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国内国际财经房产汽车产经农业科技IT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娱乐女人军事游戏区块链

行业资讯

  • 受疫情影响,河南多地省考面试延期进行

    受疫情影响,河南多地省考面试延期,其中,原定于8月2日、3日进行的河南省2022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开封考区面试延期举行,商丘市、信阳市部分职位延期进行面试。 8月1日,中共商丘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按照河南省2022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面试工作安排,为充分保障面试工作的客观、公平、公正,按照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对受疫情影响所涉及职位的考生面试延期进行。延期进行面试的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考生可关注商丘人事考试网(www.sqrsks.cn),及时知悉最新面试安排。 7月31日,信阳市公务员局发布关于河南省2022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信阳市部分职位延期进行面试的公告。公告称,按照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对受疫情影响所涉及职位的考生面试延期进行。延期进行面试的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考生可关注信阳党员教育服务网(http://www.hnxydj.gov.cn/),及时知悉最新面试安排。 另外,7月31日,中共开封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根据开封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原定于2022年8月2日、3日进行的河南省2022年统一考试录用公务员开封考区面试延期举行。面试重启时间将根据开封市疫情防控形势另行通知,考生可关注开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http://rsj.kaifeng.gov.cn/),了解面试最新动态。 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8月1日消息,7月31日0—24时,全省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3例(商丘市民权县33例、宁陵县1例,信阳市罗山县4例,开封市鼓楼区2例、顺河区1例,郑州市二七区2例),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新京报   27 阅读   2022-08-04 21:26
  • 特岗教师面试考生须持考前24小时内至少1次核酸阴性证明

    海南省2022年特岗教师招聘面试正在进行,8月2日,海南省教育厅发布消息,根据疫情防控政策的最新变化要求,就参加8月3日和4日特岗教师招聘面试的有关赴考要求作出调整,将原规定的提供“考前48小时内至少1次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证明”,调整为提供“考前24小时内至少1次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证明”。 核酸检测证明的时间计算起点等其他要求,仍然按照《海南省202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考生赴考疫情防控要求》所明确的“以采样时间为准、电子版或纸质版证明均可,如无法确定采样时间,则以核酸检测结果报告时间往前推6个小时为准”等规定执行。 海南省教育厅特岗教师招聘工作办公室表示,截至8月3日8点,如考生提供8月2日8点后的核酸采样记录,体温、健康码正常的考生也可以进场参加面试。 考生可及时关注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和要求,根据自己的面试时间节点,合理安排个人行程,做好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为顺利参加考试做好准备。不落实上述疫情防控最新要求的考生,将影响其本人参加面试。

    新京报   29 阅读   2022-08-04 21:23
  • 北京昌平调整2023年非京籍适龄儿童幼升小“四证”审核要求

    近日,北京市昌平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发布《2023年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幼升小温馨提示》,将“四证”相关材料的时间调整为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具体实施细则以2023年发布的昌平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为准,“请家长提前做好准备,在规定时间内携带相关材料到居住地所在镇街提出审核申请。” “四证”(全家户口簿、北京市居住证或居住卡、在京务工就业材料、在京实际住所居住材料)是非北京市户籍适龄儿童入学的必备条件。 昌平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表示,2022年审核非京籍适龄儿童入学相关材料未通过的主要原因有:材料期限不符合审核标准,居住材料不符合审核标准等,因此2023年入学的非京籍适龄儿童家长请重点注意证明材料上所标注的时间。 根据提示,非京籍适龄儿童要在昌平上小学,家长需要提供务工就业证明(连续缴纳且不含补缴的社会保险,劳动合同),昌平区实际居住证明(《房屋所有权证》或《不动产权证书》或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购房发票;房屋租赁合同、房租发票(不含补缴)和房屋出租方的房屋产权证);全家户口簙、身份证复印件;北京市居住证(与实际居住地地址一致)。 昌平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表示,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证明的,列入失信黑名单,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新京报   31 阅读   2022-08-04 21:21
  • 河南要求中小学每学年安全教育不少于12个课时

    中小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中小学每学年不少于12个安全教育课时,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8月3日,河南省教育厅印发《全省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作出上述要求。 《方案》指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四类事故事件。 各地、各学校要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确保“教材、课时、师资、经费”四落实,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确保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系统、科学地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促进安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新技术、新视频、新媒体等方式,开展线上安全教育。 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安全教育,其中包括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和事件事故发生规律等,在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防溺亡、防中毒、防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 《方案》要求广泛开展安全演练,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高校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等开展安全演练。依托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综合实践基地、安全体验馆等,利用VR等新技术,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安全实践体验,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 《方案》明确,要保证安全教育课时要求,保障中小学每学年不少于12个课时,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进行系统化安全教育。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开发安全教育软件、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要重视队伍建设,把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加大对安全教育的投入力度,满足开展安全教育的需要。 另外,《方案》还要求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把安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估内容,列入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全力予以推进。

    新京报   30 阅读   2022-08-04 21:14
  • 勇担教育强国使命,奋进时代发展新程

    北京大学临湖轩北侧有个小庭院,风景宜人,树影婆娑间透出未名湖粼粼金光。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北大资深教授和中青年教师代表,同他们亲切交谈。“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北大人一直铭记于心。   时光流转,盛夏燕园草木葱茏、湖光潋滟。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于7月31日召开。作为中国大学的标杆,站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拥有百廿余年深厚历史的北京大学,正在擘画内涵式发展新图景,书写时代新篇章。   扎根中国大地,走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为中国建设什么样的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北大人牢记心间。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这条“新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这是与国同行的开拓之路——   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立志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从创办之日起就肩负着兴学图强的历史重任,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确立范本。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五四运动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大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   这是勇担使命的自强之路——   近年来,北大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邓宏魁教授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创新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一代底层技术;彭练矛教授团队将碳管芯片技术推至5纳米水平,创造未来芯片的北大方案;程和平教授团队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一系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北大科研综合实力、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这是强国有我的奋进之路——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北大师生继承红色血脉,坚定前进方向。面对世纪疫情的严峻挑战,北大青年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从百年前五四青年高呼“中国不亡,有我!”到改革开放初期北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再到新时代青年呐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一代代北大人把生命深扎中国大地的铮铮誓言。   锚定一流目标,当好中国大学排头兵   回溯历史长河,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时明确的“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办学理想,到1994年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从1998年百年校庆时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迈出新步伐,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高瞻远瞩地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排头兵,北大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实现这一目标,要培养一流人才。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识科学学院博士生王亚平到太空“出差半年”,成为进驻中国空间站的首位女性、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中文系毕业生宗立冬投身祖国西北大地,站到了挥锹农建、环境整治的第一线,被评为“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他说“这是干实事的广阔天地”;过去五年,北大共有114人参军入伍,继“海军陆战队侦察兵宋玺”后,不断涌现出“雷锋团唐青”“航母女兵王心怡”等优秀典型。   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北大走出了高质量育人新路:构建“立体化、专题式、多样态”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坚持“以本为本”,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坚持以学生成长为核心,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   实现这一目标,要布局一流学科。   2020年,北大与莫斯科大学牵头成立中俄数学中心,着力打造世界级数学研究高地。2021年,三星堆再醒惊天下,众多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学子、校友参与探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擦亮了北大考古这块中国现代考古学界的“金字招牌”。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第一支点,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北大守护好学科根基,重点保障基础学科资源投入,4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五年来,北大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形成学科建设新面貌,构建了一套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实现这一目标,要铸造一流队伍。   在北大,有一位拥有超高人气的“主播”——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因在国外探亲无法回国,年近七旬的他克服13个小时的时差,坚持在线教学。平日里,阎步克还将精心制作的课件发到网上,与全国各地的历史爱好者分享。   五年来,北大入选两院院士14人;700多名顶尖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选择加入北大,其中90%为中青年人才;约1200人次入选各类高端人才计划,北大有力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2018年,北大设立了首届教学系列奖,奖励在教学一线、在教学实践中潜心投入精心钻研的教师。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把稳发展之“舵”,夯实育人之“本”   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北大一直在思考: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如何破浪前行?   北大党委书记郝平说:“今后五年,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年,是北大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五年。”   在变局中开辟新局,在奋进中再谱新篇,北大人期冀实现更多新跨越。   把稳发展之“舵”——   走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八个大字十分醒目。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要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北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发源地,1992年成立了全国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成立了全国首批之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近年来,北大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并设“大钊班”本科班,建优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北大党委有这样一个共识:要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必须坚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不断强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夯实育人之“本”——   在八桂大地的山岭原野间,调研文化产业、感受乡村振兴;在山西大同的平原山丘上,阅历乡土中国、认识地形地貌;在河北正定的红色遗址上,体悟公仆精神、寻访党员初心。2019年夏天开始,每年都会有数千名北大师生,奔赴祖国万里疆域,追寻时代之问,修习1学分思政实践必修课。   1学分的创新,是北大开拓思政育人新局的生动实践。三年来,北大用好社会大课堂,建设了286个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在中国大地上讲好“大思政课”。   心怀“国之大者”——   近年来,北大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令人振奋:颜学庆团队建成世界上首台小型激光加速器辐照装置;高文团队8K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落地应用;“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重大科学设施全面竣工……坚持“四个面向”,北大自觉地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位置。   “北京大学将始终坚持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规律,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北大校长龚旗煌说。

    中国青年网   29 阅读   2022-08-04 21:12
  • 智能笔监控学生写作业,边界在哪?

    7月28日,有疑似海口高中生网络发文称,学校专为学生发放了“点阵笔”,其暑假作业需用这种智能笔完成,学生的书写数据将由该笔实时传输给老师,作业完成时间会通知老师。这条帖子引发了智能纸笔产品可否“监控”学生的网络讨论,引起广泛关注。   智能笔让学生能及时上传作业,老师及时批改,监督学生不“临时抱佛脚”,但也不免让我们思考:这种监督是否已经过了头?暑假很长,作业很多,学生有规划性地完成是很好,但难免假期有出游、探亲等安排,灵活分配作业时间也可以理解。就算老师并不会每天检查,这种智能笔明显自带的时间监测功能,也会给学生们造成心理负担。   可以说,智能学习产品自带的科技性,特别是实时和定位功能,让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了。如果说一个学生每次写作业的时间和内容,老师都可以监测,那是不是变相成了一种“监控”?而对老师来说,用了这个智能笔,是否也要在假期每天检查学生作业?恐怕也是一种变相的“教育增负”,如果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去,很容易模糊了课内和课外、学期和假期之间的界限。   新科技总是一把“双刃剑”。智能学习产品的起意是好的,但也有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另一面。这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问题,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的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对此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学校在推行各类智能学习工具时,更是应该考虑周全,充分论证其信息采集的合理性。   此次事件的热议也提醒了我们,学生的信息是很容易被过度采集的。针对此事,也有律师发言:若明确告知该笔在写作业时有远程监控内容,则不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但试想一下实际校园中,如果老师告知将要采用这款智能笔,即使强调了其有远程监控功能,学生们又真的会反对使用吗?有鉴于此,学生对于校园中的一些信息侵权行为,不仅是难以发现的,也可能是不敢维权的。   因而对于智能学习产品,其使用有必要分清教学时间内外,当它占据到学生的课外时间后,就很难说,看似高新技术产品在人们生活的应用,实际是否是试探个人隐私底线的前奏了。      如今,科技助力教育的产品越来越多,智慧教育对学生动态的实时掌握、对学生的优缺点精准画像分析,再到远程课堂、自主个性化学习……学生和老师的实时沟通成为可能,我们欣喜看到教学效率的大幅提高,但它们背后衍生出的学生信息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   智能学习产品的使用边界在哪?有没有使用规则和禁区?这背后也反映出学校对学生隐私是否充分尊重、师生关系有没有摆正等问题。对于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教育部门也确有必要及时将其纳入监管范围,明确其推行使用的规范。   不可否认,未来的教育图景中,一定会闪烁着科技之光。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也丛生出新的问题。一个完善而庞大的智慧教育体系不断发展,但它的边界究竟在哪?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在未来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中不断找寻。

    光明日报   27 阅读   2022-08-04 21:11
  • “双减”一年,青少年抑郁减少、父母焦虑症状上升

    去年7月份,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发布实施一年来,给我国教育改革带来重大影响,校外培训机构无序扩张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效缓解,更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的三位学者通过跟踪搜索引擎上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电商平台相关商品的购买量、专业咨询网站等数据,分析了“双减”政策的效果。研究发现,“双减”政策实施后的这一年,青少年抑郁症状减少了78.6%。这主要归因于减少甚至不允许布置课外作业带来的学业负担减少、父母转向家庭教育带来陪伴时间增加,再加上不允许考试或禁止排名等带来的考试焦虑大大缓解。“双减”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与孩子们逐渐轻松的状态相比较,父母的焦虑症状却在“双减”后明显上升,研究表明增幅约12.8%。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父母转向家庭教育,家庭和工作之间不易平衡,这一点从“双减”政策后对家庭服务的需求上升中也可以看出。   让父母更为焦虑的是,以往孩子成绩不好,可以选择校外培训,不少父母认为付出金钱就能获得回报,“只要报班就能提高成绩”。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校外培训机构的选择范围在不断缩小,更多对“补课”有需求的家长只能选择成本更高的一对一家教,这对家庭经济是不小的压力。   让家长们焦虑的根源,一是担心孩子不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担心孩子被“普职分流”只能选择职业教育,未来经济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这需要教育系统继续深化改革,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种种措施,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惠及每一个孩子;用办好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等方式拓宽赛道,让更多孩子可以自主发展特长,在自己热爱的行业领域闪光。   需要看到,“双减”并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事。孩子关联着父母,父母联系着社会,教育从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与国家需要、人民需求高度相关的领域。全社会都应关爱教育,让孩子们在对知识的渴求中完成能力提升,而不是将大量时间用于“刷题”、承受高强度长时间的训练;回归教育本质,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塑造强健的体魄、坚韧的精神;让父母有充足时间投入家庭教育,使孩子获得陪伴和关爱,创造和谐的家庭社会氛围。

    澎湃新闻   28 阅读   2022-08-04 21:09
  • 2022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沈阳分会场开班

    为大力推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教学能力,8月4日,“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沈阳分会场开班,众多科学大家、科学教育专家、科普工作者齐聚沈阳师范大学,为来自辽宁省14个地市及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的100名中学科学教师现场授课。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韩国海出席了开班仪式。 马越红在致辞中表示,进入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对科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教师培训活动,是推动科技资源向课堂资源转化,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沈阳分院将切实发挥系统各研究所高端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凝聚力量在科学教育领域开展更多合作,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探究实践等方式,帮助参训教师了解科技前沿,开阔科学视野,以科技促教育、以教育强科技,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作用。 韩国海表示,此次科学教师培训代表了党和国家对广大科学教师的殷切希望,培养好新时代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青少年创新人才,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学校高度重视此次培训,重点从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和育人能力方面设计课程,邀请一流专家团队,以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为提升教师科学教育水平赋能,为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期沈阳分会场培训班精心设计了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一是科技科普化,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资源优势,邀请金属所孙东明研究员、沈阳自动化所唐元贵研究员、海洋所张鑫研究员、大连化物所孙洋高级工程师等科学大家结合自己科研教育经历,畅谈“科技创新与青年人才成长之路”、“用机器人探寻世界海洋最深处的奥秘”、“以深海与生命起源为脉络,思考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学的好奇心”、“大科学装置让我们探索更多奥秘”等。二是科普教育化,通过参观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的东北生物标本馆和树木园,结合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所需及科技前沿知识,从生态科学家的视域引入,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提升科学普及科学教育新高度。还通过观摩与科学虚拟仿真实践,让科学教师充分体会科学实验的奇妙之处,拓展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新方式。 “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是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共同主办,于7月20日至8月19日在北京和11个中国科学院地方分院所在城市举办,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专委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参与并支持。沈阳分会场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和沈阳师范大学共同承办。培训课程将同步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暑期教师研修”专题上线,欢迎大家前往观看学习。

    中国日报网   31 阅读   2022-08-04 21:07
  • 华东师大200余名师生赴全国各地“教育筑梦”

    “我是华东师大学子,来自云南寻甸,这个暑假我回到家乡,带领孩子们寻找梦想。”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大二公费师范生陈敏这个暑假过得忙碌而快乐。她曾是云南寻甸2020届高考理科第一名,如今她作为华东师大“教育筑梦”计划“寻·梦”实践队队长,和32名师范生一起在自己家乡举办了“寻·梦”五色夏令营,帮助当地的小朋友们找寻梦想。 华东师大“教育筑梦”计划于2020年教师节当天启动,旨在帮助奋斗在全国各地,尤其是艰苦边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校友实现教书育人的梦想。为确保遴选的教育梦想得到精准支持,华东师大将入选该计划的梦想与学校相关基层党组织结对,通过发挥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推动梦想助力举措落地生效。 去年,陈敏作为书院“寻·梦”实践队骨干,在老师带领下回寻甸开展暑期实践,结合家乡特色设计开发“五色”校本课程,入户走访调研了80多名家乡中小学生,并组织了211名公费师范生面向寻甸中小学生开展暑期线上“云辅导”;今年暑假,“寻·梦”实践队再度启航,这次陈敏担任实践队队长,招募了31名队员,其中有11名是云南籍公费师范生,全体队员线下与线上密切配合,用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支援乡村基础教育,为寻甸地区的乡村教育振兴持续贡献“师大青年力量”。 据统计,“教育筑梦”计划自启动以来,华东师大已派出两百余位专家、志愿者前往全国各地开展实地“筑梦”行动,邀请近百位筑梦人所在学校师生,走进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参加各类培训及相关调研,开展近两百次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心理健康、美育等主题讲座,组织捐赠4万余本书籍及相关教学用品,受益师生近2万人次。

    中国青年报   26 阅读   2022-08-04 21:06
  • 云智数字教育首次亮相HEEC

    8月4日,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云智数字教育携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汽车后市场专业群建设、金融科技实验室建设、财税审专业群建设四大解决方案及相关设备首次亮相HEEC。 深圳市云智数字技术教育有限公司是守中五大产业的重大战略平台,专注于智能制造、汽车产业互联网、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数智化人才培育,致力于教育创新,推动教育生态的发展与变革。业务涵盖人才培育与输出、创新教育研究、产业综合服务等相关工作,包括为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本科院校、科研单位、现代化企业的人才提供人才培育、人才技能认证及鉴定、人才就业、产业交流及服务等全链条服务,作为企业与就业人员的桥梁、纽带,将践行“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为院校解决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与实施指导,为企业赋能提供符合岗位需求的优质人才。旗下设有云智研究院、云智事业群、云智学院、云智在线等版块。 据悉,云智数字教育基本覆盖整个教育链条,包括人才标准建设、自主研发教材及实现设备、技能培训、人才认证、人才输出等,并已经在东莞设立培训院校,主要聚焦先进制造、汽车后市场数字化方向。拥有可同时容纳600人进行实训及理论教学场地,配备有VR教室及多媒体教室,机器人工作站、机器人教学平台,工控平台等专业设备;已经完成了汽车后市场数字化转型课程体系以及智能制造体系的一系列课程设计以及课程开发工作。 本次展会展示的职业教育领域包括三大解决方案、PLC实训平台\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智慧校园硬件产品等。

    南方网   32 阅读   2022-08-04 21:05
  • 云思智学发布多款智慧教育新品:以科技助力减负提质增效

    8月4日,国内领先的智慧教育服务商云思智学召开产品发布会。会上,云思智学正式发布了高质量作业解决方案,以及智慧课堂、课后服务等产品。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系主任顾小清教授、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原副校长严寅贤、浙江杭州市育才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吴平等嘉宾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致辞   云思智学董事长陈恭明以《高效学习,全面发展,探索作业育人新价值》为主题,分享公司对作业价值的理解和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实践探索。云思智学产品负责人梁爽详细介绍了高质量作业以及智慧课堂、课后服务等创新产品。   云思智学以“科技赋能,让智慧教育触手可及”为使命,构建独有的“科技+教育”双擎模式。依托在教育领域多年积累的领先技术与内容资源优势,云思智学产品涵盖课前、课中、课后全环节,囊括教研、备课、教学、作业、考试、课后服务、管理等全场景,形成覆盖区域、学校、课堂、课后的一站式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研发和服务体系。   目前,云思智学高质量作业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超过350所中小学应用。各类智慧教育产品服务全国超过650所中小学,服务师生超过50万人。   响应时代需求,科技助力构建新型教与学   云思智学董事长陈恭明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动基础教育改革,高度重视作业育人功能。云思智学作为教育科技企业,响应时代需求,选择从作业这一高频教学场景切入,以科技为杠杆,助力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破解学校规模化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挑战。   云思智学董事长陈恭明演讲   公司核心团队在“互联网+教育”行业创业多年,始终坚持“适用、好用、常用”的产品理念,研发之初即确立“育人导向”和“全流程数字化”两大方向,并构建了智能技术、内容资源、教研师资、服务运营等“四位一体”的能力底座,为全场景智慧教育业务生态提供系统化支撑。   “技术是手段,产品是工具,高效学习、全面发展才是云思智学智慧教育产品的终极目标。”陈恭明强调,云思智学将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开展产学研多方合作,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形成更精准、更高效、更全面、更智能的智慧教育新模式。   云思智学 高质量作业:已实现大规模常态化应用   随后的产品发布环节,云思智学推出多款智慧教育新产品。公司产品负责人梁爽介绍,云思智学高质量作业解决方案包括高精准作业库、高质量作业设计、多终端数据采集、多维度学情分析、高质量督导管理等模块,依托行业领先的AI、大数据等技术,和多年研发积累的海量优质题库、视频讲解等内容资源,推进作业全流程数字化。   高精准作业库拥有30+多维精细化标签体系,并紧跟2022年版新课标,超5.8亿智能题库,其中精标题库超1300万,结合区本、校本作业数字化,可大幅降低教师作业设计选题时间,全面满足老师精准高效选题、改编、创编等需求。   独家研发的“云思智学作业质量AI评估系统”,可对作业设计从目标、结构、难度、时长等多维度自动评估,并支持AI推题、换题,确保作业组题科学合理,提升教师作业设计与命题能力。   云思智学产品负责人梁爽发布高质量作业   云思智学推出行业最全5种作业数据采集模式,可满足学校绝大多数场景需求。不改变师生纸笔书写习惯,支持全学段、全学科、全题型的AI辅助批改,并独家实现批改结果留痕打印。依托行业领先的OCR文本识别、AI批改等技术,AI识别批改速度在1秒内,题目覆盖度85%以上,批改准确率99.9%以上。而且独家推出分步骤批改、错因批改、个性化批改等,批改更智能更精细。   基于行业领先的数据分析、用户画像能力,云思智学高质量作业可生成区域、校级、年级、班级、个人等多维度学情分析报告,助力实现大规模常态化的分层施教、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不再凭经验感觉,而是用数据说话。系统可持续生成每个人独特的知识图谱画像,从而给学生推送个性化错题、补充作业、举一反三练习、错题视频讲解等,学生告别“题海战术”,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通过云思智学高质量作业数据看板,区域和学校管理者可实时掌握区域作业情况以及相应的学校校情、教师教情、学生学情,多维度数据直观展现,助力实现高效精准智能的教学管理、作业管理,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云思智学 智慧课堂:优质资源、精准学情双轮驱动   围绕精准教学核心目标,云思智学基于自身的技术与教研两大能力,打造教学、资源、数据三大平台,立足课堂这一核心教学场景,整合智能终端、教学应用和优质资源,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完整连贯的智慧教学环境,以优质资源和精准学情为出发点,驱动高质量课堂教学。   云思智学智慧课堂是整合大屏端授课助手、PC端教师工作台和学生智能学习终端(墨水屏、智慧纸笔等)为一体的解决方案,一站式满足教师备课、授课、作业、评价等需求。不同学校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不同的组合模式。   课前,云思智学资源中台拥有12万+精品课件、5.8亿大题库、1300万+精品题库、100万+微课视频、13万+趣味互动习题、1600+学科画板工具……,助力教师高效且个性化地完成备课。   课中,借助大屏、墨水屏、智慧纸笔等智能终端,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的课堂互动,如课堂练习、抢答、随机点名、举手提问、学生投屏讲解、屏幕广播等,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公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从单向的预设性教学转变为双向的生成性课堂。   课后,云思智学智慧课堂可与高质量作业、课后服务等产品无缝贯通。   系统可全方位实时采集反馈课前预习、课堂练习互动、课后作业、错题巩固、微课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全过程的学习行为数据并加以分析,给老师和管理者提供客观、全面的学情依据,实现以数为据、以学定教。   云思智学 课后服务:推出超 200门精品课程体系   秉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理念目标,本次发布会云思智学正式推出“1+4”课后服务解决方案,搭建出“五大领域、七大主题”的超200门精品课程体系,以名师+双师、涵育素养、赋能教师等为特色,既满足不同区域和学校的课后服务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1”即一个课后服务数字化平台,聚焦课后服务需求端和供给端,构建了七个业务应用端口(教育局端、学校端、巡课端、教师端、授课端、家长端、机构端),实现区、校、家、机构等多级互联,以平台生态建设为课后服务保驾护航。   “4”即课后服务四大落地支持模块,包括丰富优质的“五育”兴趣素养课程、专业师资入校师训、一站式教务服务、量身定制特色校方案。真正实现“一校一方案”,每所学校都有特色课程;“一生一课表”,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化选择;“一师一专长”,每名教师都有教学专长。   云思课后服务推出超200门精品课程   云思智学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涵盖科学实验、编程、写字、美术、口才、魔方、橄榄球等在内的超200门专业化、体系化、精品化的课程,供学校和学生进行菜单式选课,赋能学校高质量开展“科技创新、体能运动、艺术素养、逻辑思维、语言文学、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等主题兴趣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需求。   所有课程均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双师课件、活动工具材料、教研视频等完整的备课上课资源和简单可操作的培训,助力教师轻松备课,减轻授课负担,提升授课质量,而且赋能教师向一专多能型发展。   科技赋能,让智慧教育触手可及   目前云思智学系列产品已在各地学校实现大规模、常态化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大幅减轻教师备课、作业设计、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负担,显著提升教研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学习的减负提质和因材施教,并以优质素养教育资源普惠促进学生五育并举与个性化成长,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云思智学董事长陈恭明表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未来教育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面向智能时代,云思智学将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区域和学校基于数字化实现大规模、常态化因材施教,让智慧教育触手可及!

    中国经济时报   31 阅读   2022-08-04 21:04
  • 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为毕业生拓岗239万余个

    自教育部今年三月组织实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以来,全国2371所高校书记校长通过实地走访、视频会议等方式,拜访单位11.4万家,为毕业生拓展就业岗位239万余个。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协同发力,聚焦政策引领、岗位挖掘和精准对接三个工作重点,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稳岗拓岗,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教育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中小企业百日招聘”活动,活动共吸引2036家企业参加,总计发布招聘岗位10.7万个;会同全国工商联开展“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凝聚就业工作合力。 针对招聘单位与求职者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的现实问题,教育部推动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创新供需对接模式,推动中小微企业与高校精准对接,打通求职招聘“最后一公里”;发挥教育系统10万名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的作用,引导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 同时,教育部举办以“拓宽就业渠道”“转变就业观念”等主题的42场“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收看人次超1.2亿人次;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政策要求,启动实施“万企进校园”行动,各地各高校主动创造条件,邀请企业进校举行线下招聘会。 此外,今年教育部升级上线“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截至7月底,平台已汇集各类岗位资源超过1200万个。

    中国发展网   19 阅读   2022-08-04 21:03
  • 以“双减”撬动更好教育生态

    “作业轻松有趣,还能学到很多有意义的内容。”这个暑假,许多中小学生感觉很不一样,这背后正是“双减”带来的切实变化。 “双减”一周年,第三方调查显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均有所减轻。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明显增强,课后延时服务日渐丰富……“加”“减”之间,越来越多孩子不再沉浸于“题海”“纸堆”、辗转于培训机构,而是在更具特色的作业、更加丰富的活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新华社 资料图 “双减”成效有目共睹,但现实中“打擦边球”的隐形变异也不时出现。比如,有的机构看似托管班,实则大搞幼小衔接;有些打着成人英语的旗号,上课的却是一群孩子;还有的“摸黑开班”,想方设法与监管“躲猫猫”……凡此种种,不仅有违“双减”要求,还容易滋生“机构跑路”“退费难”等乱象。有需求才有市场,乱象背后,是一些家长的教育思维还没有转化过来,仍旧依赖“军备竞赛”,认为不补课就无法压人一头,不抢跑就没有成功人生。殊不知,如此执着于在狭窄的赛道上埋头狂奔,给自己和孩子都带来沉重负担,也让本可以更加美好的成长黯然失色。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纠正存在已久的教育观念,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就眼下而论,最直接的,还是进一步强化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堂质量与课后服务水平,用行动和事实来说服引导家长,相信课堂之上也能学好,不必将大量精力财力耗费在课外补习上。同时也要看到,依然弥漫的教育焦虑,根子上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不平衡。继续做好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更加均衡的同时,也要进一步丰富成长成材的途径,让更多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标本兼治、系统施治,方能尽快纠偏过度焦虑、低效比拼的“内卷”。 当“减负”成为普遍共识,更多人都在关注省下来的时间如何更好安排,如何更有意义。这不只是学校、家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还呼唤更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比如,已有一些城市尝试打造“双减”社区工作坊,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服务项目,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生活即教育”,多多发掘新渠道、好做法,“双减”一定会撬动教育生态的持续好转,让教育回归纯粹本义。

    京报网   37 阅读   2022-08-03 13:36
  • 青岛出台教育督导问责工作规程

    十次督导不如一次问责。今天,青岛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发布《青岛市教育督导问责工作规程》,对教育督导问责程序作出细化规定。 《规程》由总则、启动程序、实施程序、移交程序、复核申诉程序和附则共6个章节组成,重点对“怎么问责”进行了梳理,将教育督导问责工作分为启动程序、实施程序、移交程序和复核申诉程序,并对各程序的审批主体、实施主体、工作流程、文书规范和时限要求作出具体规定,使教育督导问责行为更具可操作性、规范性和完整性。 《规程》明确,启动程序分为开展调查认定、形成问责意见、听取陈述申辩、印发问责决定等,明确各环节工作时限和文书要求;实施程序中分别明确了对被督导单位,对被督导单位相关责任人,对督学、教育督导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问责时的程序要求;移交程序中规定对处分、追究法律责任等需要其他部门实施的问责,市教督委办公室按程序移交有关线索,配合纪检监察、公安机关、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进行问责或者作出其他处理;复核申诉程序中明确被问责对象的救济渠道,即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复核申请,对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提出书面申诉,被问责对象就同一督导问责决定只能按程序申请一次复核和申诉。

    中国教育新闻网   37 阅读   2022-08-03 13:33
  • 黔东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教师培训在施秉县举行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7月26日,黔东南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暨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在施秉县一小举行。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黔清、副县长潘年显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州、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与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内容开展,为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搭建共享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施秉县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推动全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天眼新闻   35 阅读   2022-08-03 13:32
  • 丰富银龄教育资源,千尺学堂在线课程推动教育资源普惠化

    7月底,在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贵州省老年教育条例(草案)》提请审议。《条例草案》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老年教育事业的投入,并进一步细化发展规划、管理与服务体系和教育保障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统筹相关资源办学。这对于贵州省推动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和体系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不仅仅是贵州,老年教育体系建设在全国已经遍地开花。自从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通过,明确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后,全国各地都积极开展推动老年教育工作建设。北京、天津、安徽、山东等省市相继出台了老年教育实施意见与相关条例,上海打造了中老年专属数字化学习平台,陕西省制作了一系列智慧助老微课程……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创新形式展开老年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的工作成效,不少中老年人走进老年课堂,开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退休生活。   在贵州,93岁的蒋爷爷从2009年就开始在老年大学学习文学和书法课,到如今笔耕不辍已有13年,他的作品还被汇编在《铜仁市老年大学庆祝建党100周年暨老年教育“十三五”成果作品集》中。蒋爷爷说,学习让他的生活更有价值和乐趣,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不过,伴随老龄人口的增加和教育需求的增量,老年教育区域发展失衡、体系不够成熟、优质资源有限、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今年3月,《焦点访谈》一档“老有所乐”栏目公布的信息显示,全国现有各类老年大学在校注册老年学员及远程教育注册学员1400余万人,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人,能够接受老年教育资源的人数占比仅为5%左右。因此有人戏称,老年大学才是中国最难上的大学。   面对这一现象,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全国老龄办原副主任吴玉韶曾公开表示:“在现有基础上,老年教育下一步要做到多渠道、多形式发展,扩大增量,满足需求。目前社区一级老年教育机构其实比重还很小。老年教育要重点向基层延伸。”他同时建议,应抓住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在线老年教育,打造触手可及的学习终端,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老年教育低成本、高速度、跨越式发展,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为了进一步丰富老年教育资源,帮助更多中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愿望,中老年兴趣学习平台千尺学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设了一系列老年人喜爱的线上艺术课程。如今,最新的线上书法课已经全面上线,课程充分照顾书法基础薄弱的用户,从学习书法风格、研究字体结构等基础课程开始,到执笔、运笔、用笔,每个字每一划的临摹和写法,帮助中老年人从0开始认识书法艺术,逐步了解和掌握多种书法技巧。   除了系统的课程体系,千尺学堂也充分考虑到中老年用户的学习特点,以适老化的方式展开线上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千尺学堂通过直播+社群化的双师教学,让中老年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互动、交流、沟通,不会在学习中感到孤独和枯燥,老师也会对课后作业进行针对性点评辅导,进一步提升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有研究表明,老年教育能够增长见闻、陶冶情操、提升能力、拓展社交,因此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能够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千尺学堂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老年人拥抱积极老龄观,享受终身学习带来的乐趣。未来,千尺学堂将陆续开设更多适老化的文化艺术课程,让更多中老年人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活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金融界   39 阅读   2022-08-03 13:31
  • 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组织开展暑期教师研修活动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通知称,为广大教师提供专题学习资源,促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教书育人、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暑期教师研修活动。 7月20日至8月31日期间,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设立“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专题,提供优质研修资源,服务各级各类教师暑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学习内容包含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等。 教师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入“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实名注册后可进行学习。基础教育学段教师还可通过“智慧中小学”APP进行学习。完成学习后,可获得不超过10学时的教师培训学时,并生成电子学习证书。

    央广网   28 阅读   2022-08-03 13:29
  • 泾县开展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培训暨诚信教育讲座

    为进一步做好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7月29日,泾县教育体育局把握学生到校领取录取通知书的有利时机,在泾县中学开展了“2022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培训暨诚信教育”专题讲座。 讲座中,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助学贷款相关政策规定,并结合诚信教育强调德学修身,教导学生们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消费观积极响应国家资助政策,合理使用国家资助金,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培养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正在资助中心见习的大学毕业生从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出发,进一步讲述了助学贷款为升学带来的便利,并现场示范申办操作流程,针对同学和家长们的咨询一一答疑解惑。 据悉,县教体局在推动国家资助政策落地落细、助力莘莘学子们成功圆梦的同时,也注重开展好资助教育,提醒广大学子,要提高警惕、珍惜机遇,进入大学后应远离校园贷,努力学习励志成才,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潇湘晨报   24 阅读   2022-08-03 13:27
  • 线下学科培训缩水,转型素质教育需帮扶

    如今,距2021年7月下旬教育“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已满一年。在湖南长沙,《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个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看到,这些机构基本已经偃旗息鼓,部分机构为谋求生存,已转型素质教育培训机构。有分析人士表示,当前素质教育培训还存在若干问题,如劳动保障、教师薪酬、场地转租、持证上岗、教学合规等。素质教育要成为教育培训产业内部生态的主流,还需要多方扶持和帮助方能行稳致远。   “双减”落地一年成效显著   报告显示,一年来湖南线上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为100%,线下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4700余家,压减率超过80%;校园内,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北京线上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超过90%,线下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超过80%。上海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超过超91%。河北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超过99.9%。   长沙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素质教育培训取代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是长期趋势,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的存量整体有较大幅度下降,学生在校作业量和课后作业量也都被纳入了明确监管范畴,这一切都是为了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探索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和健康化。当前,长沙的素质教育培训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例如暑假来临时研学活动有明显增加,以校外辅导员为主组织红色教育和德育教育,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机构数量有所增加。”   《证券日报》记者随机走访湖南长沙多家线下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看到大门紧锁、桌椅文具均不见踪影,只留下看守大门的保安人员。在周南中学附近的集学培训机构,二楼墙上的学习计划、典范作文、高分试卷全部撤下,而三楼的美术、书法兴趣课程班里家长们正在接送学生。   集学培训机构负责人李宁说,“我们按照‘双减’政策进行整改落实,已经把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全部结业,结清教师工资,退还家长费用,处置教学设备,往后会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和兴趣教育领域的业务。二楼场地腾空后可能会用于音乐、舞蹈、体育运动、塑形等兴趣课程。今后我们将不再涉足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业务。”   素质教育行稳致远还需帮扶   暑假期间,素质教育的服务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以旅行社、民宿为主的小微企业开展了户外研学、革命圣地走访、农业体验活动,以教育培训机构为主的小微企业则开展了机器人编程、游泳等活动,以连锁书店、电影院为主的媒体机构还开展了读书会、电影节等活动。   然而,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资深律师邢鑫在了解到上述情况后,向记者补充了一些他所掌握的情况并表达了担忧,“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律所团队陆续接到了多个涉及素质教育培训机构的案件诉讼,案件主体以各类小微企业为主。从案件诉由来看,牵涉劳动保障、教师薪酬、场地转租、持证上岗、教学合规等方面的问题较多。由于疫情反复、客流不稳,部分从事素质培训的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有一定经营压力,拖欠工资、欠缴房租劳保等较为突出。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的业主资金少、借贷多,名下很少有可执行财产,也为诉讼判决后的执行带来了难度。从事素质培训的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若未得到规范和帮扶,对教育培训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有不利影响。”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肖皓教授认为,应“规范管理、重点帮扶”。他表示,“现在从事素质教育培训的经营主体日益增多,呈现出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应设立白名单进行群众公示和统一管理。对于白名单内的小微企业及创业企业提供减免税费、租金共担、水电补贴、缓交劳保等措施,帮助他们渡过疫情冲击,促进素质教育产业的供给端‘百花齐放’。”

    证券时报   26 阅读   2022-08-03 13:25
  • 数字信息化如何推动教育变革

     2022年初,“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词出现在教育部文件中,发出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动员令。   “如果说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量变过程,那么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是多年量变积累基础上的质变过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今天中国教育正处在质变的关键时期。”   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再到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驶入快车道。   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发布,一期上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4365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四大平台;7月8日,国家智慧教育门户二期全新改版升级。   海量资源汇集,人人、时时、处处共享线上课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强支撑,教、学、管、评、考、就业开始进入精准模式。数据驱动、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数字化正在推动教育变革步步深入。   填平洼地 实现变轨超车   今年“六一”,一所村小的文艺汇演,吸引了全村七八百人前来围观。鬼步舞、相声、小品……丰富的表演内容让全村人一起过了个快乐的儿童节。   这所村小叫芙蓉小学,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马店镇的一所完全小学。学生的表演是在没有专业艺术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推送了内容,学生跟着智能平板自学。”芙蓉小学校长刘满婷说。   安徽省六安市教育局局长刘玉红告诉记者,六安智慧学校建设通过包括配备智能平板等手段,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让万千乡村学校和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在缺乏艺体美老师的情况下,也能开齐开足相关课程。   不只是六安,整个安徽省都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到2021年底,安徽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已实现100%覆盖,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覆盖率达94.12%。   智慧学校建设还使教育落后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洼地快速高效填补,甚至实现“变轨超车”。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腹地,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对突出。自2018年获批建设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后,宁夏聚焦教育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打造“一朵云”、联通“一张网”、普及“一块屏”,实现全区所有学校网络高速互联、信息高效互通、资源高度共享。   据悉,宁夏已率先在全国以省(区)为单位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学校200M网络宽带接入、数字教学设备、在线互动教室和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500多所学校与北京、福建等地优质学校网上结对,所有乡村中小学校与城镇学校线上牵手,通过跨校联教、在线走教,有效缓解薄弱学校缺师少教难题,一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王骋告诉记者,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已从2017年的全国第15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6位,“互联网+教育”改革经验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列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宁夏经验模式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上交流分享。   宁夏的故事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截至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达100%,约77.5%的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99.6%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在疫情暴发的特殊年份,基于良好的信息化设施,我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实现了所有学生停课不停学。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课程资源共享。据教育部数据,截至7月14日平台汇集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3.4万条、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6628门、高等教育2.7万门优质课程、岗位资源1124万个,开通3个月浏览量30.3亿次。全国52.9万所学校、1844万教师、2.91亿在校生及广大社会学习者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终端访问。   数据驱动 重塑教学模式   芙蓉小学校长刘满婷现在上语文课,会用一半以上时间激发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让学生表现。组织老师开展教研活动时,也会把重点放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   刘满婷告诉记者,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海量的知识库对所有师生平等开放。“现在的课堂学生说得多了,老师讲得少了,课堂氛围明显更活跃。”刘满婷说,这种课堂中,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触发比单一由“老师讲、学生听”密度高。   自主创造故事也时有发生。在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蚌埠市,由市级统筹推进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已让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利用智能终端,学生已能开展创造性学习。今年4月30日,蚌埠市蓝天路小学校长杨橙,在校园偶遇四名六年级学生在智能平板上互打游戏。经确认,学生打的游戏是这四名六年级学生用杨橙给三年级上信息技术课时下载的编程软件自己编写的,全程未经任何老师指导。杨橙当即鼓励学生将编程过程分享给低年级同学。第二天,分享视频就上传到了蓝天路小学的专用网络社区“蓝天云学吧”。   这一偶遇让杨橙深受触动。他说,四个学生展现的好奇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数字素养等,正是多年教育改革希望看到的样子。   距安徽1000多公里的深圳,云端学校正在常态化运行。15个学校初一年级的30个班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采取同一张课表,同一进度上课。校长龚卫东介绍,在高速互联互通的网络支持下,不同学校学生组成超出原来人数数十倍的班级,实行线上+线下、主讲+辅讲的“云端双师”教学模式。主讲一名,负责线上精讲、云端互动与呈现,每班学科老师作为辅讲,负责本班教学组织、课堂练习、互动与答疑,更加关注学生。老师可根据自身所长承担不同内容的主讲任务,发挥教师团队的长板效应。在不增加教师编制的情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小课堂变成超大课堂,师师、师生、生生间相互激发头脑风暴。   在上海,长宁区部分学校正将学生手中的智能终端升级为“纸笔同步系统”。纸是略做预处理的普通纸,笔是书写体验与圆珠笔近乎一致的特殊笔,不仅能保持学生传统书写训练,避免使用屏幕对视力的伤害,还能在学生使用时采集内容数据之外的行为数据,实时生成学情分析,供老师精准教学辅导。比如,从学生答题的速度和顺序,可精准判断哪些知识点学生理解比较吃力需加强,哪些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只需对个别学生单独辅导。通过执笔力度和用笔情况,可分析学生在书写时的心理压力状态。而且,相关数据居于黑箱模式,经过脱敏处理,充分考虑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告诉记者,老师们现在上课“心里十分有底”。该重点讲授哪些知识点?重点辅导哪些学生?哪些学生“没吃饱”?哪些学生“没吃好”?哪些学生适合布置拓展类作业?哪些适合提高类作业?哪些适合巩固类作业?……所有答案有“数”可依,一目了然。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困扰教育多年的个性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有了解决途径,也给教育经验不占优势的新学校、年轻老师创造了快速成长的机遇。   以蓝天路小学为例,这是安徽省蚌埠市一所成立仅十年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1岁。杨橙抓住统筹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年轻教师以教育信息化素养较高的优势不断弥补经验不足的劣势。在蚌埠市优质课评比中,蓝天路小学教师多次崭露头角,摘得大奖,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排名从2018年的第11名晋级到目前的第5名。   为加速教育模式重塑,创新育人模式和教育治理方式,我国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示范引领。2020年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确立了90个“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2021年9月,工信部联合教育部组织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已有109个项目进入试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说,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的典型应用,将让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千年教育梦想照进现实。大规模和个性化这两个过去难以兼顾的教育目标,将在这个时代演绎起来。   平台思维 力促教育转型   如果说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数字教育前半段,解决了从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到个体知识可及的便捷程度,那么以教学模式重塑为代表的教育转型后半段,则需要数字化的进一步催生。打破数据孤岛、提升师生参与度、破解运维难等共性问题摆在了前行的路上。   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有限的经费如何效率最大化,如何不断生产出实用好用的内容,如何推动应用常态化系统化。   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长宁区成为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记者了解到,建设学校数字基座(下称基座)是打开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门的关键钥匙。   在此之前,教育信息化采取的模式是定制开发:政府投资,学校提需求,企业开发特定功能系统。由于学校和企业存在专业壁垒,企业难以将学校模糊的定制需求转化为适切的产品,又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对照,学校难于验收产品合格性。此外学校缺专业运维人员,一旦设施出故障就会陷入困境。   基座将定制转变为购买服务模式:政府建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   基座好比电脑的操作系统,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连接现实学校和数字学校,所有应用的复用、数据的流通,都通过它运行。   为什么要建基座?基座建设之前,李永智牵头做了一项深入调研,发现学生、老师使用的系统、应用、数据互不相通,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影响数据的利用和价值挖掘。   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基座实现了从上到下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所有系统、应用、数据的开发都要符合这一标准。   专门成立的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标准委员会负责制定一系列数字化建设标准,初步建立起教育数据规范体系,研究制定了超30万字的《学校数字基座需求说明与建设标准》。   李永智说,有了统一标准规范引领,一个个数据孤岛就能连通起来,汇聚成“湖”,形成一体化的数字空间。目前,长宁区已完成基座部署,部分校级基座也完成试点部署。   有了操作系统,还需要大量的软件。一些地方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的资源,因为不能精准匹配教学需要,对师生的吸引力不够。基座引入互联网平台内容生产的成功理念UGC(用户原创内容)解决内容生产问题。基座提供“低代码、轻应用”的教育应用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和功能模块库,支持教师、教研人员、科研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学生、家长等教育相关者,通过拖、拉、拽等简单操作,完成所需场景搭建。   熊秋菊说,已有多个应用来自一线老师自主开发,如班级防疫数据采集小程序、文印管理小程序、教研签到小程序等,大大提高了教学和管理效率。“这些应用最贴近老师需求,大大激发了老师用基座的积极性。”为鼓励老师开发更多个性化应用,上海市还将开发教育应用与教师评价挂钩,达到规定复用率后,可认定为教学成果。   以基座建设为中枢,让有限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变单点突进为齐头并进。李永智以上海某区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换了购买服务模式后,之前用于一所学校定制开发一套个性化系统+应用的成本,就能覆盖支撑全区所有学校数字基座建设的费用,甚至还能结余部分资金,用作应用开发的奖励和采购,推动新应用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好的应用会在基座被广泛复用、完善、迭代,不好的会沉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而且,基于真实需求产生的应用,对老师的黏性更强,将大大推动基座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应用。   更多的试点在全国各地展开。今年4月19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开启,18个省(区、市)承担了试点任务,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川、青海9个省份被列为整省试点,其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已接入国家门户。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下一步将有更多省份、更多学校进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   从点到面,将带动全国所有省份和学校加入应用推广和创新探索的队伍,像一条条支流汇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这片“数字海洋”,让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生态。

    新华网   27 阅读   2022-08-03 13:24
  • 教育部: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社会资源匮乏、就业能力不足等多种原因,部分毕业生求职面临较大困难。近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尽快尽早就业,教育系统采取有力措施,开展专场招聘、组织专门培训、实施专项帮扶,打出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的组合拳。 2022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共同举办“宏志助航”网上专场招聘活动,已累计提供岗位13.2万个。6月30日至7月30日,教育部联合中国残联推出“2022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网络招聘活动”,提供岗位超2万个。 各地各高校积极组织有针对性的专场招聘活动,大力拓展就业岗位,为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此外,教育部面向重点群体开展就业能力培训,帮助参训学生增强求职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提出,各地各高校要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要求开展重点帮扶。聚焦毕业生切实需求,各地各高校细化帮扶举措,为就业困难毕业生送上“及时雨”。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开展“一对一”帮扶、专人谈心谈话、岗位推荐等帮扶工作,确保其毕业离校前完成3次有效谈心谈话、3次有效岗位推荐,努力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尽快就业。

    网易   22 阅读   2022-08-03 13:22
  • 深圳发力打造世界一流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城市的发展则离不开高技能工匠人才的“精耕细作”。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牢固树立“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产业现代化”的理念,发力打造世界一流职业教育,推进深圳职业教育紧贴城市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打通上升通道,构建起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互相衔接、专业优化、创新开放多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城市发展不断培养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紧贴城市需求 将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的进程中,深圳既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实施创新驱动,也需要更多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基础支撑。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先后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深圳经济特区职业教育条例》等多个政策文件,修订《深圳市职业教育校外公共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紧贴城市产业需求,保障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大力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体系。2020年,教育部启动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支持深圳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市域试点。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 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提出多项举措推动深圳市职业院校高水平发展。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介绍,近五年来,全市财政职业教育投入260多亿元,落实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高职院校、技工院校和中职学校生均标准为2.2万元、2万元和1.7万元,居国内前列。实施中职生免费政策全覆盖,对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发放长期从教津贴,对每年评选的“鹏城工匠”每人奖励50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券试点,符合条件的给予每人200元至6000元不等的补贴,年均补贴培训约13万人次。 目前,全市有职业院校31所,在校生13.5万人。其中,中职学校17所,在校生4万人;技工院校11所,在校生4.5万人;高职院校3所,在校生近5万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双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全市中职学校中有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4所,其中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5所。 深化产教融合 开启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能敏锐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用人新标准。深圳市引导职业院校搭上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快车,面向未来、因时而变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陈秋明说,深圳率先在全国探索“政府出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19个。联合行业企业建立8个以专业为支撑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其中3个入选广东省示范职教集团建设项目,1个入选全国示范职教集团,带动全市上千家知名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 深圳职业学院校长许建领表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比亚迪共建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分别选派行政院长、业务院长,双方合作开发比亚迪认证体系等,携手推动技术标准、人才标准“双标准”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研发、标准研制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 不仅仅是深职院,深圳各职业院校与华为、平安科技、阿里巴巴等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学院,实施“六个共同”,即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打造师资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共同“走出去”,探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双元”育人模式。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深圳创新经验做法中,率先建立“六个共同”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成为面向全国推广的经验做法之一。 打通上升通道 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不畅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今年5月1日起,新《职业教育法》实施,打通学生上升通道,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更加顺畅,形成了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直通车”。 而在广东,随着“中本衔接”招生考试试点工作启动,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通过“3+证书”考试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今年3月,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曾晓涵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录取,曾晓涵只是众多中职实现升学的中职学子中的一员,深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升学率一直保持在高位水平。以2021年为例,深圳中职学校毕业生(不含技工学校)12049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10304人,占毕业生的85.52%。 为了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路径,日前,市教育局还印发《深圳市中-高职教育集团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学院牵头汇聚16所中职学校,组建两个中-高职教育集团,其中最大的亮点便是推进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 根据《建设方案》,深职院和深信院两个牵头高职院校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加强中高职协同发展,做到办学规划、专业设置、课程衔接、人才培养、师资培训、产教融合、技能竞赛、人事管理、文化建设、年度考核的“十个统筹”,形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合力,构建人才贯通培养“立交桥”,实现深圳职业教育整体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深圳特区报   15 阅读   2022-08-03 13:21
  • 江苏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事务,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如何更好地推动我省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今年5月至7月,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7月27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执法检查组所作的检查报告。 建强家庭教育阵地 “为深入了解家庭教育‘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组先后深入社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等进行实地检查,听取各方意见,并通过网络征集全省家庭教育问题及意见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燕文介绍,从执法检查情况来看,近年来全省家庭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家庭教育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形成,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省政府将“建设600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纳入2021年度民生实事,省妇联用好省财政每年1000万元妇女儿童公益社工专项经费,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有阵地才有根基。全省各级政府不断拓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将线下服务阵地与网络服务平台同推进、共发展。目前,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已实现全覆盖,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建设比分别达到95%和85%,同时,省民政厅在全省102个婚姻登记处全部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2021年累计开展婚姻家庭辅导近32.6万人次。 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精准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针对孤残、留守等特殊困境未成年人,省妇联重点依托全省1105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开展针对性指导或实施补充性家庭教育。针对因家庭教育缺失导致涉案的未成年人,全省法院系统已制发家庭教育指导令240份,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477次;检察机关针对3407名未成年人监护人开展司法训诫,制发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807份;公安机关依法处置涉及未成年人的家暴警情457起,对671名监护人落实家庭教育指导措施。 强化立德树人导向 执法检查组发现,教育“内卷化”引起的“教育焦虑”现象日益严重,学校、家长普遍将重心放在学科教育和应试教育上,对学生身心健康、德体发展关注较少。一些家长在传统思想和惯性思维影响下,对家庭教育在人格引领、个性涵养、价值观熏陶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重视不足。 对此,执法检查组建议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各级政府要从领导干部做起,端正教育政绩观,优化教育生态,紧紧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结合“双减”政策,充分调查研究,将立德树人理念全面融入教育评价体系,坚持五育并举,赋予德、智、体、美、劳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执法检查组还认为,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支持鼓励精神卫生机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凝聚各方力量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和社区等基层组织熟悉辖区居民情况的特点,重点关注辖区残疾、留守、涉案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家庭状况,及时与相关部门单位沟通联系,适时提供专业化心理疏导和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共同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完善监督考核措施 从检查结果看,家庭教育配套政策措施仍面临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监督考核不够到位等问题。对此,执法检查组建议,要制定实施省级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标准,组织有关部门编写省级家庭教育指导读本,推动家庭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家庭教育常态化培训制度、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制度和服务机构管理制度,构建儿童福利、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等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长效机制。要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强化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经费保障,不断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给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设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指导课程;统筹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推动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在线辐射农村和薄弱学校;加快推动各级政府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并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经费监管体系。

    中国日报   24 阅读   2022-08-03 13:20
  • 教育部将遴选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

    根据通知,遴选和建设基地的宗旨和目标是依托基地,总结近视防控成功经验和模式,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优势,着力破解近视防控难题,全面提升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水平。通知明确了基地的遴选原则要注重改革创新,突出工作成效,分批推进实施。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遴选建设100个左右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

    新华社   26 阅读   2022-08-03 13:15
  • 福州推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八条”

    日前,福州市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推出18条措施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来榕就业创业。   通知指出,全年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其中工业龙头企业岗位3000个,商贸龙头企业4000个,国有企业岗位3000个,事业单位岗位(含聘用岗位)6000个。   中小微企业招用在榕首次就业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按每人1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   支持线上教育、文化创意、新媒体运营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多个领域灵活就业。   实施城乡基层就业岗位募集发布计划,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空缺岗位要优先招用高校毕业生,或拿出一定数量岗位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   通知明确,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境外著名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来榕工作,与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落地一年后给予硕士每人3万元、本科每人1.5万元人才奖励。   将有意在福州市就业创业并落户的非本地生源、毕业三年内未就业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技工院校全日制(预备)技师班毕业生纳入人才储备范围,给予三个月未就业生活补助,补助标准从每月760元提高到880元。   继续开展“植根榕城”优秀创业项目资助,评选100个创业项目给予3万元—10万元资助。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场租补贴、创业工位、社保补贴、自主创业税收政策认定等优惠政策。   通知要求,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特困人员以及有残疾的未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作为“一对一”结对帮扶对象,人社部门根据困难高校毕业生专业计划安置至国有企业。   对通过市场化方式难以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兜底安置。对城乡低保家庭、残疾等5类困难群体在榕高校毕业生,毕业学年可申请享受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此外,为毕业三年内有意来榕求职实习见习的外地生源全日制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免费住宿以及就业咨询、创业指导、人才交流等综合服务,为其留榕来榕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人民网   16 阅读   2022-08-03 13:14
  • 裴颢带领团队发力单细胞测序技术,显微镜下看细胞说话

    面前的裴颢,温文尔雅而又侃侃而谈,兼具理工科出身别有的严谨与创业者的豪情。与许多初创团队的负责人一样,他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采访结束后就要立刻前往上海,商讨产品研发中的几处细节。“创业者都是‘空中飞人’,这话不假。”裴颢说。   创业“行动派”   在浙江嘉兴桐乡,裴颢与他所创立的墨卓生物团队在当地颇有名气。一方面,团队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有好几位主力队员都毕业于世界名校;另一方面,项目2020年落地桐乡不久,就在单细胞测序领域表现不俗,在业内有了知名度。   201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裴颢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投行工作过一段时间,但不久他就离开金融行业,入职哈佛产业转化研究院,从事医疗器械的设计与研究,再次做起了科研老本行。   “年薪20万美元变成了3万美元”,落差虽然很大,但是裴颢并不遗憾,“我对做科学研究一直很感兴趣,能够站在前沿领域探索更多奥秘,这绝不是高薪可以带来的。”与此同时,受到身旁许多博士朋友的影响,裴颢也有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想法。在研究院工作一年后,他重返校园,开启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师从世界微流控领域杰出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韦茨。他是裴颢的良师益友,也是日后创业路上的坚定伙伴。   再次回到哈佛,裴颢在实验室里带头开展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开发。彼时,国内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已吸引了不少裴颢的同学回国,进行技术成果转化,他也在密切关注着国内相关领域的行业发展。“2010年前后,国内早期的种子基金到美国一流高校办讲座,我就常去旁听。”裴颢说,他后来还在哈佛创办了风险投资俱乐部,邀请创业者、投资人来和学生分享经验心得。前期的各种经历,仿佛早已为裴颢最终回国创业的决定埋下伏笔。“无论面对什么事情,我都喜欢当‘行动派’,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创业。光有想法远远不够,关键是付诸实践。”他说。   引才受益者   “乌镇院士之家”是浙江省第一批、嘉兴首家省级“院士之家”,作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大卫·韦茨正是“进家”院士之一。老师选择了这里,令裴颢决定在嘉兴落地创业的想法更加坚定。两年前,墨卓生物正式落户乌镇,如今已完成A轮融资1.8亿元人民币,团队正在持续加大精准医疗、数字医疗的分子诊断试剂及精密仪器的研发制造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稳定性。   裴颢同样是引才政策的受益者。近年来,嘉兴出台“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方案,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引才力度,在创新创业、见习实习、人才安居、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为引进的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团队的“微流体生物检测芯片”项目,成功入选了“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领军人才孵化移植项目B类。裴颢介绍,从项目申报、资金支持,再到配套的人才政策,政府务实高效的“保姆式”服务让创业团队可以专注于技术研发,提高项目推进速度。   作为嘉兴重大人才工程的代表之一,“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已进行多次升级,而今的“4.0版”更为积极开放——增设青年人才项目,更加注重引进海外青年人才和提升项目实效。   “归国创业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决定。把自己的研究专长与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结合,是我们的创业路能走得如此通达的关键!”裴颢感慨地说。   创新在路上   单细胞测序技术十几年前问世,其创新之处在于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对整个基因测序行业影响深远。裴颢团队研发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相当于一个“测序领域的显微镜”,“这个‘显微镜’可以看到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理解每个细胞是怎样‘说话’的。”   为了不断提高产品稳定性,裴颢与团队成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实验。生物实验存在诸多变量,温度、湿度的微小差异都可能使得实验结果相去甚远。“曾经我们在实验中有180多个参数,这就是180多个变量。如果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就会又产生一种可能性。”经过潜心攻关,裴颢带领团队终于成功完成实验,其团队的高通量单细胞建库的解决方案,捕获率和稳定性都可以比肩国外的知名企业。   裴颢坦言,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也让他经历了从科研人员到创业者的心态转变。他表示,“做科研的焦点在于技术,但创业并不仅限于此,创业关注的重点是产品。创业者必须要考虑市场,有时埋头做科研时,会不停地想进行技术迭代,甚至忽略了市场需求,这是科技成果转化要避免陷入的误区。”   “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创业者需要换位思考。站在此刻去看过去和未来,甚至还要站在未来看此刻。”奋力奔跑在生命科学的赛道上,裴颢与他的这支年轻团队正在单细胞领域大胆创新,为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人民网   16 阅读   2022-08-03 13:13
  • 女大学毕业生意外离世,捐献器官助6名患者“重生”

     “我感到很安慰,女儿的生命得到了延续,拯救了好几个家庭,希望受捐者们都能健康地活下去。”近日,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岩头镇车门村,器官捐献者朱爽的父亲朱迁伟说。   据了解,24岁的朱爽今年毕业于中国计量大学,她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平日里总是热心助人、明理懂事。大学毕业后,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在当地找了一份临时工作补贴家用。然而近日,厄运突然降临——朱爽在一次上班途中不幸撞上路边的路灯,导致后脑落地,最终未能苏醒。   “感觉天都塌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迁伟说,决定捐献器官的那天是7月2号,女儿一直在ICU,医生过来告知女儿已经脑死亡,救治希望渺茫。“医生和我们商量了器官捐献,我和妻子觉得这是生命的延续,女儿能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上,还能救这么多人,所以我们同意了。”他说。   最终,遵照女儿“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人生原则,朱迁伟、张风云夫妇捐献了女儿的肝脏、肾脏、眼角膜等器官,让她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朱迁伟说,朱爽是一个美丽、善良、乖巧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用他们操心,大学每年都获得校级奖学金,还获评校级优秀毕业生、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她平时在家里从来不用我们担心,非常懂事,上学回家还会帮我们干家务活。她说家里困难,欠的钱她以后都会赚回来。”朱迁伟说。   车门村的村民也难以接受朱爽的意外离世。   “朱爽这孩子很乖,我们就住在隔壁,每次遇见她都会和我们主动打招呼,读书也好。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都非常心疼。”该村村民陈林说。   如今,朱爽捐献的器官均已移植成功,她将以另一种方式“活下去”。“她生前乐于助人,昏迷期间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关爱和帮助,这让我们非常感动。我想,捐献器官,延续他人的生命,也是朱爽愿意看到的。”朱迁伟说。

    中国新闻网   9 阅读   2022-08-03 13:09
  • 科学家完善高原古高度重建方法

    稳定同位素方法常被地质学家们用于重建高原、山脉的古高度,但我国科学家认为,这一方法具有不确定性,需从全球尺度考虑水汽影响。1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布消息,其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余武生研究员联合多国专家发现,青藏高原一些地区的水汽稳定同位素存在反常现象,这给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重建青藏高原古高度变化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这种反常现象在全球其他地区也有发现。研究人员提出,未来使用该方法时,需在全球尺度考虑大气水汽的影响。该研究获得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资助,成果于7月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新生代青藏高原古高度变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在多种方法中,稳定同位素方法最成熟,已被广泛用于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以及落基山等古高度重建中。 这种方法基于稳定同位素的“高程效应”原理——随着海拔逐渐升高,地表介质中稳定同位素值逐渐降低。但这种方法假设数百万年来气候条件基本不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这也造成利用该方法重建的古高度变化,与其他方法的结果很不一致。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全球的冰芯、积雪、雨水、河水等地表介质中,稳定同位素存在“反高程效应”的异常现象——即地表介质中稳定同位素值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反高程效应”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理论基础相冲突,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余武生团队发现,在美国西部和亚洲干旱区(从红海到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对流层中层的水汽稳定同位素也类似存在“反高程效应”,而且其空间分布格局与地表介质中稳定同位素“反高程效应”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他们还发现,水汽稳定同位素“反高程效应”的出现须具备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即远源区水汽富含高同位素值和该高同位素的水汽能够从远源区横向输送到靶区。 据介绍,青藏高原等逐步隆升导致更大范围内大气环流格局的变化,进而改变了水汽源区和水汽输送路径及水汽稳定同位素值的固有特征。这些变化使得稳定同位素方法在这些地区的应用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在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之前,需要仔细考虑山体不同隆升阶段水汽来源和水汽输送路径的变化及其对稳定同位素值的影响。

    人民网   9 阅读   2022-08-03 13:05
  • 陈玉玲:全力投入,与实验室共成长

    近十年来,大数据成了贵州对外展示的一张靓丽名片,为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贵州筑巢引凤,吸引了一大批科技巨头。贵州一方面紧锣密鼓进行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坚持推动大数据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区,贵州的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如今,“东数西算”再度为贵州带来了战略机遇。因为,这里是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贵州大学西校区一栋檀色大楼的外墙上,“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字样引人注目。这是我国大数据领域当前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   筹建之初,陈玉玲跟随导师杨义先教授从北京邮电大学来到这里。   身为国内大数据安全领域的顶尖学者,2016年,杨义先被引进到贵州。彼时,贵州省正处于大数据发展的探索期,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贵州省科技厅以贵州大学为依托单位,集全省之力筹办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贵州为支撑大数据发展所布下的“先手棋”。   杨义先和团队的到来,让筹建工作有了“领头雁”和“引路人”。   艰苦条件下迅速进入状态   “筹建之初,条件非常艰苦,整栋楼只有一个保安,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具备。”初来乍到,陈玉玲迅速进入状态,充当起“大管家”,把一切收拾得妥妥帖帖。紧接着,从立项评审,到开始筹建,陈玉玲全身心投入其中。   而让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导师杨义先带领下,团队领衔揭榜贵州省科技厅面向全球发布的技术榜单——公共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关键技术,攻克了公共大数据安全领域关键技术。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围绕数据“聚通用”开展了一些技术研究。并且它还承担着大数据人才培养的重任。   陈玉玲坦言,在原本就是科技洼地的贵州,筑巢引凤并不容易。因此在几次碰壁之后,团队不再到处盲目找人,而是潜心研究引才计划,或着眼身边人,从师门“下手”,或瞄准一些贵州籍人才,量身打造引才政策,很快便取得了突破。   “实验室这些年的建设和研究成果,带来了很多突破。”陈玉玲说,在导师杨义先的带领下,实验室很快打破僵局,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项目6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9000余万元。   2021年10月,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仅5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已经形成一支百人科研队伍   在杨义先、马建峰和李少波三任主任的接力下,该实验室聚焦公共大数据融合与集成、公共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块数据与区域治理三个方向,积极构建数据要素加工、处理、共享、流通技术与规范研究体系,有效突破数据安全及“聚通用”等一批关键技术,为贵州乃至全国大数据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截至目前,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形成一支百人科研队伍。面对“东数西算”的战略机遇,该实验室建成了公共大数据科研平台与算力中心,具备了PB级的分布式存储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主战场,该实验室积极布局,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签订“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共建“数字经济战略研究中心”……   “眼看着实验室从无到有,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我对能有幸参与建设和运营感到无比自豪。”短短几年间,陈玉玲已经成长为贵州大学教授,学术成果丰硕,还获得了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如今的她,是实验室的主任助理,依旧四处奔忙。

    科技日报   10 阅读   2022-08-03 13:04
  • “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能力与科学素养提升计划”捐赠在京举行

    7月27日,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能力与科学素养提升计划”捐赠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双方达成战略合作,携手为建设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倾注力量。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郑富芝指出,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提升数字化能力和科学素养非常重要,教育数字化,教师首先要有数字化能力。开展“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能力与科学素养提升计划”,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助力“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一项具体行动,是利用社会教学资源投入教育慈善的一次有益尝试。教育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项目通过利用已开发的数字教学资源支持教育公益事业,打造了政府、企业和基金会合作支持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值得认真探索和总结。期望在项目实施中,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注重培训质量、注重项目管理,努力把项目打造成新的品牌。 据了解,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计划持续3年向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捐赠共计1亿元的现金及物资,资助“中小学教师数字化能力与科学素养提升计划”的开展。该计划拟面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积极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益补充。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有关负责同志出席签约仪式。

    教育部网   24 阅读   2022-08-02 22:55
  • 北京市教委:暑假期间做好霍乱、猴痘等传染病防范工作

    近日,国内外先后出现霍乱、猴痘等传染病发病情况,为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做好暑假期间传染病防范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部署开展暑期霍乱、猴痘等传染病防范工作。 北京市教委指出,进入暑期,诺如等急性肠道传染病也进入高发期。霍乱、猴痘等传染病,具有易感染、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等特点,一旦暴发,不仅严重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也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通知》要求,各区、各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严抓实,切实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为孩子们平安健康度过暑假保驾护航——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区、各校要坚持对师生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刻认识传染病疫情的严重影响,切实加大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力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第二,防范疫情, 加强监督。环境卫生是预防传染病工作的关键点。各区、各校要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优化校园卫生环境,特别是对宿舍、食堂、卫生间、浴室、电梯间等重点场所,以及教学楼、图书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及时清扫、消毒、清除垃圾污物。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水源管理和消毒,确保安全供水。学生返校前,要对校园环境认真做好清洁、消杀等工作。 各区教委要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中小学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开展传染病的综合监测及其信息报送工作。各高校在属地疾控部门的指导下,还需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对突发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第三,积极引导,加强宣传。各区、各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防范传染病的正面宣传,大力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避免产生恐慌,教育引导师生不断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病能力,在居家、外出期间,要养成“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用公筷”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人民网   23 阅读   2022-08-02 22:50
  • 三年培养万余名高技能人才,这所职业院校有绝招

    面对新科技、新产业、新职业对人才提出的高质量新需求,高职院校该如何积极融合、主动作为,为国家和地方培育更多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日前,记者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了解到,该校把教学督导工作作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机制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进行有效评价监控与指导,保障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   近3年,该校已为社会培养了1万多名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   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教学质量督导机制   作为国家“双高”重点建设学校,常州机电主动对接长三角产业链,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为重点建设专业群,辐射带动所有专业,着力解决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   “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而学校教学督导工作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环节,必须建立‘以督为基础,以导为重点’的教学质量督导机制,通过强化顶层规划、完善督导体系、建立评价监控制度等来有效保障督导工作顺利开展,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该校校长许朝山说。   常州机电着力加强督导员队伍建设,以高标准聘任师德师风素质过硬、教学经验足、职称高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员,采取减免课时、评优评先、督导工作量纳入绩效奖励等激励措施,激发工作积极性。   教学质量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常州机电不断优化课堂评价问卷调查,探索性组织开展学生线上课堂评价,每月精准监控课堂实施情况,定位课堂教学评分较低的课程和教师,梳理、分析学生反映的集中性教学问题并及时“诊改”,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精准施策、快速改进,收到了良好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全程护航教学实训不偏差   “我们督导员组织或参与教学检查活动,重点是三大环节。即在人才培养的前端,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大纲的设计开展专项审查;在人才培养的中端,实施企业调研,摸清企业用人选人需求;在人才培养的末端,开展毕业设计检查,对人才培养的结果进行评价。”该校绩效部部长、督导室主任曹勇说。   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用人单位说了算。常州机电督导室组织督导员赴重庆理想汽车公司、无锡深南电路公司、清华同方等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重点企业,与顶岗实习学生、企业管理人员交流座谈,收集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和用工需求,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及学生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常州机电教学督导工作的持续改革和创新,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和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为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3年,常州机电荣获4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国家规划教材书目增加29部,省级重点教材增加4部;国家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31门……   “下一步,学校将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做好教学督导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许朝山表示。

    科技日报   21 阅读   2022-08-02 13:17
  • 不补课了,能否让孩子做暑假的主人

    “双减”后第二个暑假如期而至。自去年7月“双减”政策落实以来,校外培训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强调要严防暑期学科类培训机构隐形变异违规开班、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培训机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超范围开展学科类培训等问题发生。 然而,春季学期多地疫情散发,一些家长担心网课教学之下,孩子知识掌握不牢,在暑假期间又萌生出补课的念头。 一方面要巩固落实“双减”成果,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家长和孩子的正常学习诉求,这其间该如何平衡?记者就此问题展开了采访。 加强监管,加快校外培训立法 前段时间,中考成绩的公布引发了不少讨论。北京家长曲靖(化名)的两个孩子一个刚刚小学毕业,一个即将读小学五年级,他说:“中考成绩一出来,一看这么多优秀的孩子,竞争还是很激烈,所以,我们觉得孩子要想上个好高中,是不是还得补补课……”除了体育和编程的素质课程,曲靖还给孩子报了语数外的暑假预科班,“提前学一些知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大部分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减轻孩子校外负担的重要性,但仍有一些家长对上补习班的态度比较暧昧。有家长表示,“孩子不止一个地方在补课”,补课地点多是以往补习机构老师开的小型补习班,人数少、收费更贵。 “学科类培训机构隐形变异违规开班”,为什么又有萌发之势?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海平常年致力于对学生课外补习的研究,他认为,从供给端来说,依然存在监管不到位、治理不彻底的情况;从需求端来看,有些地方的学校课后服务无法精准满足家长孩子的需求,家长就会又萌发去报补习班的念头。 应采取何种方法严防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班“隐形变异违规开班”的情况?薛海平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托街道网络化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联合检查工作机制。在暑假期间,可采取“日查+夜查”“联检+抽检”等方式,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加强巡查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联合网信等相关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线上培训监管的覆盖面,对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和重点网站平台全天候巡查。 薛海平表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分类管理,继续加强对暑期非学科类培训价格的监督检查和对非学科类培训广告的管控,防止虚假宣传、恶意涨价等违规操作。应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等信息,对各类违规培训行为以及“隐形变异”问题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及时更新机构“黑白名单”,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强化警示作用。 此外,薛海平认为,还应加快校外培训监管立法进程,增强法律约束。“《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推动校外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因此,政府应积极探索并颁布《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将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规范校外培训文件中的政策精神上升为法律法规,促进‘双减’政策真正落地,回归教育公平。同时,针对当前校外培训机构‘隐形变异’的问题,政府有必要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增加对校外培训的专项条款或增加对校外培训的专项立法,使校外培训监管具有法律效力。” 做好线上线下衔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由于前段时间疫情反复,线上教学的效果让一些家长有所担忧:师生交流少了、对学生的监督少了,“学习的氛围和动力会不会也减弱了?” 薛海平认为,线上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部分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在线上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很难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家长对孩子学习质量与效果的担忧。 “要做好线上线下衔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薛海平认为,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要随时准备做好线上教学与线下授课的无缝切换。对于线下教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切记动辄排名,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家长的紧张情绪。 薛海平表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趣味游戏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面向全体,又兼顾特性,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在清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选择合适的辅导形式,或解答疑难,或拓展提高,或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并适时给予正向鼓励和激励,从而排除家长的疑虑和担心。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高德胜看来,防疫措施所要求的居家、封控、监测,以及与疫情相关的各种社会信息,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单纯应对疫情带来的生活变化,对很多孩子来说已经相当不易,与此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很多孩子在这样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下,心理压力比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纾解心理压力,使其保持心理健康与良好心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暑假安排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比如看看电影、走走亲戚朋友、到周边去短暂休假等。人不是机器,经过这半年的紧绷,也需要适当放松。要知道心理健康才是基础,否则一切学习效率、学习效果都无从谈起。”高德胜说。 高德胜认为,家长关心学业成绩的心理可以理解。“暑假比较长,完全不学习也不现实。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互助学习、一起学习。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解决孩子孤单在家,无法与同龄人交往的困难,也可以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家校社协同,让孩子掌握假期自主权 刚放暑假,彭刚(化名)就给开学上初三的孩子报了暑期夏令营,“相当于给孩子军训。除日常训练外,孩子要自己叠被子、洗衣服,锻炼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除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的体能训练外,彭刚还给孩子准备了四大名著的阅读训练,“争取每天打卡”。 暑假时间不长,要让孩子度过一个安心、快乐的暑假,仍然需要家校社协同合作。 薛海平认为,学校可设计“五育融合”的特色暑假作业,研究设计符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实践性作业、加强书面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跨学科整合式假期作业,以“童眼看秦淮”为主题,系统性地将作业设计为六大版块,分别是:红色秦淮、书香秦淮、数字秦淮、艺韵秦淮、健康秦淮和美食秦淮。例如“书香秦淮”版块,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寻访去了解关于秦淮的历史与文化,并动手制作手帐来记录自己的感悟,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巧妙融合。 除了学校的有效安排外,薛海平认为,在社会方面,各地充分可以利用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运动场馆等公益性的校外教育场所资源,吸引家长和孩子参加实践教育活动,让孩子度过一个安全充实的暑假;社区可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尝试开展暑假公益课,比如:体育活动、阅读指导、兴趣拓展、作业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组织教师走进社区,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费志愿服务;社区还可组织招募志愿者,开办留守儿童爱心托管班,为孩子提供免费的阅读、学习、书画创作等环境。 记者梳理发现,不少地方正在开展暑期体育、阅读等活动。福建永泰县永阳文化中心2022年“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小小图书馆管理员体验班”已经开班,孩子们可免费、自愿参与培训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湖南长沙市为市内中小学生开启了体育项目培训活动,滑雪、滑冰、足球、篮球等,无论是零基础还是已经掌握一定技巧的中小学生都可参与。 “学校要放手,将学生暑假还给学生与家长,让学生获得暑假生活的真正主导权,让他们自己设计、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家长也要与孩子进行充分沟通,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尊重孩子安排自己暑假生活的权利,让孩子通过这样的自主安排更好成长。”高德胜认为,“很多孩子平时学习安排比较满,没有时间去做兴趣爱好活动。趁暑假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此类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素养与能力,帮助孩子探索自身潜能,找到热爱所在。”

    人民网   15 阅读   2022-08-02 13:16
  • 思政课教师:“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怎样炼成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唐芊尔   对话嘉宾: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武星亮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丁俊萍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刘先春   课堂上笑语的回响,是对老师人格魅力的折服;课后深深的哲思,是对老师思想引领的反馈。“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期许:“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已经达到12.7万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如何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统一者?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思政课引路人队伍该如何打造?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就这个话题展开探讨。 1.“经师”是成为“人师”的基础,“人师”是“经师”要努力达到的境界   记者:教师质量备受各界关注,学生们期待可以遇上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涵养德行的好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您如何理解“经师”和“人师”?“经师”与“人师”的异同和关联是怎样的?   武星亮:“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里的“经师”和“人师”表达的是对教师的一种分析和期望。就一般而言,所谓“经师”,是指通过传授专业知识和各种学问,教人增知的老师;“人师”,是指以自己的言语品行和道德涵养影响学生,教人做人的老师。作为思政课教师,对“经师”和“人师”的内涵应该有更具体更深入的理解。思政课教师应该是能讲清楚说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经师”,更应该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跟中国共产党前行,以自身言行一致的表率引导青年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师”。   对“经师”与“人师”异同的分析,实质上不在于将教师划分为两类,而在于表达理想状态和指明努力方向。作为以教书育人为职业本分的教师,本来就应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与“经师”相比,“人师”是教师应该努力达到的良好境界。实际上,“人师”内在包含了“经师”,是以“经师”为基础和前提的,离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过程,不可能达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目的。   丁俊萍:著名教育理论家、革命家、政治家徐特立先生认为:“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教学问者必须自己有学问,教行为者必须自己有德行。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经师”是成为“人师”的基础和前提,重在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来为学生授业解惑,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方能解学生之疑、学生之惑;“人师”是“经师”要努力追求并达到的境界,重在传道育人,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思政课教师更要追求成为“人师”,切实扛起铸魂育人的责任,担当起党、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刘先春:“经师”重在“学高”,“人师”重在“身正”,“经师”与“人师”紧密相连。一方面,二者都是高质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路上的“引路者”和“筑梦人”;另一方面,两者又有着天然的互补关系,“经师”所具备的广博学识、扎实功底、勤奋精神和高超水平与“人师”所具备的坚定信仰、高洁德行、深远情怀、律己品格、正直人格、优良作风互融共促、彼此耦合,呈现出“经师”和“人师”完美统一的教师面貌。 2.达到“人师”境界需要全方位修炼,形成德才兼备的良好综合素质   记者:“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达到“人师”境界,该具备怎样的素质?需要着重在哪些方面努力?   武星亮:要达到“人师”境界,需要在政治、思想、品德、知识、身心、能力上进行全方位修炼,形成德才兼备的良好综合素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为人师表的高尚人格、扎扎实实的理论功底、得心应手的教学技艺、守正创新的研究能力等几个方面。   要达到“人师”境界,需要着重在三个方面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从个体成长的角度看,这也就是达到“人师”境界需要着重努力的三个方面。   成长为“人师”,我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是,要“运用两种力量,这就是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相结合,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教学,自己不信或不怎么信,是不可能达到让别人信的目的的。面对青年学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言教身教的统一,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时,既尊重学生又严格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该管的却不管,是难以有人格感召力的。   丁俊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指明了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达“人师”境界的路径。   第一,读书、观察、研究。“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就需要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和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出有质量的研究成果,才能将坚定的学术自信和良好的学术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在课堂上把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讲深讲透讲活,做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者和引路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   第二,用心、用情、用力。“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要用心、用情、用力,以身示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铸魂育人。   第三,技术、技能、技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注重方式方法,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根本,一定的技术、技能、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更好地促进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3.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统一者,就是要明道、信道、传道   记者: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己任,在“学”与“养”,“尊德性”和“道问学”上都有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如何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统一者?这种成长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支持?   武星亮: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统一者,至少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崇高理想的关系问题。“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用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在具有强烈向往“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以责任和担当为精髓的家国情怀,从而在为国家和人民而担当的大爱情怀推动下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二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价值的关系问题。思政课教师需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塑造价值。价值塑造是思政课的根本教学目标,塑造价值是思政课教师的本质职业要求。三是处理好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关系问题。   丁俊萍: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统一者,概括说来就是要明道、信道、传道。刻苦、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追求高深学问,严谨治学,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相关学科知识,以应有的学术造诣和科学方法讲清楚思政课课程体系内含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坚定政治信仰信念和学术自信,明了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自觉涵养德性,以思政课教师特有的人格、品德、修养之魅力铸魂育人。   从外部条件来说,要给予政策支持,做好顶层设计,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建构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为思政课教师能为、愿为、乐为创设条件;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学,明确政策导向,为思政课教师发展提供“绿色通道”,让思政课教师有荣誉感、有自信心、有期待和希望;教师共同体互助协同,共享资源平台,共研共进共成长。 4.注重自我设计,“心中有责任,眼里有目标,脚下有行动”   记者:教师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统一者,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样重要。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道德成长、人格修养、知识生成是自我成长、自主发展的重要功课。为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思政课引路人队伍,教师自身该有怎样的自我设计?需要克服哪些阻碍因素?   武星亮: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统一者的自我设计,可以概括为“心中有责任,眼里有目标,脚下有行动”。   “心中有责任”,是自我设计的首要内容。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牢记在心。   “眼里有目标”,是自我设计的主体部分。第一是要有坚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年轻教师前程远大,潜力巨大,理应以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为榜样,学习先进,奋力赶超。第二是要有合理的课程建设目标,好老师总是盯着“金课”的标准和要求,动态地确立并努力地追求适合于实际情况和自身状况的“一流课程”建设目标。第三是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和终点,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确立、追求、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文化活动过程,眼里缺乏教学目标是不可能成长为好老师的。   “脚下有行动”,是自我设计的落脚点。要在统筹教师、学生、内容、手段、环境五大教学要素的过程中,努力追求教学实效性;要在狠抓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个重点的过程中,努力增强教学吸引力;要在备课、讲课、思课的过程中,努力锤炼内化、外化、优化这三种成长为好老师的基本功。   刘先春:我认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踏踏实实修好师德,以自身的高远志向、敢于担当、奋斗精神、乐观态度感染学生;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方法,深耕科研沃土,以扎实理论功底、新颖教学方法、优秀科研成果带动教学质量跃升;要在锤炼意志上下功夫,克服金钱、物欲、名利的诱惑,不能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官场,而是要心在教室、心在课堂、心在学生、心在育人。

    光明日报   13 阅读   2022-08-02 13:13
  • 让青年成为促进全球发展的生力军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各国青年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谱写世界青年团结合作的时代新篇章。这启示我们必须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一代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团结互助、应对考验、共赢共享,与各国青年一道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推动社会发展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人类的未来。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时代主题,赋予青年不同的历史使命。认识当代青年使命必须牢牢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这个逻辑前提。   当代世界文明发展态势决定了青年生力军的价值向度。现代化道路呈现出多元态势,各类现代文明需要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多元共处,价值共享。中国道路遵循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践的内在价值逻辑。因此,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这是与世界对话和交往的前提基础,也是创造全人类新知的应有姿态。   当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决定了青年生力军的实践向度。一方面,信息社会在解构的同时亦重构了传统社会结构,信息体系比传统贸易创造了更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功用,而青年由于普遍的信息意识和娴熟的技术能力,成为社会中价值创造的新的主体。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文化反哺正成为社会一大特征,社会文化源流方向发生逆转,青年群体内部密集交换信息并向社会其他群体扩散,各国青年人文交流与合作成为区域民心相通的重要议题。   当代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决定了青年生力军的历史向度。一方面,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消除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现象,加快破解了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难题,这将提升青年对科学发展的认知和经验,鼓舞他们做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坚定践行者和维护者。另一方面,民族复兴要求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引导青年自觉做中华文化传承人和创新者,立足中国实践提升智识,勇担历史责任。 青年促进全球发展需要科学的思想基础   青年群体思维活跃,乐于求知、敢于尝试。在积极融入全球发展时代潮流时,青年需要平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思想维度,始终将“国之大者”铭记于心,将文化传统转化为文化厚度,提升自身在促进全球发展中的贡献度和融通性。   胸怀全球化的发展总图和价值追求。青年一代应该具备世界眼光,对世界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从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和世界近现代发展历程中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态势,从中西方发展的不同历程中认识价值追求的差异性。特别是,后疫情时代里,基于各国不同文化传统导致的制度差异将被放大,虽然建立在产业链集群化基础上的区域一体化将加快推进,但是各国各区域发展的诉求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将更明显。同时,基于共同应对全球潜在重大风险挑战的需要,国际合作将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将会在区域一体化和全球风险管控两大因素的塑造下曲折行进,其长期发展的态势不会逆转,因此,秉持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成为必然的价值选择。   提升文明鉴赏和跨越东西方的基本素养。互联网冲破了国家和民族界限,青年流行文化在虚拟空间全球流动,构建了新型的文化样式。一种流行的全球青年文化总会以带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形式流行,当代青年文化中的形式与内容、元素与格调都充满了不同文明的共存与融合。青年需以国际化能力为维度,倘若固守某种特定文明而排斥其他文明样式,则与全球化发展背道而驰。中国青年将越来越能够跨越东方与西方进行交流,以对话替代单向的独白。   继承和创新中华文明的传统智识资源。中华文明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彰显的时代价值和人文意义蕴含了人类普遍和共同的情感以及价值追求。近几年火热的传统文创,青年人是最大的追捧群体。互联网不仅催生了一个青年展示自我的平台,更让青年意识到没有文化传统支撑的文化表达的苍白。而这仅仅是“小荷一角”,中国青年向世界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必须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和合”等智识精髓,以更契合文化命脉赓续的方式传承与创新。 青年促进全球发展需要扎实的实践能力   青年群体善于以实际行动践行梦想,永远奔跑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上。引导青年促进全球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建设青年友好型社会,鼓励青年敢作敢为,拒绝“躺平”,避免“内卷”,借助全球发展倡议的“东风”打造全球青年发展共同体。   鼓励创新创造,做强合作共赢能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吸引了全球各地青年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参与,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共同体得以创造,传统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全球布局被改变,基于新产业分工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和区域一体化正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逐步具备经济支撑。在新的经济版图形成的进程中,世界各国青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命运与共”。同时,青年通过创新创业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获得了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为自己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推动开放发展,做实合作共赢基础。当代青年文化深受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交往形式影响,呈现出突破国界的扁平化模态,开放和共享是其鲜明特征。宏观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全球链条合作性,充分内化为青年的思维和行动范式,而且强化了当代青年文化的开放特征。青年推动开放发展,首先是通过劳动力流动消解区域间人力资源匹配落差,其次是通过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参与人文交流,做大合作共赢平台。青年是科技创新和创业合作的生力军,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群体。青年间的人文交流更具基础性和持续性,应当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留学的便利化,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人文交流项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青年人才库,通过青年的切实交流合作进一步凝聚“一带一路”建设命运共同体的青年建设力量,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与全球发展倡议的联动。   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合作共赢前景。要积极在高校有系统、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教育活动,制定培养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外语教学系统地开展国家话语表达、多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工作。应秉持家国情怀和教育当先理念,加大外语思政与人文思政建设,积极助力青年学子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致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在跨文明对话中彰显文化主体性和文明自信,把青年的国际话语权拓展为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整体工作中,构建青年人文交流国际平台。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应该首当其责,加强青年国际话语权的话语平台建设,打造全球青年人文交流的高地。

    光明日报   14 阅读   2022-08-02 13:12
  • 职业本科教育前景广阔生机勃勃

    自2019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3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今年,首届职业本科生学成毕业了。他们得到社会认可,去向多元,也折射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   开发微信小程序、调试动作捕捉传感器、优化算法……虽然前不久才正式入职南京一家康复医疗科技公司,但唐钱进已对各种代码和软件驾轻就熟。由于工作能力出众,他提前2个月结束试用期,转正后月薪达到了1.3万元。这对于南京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特别是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的身份,让唐钱进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对业界发展动态的充分了解,这让他在职场如鱼得水。   今年7月,和唐钱进一样的903名职业本科毕业生,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南工)毕业,拿到了我国首批职业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同学们是我国第一届职业教育本科毕业生。经过多年探索创新和突破发展,今年,第一届职业本科生终于学成毕业了。”前不久,在南工的毕业典礼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感概道。   自2019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3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广东工商职业大学、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今年也迎来了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   这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备受关注。他们频频出现在大型国企、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录用名单中,不少职业本科毕业生手握数份企业的录用通知书,有的还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他们得到社会认可,去向多元,也折射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   积极实践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大约10天的时间,用计算机编程语言重构一套可在手机、电脑端顺畅运行的新医学资料管理系统。这是唐钱进在公司实习后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   一边实习、实训,一边参加各种大学生竞赛,一边学习名校计算机课程,是唐钱进大学生活的“三部曲”。   进入求职季,唐钱进先后收到多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书。“这些公司看重的应该是我大学期间的项目开发经验。”他表示。   唐钱进专科和本科均就读于南工。在专科期间,他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在本科期间,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他设计的运用可识别触摸手势来对手机进行远程操作的系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南工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王新龙已经入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南京线路器材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制造工程师。“本科期间所学的机械原理等理论基础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画图软件,再加上仿真实践课,让我受益匪浅。”王新龙说。   “希望同学们在坚定技术技能自信中实践知行合一。”南工党委书记吴学敏对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如是说。   在吴学敏看来,职业本科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技术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课程改革让学生接触产业前沿   南工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2018班学生钟宇,用“很充实”形容入职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后的状态。“现在的工作节奏很快,但技术上手并不难。”在钟宇看来,学校每学期的实训课,让他提前学会了如何在实践中求真知。   “记得在工业控制综合实训课上,老师让我们独立尝试用手机或云平台控制电机。那段时间,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老师都会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可是面对具体的困难,则需要我们自己一步步做实验,解决问题。我们4个同学用2周的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提高了自学和动手能力,这也为我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打下基础。”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不是专科职业教育的‘加长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计划也要改变。”吴学敏说。   南工教务处处长王红军补充:“如果说专科人才能够执行技术路线、工作方案就行,那职业本科人才就得具备工艺和方案的设计能力。”他介绍,学校紧紧瞄准产业高端、高端产业,升级、调整、拓展专业布局。例如,机械制造专业专科侧重机械加工的学习,本科则注重精密加工和复杂表面加工技术技能的培训。   唐钱进庆幸自己赶上了学院的教学改革。“本科第一年,学院开设了大数据、移动应用开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4个专业方向,我选择了软件移动开发,除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等基础课程,学院还开设了《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专业课。每节课结束,老师都会布置算法的实验题,让我们编写代码,把自己的设计过程录成视频提交。”   此外,学校还请了几位曾在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老师,为同学们讲授企业目前最前沿、最主流的开发技术。老师每周都会让同学们用这些技术独立设计软件,“这个过程让我学会衡量软件的应用价值,培养起了软件工程化的思维,这一年的学习让我很享受。”唐钱进表示。   职业本科教育三年来渐入人心   自2014年首次在国家规范性文件中提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今年迎来首批职业教育本科生。首届职业本科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认可?   南京一家业内知名通讯公司今年录用了两名南工职业本科毕业生,该公司招聘经理表示:“他们对于应用技能和行业发展的理解较深,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划也更清晰,稳定性更强。”   南京誉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软件无线电技术开发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部部长蔡琎回忆起不久前的招聘情景,“面试现场,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按照图纸操作,完成磁环电感制作、微带切割、吸波材料塑形等工序。”他表示,通过这个过程他们观察发现,职业本科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职业本科教育发展3年,是否赢得了更多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南工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练飞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以管中窥豹。   “今年,学校普通高考本科计划增加到3005人,比往年增加约2175人。历史科目类的最低录取分数高出江苏省本科录取控制线29分,物理科目类高出56分。”练飞表示,考生和家长对职业本科的疑虑正逐渐打消。   “以前,家长来咨询职业本科的时候,往往都会问起职业本科的毕业证书与普通本科有什么不同,在考研、考公务员的时候会不会受到歧视。但今年招生时,很多家长更关注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这说明大家对职业本科的认可度提高了。”练飞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职业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职业本科教育又该如何行稳致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职业本科教育要不断进行内涵转型,在课程内容、培养模式、生源定位、就业定位等方面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储朝晖强调的面向市场,指的是要更注重与市场、行业、企业的密切互动,要根据产业瞬息万变的走向,不断调整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   “不同于普通本科,职业本科教育应该结合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形成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储朝晖说。

    科技日报   18 阅读   2022-08-02 13:11
  • 职业本科毕业生的第一个“就业季”

    以专科学历入学,再经过2年本科学习,并拿到学士学位。最近,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第一届职业本科教育学生毕业了。来自民政部的消息,截至目前,全国共发布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位8.2万个,全部面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其中2.5万个岗位专门招聘高校毕业生。当首批职业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他们好找工作吗?共同关注:大学生就业,社区大舞台与职教新未来!   如何正确看待社区工作?   截至目前(7月26日),全国共发布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位8.2万个,全部面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其中2.5万个岗位专门招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普遍如何看待去社区工作?   民政部政权司城市社区治理处副处长 田芳:有时候大学生对于社区工作岗位的看法可能还不是特别全面。从之前的情况来看,把社区工作当做毕业后第一职业选择的学生占比并不是特别高。至于原因,有人觉得社区工作可能张家长李家短的鸡毛蒜皮,非常琐碎,觉得自己几年寒窗苦读学的专业可能跟社区工作的匹配度不高。比如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表面上来看,他的专业跟社区工作的匹配度不是很高,但是实际上我们了解到也有很多做得非常好的社区工作者,在岗位上非常用心。发现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来服务老人、孩子和残疾人这些人群,很难延伸覆盖到各个角落,于是他们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一些小程序去开展工作,发布相关信息。包括搭建居民交流的平台,为所在社区能够更加和谐的邻里关系,融洽相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他自己在工作过程作中也收获到居民的充分肯定,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帮助毕业大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社区工作   刚毕业的大学生,充满活力,但却又缺少经验。怎样通过培训帮助他们快速提升?   民政部政权司城市社区治理处副处长 田芳:现在社区工作者在新入职的时候,一定会接受新人培训。它是基于一系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入门式培训。有些地方还会给他们准备入门级的手册,让他们能够对所在社区及工作概况有所了解,帮助他们尽快地进入角色。更重要的一点,社区工作者是跟人打交道的,要学会跟人沟通的技巧,而这些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一定会有经验比较丰富的社区工作者带着他们去学习、去经历,包括如何跟居民打交道,如何去调解纠纷,如何上门跟居民了解情况等等,从而帮助他们更快上手。咱们的高校毕业生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很强,所以一般来说,也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需要更多高校毕业生进社区   民政部政权司城市社区治理处副处长 田芳:我们要想扎实做好基层治理,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咱们每个人也都是社区居民,都希望自己所在的社区能够环境宜居、邻里和谐、社区和睦,而要想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是需要很多社区工作者的努力。不仅是人才数量上,而且要从专业质量上提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提出“加快建设现代社区”。《“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里面也明确提到“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托育等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包括民政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任务”,展示了我们社区未来的大数据应用,包括数字场景的应用等等,这些都会成为年轻人大展拳脚的机会,我们也非常欢迎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扎根社区。   高就业率,会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有一定的影响,因为首批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亮眼。当然也需要理性看待,因为毕竟样本数量还比较小,解决就业问题也依然需要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付出努力。而从入学的角度来说,可能会有更多的家长和考生在未来去考虑进入到职业本科的提升中去。但是我们从这个职业院校的发展来看,这种情况也可能对职业专科学校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我们要整体去评估这样的就业状况,做好相关工作。

    央视新闻   24 阅读   2022-08-02 13:09
  • 读了“冷门专业”,怎么办?

    高考录取工作过半,志愿填报早已结束,但是,关于选专业的讨论依然容易引发关注。据报道,今年一些名校土木工程类专业受到较大影响,投档线大幅下滑。河南本科一批征集志愿院校分专业名单显示,同济大学工科试验班(土木与环境类)、吉林大学土木类专业计划未录满,分别有计划余额1名、8名。   全省4万多名就有机会上同济大学的王牌专业?在河南这个“高考大省”,这在过去很难想象。其实,个别高校投档分数线出现大幅度滑坡,有不少偶然因素——高分考生报考确实少了,但那些往年分数“可上可下”的考生不敢报考,这给了更低分考生“捡漏”的机会。不过,正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在接受采访时所言,个案背后透露出的趋势性问题值得思考。   土木工程专业分数下降,首先公开表达焦虑的不是相关学校的招生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而是房地产领域的从业者和观察者。有房产自媒体表示,土木专业最红火的时期是房地产大发展的年代,“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第一财经”采访到的房地产从业者的采访则表示:“尽管房地产市场的增量在未来5到10年仍能保持一定的水平,但是行业在吸引新增毕业生数量、薪资层面,肯定不会像以往那样有那么高的预期。”   业内人士对专业选择的态度,可能掺杂复杂的情感因素。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一位房地产投资顾问公司的总经理直言:“我们夫妻俩都学建筑这一块,做够了房地产了,不想让孩子再做这一行”“房地产圈的人相对乐观,但圈外人看到房地产市场现状,会对房地产市场信心不足”。上述“第一财经”报道还援引了专家观点:“土木类专业需求远未饱和,无论是新老基建还是城市更新,均会为新型土木类人才创造大量优质的就业机会,相信一定大有用武之处。”   专业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以至于有不少网友认为:当高分考生扎堆选择一个专业时,社会对这个专业的前景就要警惕了。这样的言论虽有夸张成分,但也反映出一个事实:没有永远的“热门”专业,也没有永远的“冷门”专业。   拿笔者经历来说,十多年前高考时,都市报依然享受着行业红利,互联网媒体也不那么“内卷”,新闻传播类专业是个“热门专业”。民间对专业热度变化的感受具有一定滞后性,大城市的家长和老师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认识可能更敏锐,而小城镇的家长和老师在指导考生填报志愿时,则更有可能凭借相对“过时”的主观印象。   因此,当一个专业成为社会普遍认知的“冷门专业”时,可能恰恰是对应行业需要新鲜人才的时候;而一个专业大红大紫之时,也可能意味着很快就要人才饱和。《新京报》的一篇评论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指出:“没有任何一个专业会‘常青’,面对社会发展流动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公众还需要理性客观看待。”   “对直线型上升的渴望,对‘争上游’的孜孜以求,让许多人秉持‘实用主义’。在他们看来,毕业之后好找工作、能拿高薪的专业就是好专业。”《南方都市报》刊发的评论,毫不讳言部分考生和家长选择专业的心态。作者建议,选择专业“需要保持笃定的价值信仰和强大内心”“少些趋之若鹜,多些发展思维”。   作为一篇新闻评论,上述建议当然秉持中道,无可指摘。可是,不管是作为家长给孩子作参谋,还是考生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在追随内心与“拿高薪”之间,可能没有绝对答案。冲着相关行业的热度和高薪前景,选择一个“热门专业”,是很正常的选择。如果人生的首要目标就是让生活过得更好,回报养育自己的家庭,选择一个社会需求大、劳动回报率高的专业又有什么错呢?   “深燃”的一篇报道或许提出了更值得关心的问题:“那些读了热门专业的人,有的会在学习吃力时,感到后悔。”在一个成熟社会,录取门槛和收入预期稳定居高的专业,往往也对专业水平要求更严格、淘汰率更高,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的法律类和医学类专业就是这样。不管有没有“抓住潮水的方向”,如果考生选择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性格并不匹配,即便读了热门专业,职业生涯也不一定能一帆风顺。   国内专业热度的起起伏伏,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社会依然在高速变化。这些年来,专业热度此消彼长,对应的是各行各业在交替前行中波浪式发展。当前社会对专业选择的焦虑与反复,既反映了我国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阶段,也印证着各行各业的前景机遇与发展空间。

    中国青年报   27 阅读   2022-08-02 13:05
  • 接受挫折教育,何必让孩子强行“吃苦”

    眼下正值暑假。据报载,在武汉,7天、14天、21天……每天报名参加不同天数夏令营的孩子一拨拨涌向训练基地,武汉周边的研学基地装不下了,又涌向红安、孝感、麻城、大冶等地,在或老牌或新建或由休闲农庄、山庄改造的训练基地。每个夏令营收费标准不一样,以7天为例,在1980元到3700元之间。家长花钱让孩子去夏令营“买苦吃”,值吗?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反映孩子“长大了”“独立了”“变乖了”。有夏令营负责人则表示,无法指望短期训练能改变孩子一辈子,夏令营的孩子们回到家,要想不“反弹”,需要家里的环境有所改变。   俗话说挫折使人成长,挫折教育也是学校和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无论把“吃苦”当成工具还是目的,我很怀疑“吃苦夏令营”是否真的如家长们说的那样,能让孩子“成长起来”。因为有教官就反映,不少家长开豪车把孩子送过来,撂下一句“我们管不了他了,送到你们这里来,请你们好好管管!”就离开了。家长们不妨好好想想,所谓“变乖”的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夏令营苦,孩子不想再被父母送去受苦,才被迫“变乖”听父母的话?倘若如此,孩子到底是“长大”了,还是屈服于你的淫威?家长们不妨扪心自问。   最怕就是,家长自己管教无方,遇着孩子叛逆,就想到让孩子到别处受受苦,不用亲自动手,还不必见到眼泪因而于心不忍良心谴责;束手无策之下以他人之手代替老子的棍棒,美其名曰“吃苦教育”,这是最要不得的。刻意让孩子吃苦,反衬的是家长的无能,家长制的颟顸。家庭教育,最应该春风化雨,最需要平常之心。有些父母对孩子要么溺爱不已、恨不得样样捧上天,要么气急败坏,恨不得扒骨抽筋,家法伺候,变着法子让孩子吃吃苦头。如此两极化的育儿大法,才是社会应该认真对待的真问题。   回到夏令营。接触大自然、参加体力劳动、交交朋友,这都没问题,但你要说都该住茅草屋,一身虱子红疹,或者在艳阳天酷暑下列队操练,实在看不出如此吃苦有何必要。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花几千块送孩子接受吃苦教育“培养独立精神”。   吃苦不应该成为孩子参加夏令营或其他教育活动的目的。一来,苦是不可量化的指标,随教育者本人的理解不同、素质的高低而任意裁量——怎么才算苦,身体和精神如何计算,对大人来说算“苦”的东西放在孩子身上合不合适,这都是问题。二来,所谓“挫折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切忌没有苦难创造苦难也要上,为吃苦而吃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是不少父母痴迷于“吃苦”教化的文化来源。一个吃过苦的孩子,是否人生更为顺遂,缺乏严格统计学基础上的因果关系,而往往是历史上的成者王侯反推其过往经历的结果,存在重大的“幸存者偏差”。现实中,我们见到许多出身富贵而心胸坦荡、遇事沉着、心怀慈悲的人,因为境遇困顿而见不得别人好、底线可以一再拉低的也大有人在。让每一个人生下来就获得平等机会是一个问题,如何教育下一代则是另一个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把孩子视为大人一样有尊严有欲求、有趋利避害本能的人。既然都是人,那还是少吃一点苦。

    南方都市报   20 阅读   2022-08-02 13:04
  • 学科类培训机构暑期藏着开课

    “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二个暑假,记者调查发现,仍然有个别培训机构不顾“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要求,使用五花八门的“隐身术”照常营业。   藏着开培训班,招生宣传改用短信推送。不少家长反映,临近暑假的时候,手机上开始经常收到培训机构的招生短信,用词都颇具吸引力——“数理化英、史地政生衔接,全是毕业班好老师,学习效果更有保障”“优秀老师抓考点,对弱科精准补差”“衔接班强基础,拓展重难点,讲透题型变化”。   记者随机拨打了其中一家的咨询电话。工作人员热情地打开话匣子,“我们都是‘一对一’的形式,线上课、线下课都能安排”“我们机构的创始人退休前是一所名校的老师”“这个暑假,我们在全北京开设了16个教学点”……她还主动推荐:“授课的全是公办学校的老师,都有着丰富的带毕业班经验。海淀区、西城区这些优质的老师资源我们都有。”   记者提出想给孩子补习初中英语科目后,工作人员立即建议记者与机构老师面谈,“把孩子各个学科的问题点都找一找,看看利用假期这段时间补齐哪些学科的短板更高效。”   随后,记者又拨通另一家培训机构的咨询电话。几乎不用开口问,工作人员就会主动介绍,目前有22个校区,按照老师的级别收费不一样。全职老师每小时收费400元左右,区重点学校一线老师每小时收500元至600元,市重点学校一线老师为每小时600元以上。   “怎么确认授课老师真的来自名校一线?有证明么?”面对记者的追问,工作人员爽快地交了“底儿”——“任何机构都不会说出老师所在的学校,我们也都与老师签署了保密协议。而且如果老师称自己是王老师,他也有可能姓李。人家宁可不接你这个学生,也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虽然话里没有明说,但显然无论是机构还是老师都知道这是一种违规行为。   听出记者有些犹豫,工作人员继续说:“我们是正规机构,没有任何问题,不受影响。”   挂上电话后,根据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记者在“天眼查”上查询发现,该公司为K12阶段的教育服务提供平台,拥有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   通过与这家机构工作人员的微信沟通,记者找到了该机构位于朝阳区的一处校区——藏在一栋写字楼内,没有牌子、没有指引,全凭对方远程指路,“乘坐电梯上楼,出电梯右手边,一扇关着的深棕色大门”。   想进门,光凭敲门不行。记者在门外与机构老师通过电话后,大门从里面打开。工作人员一脸警惕地看了看周围,才将记者引入屋内。能看到的屋内,划分了四五个小隔间。隐约可以听到一些小隔间里传出上课的声音。记者环顾发现,前台的墙上残留着广告牌的胶水印记,但没有找到任何机构资质、教师资质等本应在显著位置公示的信息。   记者询问授课老师是否具备教学资质时,工作人员并未出示相关证书,仅做出了口头承诺:“授课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当记者提出能否参观课堂时,工作人员也一口回绝,并表示只有带孩子本人来才能参观。“孩子放在我们这儿您放心,暑期一周上五天课,都是老师‘一对一’地辅导,不仅能提高成绩,还能培养他对于学习的兴趣。”   事实上,为营造打击违规培训的高压态势,持续强化校外培训监管,教育部专门启动了校外培训“监管护苗”2022年暑期专项行动。本市也一直保持对违规培训的打击力度。海淀区“双减”工作专班就明确,暑期持续加强校外培训日常监管力度,高频次开展执法检查,并针对问题线索进行核查处置,依法严厉打击面向中小学生的违规学科培训行为。平谷区“双减”工作专班也在日前一份通报中提到,将持续推动全民监管,拓宽信息渠道,开展拉网式排查,定时梳理典型案例,实时通报曝光,对违规学科类培训“零容忍”,保持整治“地下”违规培训的高压态势。   针对这些仍然不服“管”的培训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直言,部分家长还存在刚性的培训需求,要想彻底消除假期培训,短时间内还很难达到。教育部门要从培训机构对教育生态的整体影响上进行评估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育均衡、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创造一个减少培训需求的环境,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关新闻    课外培训机构“亦学”涉嫌无证办学被查   本报讯(记者 张楠)有教课老师,还有大量学科类练习题册,实际却是个涉嫌“无证办学”的课外培训班。昨天,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通报,北京亦学咨询有限公司涉嫌从事无证办学,将进一步进行调查处理。   今年假期是“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暑期,部分违规学科培训转为线上等更为隐蔽的形式进行。日前,海淀区市场监管局会同海淀区教委、海淀公安分局等海淀区“双减”工作专班成员单位,对全区以“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研学旅行”等名义违规开展培训的机构进行“拉网式”检查。检查发现,北京亦学咨询有限公司涉嫌从事无证办学活动,现场发现老师、学生及大量学科类练习题册。对于涉嫌违法行为的,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将依据职权做进一步调查处理。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表示,暑假期间将对从事面向中小学学生的学科类违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24小时排查,发现一起,严厉打击一起。

    北京日报   27 阅读   2022-08-02 13:03
  • 绍兴市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引才双赢

    7月27日,百所高校访绍兴暨见习实习夏令营活动正式启动。“名士之乡”绍兴向广大青年学子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7月27日,百所高校访绍兴暨见习实习夏令营活动正式启动。绍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绍兴市着眼做大做优青年人才增量,持续优化青年人才生态,全力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企业高质量引才双赢。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显示,绍兴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居全国第27位,成为长三角区域最受青年人才青睐的城市之一。   三年前,陈立锋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后,选择到绍兴发展。如今,他在浙江龙盛集团研究院从事新材料研发等工作。“我毕业前参加了绍兴的一次见习活动,被绍兴的产业发展态势和贴心的人才服务深深吸引。”陈立锋说。三年间,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上自身的努力,使陈立锋逐步成长为公司的研发骨干。   绍兴市人力社保部门分类推出“认知性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三种模式,精心设计集成电路、纺织、现代建筑、智能制造、机电自动化等多条认知实习线路。   作为用人主体,当地企业也不遗余力。如浙江宇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针对一周、两个月和半年等时长专门制定见习实习课程,一阶课程突出体验、二阶课程突出初识、三阶课程突出融入。“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些课程价值不菲,市面上类似培训付费项目,一个知识模块价值就超过万元。”宇石培训部负责人李海峰说。   截至目前,绍兴市已建设市级见习实习示范基地55家、见习实习基地784家,涵盖清洁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等多个领域。并与全国200余所高校建立实习见习通道,年均见习实习人数达3万余人。   今年以来,绍兴创新开展“产教融合”工程师培养,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充分激发双方积极性。   目前,绍兴市已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推行“1+2”联合培养机制,13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入驻本地46家上市公司、龙头企业,攻克企业技术难题260多个,帮助节约成本5200余万元,实现经济效益12亿元以上。

    中国青年报   11 阅读   2022-08-02 13:01
  • 上海交大中银科技金融学院正式揭牌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银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银科技金融学院和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上海交大中银科技金融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其间,上海交大中银科技金融学院正式揭牌。   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介绍,中银科技金融学院的建立,是上海交大与中银双方在既往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深入贯彻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探索。在百年大行中国银行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大中银科技金融学院将深化产学融合,充分发挥产学研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探索校银合作“新模式”;积极构建高校科技金融生态圈,努力成为促进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机平台和“融资”“融智”的一体化平台,激发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拉尔斯·彼得·汉森作为论坛嘉宾发言。他说,中国目前已经成为金融科技等新科技发展的引领者,这些科技发展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创造机会,大幅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上海交大中银科技金融学院的成立,是学者、市场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合作的成果,将成为多方沟通交流的开放平台,围绕科技创新、金融发展等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和深入对话,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就。”

    中国青年报   5 阅读   2022-08-02 13:00
  • 招生断档,土木专业遇冷?专家分析原因

    7月18日,河南省2022年普通高招本科一批院校平行投档分数线显示,同济大学在河南的理科投档最低分为564分,投档最低分排名为43252名,比去年下降了41522名;吉林大学在河南理科投档最低分为530分,排名在86614名。   于7月22日公布的河南本科一批征集志愿院校分专业名单显示,同济大学工科试验班(土木与环境类)、吉林大学土木类专业计划未录满,分别有计划余额1名、8名。此外,在安徽,安徽建筑大学相较于去年理工类招生的投档最低分排名由58650名后移至96517名,这所大学正是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 同济大学工科试验班(土木与环境类)专业进入河南本科一批征集志愿。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截图 同济大学部分专业采用大类招生,此为同济大学工科试验班(土木与环境类)包含的专业。 同济大学官网截图 吉林大学在河南的征集志愿专业名单显示,土木类专业有8个计划余额,勘查技术与工程有14个计划余额。河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截图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名校断档的极端个案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名校分数线爆冷在全国多地都有发生。他认为,极端现象不能成为对高校作基本判断的依据,但是个案背后透露出的趋势性问题值得思考。而受行业兴衰影响,一些专业的分数线出现起落也并非首次。   年轻人更在意选专业?   名校招生断档可能是什么因素导致?陈志文从学生心理、行业、志愿填报的技术性因素等方面分析。   “毫无疑问,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专业了。”陈志文表示,近年来,新高考改革后,即便是实施“旧高考”的地区,也开始了生涯规划课,学生和家长很早就开始思考“要干什么,要走哪个赛道”。一些学生宁愿去次一等的学校,也要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或者自己喜欢的专业。   不过,陈志文认为,这背后可能存在一种误读,也就是把学什么和干什么划等号了。   “我认为对于一个(能上)特别好的大学(的学生来说),不必过度在意专业,因为‘学什么不干什么’在当前社会是个普遍现象,学科正在不断地交叉融合。”陈志文表示,在报志愿上,学校优先。   上海某高校招生办老师认为,填志愿应按地域、学校、专业的次序考虑,“双一流”等标签代表高校的“名声”,也是办学层次、实力的体现,对于考生个人发展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习成长的平台、机会、资源、氛围,以及将来就业升学的平台和市场认可等。还有招生办的老师表示,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是选城市和学校,研究生阶段对专业选择更加注重。   多位招生办老师有个共识:专业的“冷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大家对专业的认知,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点。”陈志文说,近两年来,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建筑行业滑坡,对年轻人的志愿填报产生了影响,而师范、军校、警校等热度很高,“如果从行业的兴衰来看,这种现象并非首次出现。”   陈志文分析,专业分数线有高起就有高落的时候。回顾过去,上世纪90年代,对外贸易火爆,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受到高分考生青睐;曾经,高分考生纷纷去学金融,但行业的衰退带来了报考的退潮;土木工程专业也经历过“高热”,伴随行业的跌落,专业分数有变化也属正常。   从考生对地域的关注来看,陈志文发现一些变化,在今年百度和其他搜索中,西南大学是高考热搜第一高校,成都、重庆是受关注的热门城市,“新一代的网红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吸引着年轻人前去。”   从微观角度看,陈志文认为,名校分数线跌落或许还和高考“大小年”有关,名校的历年分数线太高,造成今年考生不敢报,“多种因素叠加,共同形成了这种极端现象,但这个分数不代表名校实力。”   在B站和知乎,土木从业者发出劝退帖   高校对专业的解读,并非考生了解专业的唯一渠道。在社交媒体上,学长学姐、行业过来人的讲述,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视角。   如果一位高考生在知乎和B站搜索“土木”,他会看到无数土木过来人发出的劝退帖。有着76万多粉丝的UP主“大猛子ym”常在工地上更新视频,视频中,可见“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土木机械,两大护法”“提桶跑路”等弹幕飞过。 B站部分“土木专业劝退”视频。B站截图   “在我看来,土木劝退潮很正常,我在知乎上也发了一些劝退帖,还有行情分析。”有着10年从业经验的UP主“土木工程大明白”告诉记者,他于2005年进入同济土木工程本科专业,那时的土木专业分数线相对较高,最高的是建筑学。一同入学的那批学生中,不乏考分超过清华的,仍选择了同济的土木专业。他记得,当时不少同学因为没有考上土木,转而进入计算机和金融专业。   在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同济土木工程学科连续六年排名世界第一,超过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影响分数线的因素,或许不仅仅是学科实力。   “土木专业报考热度在下降,一方面是大行情的变化,如今很多外行人都感受到了这个行业的下滑,而业内人可能在五年前就感受到了。”这位UP主表示,五六年前,有不少亲友来询问土木专业的学习、前景等,他那时就开始劝退年轻人。另外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普及,土木行业的真实情况,包括不好的一面都向大众呈现了出来,让高考生提前接触到了行业的状态。   “网上的舆论有它真实的一面。”UP主“土木工程大明白”认为,行业的下行带走了很多人的饭碗,遭遇裁员、降薪的从业者会来网上抱团取暖,而土木从业人数又特别多,所以大家看到了很多这方面的吐槽,“土木类有些专业的就业情况挺不错,但是过得好的人不会出来秀。”   “花无百日红,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一直是蒸蒸日上的,今天的热门可能就是明天的冷门。”陈志文表示,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选择一个热门的专业,以获得一个安稳的人生。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因为就没有这种行业或者专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什么不干什么”是一个普遍现象。

    北青网   9 阅读   2022-08-02 12:58
  •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

    这个暑假,青海省西宁市阳光小学五年级学生汪美龄有些惊喜。今年的暑假作业,只有薄薄的一本,全本围绕红色教育主题,30多页的内容涵盖所有学科。 数学作业是根据红军长征地点确定位置和方向,语文作业是为革命先烈制作个人名片……每一页都有设计精美的彩绘图文。汪美龄说:“现在的暑假作业轻松有趣,还能学到很多有意义的内容。” “双减”实施一年来,校内减负提质,切实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成为推动政策落实的治本之策。围绕主阵地,教育部部署指导学校聚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今年9月秋季开学后,北京市所有区都将开展教师交流轮岗。”不久前,北京市一则消息引起社会关注。大面积、大比例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被认为是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是密云山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也是轮岗政策的积极响应者。近年来,来校交流教师已达157人次,派出交流老师达176人次。如今,这所山区小学不仅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毫不逊色,还是全国篮球特色校,各类社团也一应俱全。 在重庆,一份涵盖12个学科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让作业管理有了指导和依据,为提升育人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重庆市谢家湾学校还建构起“小梅花课程”体系,提供517个综合实践类专题活动、200多个社团活动,让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和学习进度稍慢的孩子各有所获、各自充分发展。 “‘双减’要得到家长的真心认可和支持,学校只能用质量‘说话’,用行动和事实来说服引导。”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说。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主阵地地位愈加凸显,学校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 调研数据显示,全国21个省份出台了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学校普遍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强化了校本教研、落实了“零起点”教学和学习困难学生帮扶等制度,绝大多数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也是关系到“双减”成效的重要举措。 如果在课后延时托管时间走进湖北荆州沙市大赛巷小学,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美少年电视台”的同学正在自己撰稿、编辑、导播、录制,推出一期期精彩的电视节目;创美空间的学生正在设计打印形态各异的3D作品、进行物联控制的新奇设计、自主拼装智能车辆、控制生动有趣的机器人完成各项任务;从事木艺、纸艺的学生在专心致志地剪、裁、雕、磨,操练各项传统技艺…… “现在,我不用为每天给孩子检查作业而发愁,孩子周末也不用辗转在各个培训班中。我们可以带孩子看电影、郊游、看书……既融洽了亲子关系,又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感觉轻松多了。”大赛巷小学学生王哲一的妈妈龚天姝说。 教育部调研数据显示,一年来,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力有效性显著提升,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去年春季学期末的49.1%提高到90%以上。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作业是重要一环,它是学生理解、巩固、记忆乃至创新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评价、改进师生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在哈尔滨师范附属小学校,学校探索推出“七彩作业”模式。除了常规作业、课后习题,学校还增加了活动类作业,也就是体验式、游戏式、制作类、探究类作业。曾经一本本作业本、练习册,更多地变身成一张五颜六色的阅读手抄报、一张将知识点有序梳理的思维导图,或者一份精致的手工、一份创意十足的水果拼盘等。 “暑假作业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体现,背后展现的是我们评价标准的变化。原来我们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现在提倡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实践,从而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提升综合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内外良性互动。”哈尔滨师范附属小学校校长李文玲说。 据了解,目前已有17个省份出台了作业设计指南,学校作业管理制度普遍建立,作业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

    新华社   9 阅读   2022-08-01 20:24
  • 2022中国教育报刊社记者站培训班在湘举办

    7月20-23日,2022中国教育报刊社记者站培训班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举办。开班式上,山东站、广东站、湖南站、上海站和四川站等5家记者站获批首批融媒体记者站试点。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张文斌出席培训班并讲话。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吕同舟主持开班式。中国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周飞,中国教育报常务副总编辑张圣华,副总编辑储召生等出席培训班并分别作了工作报告。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玉清,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熊名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高湘文等出席开班式并致辞,湖南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余伟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勇等出席开班式。   “湖南省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湖南一直是贡献全国教育改革发展典型经验的热土。”张文斌在开班式致辞中对湖南省教育厅、湖南出版集团和湘西州委州政府对中国教育报刊社工作的支持以及为本次培训班顺利举行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张文斌强调,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三个向”:一是政治方向,中国教育报刊社作为全国教育新闻宣传主阵地、主媒体,要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阵地的稳固;二是舆论导向,要积极挖掘先进工作典型、优秀人物典型,为教育事业激发团结奋进的力量,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三是改革动向,读者在哪里,阵地就要在哪里,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媒体融合的要求,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巩固教育宣传主阵地地位。   培训班上,吕同舟表示,中国教育报刊社将进一步重视记者站建设,大力支持各地融媒体记者站建设和发展。周飞作了题为《全天候中国教育报从内容破局》的工作报告,介绍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媒体融合发展历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等。   7月20日晚,培训班举行了融媒体记者站建设座谈会,进一步了解融媒体试点记者站的建设需求,以解决试点站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   为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中国教育报刊社决定从2022年起扩充建设以中国教育报刊社为龙头、地方站(社)为支撑的反应迅速、聚合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的融媒体地方记者站体系,促进记者站的新闻生产功能再造、职能拓展,全面支持全天候中国教育报转型。   培训班还表彰了2021年度优秀记者站和优秀记者。河南记者站资深站长陈强和河北站资深站长李连云荣获终身贡献奖。

    中国教育报   10 阅读   2022-08-01 20:22
  • 福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捐赠项目落地

    为加快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助力福建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7月27日,福建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公益项目捐赠仪式在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小学举行。福建省政府原分管教育的省领导李红出席捐赠仪式,福建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飏致辞,福建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祥祯讲话,相关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企业代表等70余人参加捐赠仪式。 在各地遴选推荐、公示的基础上,福建省教育厅确定省内各地20所小学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捐赠项目学校。本次人工智能教育设备捐赠总价值达1亿元人民币,将以校为单位进行配送,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平台、专用通识课实验室教学器材、活动器材及配套器材等,可满足在校内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社团活动等需要。捐赠企业还将协助学校做好相关信息科学教师技术培训工作,保障教学质量。 福建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要用好用活资源设备,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探索工作,充分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助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助力“双减”走深走实。 据悉,2018年起,福建省启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个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及104所省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为保障试点校教学工作的落地和实施,福建省还成立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由高校人工智能专家、中小学相关学科教研及教学专家组成,并陆续开展了多场全省范围内的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专题培训班。下阶段,福建省教育厅将在总结前期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和试点校优秀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做好对首批项目学校的教育指导工作,加强教师培训,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在全省范围内,加快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工作。

    中国教育报   14 阅读   2022-08-01 20:19
  • 青岛理工大学:“线上+线下”打出征兵组合拳

    精心设计的军事理论课、“沉浸式”红色主题教育、“体验式”校园国防文化活动、翔实的征兵全程台账资料、军营“尖刀”变身校园征兵大使……青岛理工大学连续多年实现报名人数和征兵人数“双增长”。青岛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武装部部长焦红良介绍说:“学校聚焦工作合力,强化多方联动,想方设法变思路改手段,截至目前,全校在校生应征报名500余人,比2021年同期增加200余人,征兵质效再创历史新高。” 线上线下齐宣传,掀起“校园崇军风”。青岛理工大学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广泛宣传与重点动员相结合、退伍学生与榜样人物相结合”方式,让携笔从戎、参军报国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和光荣选择。学校利用官方融媒体平台推荐线上征兵宣讲小程序——“开往军营的青征号”、用短视频直播平台组织线上征兵政策宣讲直播活动,打破传统宣传模式;通过选派专职辅导员担任征兵工作宣传联络员,整合退役士兵、学生骨干等力量深入班级担任学生义务征兵宣传员,将宣传触角覆盖到每位学生,打通征兵宣传“最后一公里”;学校成立以返校复学退役大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社团组织——军事爱国者协会,走进课堂、走入寝室,向学生讲述军营点滴,切实做到军旅故事入情入境,发挥朋辈激励作用。 退役士兵祁天海:“我把我的从军经历讲给同学听,大家听后都很受鼓舞,青年人就应该心怀天下、为国效力。”受祁天海影响,先后有舍友6人报名参军入伍。 “一篮子”政策提供应征入伍“伴随式服务”。从学生在校园中多渠道获取征兵资讯、拨通征兵热线开始,都有教师悉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协助他们办理各项手续,并提供校医院专属身体健康初检、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特约访谈等服务。 学校建立党委书记总负责、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武装部组织协调、各学院具体实施、各部门协同配合的上下齐动、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出台《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方案》,调动学生参军积极性。 学校学生工作处国防教育科教师季献涛说:“我们把应征入伍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上,在各个环节为大学生应征入伍开辟‘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应征入伍学生遇到的难题和后顾之忧。全校参军入伍学生在思想、心理、身体都经过了严格的考验,近7年退兵数为0。” 对内提升教育水平,对外加强校地联动,助力军营梦启航。学校坚持军魂育人,打造集军训、军事理论课、红色主题教育、校园国防文化活动等于一体的国防教育体系。学校学生工作处教育管理科科长韩小燕介绍,学校定期邀请兵役部门领导干部和专家到校开展国防教育讲座,邀请优秀校友、全军青年典型等来校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参军报名学生走进营区体验部队活动,观看军事课目表演,零距离感受部队日常工作、训练和生活情况。遴选优秀“青马学员”组建国防预备班,与驻青岛部队共建,开展国防教育讲座,走进军营开展体验式研学。 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维告诉记者,全校现已形成“携笔从戎锤炼英雄本色,建工军营忠诚报效祖国”的良好局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应征入伍,乘风破浪、用汗水去升华自己的青春,让梦想在军营绽放。

    中国教育新闻网   19 阅读   2022-08-01 20:17
  • 2022“学习杯”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全国总展示在京举办

    由韬奋基金会、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未来精英”中国少年儿童创意阅读季暨2022年度“学习杯”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全国总展示日前在京举办。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庄正华出席活动并致辞。 本次活动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进全民阅读和全民诵读,积极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机结合“阅”+“读”,通过经典诵读、阅读演绎、阅读思考、阅读演讲与创作等形式为广大少年儿童与家长搭建阅读平台,帮助孩子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阅读中养成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聂震宁指出,目前我国的全民阅读正在进入新的境界,一个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正在全社会加快形成。希望所有小精英们能继续热爱阅读,通过提高自身阅读力从而提升学习力。成为一个知书达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未来精英。 庄正华表示,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希望小朋友们能以“未来精英”为起点,戒骄戒躁,永远做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长大后做一个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未来精英”中国少年儿童创意阅读季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八年的历程中,获得无数选手与家长的喜欢与认同,得益于活动中层层递进、科学专业的环节设计,更离不开青少年阅读与语言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学者专家的严格把关及相关组织单位的支持。 据了解,本次活动历经地区初选、复选、地区总展示的层层选拔,最终近500名选手成功晋级全国总展示。小选手们经过激烈角逐产生了各组别本年度全国冠、亚、季军,分别获颁金阅奖、银阅奖和铜阅奖。

    人民网   12 阅读   2022-08-01 20:09
  • 第七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在陆军工程大学开营

    第七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30日在位于南京的陆军工程大学开营。   本届训练营由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主办,陆军承办,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军区战备建设局协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00多名大学生和中学生代表在为期10天的训练营中,将参加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观摩见学、装备操作、座谈交流等活动。   本届军事训练营的主题是“逐梦陆军·奋斗青春”,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坚持军事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通过组织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军事训练和军营文化活动,弘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展现新型陆军建设风貌,激发青年学生崇军尚武、报效祖国热情,培养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精神追求。   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2014年开始举办,自2017年起,训练营每届依托一个军种、聚焦一个主题,切实把学生军训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机融合,把国防教育与军营文化紧密结合,不断推进新时代学生国防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

    新华网   11 阅读   2022-08-01 20:04
  •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蕴含着大量新机遇,我们有能力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态势。同时要看到,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就业形势也面临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就业总量压力之下,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较大。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就业岗位扩量提质。在宏观政策上坚持就业优先,完善宏观政策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切实把就业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推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在组织实施发展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区域发展和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就业影响的评估。加强各方面宏观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等助企纾困政策,加大力度推进降成本工作,加强对制造业、接触型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精准支持,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帮助其挺过难关、守住岗位。   强化创业带动作用,放大就业倍增效应。创业是就业之源,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束缚创业的壁垒,加强创业支持,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劳动者创业积极性。清理取消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进一步增强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和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等平台建设,鼓励返乡入乡创业。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合理设定互联网平台经济和其他新业态新模式监管规则,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降低加盟管理费、服务费等费用,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不断释放创新创业动能。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增强就业保障能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者、城市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重点群体服务精准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努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就业服务,适应重点群体特点开展精准就业帮扶。比如,推进就业公共服务进校园、强化就业信息的精准推送、对脱贫劳动者进行实名制服务等。对高校毕业生,着力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不断线服务;对农民工,重点加强劳务协作和信息对接,拓宽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渠道。   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症结在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部分劳动者技能不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必须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为劳动者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支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完善评价制度、畅通发展渠道,吸引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从源头上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比例。通过常态化、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力度,高质量推进产训结合,促进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助力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训工作。

    人民网   11 阅读   2022-08-01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