,还围绕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内容邀请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等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提供高端引领。 除专题讲座之外,此次培训还特别注重实践取向与培训方式创新,将组织干部教师赴优质学校、新教育场景等进行现场观摩与情境体验学习,分析学校治理与管理变革的经验,探讨育人方式变革下的高质量课堂教学,感受数字赋能教育教学带来的改变。 同时,还将通过“双减”高峰论坛进一步凝练北京市推进“双减”的行动举措与有效经验,同时面向北京市中小学干部教师开展“双减”好学校、“双减”好课堂两类案例的征集评比与市级展示活动,以形成“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多元主题的典型案例,充分激发一线学校的活力和优秀教师的能动性,基于一线优秀教师的专业实践进一步生成实践课程,进而为广大干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为干部教师终身学习构建良好的支持性系统。

    新京报   45 阅读   2022-07-31 23:04
  • 牡丹江通报无证校外培训机构体罚学生:涉事人员被行政拘留

    针对网传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校外培训机构体罚学生一事,7月29日,牡丹江市西安区委宣传部发布通报称,涉事机构无办学资质,已依法对涉事培训机构人员处予15日行政拘留处罚。 7月27日,位于解放路80号门市的一无证校外培训机构体罚学生的视频在网络平台传播。 经查,涉事机构无办学资质,以看护形式对学生进行学科辅导,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目前,西安区教育体育局已对其下达停止办学通知书,要求其退还全部学费。市公安局西安分局已依法对涉事培训机构人员处予15日行政拘留处罚,并处予行政罚款。 通报称,西安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严防校外违规培训反弹。

    新京报   49 阅读   2022-07-31 23:00
  • 借暑期托管名义违规组织学科培训,北京两家机构被点名通报

    7月30日,北京市教委官方微信公众号“首都教育”发布消息称,“双减”工作市级专班印发《关于以暑期托管为名组织违规学科培训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接到群众举报,某从事暑期托管的社会机构,面向学龄前儿童组织开展汉语拼音、看图写话、数学计算、英语自然拼读等学科知识培训,违反有关政策规定。 核查发现,九得堂国际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举办的暑期托管班(经营场所:朝阳区雅成二里18号楼1层103、105),北京华夏学优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举办的暑期托管班(经营场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京丽都底商),存在违规组织学科培训的问题。朝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双减”专班叫停违规活动,责令机构做好退费及学员安置工作,并将相关证据移送执法部门查处。 “各社会机构要严格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双减’政策规定,自觉规范经营活动,不得面向学龄前儿童进行学科培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或变相组织学科类培训。”通报称,市区各部门将加大巡查检查和综合执法力度,持续打击各类隐形变异违规学科培训行为。

    新京报   42 阅读   2022-07-31 22:56
  • 清华园的创业“沃土”:创新能力都是宝贵财富

    6月10日,2022年清华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行。经过4个小时的激烈竞逐,决赛遴选出11支2022年度清华大学十佳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清华园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离不开清华大学20余年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对于学生创客们而言,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攻关和资金受限,还缺少一方能够帮助他们迅速成长的“沃土”。 据清华大学2021年公布的数据,自2016年入选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以来,学校总投资6.9亿,搭建双创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载体空间面积24860平方米,组织各类双创活动近2800场,覆盖130所高校,培训27万双创学生,服务540个双创团队,孵化157个培育企业或项目,技术创新成果转让交易额8350万元。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走进清华园,可以感受到越来越多富有创新梦想的年轻人正在开启浩瀚征程。 清华大学学生曹德志即是其中之一。2019年4月,他和同一个实验室的师兄仓基荣即将毕业。交流中偶然谈及未来发展,曹德志透露了创业的念头,两人一拍即合,创业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在曹德志看来,自己如此幸运。“我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学校高度认可。清华有非常丰富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商业逻辑,收获的不仅仅是资金支持,更是一种珍贵的肯定,让你更加坚信自己能够做到。” 在2022年清华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调人、教务处副处长刘培在致辞中表示,创新创业教育是清华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华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1998年,清华举办亚洲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清华入选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以来,清华提出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围绕创业方法论、创业模式、创业领导力等多方面主题授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型创业常见模式、过程,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与创业技能;培养创业家精神,使学生理解创新创业在新时代的意义与机遇。 同时,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学生教学培养计划,开设“SRT自主创新创业专项”训练,为创业团队匹配学分和经费,在校时即进行创业精神和技能培养,努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为创业实践学生提供全过程培养 除面向所有本科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外,清华大学还有各种面向不同人群的创业人才培养计划。 “启·创”计划是其中之一。每年选拔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潜质的优秀学员,通过个性化匹配多方位资源,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颠覆性创新思维和优秀商业意识的创新创业人才。 “启·创”计划与水木校友种子基金、英诺天使基金、启迪之星创投基金、泰有基金、真格基金等头部早期机构进行深度合作,按照模块培养、常态培养和创业实践三个维度进行培养。据悉,在创业实践培养环节,鼓励学员在两年培养周期内,通过酝酿、迭代、启动、孵化四个阶段,经历真实创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可行性和落地实操性的商业逻辑闭环。 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该计划自2013年实施以来,累计招收学员270余人,催生70余个创业实践与创业训练项目,其中包括“八度阳光”、“清芯科技”等优秀学生创业项目。 “清华创+”成立于2014年12月,是由清华大学、政府、投资界三方合力打造的高校创业服务平台。对大学生创业者和年轻校友的创业项目提供无偿不占股的基金支持,有助于他们在项目早期阶段迅速地试验自己的想法,积累原始数据,抢占市场。 为挖掘、培育校内优秀创业团队、创业项目,“清华创+”发起设立校园合伙人培养计划,通过在各院系中选拔出一批对创业感兴趣的校内同学,组织内部学习与交流活动,开展为期至少一年的跟踪式培养,将“清华创+”成体系的创业资源和服务对接给被推荐的优秀创业项目、创业团队。 截至2021年,“清华创+”入驻团队有832支,领域涵盖广泛。根据在册项目统计,“清华创+”基金累计支持164支创业团队,基金支持项目已完成融资总额度43亿余元。 为有志创业学生搭建丰富平台 在清华x-lab 1000平方米的工作区里,活跃着许多热情专注的身影。这里有办公空间、教学空间、团队孵化空间、人员共有空间等功能区,可以同时容纳数百人进行实践和交流。 据悉,清华x-lab是学生团队培育平台及资源聚集和学科交叉的生态平台,依托经管学院,由16个院系合作共建。这是清华大学对创新创业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搭建的丰富多样的平台之一。 从2013年4月成立至今,已有4万余人次清华学生和校友参与了x-lab组织的各类创意、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活动,1600多支以学生、校友和教师为核心成员的创意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加入x-lab,获得培育支持。更有许多创业公司从这里毕业“单飞”,注册公司延续梦想。 在位于李兆基科技大楼的另一个校园创客空间内,数控车床、铣床、精雕机、3D打印机,供创客们使用。国内外创客明星、知名创客导师,不同学科思想碰撞、忽然冒出的创意火花。这是在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基础上升级转型的清华iCenter。 在iCenter一万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诞生了很多奇妙的东西,比如“方听音乐盒子”,这个成本只有百元的木质方盒子,只要与iPad连接,就能变成钢琴、沙锤、吉他、架子鼓等不同乐器;“城市树邻”是一款会移动的花盆,通过多种传感器采集阳光数据,指引花盆移动,寻找充足的阳光。八度阳光、modo电动汽车、天空工场兴趣团队等众多创客团队从这里走出,将梦想变为现实…… 为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清华大学重点打造了“未来兴趣团队”、“创客空间”、“X-lab”、“创+”、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等多个平台。刘培表示,无论学生们是否创业成功,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可以影响终身的,当学子们带着这笔宝贵的财富走出校门时,他们的未来可期。

    新京报   29 阅读   2022-07-31 22:54
  • 北京大学生在创业路上稳步起飞

    “如果你想创业的话,不要只停留在想法上。实践出真知,有想法别犹豫,马上去做就好了。前期的试错成本很低的,哪怕失败了,也是一种经验。”从大学开始一直坚持创业的首都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生王子涵如是说道。 王子涵是一家智慧农业科技公司的主要创始人,从大二开始一步步将创业的想法付诸实践,并成功入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理工园)享受着政策扶持。如今,王子涵创办的这家公司已渐入佳境。 像王子涵一样,选择创业的北京大学生还有很多。在创业道路上,他们有过哪些迷茫、走过哪些弯路?又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帮助? 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更要有志同道合的伙伴 “以互联网+新农业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一套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提供种、产、销全链路的综合服务。”王子涵和其他创始人从2019年7月份,就开始了“迷你田园”创业项目,最初的想法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增加娱乐性与科普性,让更多人了解农业、喜欢农业。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在线租种土地,让农场员工种植自己想种植的蔬菜瓜果,并通过监控实时观测种植情况,“什么时候作物成熟了,农场员工就可以把蔬菜瓜果打包邮寄给用户。” 同时,农户也有一套种植辅助系统。“很多农户种菜还是依据多年经验,但自然环境是多变的,经验已不足够科学和准确。我们的设备和系统可以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比如温度、湿度、水等信息,农户能在手机上实时看到作物生长情况,还能直接通过系统实现自动浇水、施肥等。”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农产品销路受阻。“迷你田园”项目迎来第一个发展机会。在农村成长起来的王子涵对土地有着天然的热爱,至今仍记得年少时夏日夜里爷爷奶奶冒着暴雨抢收水稻的场景,“我和其他创始人都是农村长大的,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帮助家人减轻负担,后来没想到有这么多人需要,疫情期间也帮助了很多的农户。” 当看到平台上订单不断时,王子涵和创始人们感受到莫大鼓舞,“很多人通过我们的平台把菜卖出去了,这种成就感是无法言说的,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研发和升级。” 2020年9月,王子涵和创始人们的“迷你田园”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 或许从更早开始,王子涵就露出了创业方面的“天赋”。王子涵高中在天津市耀华中学就读,并加入了学校的创业社团。“有个学姐即将出国,她对创业很了解,也了解国内外的创业环境,每次社团活动时就跟我们分享经验,她说,‘创业就是发现身边的痛点,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她的话早早地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我记得十分清楚。” 王子涵记得自己当时提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想法,“我以前很喜欢打篮球,但是女生又比较爱干净,打篮球总是会把衣服弄得特别脏。我就想能不能用一种不沾土的材料做篮球,这样就不会弄脏衣服了。”想起自己高中时期的“奇思妙想”,王子涵笑得很开心。 创业路上,除了好想法,也离不开志同道合的伙伴。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大三学生刘法园对此深以为然。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拍视频,那会儿主要是想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2021年年初,刘法园用个人名义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征集人员拍摄微电影的朋友圈,没想到一周之内有60多人报名参与。 “很惊喜,没想到这么多人都想做这件事。”刘法园迅速组建了拍摄团队,并在拍摄任务结束后走上了创业道路,创办了婳影数科影视工作室。跟他一起拍摄电影的60多人中,不少人现在依然留在他的创业公司里。 从场地支持到专利申请国家政策解决后顾之忧 “桌椅都有,环境也很好。面积20平米左右,能满足6到8个人一起办公。”刘法园说。3月份开始,刘法园渐渐加大了来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理工园)工作的频率。赶上暑假,他在附近租了房子,基本每天都会过去。从去年10月入驻至今,他越发感受到平台对于初创公司的重要性。 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理工园)是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体系中的一个。2015年,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高校高质量就业创业计划》,启动构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目前,北京共有良乡园、软件园、理工园、沙河园4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以及25个高校分园,“一街四园多点”的孵化体系正式建成。截至目前,“四园多点”孵化总面积8.5万平方米,累计孵化大学生创业团队4225支,带动就业24594人,融资超过20亿元。 “这里都是创业公司。跟他们聊天时就会了解到他们公司的成立方式、初衷及经营战略,包括他们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经历,给我带来很多帮助和冲击。而这些是其他渠道很难学到的。”刘法园告诉记者,自己深深感受到与这些创业者的“同频共振”,也接收到了很多有益信息。 地处北京高新企业云集的海淀区、周围都是创业公司、宽敞明亮的办公空间、贴心的创业政策服务……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理工园)给了众多大学生创业者温暖的空间。 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匡校震曾表示,创业团队入驻后,不仅可获得免场租、免水电和物业费的支持,还可以享受政策咨询、工商注册、法律服务、银行全流程服务等基础型服务,专业培训、导师辅导、人才招聘等提升型服务,以及投融资对接、行业产业对接、生态平台建设等拓展型服务。 “我大概算了一下,仅场地这一项,一年就可以帮我节省十多万的成本。”刘法园说。对于大型企业,十几万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起步阶段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而言,节省的资金可以做更多事情,也意味着无限可能性。 这些大学生创业者在校期间也得到了学校众多支持。“首师大前两年成立了一个技术转移中心,我们入驻、办营业执照、申请孵化项目等,这里的老师都给了很多帮助。如果要申请专利知识产权,对专利费,学校也有资金支持。”王子涵说。首都师范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是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成员单位,是响应北京市号召成立的第一批技术转移机构,日常负责运营“首都师范大学融创基地”,并以此为枢纽,融合学校各类创新创业资源,推进科技成果向北京市各区科委和中关村园区辐射。 创业路上的“必修课”是团队管理 从校园中走来,众多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初始成员大都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对于很多创业者而言,学会管理好团队成为了创业路上的“必修课”。 对于带团队这件事,王子涵认为难度在于如何让团队成员对自己发布的任务认同并且毫无保留地执行,“大家都是学生,也都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现实角度来讲,不可能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创业项目里,从管理层面来讲,还是挺难的。” 与此同时,考研、保研、出国留学、去大厂工作,毕业生面前的每一条道路都可能让创业团队“分道扬镳”。 刘法园也曾对此有深深的苦恼,“团队里有很多学生,学生本来就是不稳定的。”好在刘法园在入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理工园)后,从同样创业的团队里得到了启发。 “我们11楼有个北大的学长,他一直在做校园市场方面的一个创业项目。我就跟他说了我的这个事情。”刘法园说,学长告诉他,无论是学生团队,还是成年人的创业团队,都会面临各种导致人员不稳定的因素,当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所需要做的是稳定住一直跟随自己的成员,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吸引更多的新鲜力量。 而针对团队成员的优胜劣汰,学长的分享也让刘法园恍然大悟。 “我之前在公司开会的时候,一直在跟大家说的是‘要把公司当成家’。但学长跟我说的是不能把团队当成一个家。”刘法园解释,家是没有淘汰概念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不会减少,但团队不一样,团队更多的应该像战队一样,“不合适的人就应该筛选掉,合适的人可以随时加入进来,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团队一直向前冲。” 在人力管理这个问题上,王子涵选择了辅修一门专业来帮助自己,“我一共辅修了两个专业,其中一个就是人力资源与公共事务管理,感觉在带团队方面还是对自己有启发的。” “准备创业就要一直坚持下去,不要摇摆。”有人离开有人加入,在两年的创业过程中,刘法园感慨最深的是个人心态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创业者,是坚持创业还是去保研、考研,或者出国留学,每一条道路都充满着诱惑力,“我也曾摇摆,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创业。作为创始人,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很多人在跟着我,所以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兼顾学业与创业,“创业天天都是期末周” 对于学生而言,学业似乎永远在第一位。这对于忙着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兼顾学业与创业是一个避不开的难题。 王子涵的专业是秘书学,在完成本专业的同时还辅修了两个专业。密密麻麻的课程让王子涵吸收新知识的同时,也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其实学习内容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时间的确非常紧张。尤其是做项目之后要带两个团队,再加上要参加各种比赛,真的会很绝望。不过当我熬过来以后再回头看,那真的是一段会发光的经历,为了喜欢的事情忙碌,每一刻都非常充实。” 刘法园也很忙,忙着上课忙着创业,忙着自学创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到期末周的时候,看见大家在群里、朋友圈吐槽时间紧张,我就觉得这太‘小儿科’了。因为我除了忙期末考试,还要忙创业。创业是一天也不能停的,创业天天都是期末周。” 好在创业路上绝望、紧张也总是和巨大的成就感相伴。 “去年年底,我们公司在做年终总结。然后就发现初创人员只有四个人,但是到年底的时候已经有26个人了,再加上在学校的一些人,一共得有40多个人。”刘法园解释,并不单纯是因为人数增多而喜悦,更多的成就感来自于这么多人对他选择的这条道路的认可,“更多的人加入,证明了创业这条路是正确的,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 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到一家创业公司,王子涵和刘法园都经历了众多坎坷,也收获了成长。 “无论是创业团队的队友,还是给我指导的老师,甚至是一些比赛之后还会给我们建议的评委老师,以及其他公司的商业伙伴,大家都在给予我们帮助与支持。一个创业项目能不能最终成功走下去,我觉得人是最重要的,项目的想法倒在其次,因为我特别重视团队成员。”王子涵说道。 2022年6月,《北京市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正式印发,其中对大学生创业提出了更多的扶持政策。 在融资上,加强了大学生创业板、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组织子基金对接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等资金支持。在场地上,将大学生创业园最长免费服务年限由2年延长至3年,明确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在激励机制上,鼓励高校综合运用允许休学创业、创业成果计入学分、参赛获奖推优推免等政策予以支持。同时,启动面向毕业年度内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工作。 对于众多想在创业领域跃跃欲试的大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新京报   18 阅读   2022-07-31 22:52
  • 政策扶持、高校助力,多数大学生有过创业意愿

    “对符合条件的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遴选一批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和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分别给予60万元和最高1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近期,北京、江苏、山东等多地发布相关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创业服务及支持。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公布一组数据,2020年,通过对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的创业数据与全国高校学生学籍学历数据比对,2015届—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创业大学生54.1万,其中毕业生44.4万,在校生9.7万。 高校为学子创新创业提供“沃土” 中国传媒大学近日公布了两项“双创”竞赛入围名单,其中,“上线了,中轴!中轴线数字文创产品、古旧物件虚拟交易平台”、“红色老旧电影AI修复平台”等56个项目入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市赛网评。 近年来,中传的大学生参加“双创”竞赛的项目逐年增加,学生积极性高,离不开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这几年的工作积累。 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执行主任闫玉刚介绍,在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的时候,会具体结合传媒院校的特点。“我们不是单纯说培养了多少创业者,体量达到多大,而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兴趣和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融创。” 在创业实践中,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成为青年创业者们面临的问题,也关系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成功的几率。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也在为学子培育创新创业的“沃土”。 例如,清华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围绕创业方法论、创业模式、创业领导力等多方面主题授课,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型创业常见模式、过程,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与创业技能。还设立了面向不同人群的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启·创”计划、“清华创+”等。此外,为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清华大学重点打造了“未来兴趣团队”、“创客空间”、“X-lab”、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等多个平台。 再如北京交通大学,为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该校依托学校轨道交通优势特色学科等资源,多举措为高校学子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建多家实训、孵化中心,设立多个专项扶持基金……形成了新工科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该校共533支团队报名,3402人参与。 闫玉刚介绍,“双创”不能只停留在计划书、创业设想这一步,近年来,学校多渠道沟通,和社会单位形成合作关系,比如和媒体、创业咨询公司、文创企业等共同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其中既包括项目孵化,也有路演辅导等服务,把有价值的项目稳定下来,继续孵化。闫玉刚坦言,在孵化方面,中传还在探索中,目前孵化能力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也是受制于没有专项投资基金支持,仍依靠以单个项目找投资人、企业的传统方法,孵化效率不高。 闫玉刚强调,中国传媒大学在双创教育中要培养的是创业者和企业家,不但要有项目转化能力,还要弘扬正能量、在行业领域中有创见,能够引领和影响行业发展。他举例说,学校今年在“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有五项获得金种子项目,其中“起舞元宇宙”项目拥有技术专利,该技术在数字传媒领域领先,具有一定的引领性。 十年来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十年来,教育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2012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出版统一教材,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评估指标。 从2015年开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深化。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2015年,针对上述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随后,北京、上海、福建、贵州、内蒙古等大部分省份均出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其中,最长的保留学籍年限可达8年。目前,“弹性学制”政策已全面实施。 随后几年,相关政策陆续密集出台。2018年,教育部提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2019年提出“建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和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2020年提出,支持和鼓励高校探索“创业型人才”选拔测试工具和方法,通过转专业、辅修等制度,探索开展专业化的“创业型人才”二次选拔培养……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例如,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要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提供;允许到本地就业创业的往届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毕业生及失业青年进行求职登记、失业登记等。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已延伸到课程、教师、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各个重要环节。 “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所以我们把创新创业的课程在大学里要抓得很紧。”2021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全国高校已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累计开课3万余门,上线的创新创业慕课有1.1万多门。同时,组织编写了创新创业专门教材4000余种,依托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推出了156门国家级一流双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健全,线上线下“金课”持续丰富。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在推进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资结构也得以优化。吴岩指出,要推动学校双创教师由双师型教师担任,特别是要聘请一批各行业优秀人才来担任兼职创新创业教师。 同时他也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10月,全国高校创新创业专职教师有3.5万余人,兼职的创新创业导师有接近14万人。除此之外,还组建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员资源库,首批已经有4492位导师入库。 自2015年起举办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涌现出来。 “七届大赛累计603万个团队的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实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据统计,仅6届大赛的400多个金奖项目就带动就业达50多万人。”吴岩称。 “高校里面创新创业绝不仅仅是大赛,要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2021年10月,吴岩曾指出。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闫玉刚介绍,从最开始,学校就注重“以赛促学”,从低年级学生的“大创计划”开始,将二者进行密切结合。学校的双创服务公号,会定期发布相关的消息,发布报名参赛指导,组织竞赛复盘分享会,也会邀请知名投资人,给学生的项目“问诊”,“比如说像去年我们是邀请五个投资人,找了五个会议室,学生们可以拿着项目挨个找投资人聊,这是很好的实践指导过程。” 吴岩表示,此外教育部还将推出一批国家级双创学院,打造一批国家级双创实践教育中心,充实创新创业人才库和导师库……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个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创业实践层面上,教育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创计划”。据教育部2021年10月公布的数据,2007年以来,有一千所以上大学、139万名大学生参与了“国创计划”,累计有34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总计58亿元的资助。

    新京报   24 阅读   2022-07-31 22:45
  •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携手新东方

    7月27日,“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能力与科学素养提升计划”捐赠仪式在京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中原、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等参加此次捐赠仪式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新东方向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捐赠共计1亿元的现金及物资 张中原在致辞中提到,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以“尊师重教、奖教助教、促进教师发展”为宗旨,一直以来积极探索部门牵头、社会支持、公益搭台的教育公益模式。 为进一步践行教育企业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计划持续三年向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捐赠共计1亿元的现金及物资,资助“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能力与科学素养提升计划”的开展。 该计划拟面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过提供县域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与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数字化应用能力;通过提供县域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公益培训及培训相关基础设施,提升乡村科学教师的整体数量与业务能力。 对于此次捐赠,俞敏洪指出,新东方成立近30年来,在“教育+科技”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也沉淀了很多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新东方在乡村地区开展了多项教育支持和帮扶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这些探索成果、资源和经验,使得新东方未来能够和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一起,为教师发展提供一些更有价值的支持和服务。 张中原也表示,此次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期待通过与新东方携手,在促进教师发展公益活动上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把公益项目做实做好,让慈善力量在教育改革、教师发展上发挥更深更广的作用。 据了解,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主管、在民政部注册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2009年,经教育部党组研究并报民政部同意,更名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慈善法》颁布之后,被民政部认定为慈善组织,并获得公开募捐资格。 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与科学素养是重要任务 据了解,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能力与科学素养是此次计划的重点。 俞敏洪在致辞中指出,他认为中国教育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是教师水平需要整体提高,另一方面是教育均衡化亟待解决。 在中小学学校的调研过程中,俞敏洪发现,部分老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没能跟上教学要求,与此同时,这些老师又特别渴望能够尽快跟上。在俞敏洪看来,数字化的提升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面积开展面向老师的培训成为可能,恰能助力教师解决上述问题。而在教育均衡方面,俞敏洪期待,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缩小城乡、区域等之间的教育差距。 在活动现场,郑富芝也强调了数字化能力及科学素养提升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世界步入数字化时代,提升数字化和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在郑富芝看来,此次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新东方开展的提升计划落实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对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该计划是助力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一项具体行动,注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教育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关心。”郑富芝说道。他表示,此次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新东方,“打造了政府、企业和基金会合作支持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这个模式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实践。”

    新京报   35 阅读   2022-07-31 22:36
  • 发挥职教优势,助力“幼有所育”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21年出生人口数为1062万,出生率为7.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低生育率已成为影响我国人口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重大挑战。0—3岁婴幼儿优质托育服务供给的稀缺,是有生育需求家庭“不愿生、不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调查显示,中国0—3岁婴幼儿约4200万,其中约1/3有比较强烈的入托愿望,而实际入托率仅为5.5%左右。托育服务“一位难求”的现象较普遍,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具有缓解托育服务供需矛盾的使命和优势。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一条明确,“国家采取措施,加快培养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一方面可通过人才培养,增加0—3岁婴幼儿保育和教育人才的市场供给,解决当下托育服务市场专业人员不足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可依托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支持指导家庭照护和社区服务,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职业教育在扩大资源有效供给,推进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助力“幼有所育”战略目标实现上,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   职业教育助力“幼有所育”主要有以下几条实现路径:   一是更新托育质量观,以优质服务争取优厚待遇。   目前,“托育不专业”已是社会对托育服务行业的普遍认识和刻板印象。服务观念落后、托育机构行业准入门槛低、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不规范、师资专业性不强等基本质量问题,阻碍了托育机构精细化、专业化教养服务的发展。托育服务行业内部也缺少认同感,认为该职业社会地位低、机构规模小、缺少专业性发展平台,导致专业人才流动性大、流失率高。要落实好“幼有所育”战略,留住专业托育人才,职业教育应引领托育质量观念的转变,帮助市场提供家庭信赖、价廉质优的服务,打造托育服务良好的行业生态,增强社会对托育行业的认可。同时,以优质服务争取优厚待遇,提升托育行业人员工资待遇,增强托育行业人员自信心和认同感,吸引和留住更多专业人才。   二是拓宽培养渠道,填补托育服务行业专业人才缺口。   专业人才是托育服务增量提质的第一资源。由于托育相关专业开设起步晚、发展滞后,通过职前培养的托育行业人才严重不足,专业化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婴幼儿托育行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托育行业大部分员工的培养依靠社会招聘,在短期的集中封闭式培训后,再加上三至六个月的跟岗实习。因此,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针对婴幼儿保教,在中职、高职、高职(本科)积极开设婴幼儿托育、母婴照护,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形成比较完备的中高本0—3岁婴幼儿托育领域专业体系。积极探索3岁以下托育工作的资格认证考试和证书制度,构建“书证融通”“课证融通”“赛证融通”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满足未来托育师资需求。同时,要发挥继续教育优势,抓紧研制托育人员培训资质认证标准和培训质量标准,加强非学历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规范课程设置与考核标准,提高托育从业人员资质。   培养过程课程随意化、实习实训锻炼缺乏、官方的规范指导和专业引领不足,是托育行业人才职前培养的主要问题。要充分依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平台,精准把握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更加突出托育人才在教育理念与师德规范、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培养开展生活照护与喂养、安全看护与伤害预防处理、家庭养育指导等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与学习的岗位能力。   四是构建立体化供给模式,引领托育服务多元普惠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婴幼儿托育服务内涵的不断拓展,迫切需要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托育服务,可获取、能负担和有质量的普惠性托育服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和专业辐射的优势,整合政府、社区、福利院机构、寄养家庭、地方教育机构、行业企业、高校志愿者等资源,根据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专业课程和组织公益活动,为有需要的婴幼儿家庭开展一对一专业指导和帮扶,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家庭育儿水平的提升。同时,发挥第三方客观公正的角色优势,开展婴幼儿托育行业评价标准构建探索,引领行业规范化建设,推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人才培养、专业引领和示范辐射,职业教育将助力“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战略目标的实现。0—3岁婴幼儿托育事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力量,托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明天。

    中国教育报 发挥职教优势 助力“幼有所育”   24 阅读   2022-07-31 22:31
  • 2022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宣介展成功举办

    6月11-16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2022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宣介展”成功在线举办。参加宣介展的近百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来自北京、陕西等20多个省份和直辖市,涉及外方合作院校位于德国、新西兰等1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参与招生直播活动的人数近80万。 本次宣介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永利、副秘书长安延在开幕式与多位教育专家、学者共话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新趋势,为做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宣介展采用线上形式,通过网页展示、在线直播、咨询互动等平台,汇集智慧力量和创新要素,服务广大学子升学需求和参展院校招生需求,共享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加强学生和家长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了解,宣介展还组织多场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宣介展院校直播回放、网页展示等内容将保留在“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招生服务平台”至2022年底,供学生和家长获取权威、专业的升学指导。今后将有更多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加入“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招生服务平台”,继续发挥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引领效应,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新华网   7 阅读   2022-07-31 22:29
  • 一份闪亮的定点帮扶“高校答卷”

      “直接投入帮扶资金5.1亿元,帮助引进资金71.5亿元,累计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20多万人次,帮助帮扶地区销售农产品6.7亿元……”日前,在教育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王云霏介绍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云南的努力和付出。   10年来,教育部组织直属高校投入大量人才、教育和科技资源帮扶云南,让云南这片土地上盛开了希望之花。   多措并举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派出7届28名研究生和4名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前往支教,8年间整合校友和社会捐赠资金超过200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派出专业教师团队开展“如何提高学校管理”“如何组织高效课堂”等专题培训,筹集1000多万元资金开展“一帮一”助学行动……为帮助云南省凤庆县化解城乡教育发展欠均衡、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中山大学“寻良方”“出硬招”“谋新招”,使出了浑身解数。   “自2013年定点帮扶凤庆县以来,中山大学充分发挥人才、专业、科研优势,组织推动了一批务实暖心的帮扶措施落地凤庆教育,全方位提升了凤庆教育自主造血能力。”凤庆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李家文介绍。   和中山大学一样,教育部直属高校因地制宜,打出了教育帮扶云南“组合拳”。10年来,教育部和各直属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妙招频出,为云南提供了多元化的智力帮扶:采取“总部+特色学院”的办学模式,新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累计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11371人;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举办27期滇西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修班,为滇西培训干部2700余人;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招收1.53万名云南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到东部五省份接受优质职业教育;实施滇西中学教师出国研修、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教育信息化公益行动等项目,惠及滇西1269所中小学的38万余名师生。   在教育帮扶方面,为助推云南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和各直属高校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推进,支持力度有增无减——   助力教育普及,在学前教育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保障、薄弱学校改造等方面对云南给予支持。10年来,云南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升41.28个百分点,达到90.2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6.82个百分点,达到97.1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升20.4个百分点,达到91.2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28.73个百分点,达到53.03%。   推动教育质量提升,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附中托管帮扶云南8所县域高中;组织358名校长、一线教师和干部赴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帮助每个县建好1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带动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支持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费师范生、“优师专项”、“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途径,帮助云南补充6.64万名教师,通过“国培计划”培训云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97.19万人次,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素质。   助推教育信息化发展,支持云南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光纤网络全覆盖,基本实现教学班多媒体设备全覆盖;整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等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成覆盖云南2.6万所学校、1000余万名学生、72万名教职工的基础教育数据库。   群策群力助力医疗卫生事业“提档升级”   “复旦附属金山医院、妇产科医院累计派出13批66名医疗专家到永平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建成远程医疗平台,设立9个‘专家工作站’,先后捐助设备资金达2000多万元,有力推动了永平医疗健康事业全面发展。”永平县人民医院院长施超凡介绍。   加大当地医疗的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医生和设备支援、医护人员培训、巡回医疗和卫生知识宣传等工作;设立“专家工作站”,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在复旦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帮扶下,云南医疗卫生事业焕然一新。   浙江大学帮助景东彝族自治县改善医疗设施条件,捐赠了价值112万元的两台全新医疗设备。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9年来累计接收景东25名医务人员进修,进修人员已全部成长为各科骨干力量;为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远程教育共计68期,培训医务人员达1995人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也组建专门工作团队,围绕弥渡常见病种、肿瘤疾病规范化诊疗开展远程会诊业务。   除了加大医疗帮扶力度外,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创新帮扶机制体制,不断增强云南医疗卫生事业的内生动力,让其持续“提档升级”。   西安交通大学投入资金212万元,研发双向转诊与医疗质量管理软件,完善了施甸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设;完成了康复医学科独立分科,新增疼痛、精神科、癫痫等门诊。依托西安交大资源平台,施甸县人民医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成立远程肿瘤会诊中心,指导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PCR实验室建设并顺利通过省级复核验收。   华中科技大学发挥公共卫生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校医院的学科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教育部创新试验,打造区乡村三级联动健康体系;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临沧基地,并成功指导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69例。临沧市临翔区派出36批92名临床一线、医技科室工作人员赴协和医院进修学习。   应需尽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云南省粮食、蔗糖、木材、核桃、芒果重点产区。2021年,景东茶叶产量13600吨,实现农业产值4.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这一亮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浙江大学的科技帮扶。   除了茶叶,浙江大学还研发产业新装备线,打造了景东深纹核桃仁纯物理去种皮(脱衣)加工生产线及脱衣核桃仁特色系列产品生产线,聘请产业振兴首席专家指导景东特色产业发展,针对乌骨鸡、小香菌、林下种植等技术开展实操培训3期共213人。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帮扶下,云南乡村激发了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优质的产业如“源头活水”,不断被引入到云南广袤的乡村。   为进一步深化产业帮扶,教育部直属高校还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引入专业力量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帮扶地区农业产业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升值。   ——设置“名誉村长”深度帮扶乡村。北京大学与弥渡县政府挑选出10个行政村,聘请北京大学10个院系知名专家担任“名誉村长”,汇聚学校多学科帮扶力量,搭建了跨专业平台机制,由点带面推动弥渡县发展。   ——积极参与当地产业规划。上海交通大学提出洱源县农业产业“大而专,小而精”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被正式列入洱源县“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学校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洱源专家工作站,致力于推广和打造洱源的“绿色食品牌”。上海交通大学帮助引进上海企业农夫果园,在洱源县建设近2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学校专家进行全程种植指导,全力打造产业振兴示范村。   ——助力打造特色产业。大连理工大学紧密结合龙陵县实际,引进帮扶企业3个;帮助转移就业44人。学校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在镇安镇建设花卉种植基地。培训乡村基层干部1644人。   ——精准帮扶乡村产业。南京大学自帮扶双柏县以来,先后直接投入帮扶资金超1300万元,其中近一半资金聚力帮扶一批当地产业。先后投入资金帮扶云南竑图农业、双柏农盛农业、云南工麻、爱尼山乡康养小镇、鄂嘉镇养蜂合作社、老虎山茶叶科技创新园等一批乡村振兴产业项目,逐步构建出双柏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双柏县乡村产业振兴。   ……   应帮扶县所需、尽学校所能,教育部直属高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学科、科技、智力和人才优势,深度帮扶云南乡村,为云南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新华网 一份闪亮的定点帮扶“高校答卷”   9 阅读   2022-07-31 22:27
  • 一站式服务照亮学生成长路

      “能够被心仪的大学录取,真是太好了!这要得益于高考志愿填报辅助系统,输入个人的高考成绩、位次信息,以及喜欢的专业、地区等条件,系统就会自动匹配学校和专业,十分便捷!”近日,得知已被浙江警察学院录取的宁波第三中学高三学生汪豪俊十分欣喜。该高考志愿填报辅助系统由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推出。   2021年8月,宁波市教育局成立了“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中心推出学生成长指导服务平台,聚焦各学段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在理想指引、学业指导、心理教育、生涯引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公益性一站式成长指导服务。   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才盛说:“我们旨在建成具有宁波特色的公益性学生成长全要素解决方案供应方,全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学生成长指导‘宁波模式’。”   形成一站式“团体服务”,提供全周期育人支持   “新高考政策下的高考志愿填报更加复杂,仅平行志愿就可填80个,家长和考生往往千头万绪。”鄞州高级中学高三班主任虞淑燕说,高考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对宁波考生免费开放,这对考生和家长来说是一大利好。   高考志愿填报辅助系统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每年发布的《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结合历年高校招生计划等数据,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数据采集、比对、智能整合、分析,根据考生高考成绩、位次等实现志愿填报在线智能推荐。而这一系统仅仅是学生成长指导服务平台的功能之一。   “学生成长指导服务平台集高一选课、志愿查询、职业心理测试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可以帮助学生每一步都走得更加明确。”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宁波市四明中学教务处主任许溶溶说。   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主任、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娜介绍:“中心在政策和体制机制上打破了以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类关键性指导‘单兵作战’的状态,通过一站式的‘团体服务’,为学生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支持。”   围绕学生健康成长主线,中心重点打造了“8585”成长热线、“甬老师”心理辅导、职业拓展体验等服务品牌;同时,还成立了由近200名成员组成的宁波市中小学“润心·共情”家庭教育宣讲团。   “爸妈很关注我的成绩,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焦虑。”今年中考前,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一名初三学生给中心推出的“心灵树洞”来信。“甬老师”回信告诉他:“考前适度的担心、焦虑是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潜能、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要积极调整心态,脚踏实地地努力。”得到老师的鼓励,这名学生的焦虑情绪缓解了很多。   仅今年5月至6月间,聚焦疫情、高考、中考、期末等特殊节点,中心专家团队就提供线上线下74次成长指导,接受了176起热线咨询。   开发特色成长课程,构建多元化育人格局   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实体场馆是以“成长指导”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互动体验类场馆,中心设有艺术天地、研究领域、智创空间等6个主题区域,共有32个沉浸式体验场馆、254个互动式体验项目。   “我和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纸牌搭塔、生涯彩虹、小小心理师等‘趣·成长’研学活动,精彩纷呈的课程让我们实现了一次特别的成长之旅,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合作力,也激发了对生活的热情。”宁波市洪塘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汪如意说。   中心构建了内涵丰富、分层分类、注重体验、一体化衔接的全生命周期学生成长指导课程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开齐开好成长指导教学主课堂、灵活开展成长指导实践大课堂、创新开发成长指导网络新课堂。   “中心开发的‘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云课堂’、云端自助小程序‘甬心伙伴’等课程服务,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调节的途径,给区(县)市和学校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宁波市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姜红霞说。   今年4月,宁波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生成长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体系搭建、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资源整合等途径,完善顶层设计,将成长指导贯穿于学生生命成长全过程。   为打造高质量的学生成长指导特色课程,中心依托实体场馆,面向宁波高校选育首批特色课程共建基地。目前,已有11所宁波高校申报了30个共建基地,如宁波大学申报了海洋生物陈列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申报了经纬手创技艺传承,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申报了人体生命奥秘研习实践……这些特色课程共建基地将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资源和优势,推动大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一体化建设。   协同全社会力量,营造共同关爱成长氛围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例结合起来是很多一线心理教师所缺乏的,在真实的情境中能有效掌握专业技能,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怎样进行判断和干预更加清晰了。”江北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吴晶京于去年9月到宁波市康宁医院参加跟岗实习,在提升技能的同时还学会了更加有温度地与家长和学生进行沟通。   去年7月初,宁波市教育局与市卫健委合作,成立了宁波市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双方在信息共享、危机转介、进修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嵌入式合作。其中,医教结合跟岗实习就是该中心推出的一个项目,全市已有200余名专职心理教师接受了培训。   “医教结合项目中的课程设定包括门诊跟诊、病房见习及理论授课等全方位互动,能提升心理教师的实践能力。”宁波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冯婧婧说,“双方联动也能让医生更加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   为了确保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干预,宁波专门开设了中小学生心理诊疗“绿色通道”。截至目前,通过学校转介,门诊绿色通道已接待学生325人次,心理咨询绿色通道已接待学生71人次。   为了让全市每一个孩子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还走进乡村、山区和海岛,不断延伸服务的触角。   今年5月25日,中心携专家团队以流动的“幸福巴士”驶入宁海县胡陈乡东仓小学,启动了“守护少年的你”中小学生幸福成长促进计划。当天为全校200余名师生带来了游园、团辅活动和乡村教育论坛。   “我在活动第一站就把烦恼写在纸条上丢进了‘回收站’,在情绪涂鸦墙上把内心的话用画笔画出来。”该校四年级学生叶思妙说。   “农村学生生命成长更需要优质的社会资源引入,这样陪伴型、体验型的活动纾解了孩子们许多的情绪和困惑。”东仓小学校长杨义安说,学生们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当前,基于共同富裕‘甬有优学’理念下的学生成长指导工作体系正在宁波初具雏形,我们将坚持教育所能、学生所需、家长所盼、未来所向,加快推动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毛才盛说。

    中国教育报   8 阅读   2022-07-31 22:25
  • “网络兼职”就业新业态受欢迎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利用闲暇时间“打零工”   在网上找一份兼职的活儿   工作闲暇时还想干点啥活儿?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短视频博主……随着线上经济迅速发展,“网络兼职”就业新业态受到欢迎,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职业成为很多劳动者“打零工”的新选择,不少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打零工”。   不少人愿当“斜杠青年”   “在准备课程设计之余,我还兼职送外卖,这样既可以换换脑子,又能挣点零花钱。”在广东深圳某大学就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陈林,如今在闲暇时间里过得很充实。从小喜欢骑行的他,为了给自己买一辆心仪已久的摩托车,自去年底开始便在一家外卖互联网平台做兼职“骑手”。起初不熟悉路线,他每次送餐时间有些延迟,后来掌握了一些技巧,提升了送餐效率,每个月收入不低。   “打零工”一般指短时用工、临时用工、灵活用工等非标准的就业形态。由于零工具有灵活性和兼职特性,吸引了不少人参与,在本职工作之外获得额外收入。   共享经济发展让传统的零工劳动向互联网平台零工劳动转变。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目前中国平台上活跃着近70万名自由职业者,在50多个城市上线灵活就业岗位超过300个。另据某外卖公司数据显示,56%的“骑手”拥有第二职业,其中26%是小微创业者,21%为技术工人。   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催生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到受“线上经济”影响而兴起的网约配送员、直播销售员……技能型、知识型、创意型零工劳动逐渐成为新就业形态。有专家认为,这些零工岗位带来的数字化新挑战、不菲的收入和较好的职业前景,对年轻人颇具吸引力。   在四川成都某医院工作的晓月是一名“90后”护士,每天下班后,她扛起三脚架、相机当主播,通过直播或视频为网友推荐成都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收入明显增加。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更愿意当一名“斜杆青年”,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尝试多种可能。   互联网平台零工劳动为啥受追捧?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莹认为,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算法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以平台为中介的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大规模精准、高效匹配,零工劳动的范围和规模也突破了以往地域性、偶然性限制,呈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精准匹配供需信息   “真没想到,用微信小程序找活儿这么顺利。”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峪山镇长山村村民杨浩在农闲时想找份短期零工,听朋友介绍当地政府刚上线“襄阳零工之家”微信小程序,他便抱着试试的心态登记了个人信息,希望找一份苗圃、园艺方面的零工。没过多久,负责运营该程序的零工驿站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襄州一家园林绿化公司的苗圃基地正在招聘零工,每天工资150元。经过岗前培训,杨浩很快适应了盆景剪枝工作。现在,通过打零工拥有一技之长的他已经筹划在村里发展苗木产业了。今年以来,襄阳通过建立线下零工驿站、上线“襄阳零工之家”微信小程序等方式,累计提供零工岗位1.6万个。   由于零工具有零散、灵活、临时等特点,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的精准高效匹配十分重要。人社部、民政部等5部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 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提出强化零工市场信息服务,将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完善信息化应用支撑,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运用,提升零工信息服务水平等。   各项支持政策越来越多。人社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提出创新发展灵活用工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开展劳动力余缺调剂、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开发灵活就业平台、参与零工市场建设。截至7月3日,正在举办的“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已发布各类岗位需求近1500万人次。广东中山市在招聘会里专设了“妈妈岗”,带动需要照顾孩子的女性多渠道灵活就业;广西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建设线上线下零工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运营奖补等方式,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为零工人员提供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   第三方平台在吸纳零工就业方面作用不小。例如,数字化就业平台企业好活科技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平台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数字化招聘、权益保障、职业培训、共享匹配等服务。   专家认为,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劳动者各项权益保障措施逐步完善和人们就业观念变化,零工劳动将迎来更大发展。   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天气热得很,得尽快到防暑驿站休息一下。”入夏后,在浙江杭州美团工作的“骑手”王伟常提醒自己注意劳逸结合,有空去附近的防暑驿站领面罩、吃西瓜、喝绿豆汤。在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健康体检车开上街头,及时检测“骑手”身体状况。   包括零工就业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质量和权益保障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几年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同时,强化对算法在调度类平台和新就业形态方面的应用监管,如提出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替代“最严算法”的考核要求等。很多平台企业也优化调整算法规则,并联合工会、企业等设立防暑驿站、健康体检车,发放高温关怀金等,从职业伤害预防、收入保障、健康关怀等方面保障劳动者权益。   业内专家认为,应强化相关制度创新,更好保障多元化的劳动群体;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重点关注即时配送,外卖、出行、同城货运等风险较高的零工行业;同时发挥好工会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初浩楠建议,对于零工市场里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要加强监管,打通申诉和信息渠道,提升监管精准度和及时响应度;还要支持技能培训,“互联网+”型企业对零工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应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打造具有专业性、综合性的培训平台,为新型零工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 “网络兼职”就业新业态受欢迎 越来越多年轻人干起“网络零工”   14 阅读   2022-07-31 22:18
  • 教育部: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集聚在高校

    今日,教育部举办“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有关成效。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数据显示,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建设了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   十年来,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支撑了数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每年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走进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研究型大学,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   雷朝滋介绍,十年来,创新资源加速汇聚,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更多高校走出国门,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十年来,教育部不断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率先调整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落地,着重发挥产权激励和评价导向作用,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15000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

    新华网   14 阅读   2022-07-31 22:14
  • 教育部继续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缓解学生出国学习困难

    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出国留学人员就学困难,切实落实教育为民,回应社会关切,教育部今年继续支持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面向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开展相关招生工作,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标,对高校其它各类招生不产生影响,学生修业合格,仅颁发境外办学者学位证书。有关招生工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高校开展。 此外,教育部继续支持相关高校以校际交流、委托培养等学分互认形式,接收出国留学生短期就读,为其提供国内学习平台。

    新华社客户端   12 阅读   2022-07-31 22:10
  • 受疫情影响出国留学难?教育部发文了!

    教育部继续支持以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缓解疫情影响下我学生出国学习困难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出国留学人员就学困难,切实落实教育为民,回应社会关切,教育部今年继续支持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面向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开展相关招生工作,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标,对高校其它各类招生不产生影响,学生修业合格,仅颁发境外办学者学位证书。有关招生工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高校开展。此外,教育部继续支持相关高校以校际交流、委托培养等学分互认形式,接收出国留学生短期就读,为其提供国内学习平台。

    西湖之声   13 阅读   2022-07-31 22:08
  •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林海龙率队到清远市教育局调研

    2022年7月26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林海龙一行5人到清远市教育局开展工作调研,共同交流探讨中小学教师城乡一体化专业发展。清远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张玉兰,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常立,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和市教师发展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 张玉兰同志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清远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做法、亮点成绩和短板弱项。林海龙同志高度评价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并就基础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与会同志,紧紧围绕乡村教育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中小学教师城乡一体化“三维四级”专业发展模式进行广泛深入地交流。

    清远市教育局   29 阅读   2022-07-30 21:48
  • 广东选派优秀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广西

    7月26日,随着广东选派的34名校长抵达南宁并与受援方见面,粤桂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正式启动。 从2022年开始,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广西马山县等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34所高中阶段学校将接受广东省对口帮扶。广东省除了首批从深圳、湛江、江门、肇庆、茂名等5个市选派的34名优秀校长外,后续还将选派98名优秀中层管理干部和专任教师帮扶广西。其中,校长帮扶时间一般为2—3年,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帮扶时间一般为一年半,帮扶期满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适当延长。 按照计划,帮扶将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援桂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将通过组建团队,建立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的帮带机制,以“点对点”“手把手”的方式,将广东的先进教学理念、成功办学经验因地制宜“移植”到广西,并在县域薄弱学校加以推广运用,以期达到“帮扶一校、带动一方”的增益效应。 “十三五”以来,广东投入8.04亿元教育帮扶资金,帮助广西建设了一批中小学等教育基础设施,并选派212家广东学校与195家广西学校结对。

    广西新闻网   28 阅读   2022-07-30 21:45
  • “教育新观察”启动“乡村教育振兴创新案例”征集活动

    2021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巩固拓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成果、教育信息化成果等,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水平。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把教育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为鼓励乡村教育振兴创新举措与实践,发掘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与成果,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建设,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经平台批准同意,由“教育新观察”强国号牵头组织开展“乡村教育振兴创新案例”征集活动。 一、征集对象 创新案例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均可自荐、推荐。 二、征集方向 1、在援建学校、教室,捐赠物资、设备,设立奖(助)学金等保障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经验做法与典型案例。 2、在推动乡村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提升教学教研质量、教师培训、双减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优秀案例。 3、在加强教育新基建,尤其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等方面的创新作为与实践案例。 三、案例展示与宣传 案例征集期间,将在“教育新观察”强国号上设置“乡村教育振兴创新案例”专栏,申报案例经过初筛后,会在专栏进行持续展示。有关典型案例将在平台教育频道下的“智慧教育专题”进行宣传展示。 案例征集的同时,将举办系列访谈、交流研讨,并组织乡村振兴、教育、信息技术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媒体,走进地方和单位开展专题调研。 案例征集结束后,将对创新案例进行重点宣传和推广,系统性地梳理与研究重点案例,提炼出典型的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模式,并形成系列报告。 四、案例要求 1、推荐案例须符合中央促进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真实性、创新性、实效性、典型性。 2、案例材料应当包括如下要素:(1)背景及基本情况;(2)主要做法;(3)发展成效;(4)经验启示与探讨。案例文本应当主旨清晰、层次分明、资料翔实,文本字数2000-5000字。 3、案例主体要具有良好声誉,无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无不良信用记录,近一年无重大负面舆情。 五、征集时间及方式 征集时间:7月15日至9月30日 提交方式: 关注“教育行业新观察”微信公众号,并留言“单位名称+联系方式”。

    中国日报   34 阅读   2022-07-30 21:41
  • 黎平县启动2022年教育系统师德师风专项整治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县委关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求,全面推进黎平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地落实,7月29日,该县召开2022年教育系统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启动会议。 会议指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黎平县各学校负责人要把握关键重点,狠抓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工作,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压紧压实师德师风责任,从严加大师德师风督查力度,引导全县广大教师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用高尚的师德教育学生,用良好的师风服务教育,影响社会。 与会各校负责人纷纷表示,将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抓细抓实,确保全县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天眼新闻   36 阅读   2022-07-30 21:40
  • 民盟湖州市委会赴市教育局开展专项民主监督

    根据中共湖州市委统战部新一轮“365+N”专项民主监督工作统一部署,7月28日上午,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市委会主委竺鸰,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傅饶、金斌斌及专项民主监督小组成员,赴市教育局开展“提升义务教育均衡水平,实现镇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全覆盖”、“‘优教共享’共富班车”推进落实情况专项民主监督。 座谈会上,市教育局通报了我市教育工作情况,从加快五育融合、加强生态治理、加固平安建设、推进教育均衡、推动职教发展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民盟湖州市委会通报了2022年度“365+N”专项民主监督工作实施方案,对专项民主监督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和安排。 竺鸰指出,近年来,市教育局以学生为本,在各项教育工作中加快五育融合;以教师为本,在培育人才队伍中做好铸魂育人;以安全为重,在生态治理、平安建设、疫情防控等方面加强加固;以优质为重,在全民全生命周期教育中实现全域发展;以机制为要,在教共体建设、职业教育等方面创新发展;以品牌为要,打造“优教共享”共富班车,擦亮“学在湖州”品牌,前期工作值得充分肯定。 竺鸰强调,开展“365+N”专项民主监督活动是落实新型政党制度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助力中心大局的实际行动,也是民主党派强自身建设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切实强化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精心谋划实施,统筹协调推进,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要明确责任分工。根据各自监督内容细化工作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要注重强化联系对接,与有关区县和市直部门要建立健全日常联系、信息通报、反馈协商等各项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配合。二要注重监督实效。坚持问题导向,紧扣监督内容,深入监督检查,真正将监督的过程变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开展监督作为推动政策落实、提高工作成效的过程。三要落实严实要求。开展监督调研要务实、高效,尽可能采用不定时间、不要陪同,小分队、小团组等随机监督方式,边监督、边汇总、边分析、边建议、边对接、边促进,确保“监”在关键处、“督”在点子上。工作开展中要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基层听真言、察实情,维护良好形象。

    澎湃新闻   30 阅读   2022-07-30 21:36
  • 南京市教育局代表团赴湟源县调研东西部教育协作帮扶工作

    29日,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率南京市教育局代表团赴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开展东西部协作交流访问,前往湟源县城关回族小学、城关第一小学就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发展情况进行现场参观指导,并在城关第一小学召开座谈交流。   会上,湟源县政府副县长马海云介绍了湟源县情和教育基本情况,湟源县教育局重点围绕“组团式帮扶、校对校帮扶、教育项目帮扶”提出发展思路,城关第一小学校长围绕“名师工作室、智慧校园、精致管理、生态环境教育建设“等方面表达了对教育协作的愿景。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表示,将继续提升对口帮扶力度,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协作帮扶,推进南京与西宁的交往交融交流。   “我们将更好地借助东西部教育协作的东风,把南京市的帮扶和支持转化为推动湟源教育更好发展的巨大动力,立足湟源教育实际,找准最需要帮扶的环节、找好双方协作的最佳结合点,精准承接好、落实好帮扶资源,抓好协作各项内容落地见效。”马海云说,希望两地教育部门进一步健全交流合作机制,持续加强互动、互利共赢。

    中新网   31 阅读   2022-07-30 21:36
  • 福建省教育厅召开直属机关青年理论学习推进会

    7月29日下午,省教育厅召开直属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2022年第三季度学习交流会暨青年理论学习工作推进会,组织厅直属机关青年交流学习《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体会。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林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林生在会上讲话   根据省委省直机关工委部署要求,厅机关日前调整组建了8个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会上,各小组组长联系工作实际,和大家分享了对《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学习体会。林生对8位组长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对厅直属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认清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开展青年理论学习是创建模范机关的现实要求。青年干部是否成熟关系着教育政策落实、关系着基层单位对教育行政机关的评价、关系着老百姓的教育获得感。要按照创建模范机关的具体要求和省直机关工委印发的《福建省直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规则》,抓好青年理论学习,筑牢年轻干部的思想根基。   二要突出学习重点,拓展学习领域。青年干部要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与时俱进、勤学善思,始终保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热情,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惠及人民;学习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厚植文化自信;要学习科学文化和历史知识,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   三要讲求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开展青年理论学习既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也要符合青年干部的年龄、经历和岗位特点,要注重“四个度”,做到站位有高度、思考有深度、落实有力度、组织有温度,使学习久久为功,常抓长效。要加强关心关爱,既要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人才,也要帮助青年干部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保护学习热情、构建学习机制。希望青年干部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切实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努力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打造成为省教育厅党建工作的新品牌。      会议现场   厅属单位和学校主要负责人、厅机关青年干部100多人参加会议。   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长分享学习体会   厅直属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第一组组长,办公室副主任黄宝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判断,准确把握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认真领悟蕴含其中的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大道理与小故事、大格局与小切口、大文章与小人物的关系,真正做到读懂弄通做实,切实将学习所得转化为办文办事办会实效,以实际行动助力福建教育高质量发展。   厅直属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第二组组长,思政处副处长谢秋运: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多角度、全方位,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信念的坚定、对事业的执着、对人民的真情和对福建山山水水、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要努力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着力提升眼界境界、坚持爱民为民、注重求新创新、做到务实踏实;注重结合本职工作,带着特殊责任,坚持守正创新,学好用好书本,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宝贵育人资源,精心打造思政工作特色品牌,积极推动我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厅直属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第三组组长,组织处四级调研员,厅直属机关团委书记李志圣:   怀进鹏部长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领域工作的最新论述,是培养“跳”和“看”能力的重要素材。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要学习从政治上看教育,充分认识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各项工作的意义和要求;要学习从民生上看教育,充分认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深刻内涵和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自信不自满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学习从规律上看教育,加强对党的执政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努力提升自身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   厅直属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第四组组长,高教处副处长倪维庆:   从《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书中,我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高等教育的深厚感情,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高等教育擘画的宏伟蓝图,深刻领悟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方法。作为青年干部,我要以“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刀刃向内”的勇气,锚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痛点,下大力气、下狠功夫,推进高质量发展。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作风,以实际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高等教育的殷殷重托融入我们的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和目标任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厅直属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第五组组长,科信处副处长吴舒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一部源于当下,却突破时代局限性的经典权威著作,具有宏大的战略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我们青年干部要在思想上将它奉为圭臬,作为行动的根本指引,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做到常读常新。与前三卷一脉相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理论性和知识性极强,覆盖面极广、内容极丰富,是一部知识体系完备、结构编排精细、便于对照查阅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我们要把它当作解疑释惑的老师,做到勤学勤问。理论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良性互动,我们要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引领各项工作,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工作举措和实际成效,做到又红又专。   厅直属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第六组组长,体卫艺语处副处长徐清周: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战略思维、改革思路、工作作风、为民情怀等内容,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的辩证统一,传承历史和开创未来的辩证统一。《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是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样本和鲜活教材。作为教育系统的青年干部,我们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秉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关于教育的创新理念和重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等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我省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厅直属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第七组组长,监管处(教材处)副处长郑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处蕴含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以人民思维守住执政之本,以系统思维把稳发展之舵,以创新思维引领改革之路,以底线思维筑牢事业之基。该书为党员干部更好地锻造政治品格、提升理论水平、应对世界变局,更好地担当作为、履职尽责提供了遵循和指导。作为青年干部,我将继续加强学习,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要求,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以工作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厅直属机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第八组组长,省教育评估中心副主任王长旺: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全书有大量习近平教育思想史实资料,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按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要求,强化自主自觉学习。作为福建教育评估战线的一员,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的重要嘱托,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充分发挥评价作为教育发展的“牛鼻子”“指挥棒”“方向盘”的作用,在工作中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评价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片面行为,围绕“破五唯”目标确定科学的评价导向,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福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福建省教育厅新闻中心   36 阅读   2022-07-30 21:35
  • 教育部赴陕西开展暑期校外培训“监管护苗”专项行动调研

    为持续强化校外培训监管,7月20日至8月30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以“强化培训监管 守护快乐假期”为主题的校外培训“监管护苗”暑期专项行动,紧扣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培训恶意涨价、退费难等校外监管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与治理,确保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愉快、有意义的假期。 7月27日-29日,国家校外培训“监管护苗”2022暑期专项行动调研组来陕调研指导工作。调研组分别前往西安市莲湖区、雁塔区、碑林区、未央区、曲江新区、延安市宝塔区、榆林市榆阳区、绥德县、神木市等地开展调研,通过查阅档案资料,查看信息公示栏、办学环境、硬件设施、与机构负责人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师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收费管理、广告管控、消防安全管理、安全隐患处置等情况,并对相关机构进行了暗访。 7月29日下午,教育部调研组召开校外培训“监管护苗”专项行动调研座谈会,陕西省“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赵昶葆对陕西省一年来“双减”工作情况和近期开展暑期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主要做法向调研组进行了汇报。陕西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文旅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西安市教育局5个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双减”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汇报、提出要求,把“双减”作为全省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改革任务、民生任务、攻坚任务,以最高标准、最实举措、最严要求持续深化“双减”工作,加快完善政策体系,紧紧围绕“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总体目标,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和监管,以“双减”工作实绩实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求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充分发挥“双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化校外培训治理和监管。各地各部门系统谋划、积极落实、多点发力,创造性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针对校外监管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陕西省坚持抓住关键期,严查学科类隐形变异;坚持有效化解“退费难”问题,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坚持严查恶意涨价行为,稳定非学科类培训收费,切实保持对校外培训治理与监管的高压态势,力求治理成效。 目前,陕西省“课堂革命陕西行动”常态化实施,“三个课堂”有效融合,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校外培训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及家庭教育支出负担明显减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效显著。 调研组认真听取了汇报,并与相关厅局、西安市教育局进行了座谈交流。调研组充分肯定了陕西省在“双减”和校外培训治理中取得的成效,反馈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着重强调了要严防学科类培训反弹、强化非学科类培训监管、推进监管平台全面应用、持续深入做好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陕西省“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代表陕西做了表态发言。刘建林表示,听取调研组的反馈意见后,使陕西进一步发现了推进“双减”与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的现状与不足,也坚定了持续推进“双减”和校外培训治理的信心,明确了工作方向。 下一步,陕西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提高站位,高度重视“双减”和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二是查漏补缺,抓好问题整改落实,把调研组反馈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分类制定整改措施,抓住重点,强化督查检查、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暑期结束前整改到位;三是树牢底线,抓好风险防范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刘建林要求省“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西安市的同志,能认真学习领会调研组的反馈意见和教育部要求,将会议精神传达给主要领导,统筹协调,相互配合,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合力支持和促进“双减”工作推进。

    上游新闻   26 阅读   2022-07-30 21:34
  • 西安市长安区开展国防教育主题日活动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7月30日上午,西安市长安区人武部开展国防教育主题日活动。长安区相关领导干部身着戎装走进陆军边海防学院,重温红色记忆、接受国防教育、畅叙鱼水情深。 活动现场,长安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吕强向部队官兵致以节日慰问,对大家长期以来支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的贡献表示敬意和感谢。他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此次活动旨在自觉落实党管武装根本制度,强化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关心国防、支持部队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树牢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观念。希望军地各方继续传承双拥共建优良传统,打好长安“传统牌”“特色牌”,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军人“后路、后院、后代”的问题,大力营造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 活动中,大家走进学院内红色展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了解建军相关历史与科学理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观摩武器装备、感悟艰辛历程,也在重温红色历史的过程中领悟“红色基因铸钢钉”的真谛。 在学术报告厅内,陆军边海防学院大校刘俊学教授以《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为题,围绕我国安全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战略方向等内容,为大家带来国防教育讲座。讲座内容理论结合实际,引用大量案例和数据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对大家充分认清形势、强化忧患意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吕强表示,长安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驻地部队和国防建设,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备战急需、部队急用、官兵急盼的事情,真正把“稳军心、固长城、促发展、保打赢”的工作做实做细,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谱写新时代军民不断融合、军地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腾讯   27 阅读   2022-07-30 21:33
  • 2022智慧教育大会(重庆)将在两江新区举办

    作为2022智博会重要活动之一,2022智慧教育大会(重庆)将于8月中旬在两江新区举行。和往届大会不同,此次大会全新升级,将重点以“一会一展一赛”呈现智慧教育领域最新成果。 2022智慧教育大会(重庆)由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主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大会以“智教慧学 育见未来”为主题,围绕分享智能技术和智慧教育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新趋势,搭建智慧教育研究、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创新融合,传播新案例成果,形成新交流平台。 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皮涛表示,两江新区智慧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应用为王”为导向,以设施普及化、治理智能化、模式创新化、资源共享化、交流多元化和评价综合化为抓手,高规格全领域推进智慧教育工作,先后成功创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实验基地和国家5G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基地。希望通过大会平台,集众力、聚众智、合众心,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蓄能,为智慧教育发展献策,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 大会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包括开幕式、主旨演讲、专题论坛、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全国总决赛、闭幕式、智慧教育成果展、智慧教育实践案例调研等环节。 据悉,此次大会演讲嘉宾层级更高,内容范围也更广,众多教育行业领军人物将齐聚两江新区。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上将首次发布大会IP“大智小慧”,寓意智慧教育生态中的老师和学生形象。同时还将发布中国智慧教育发展白皮书和两江新区智慧教育成果集。此外,智慧教育研究机构也将揭牌落户两江新区。 同期举行的智慧教育成果展相较往年规模也更高。此次展览面积达1800平方米,构建场景化互动体验环境,集中展现两江新区、重庆市、全国教育智慧化建设成果及发展规划。 此外,第二十四届IRO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中国总决赛也将在大会期间举办,这是此次大会新增的重要赛事项目。IRO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创立于1998年,由IRO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ROC)组织并管理,每年共有10万名青少年参与,其中在中国赛区选拔出200~300名优秀的选手参加IRO世界委员会举办的国际锦标赛。 本届大赛主题为“我的航天梦 My Space Dream”,项目包括竞技类、对抗类、创意类等,如巡线竞速、分拣竞速、机器人种植、虚拟机器人编程等。此次决赛,将迎来全国各地共约5000余名参赛学生、家长、指导老师汇聚两江新区,既展现重庆积极发展智慧教育态势,也为重庆教育、科技、旅游等相关行业发展提供契机。

    人民网   25 阅读   2022-07-30 21:29
  • 济南稳步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我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政府工作安排,积极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聚焦完善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等任务,落实支持政策,加强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实现试点目标。 加强顶层设计 以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引领产教融合 我市强化规划引领,将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计划,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水平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编制《济南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全市产教融合工作发展路线。高标准谋划任务分工,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组建工作专班。高质量推进职教高地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市长先后5次作出批示,8次深入学校、企业调研,市委《决策参考》专题刊发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调研报告;市政府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聚焦管理机制、资源配置、人才供需对接、校企深度融合4大攻坚任务,建立校企合作、双元制等一批重要制度,深化专业优化调整、混合所有制等一批重大改革,启动产教融合项目培育、人才供需对接等一批重大项目。2021年,济南市被省教育厅评为“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 深入推进实施 以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制定出台《济南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完善16项具体扶持政策,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市教育局专门下发《关于实施产教融合项目培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目标任务、培育项目、扶持政策等进行明确。 目前,我市智能制造和粉末冶金智能制造2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量居全省之首。优化整合职教集团17个,牵头成立全国文物修复与保护职业教育联盟、全国工业互联网职教集团,机电一体化职教集团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5个产教融合项目被教育部评为产教融合典型案例,39个企业被评为第二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目前,校企共建产业学院47个、校内外实训基地3303个,新增生产性实训基地10个,42个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省级课题,70个项目入围国家、省重点扶持项目。 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做好产教融合试点项目申报,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全市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济南护理职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平阴职业中专获批中央预算补助资金4500万元,济南职业学院获批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8000万元。 紧跟社会需求 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济南模式 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机制,加快济南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平台建设,已遴选9所学校开展人才供需对接机制试点。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本模式,推进专业与产业契合、教学与生产融合、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融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育产教融合“145+X”培育项目108个,参与学生达8.6万余人,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6个,服务济南优质特色专业10个。 成立全市双元制职业教育创新联盟,18所学校、19个重点专业、34家企业开展双元制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日趋完善。2所高职在全省办学质量年度考核中被评为A类等次。5所学校17个专业纳入省高水平学校(专业)建设目录。省级以上各类大赛获奖总数达到1281项(国家级363项、省级917项),创历史新高。 建设平台载体 高水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坚持以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积极鼓励企业与院校共建一批设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集教学、培训、生产、实习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或开办、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按程序纳入高职学校序列,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办专业、共建二级学院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浪潮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家政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原料药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数字化输配电成套设备制造公共实训基地5家公共实训基地进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示范类名单。此外,3家公共实训基地进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培育类名单。“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新建10个市级生产性实训示范基地,对接重点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达到30万人以上。 聚焦十强产业 力促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发展 我市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积极组织本地企业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及时转发山东省关于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通知,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细化标准、简化流程,组织企业参与评审。目前,我市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39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同时,聚焦“十强产业”,围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全市第二批39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中,属于“十强产业”范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有18家、高端装备企业有9家、文化创意企业有5家、医养健康企业有4家、现代高效农业企业有1家、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有1家。 我市切实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按投资额30%的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试点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的,按规定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全面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可适用的各项财税、投资、金融、用地、价格优惠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

    济南日报   29 阅读   2022-07-30 21:28
  • 博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视察全区职业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推动博山区职业教育发展,7月29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视察全区职业教育工作。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刘承志、黄向军、赵新年、李绪苹、夏艳华、孙胜晖,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部分市人大代表参加视察。区政府副区长李林,区教体局主要负责人陪同视察。 视察组一行先后到博山中学北校区、淄博工贸学校(万杰)、淄博工贸学校实训基地、博山中学、博山区实验中学(淄博市轻工美术学校),实地察看了我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听取了相关负责人的情况介绍。 随后,视察组在博山区实验中学召开座谈会。会上,区教体局主要负责人汇报了博山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烟台、潍坊等地市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和做法、目前我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应对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打算。视察组对我区近年来职业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和不足。针对博山区工贸学校建设选址方案,视察组充分进行讨论,同时也听取了专委会相关委员、受邀人大代表、区实验中学和区工贸学校负责人的意见建议。 刘承志强调,要立足战略定位,切实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针对急需解决的职业教育选址问题,拿出积极稳妥、切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着眼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仔细研究全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分析考虑好博山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关系,统筹好教育资源的布局。区政府要从教育战略层面,研究制定全区教育发展规划。要立足博山教育资源实际,多盘活存量,少建设增量,多用存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对博山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科学论证,尽量避免教育投资短期性。

    澎湃新闻   25 阅读   2022-07-30 21:28
  • 出新招出实招,内蒙古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月29日,记者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自治区人民政府已于日前印发实施《关于推动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盈介绍了《措施》主要内容。 《措施》明确了促进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5项任务15项具体举措。在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内蒙古将解决全区职业教育结构布局问题,紧扣产业链部署教育链,80%以上易地新建的职业院校建到工业(产业)园区,实现每条产业链有2所以上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精准对接。推进“技能内蒙古”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 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将推动各盟市组建“应用型(职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若干所中职学校”办学联盟,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实施职业本科教育“引领”计划、高职院校“提质”行动、中等职业教育“强基”工程等,推进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实现提质培优。 在强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制定《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采取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鼓励支持企业依法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金融、财税、土地等校企合作政策激励,提升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 在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方面,不断激发职业院校内生动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在人才引进、校企合作、经费使用方面给予院校自主权,尤其是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取得的收入纳入财政专户,按收支两条线管理,不低于50%用于支付教师、企业专家、外聘人员和受教育者劳动报酬,把用于支付教师报酬部分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也可以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制定公办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核定标准,改革职称晋升和评价机制,建立校企“双聘”制度等,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打通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和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的通道,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建立高质量发展保障机制方面,强调要全面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落实配套支持政策,要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价等,汇集各方力量,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人民网   22 阅读   2022-07-30 21:26
  • 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播

    “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今天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暑期教师研修”主题开播,首日观看人次突破100万。 “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主办,当前正在全国12个城市进行,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专家、科普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等授课,开放当地中国科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特色科研现场,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助力科学教育。今日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播的为北京会场专题讲座,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布兴等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3位科普工作者、科学教育教师,围绕基础科学人才培育、科学教育理念与行动、碳中和与绿色化学科普教育等在线为全国教师授课。 7月29日—8月19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将每天播出全国12个会场的培训内容,19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为广大教师开讲科学教育。

    千龙网   21 阅读   2022-07-30 21:24
  • 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的通知 教基厅函〔2022〕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公安厅(局)、民政厅(局)、水利(水务)厅(局)、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 近期,各地中小学生溺水事件频发。特别是2022年7月份以来,多地连续发生多起3人以上溺亡事件,造成多名中小学生死亡,反映出一些地方存在预防学生溺水教育不到位、家长履行监护责任不到位、农村地区开放水域巡查防护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尽最大努力减少学生溺水事件发生,切实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现就进一步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通知如下。 一、强化思想认识。各地教育、公安、民政、水利、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当前预防学生溺水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从严从实从细从快做好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坚决防范和遏制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二、强化隐患排查。各地教育、公安、水利、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以农村地区学校、村庄周边和学生上下学沿途水域为重点,对行政区域内的开放水域逐一进行摸排,摸清权属主体、水域深浅和警示标志、救援设施配置等情况,绘制危险水域地图,评估风险等级,建立工作台账,推动明确责任单位与责任人,逐一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三、强化巡查防控。各地要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水利、公安、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要组织村(社区)党员干部、驻村(社区)辅警、学生家长、志愿者和水域承包人、责任人等,开展常态化巡查,重点在午后、傍晚等游泳高峰时段加强对危险水域巡逻管理,坚决制止学生私自下水游泳玩耍。各级公安机关要紧盯学生涉水活动的重点时段、重点部位,针对性强化动态巡查管控,加大重点水域岸线巡护力度,常态化开展专业培训演练,切实提升水上救援反应能力与施救水平。 四、强化防护设施。各地公安、水利、农业农村部门要推动基层党委和政府督促水域责任单位因地制宜,在水域周边设置安全隔离带、防护栏等,推进落实一个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绳、一根救生杆“四个一”建设,通过“人防+技防+物防”叠加互补的方式,确保对重点水域岸线的全覆盖。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事故多发水域安装视频监控和警报系统,进行全天候监视防范。 五、强化宣传教育。各地教育、公安、民政、水利、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入学校、村(社区),在主要交通路口、周边水域、人员密集场所悬挂标语,设立预防溺水宣传板报(墙报)、警示标牌等,并依托各类媒体,剖析典型事故案例,讲解预防溺水知识和救援知识,广泛开展高频次、全覆盖预防溺水宣传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通过线上线下主题班会、家访、家长会、发放告知书等形式,组织全体学生和家长学习预防溺水知识,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周末和节假日期间,要采取发送短信、微信提示等方式,经常性提醒学生和家长增强安全意识,特别是暑期要实行定期提醒制度,确保覆盖到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位家长或监护人。 六、强化关心关爱。各地民政部门要以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为重点,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救助保护机制,督促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和村(社区)儿童主任加强家庭探访和安全提醒。要加强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衔接配合,与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组织村(社区)干部、志愿者和“五老人员”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帮扶。 七、强化疏堵结合。各地特别是水网密集地区教育部门要结合课后服务,统筹利用社会游泳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广泛开展游泳教育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确保学生正确掌握自救方法。要通过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结合本地实际,鼓励支持村(社区)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适宜的游泳、戏水场所及相应设施,加强安全人员配备,为中小学生提供安全、便利、规范的亲水环境。教育、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要统筹用好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利用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设施,在周末、节假日为农村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培养、爱心陪伴、心理抚慰等服务,满足学习休闲娱乐需要,减少私自下水现象。 八、强化督导考核。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预防学生溺水工作纳入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水利部门要将预防学生溺水工作纳入河湖管理监督检查,民政部门要将预防学生溺水工作纳入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工作,督促各地压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对工作责任不落实、管理措施不到位、重点水域漏管失控等导致发生学生溺亡事故的,存在迟报、漏报、瞒报等行为的,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教育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 民政部办公厅 水利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2年7月26日

    教育部网站   22 阅读   2022-07-30 21:23
  • 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在京召开

    7月27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举办的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在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出席会议并致辞,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作主旨报告。 会议指出,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强顶层设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品牌基础日益夯实,品牌营销创新有力,品牌帮扶成效明显。目前,省级重点培育的区域公用品牌3000多个,一批优秀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脱颖而出,脱贫地区品牌农产品平均溢价超过20%。 会议强调,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要坚持服务大局,结合产业园区等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区域公用品牌,重点扶持牵引力大、带动力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坚持守正创新,健全完善品牌促进机制、协同机制和保护机制,为农业品牌打造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加快两个"三品一标"建设,积极开发新产品新卖点,创新营销推介,加快渠道开拓,促进品牌产品消费。坚持开放合作,持续跟踪国际农业品牌市场动向,加大农业品牌海外推广,打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国际竞争力强的中国农业品牌。 会议启动了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包括农业品牌精品全媒体宣展采风活动、中国农业品牌全球行活动等,发布了《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22)》。

    中国日报网   47 阅读   2022-07-28 13:04
  • 发挥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指挥棒”作用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国家战略文件把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列为重要的区域教育创新试验点之一。按照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以动态监测长三角区域教育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状况,综合评估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政策实施成效,引导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为指引,要发挥好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指挥棒”作用,就要突出强化其“监测”和“评估”两大核心功能,在“动态监测”方面强调目标导向、过程监控、动态分析和阶段预警,在“综合评估”方面强调问题诊断、短板分析、案例挖掘和经验总结,努力为教育部和长三角区域精准施策提供支撑。 科学确定目标导向和评估依据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长三角“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和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的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是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监测评估实施要回答的重大命题。对此,形成了“1+6”的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1指三省一市各自提出的特色指标,6指三省一市均适用的共性指标),围绕71个共性监测点和32个特色监测点,确定了2025年的监测目标值,并将其作为综合判断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 监测目标值的研制和科学确定,须注重推动目标确定与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功能实现有机统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要体现监测评估功能的“基础性”,要以党和国家政策、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判断依据,比如将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等,又如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监测评估功能的“引领性”,基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定位,要对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2035年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目标,综合考虑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发展的2025年监测目标值。此外,对于部分国际通用监测点指标,要综合对照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或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来确定长三角的目标值。三是体现监测评估功能的“整体性”,把三省一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目标值确定,在兼顾体现“基础性”和“引领性”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长三角区域内的差异,充分吸收各地2035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值,避免“拔苗助长”和“脱离实际”,真正起到监测预警功能。 研判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总体水平 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首先服务于长三角区域教育发展目标及发展指标的变化趋势、特点以及达成程度的动态监测与诊断,即对照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及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确定的2025年监测目标值的要求,监测评估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水平、进展与监测目标达成度,综合分析长三角教育现代化进程、成效与影响因素,为科学判断和把握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总体水平监测评估主要在两个方面实施:一是对71个监测点进行总体判断,即对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71个监测点的实际水平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以2020年的数据为基础,判断各个监测点的进步程度,并结合2015年以来的数值,进行该监测点发展趋势的判断。二是以2025年目标值为依据,判断该监测点与实现2025年目标值的距离,并形成71个监测点2025年目标值达成度的总体判断。与此同时,以6个一级指标为单位,对长三角总体在某些领域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判断。 总体水平的监测评估分析依托建立相应的“预警”体系,即通过构建监测目标达成度模型分析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各分项及各监测点上的目标达成情况及变化趋势,尤其是要把“预期不可达成”列为红线或预警监测点。这些指标一旦低于临界值,不仅会对长三角区域“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对各地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难以估计的效应。因此,要定期、及时将监测分析结果反馈到教育部和长三角各地,预警和建议各地及时采取特别举措,破解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短板问题。 推动长三角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 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第二个核心功能,就是对三省一市教育现代化特色发展进行监测评估。一方面,要对照三省一市教育发展目标进行监测,即以71个监测点中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及政策要求必须达到的,以及三省一市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规定的目标进行监测,分析判断各地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与进展、目标实现程度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诊断各自的不足与短板等,为各地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作为区域性的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一大典型特点就是设立了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特色指标,共12个二级指标,包括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设、美丽安全校园建设、科创活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基础教育生态监测指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高校分类发展及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等32个能够反映三省一市教育现代化亮点的监测点。因此,要对照特色监测点,结合挖掘各地的特色与典型案例,在若干领域彰显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特色、体现教育综合改革导向和满足学习者教育需求新路径等,并促进区域内部和区域外对先进经验、先进模式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引领长三角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一体化”是国家长三角洲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最大民生工程之一,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因此,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围绕发挥监测评估的“指挥棒”作用,对照党和国家以及区域层面的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目标、任务,监测评估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为客观评估区域教育现代化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明确的内容指导。近年来,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协作框架协议》、确定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推进路径及保障机制,对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持续作出具体的部署和安排。因此,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针对性地设置了区域合作水平相关指标,纳入了中小学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覆盖率、大中小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交流人次、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建设成效及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普通高校参与水平等具体监测点,用于分析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教育协同发展情况。此外,对一些前沿性的监测点,尤其是体育素养智能设备监测、教育生态监测等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延伸和拓展的内容,可以率先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布局、布点,引导区县、学校率先试点,并综合案例、试点情况分析,立体化展示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的风貌。 对标对表区域、国家先进水平 长期以来,长三角区域教育战线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勇挑重担,在持续增强长三角教育整体创新发展能力、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可供全国复制和借鉴的好做法好经验,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在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中发挥了标杆带头作用。在“教育现代化”丰富内涵框架下,要把长三角教育放在更为宏大视野和全球坐标中进行寻找差距、吸取经验和体现显示度。 为达成这一目标,一是要选取71个监测点中可量化、可获得的监测点,形成区域比较框架,综合考虑国家战略及各地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以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标尺,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及国家整体进行比较,也可对三省一市核心城市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进行多维比较。二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30教育行动框架》等国际性指标为重要参照,在指标体系中选取灵敏度高、可比性强、客观性强和数据信息可获得性强的重要指标,与不同类型国家的教育水平进行比较。通过区域、城市、全国和国际比较,综合判断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在国内、国际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分析长三角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与瓶颈,为推动国家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服务于全国教育现代化的监测评估 新时代,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发挥区域支点撬动作用是全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杠杆,及时总结提炼长三角在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的先进经验、科学做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十四五”期间,要探索大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新路,在持续开展长三角及三省一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的同时,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开发、监测(评估)工具设计和监测(评估)制度探索等,为全国实施监测评估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中国教育报   43 阅读   2022-07-28 12:56
  • 安徽推出“皖创22条”支持创业

    鼓励科研人员在皖兼职或离岗创业,赋予高校院所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分配自主权;实施“创业安徽训练营工程”;实施企业加速成长“千里马计划”……安徽近日出台《创业安徽行动方案》,推出“皖创22条”,着力解决创业主体不活跃、创业平台不多元、创业能力不够强、创业融资不通畅等问题,努力让创业成为安徽的时尚活力和形象名片,让安徽成为各类人才的创业热土。   27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创业安徽行动”新闻发布会,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王炜解读了《创业安徽行动方案》。   据介绍,《创业安徽行动方案》提出1个总目标和7类分目标。1个总目标是“到2025年底,形成创业环境一流、创业主体活跃、创业成果迸发、创业氛围浓厚的新格局”。7类分目标是“每年新增市场主体100万户以上;培育省、市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左右;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创业者10万名以上,支持科研人员等创业者1万名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00个以上;开展创业培训10万人以上;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10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力争50%左右设区的市达到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标准”。   王炜介绍,围绕“1+7”目标,从六个方面提出22条具体举措。   在聚焦四个重点领域、突出高端产业引领方面,聚焦高科技领域,积极引进高精尖创业团队;瞄准产业链短板领域,引导支持创业者围绕产业链锻长补短开展创业;突出“四新”经济领域,促进新的经济形态和模式不断涌现;关注大众创业领域,使每名创业者都有施展身手的舞台。   在培育四类创业主体、扶持创业重点群体方面,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各市天使基金投资支持基础上,省级统筹基金资金给予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在皖兼职或离岗创业,赋予高校院所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分配自主权;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业,给予创业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鼓励返乡人员创业,给予购置设备、租赁厂房、吸纳就业等补助。   在搭建四大创业平台、提供全周期集成服务方面,建设高水平创业孵化平台,高质量打造“科大硅谷”等引领型创新创业平台,设立离岸科技企业孵化器;开辟大众创业孵化空间,政府投资开发创业载体应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支持龙头企业创办专业孵化器,支持社会资本建设民营孵化基地;用好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各市评选“产品+应用场景”解决方案。   在完善四位一体培训体系、阶梯式培育创业主体方面,培育引进创业教育服务机构,认定省级创业研究院;丰富创业培训形式,实施“创业安徽训练营工程”;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业安徽系列大赛;辅导企业加速成长,实施企业加速成长“千里马计划”,梯度培育高成长企业。

    中国新闻网   48 阅读   2022-07-28 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