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国内国际财经房产汽车产经农业科技IT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娱乐女人军事游戏区块链

行业资讯

  • 多渠道挖潜,拓展毕业生就业新空间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持续增加的形势,如何推动形成更多就业增长点,促进高校毕业生有业择、择好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满足重点区域人才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积极支持创新创业、深挖新职业和灵活就业潜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地方从多方面着手,挖掘和拓展就业新空间,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开发基层就业岗位 满足区域发展人才需求   “我一直很想建设自己的家乡。学校针对志愿到边疆、基层就业的学生提供帮扶,让我们的求职之路更加顺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买买提,近日成功与家乡企业签约。   “三支一扶”“特岗计划”“西部计划”……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选择。   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3.4万名,比去年增加2000名。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山西、江西、广东、贵州、四川等近20省份发布了“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公告。   人社部、教育部、民政部日前联合发文推动聚合资源、深挖潜力、协同推进,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归集发布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岗位。要求广开基层就业门路,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用好各类资金、政策渠道,积极开发各类基层就业岗位。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人才需求旺盛。近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2022届毕业生就业推介会在线上举行,汇集了200多家企业的3000多个中高端岗位。江苏、上海等多地还在租房补贴、人才落户等方面拿出“大招”。   “目前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的人口和产业之间仍然不均衡,要从建立全国统一人才大市场出发,引导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区域之间合理流动,寻找适合他们的城市和岗位。”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   “我们正在强化校内校外联动,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力求巩固有色金属、轨道交通和医疗卫生三大优势学科行业就业市场,拓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等新兴领域就业空间。”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赞说。   有关报告显示,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需求达2000万,物联网人才需求达1600万,人工智能人才需求达500万。   推动形成更多就业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重要施策方向。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日前表示,要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指出,下一步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青年群体智力优势的知识型技术型岗位。   “数控机床、3D打印、生物医药、微纳制造、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逐渐崛起,创造出一批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此外,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也会衍生出一定数量新职业和新岗位,这些都是未来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空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积极支持创新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需要‘手把手’,增强‘实战性’。”湖南化工职院党委书记王雄伟介绍,学校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组建由创新创业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进驻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并以政校企多方人才优势,形成专业化服务团队,提升毕业生创业能力。   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多部门多地方拿出不少实招,为高校毕业生拓展就业新空间。   湖南深化“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贷款+创业活动+创业补贴”五创联动创业帮扶模式。落实落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初期场地和资金难题。免费开放创新创业微课,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广东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处长陶思敏介绍,广东为有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岗位培训,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   ——新职业开辟新赛道 灵活就业成“蓄水池”   “我选择了直播行业,工资每月七八千元,有五险一金,同时还能紧跟时代步伐,学到许多新东西。”应届毕业生孙星说。孙星是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国华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刚刚入职的员工,主要从事直播后台运营工作。   在山东省内单体最大、综合能力最强的国华跨境电商直播基地里,有200多名主播,分布在300个直播间里。面对疫情冲击,该直播基地主播带货销量逆势上涨,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包括多位高校毕业生在内,今年新增从业人员400多名。   随着电商网购、线上服务、平台配送等新业态迅猛发展,一批适应青年群体的新职业不断涌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选择、拓展了新空间。不少地方精准施策,鼓励新业态企业增岗拓岗,带动和扩大就业。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灵活就业人群,多地还出台了支持灵活就业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政策举措。其中,广东在全国率先打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障碍,取消外省籍等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企业养老保险限制条件,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毛宇飞认为,在行业变化、数字化转型等背景下,传统工作模式被打破,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这对高校毕业生提出新要求。为提高就业供需适配性,要进一步提升包括硬技能和软能力在内的能力素质。

    经济参考报   64 阅读   2022-07-07 12:38
  • “教育援青”系列新书推出,将应用于教学实践

    近些年推进的“教育援青”战略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承担西部对口支援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师范大学任务。其中,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丝路跨文化研究”项目迄今已历时三年,出版了“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大唐西域记》研究与多元文化交流、《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与人文学科前沿研究系列著作,并将这批成果投入“跨文化中国学方法论”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最近,“教育援青”系列新书发布会于北京商务印书馆主会场和西宁的青海师范大学分会场举行。 会议分“教育援青”与跨文化中国学、《大唐西域记》与多元文化交流、《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与人文学科前沿研究三个主题进行,承担出版任务的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代表、教育部在京重点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兼作者进行发言。 据悉,“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书目首批出版《汉字构形十二讲》《俄罗斯文学新视角》《佛教史六讲》《文学理论九讲》《跨文化学导论》《跨文化民间文学十六讲》《跨文化社会研究十讲》《经典民俗学十二讲》《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十讲》《文字学原理》等十种。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编审顾青介绍,“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书目由董晓萍、李国英领衔主编、乐黛云、王宁、程正民等人组建编委会进行编撰,这些书涉及人文学科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领域。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王宁在发言中提到,近几年,青海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为了发展旅游业,交通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多民族的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备受关注。报刊和网络上,关于青海的信息一次又一次出现亮点,青海的教育工作自然也会因此受益。但是比之上述产业和事业的发展,教育还不在前沿,是需要关注的。出版教学用书是一种关注,这比它的实用价值更为重要。 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晓林分享道,由于“跨文化中国学方法论”课程的开设,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青海师范大学的人文学科建设,开设网上课程。这套既体现了跨文化领域及学者个人最新研究成果,又适用于教学的系列书籍以及在此基础上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在开拓视野、注重多学科融合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训练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 活动中,也对“跨文化学”进行了介绍,学者们认为,“跨文化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内涵与外延、研究方法等尚待进一步的探讨,但“沟通、理解、包容”应当是这个学科的精神气质,在不同文化的相互认知和借鉴中,建立彼此认同的伦理观念,和共同的对待世界、与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态度应当是这一学科实现的目标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就“跨文化研究”和“‘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丛书中的俄罗斯文学专题分享道,这体现着北京师范大学百余年学科的传统和特色。鲁迅、钟敬文、黄药眠、穆木天等老一辈学人在创建中国新文化的时候就格外关注俄罗斯文学的向度。 《大唐西域记》是本次发布会的第二个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介绍,从2016年开始就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合作,持续出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文化研究”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经理刘祚臣分享道:“我们所承担的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汪德迈全集’中译本也在进行中。我社还将推出‘跨文化导论’系列著作出版跨文化东方学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成果。本次在西部支教新书出版工作中,本社承担了王邦维教授《玄奘与<大唐西域记>》等科研成果的出版发行工作。”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回顾了北京大学东方学的学科史并指出,在东方学领域占一席之地的印度学和佛教学研究,都离不开讨论玄奘法师这个人和他的一本书《大唐西域记》。从某个意义上说,北京大学对玄奘和《大唐西域记》的研究,是和东方学的发展同步的。向达、季羡林、金克木、王邦维等北大学者的相关研究,代代相继,其中,季羡林领衔的校注团队,完成了《大唐西域记》最好的校注本。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大唐西域记》新校注的工作呼吁再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杨宗元介绍,《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部代表作。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从理论上概括了跨文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指出,文化异忧是跨文化学中的动力性要素,是对同一文化内部与正统规范不同的异常事物、对于异文化之异己性质,以及对于正在转化为反面的原有正统文化元素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紧密交融的深切忧虑。它突出表现为个体对世界的感知、情感、想象、幻想等感性体验与其理解、推理、思考等理性认知之间的紧密缠绕、相互作用和共同探测,即代表对于世界的体验与认知密切结合着的深度体认或深层洞悉。文化异忧可以包含四个基本定律:忧异律,忧己律,先忧律,忧奇律。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中国本文化,需要妥善处理文化异忧问题,做好应对各种异文化挑战的多重预备和筹划。 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文本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丝燕教授在发言中强调,跨文化学的研究是对偏见、猜忌、恐惧心态的弱化,是对理解、信任、责任、尊重和开放精神的鼓励。

    澎湃新闻   32 阅读   2022-07-04 22:12
  • 安徽:暖心服务,助毕业生入职安家

     “前阵子我收到一笔500元的面试补贴,解决了面试来回的路费。”日前,2022届华中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江勇告诉记者,对大学生来说,跨省或跨市面试,路费住宿费都是不小的花销,面试补贴政策很贴心。现在,他已经入职合肥市高新区一家科技企业。   江勇收到的面试补贴是近期出台的新举措。为缓解青年就业压力,满足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各阶段的要求,安徽省近日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筑梦江淮的9条措施,涵盖优化对接、拓宽渠道、创业扶持、企业聚才、搭建平台、安居保障、优化服务等方面。其中,“为在皖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租房购房补贴”“首次到安徽求职可免费住大学生驿站”“给予高校毕业生最高2000元交通补贴”等多项暖心补贴,受到毕业生关注。   “毕业前夕,我收到了省内外好几家企业的入职通知。一方面,比较哪个企业更适合自己未来发展,另一方面,我也在考虑哪座城市生活压力更小,在对比各省毕业生就业补贴政策的过程中,我最看重的就是租房住房补贴。”6月23日,安徽外国语学院毕业生魏悦告诉记者,刚毕业时面临着没有存款却要担负房租的压力,以后还需要买房,这些都是现实问题。   支持高校毕业生筑梦江淮的9条措施发布后,魏悦立刻去进行了咨询了解,特别是关于购房补贴。现在她决定留在家乡合肥工作,魏悦说:“下一步,我打算等条件都符合后,申请租房补贴。希望安徽省可以继续加大对毕业生的补贴力度,让更多像我一样的毕业生有信心扎根在这个城市。”   此次发布的措施中,为高校毕业生安居提供了保障,在列入各市重点产业目录领域工作、无自有住房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3年内可免费租住人才公寓或国有租赁公司房源,自行租住的分别按照不低于每年2.5万元、1.5万元、1万元标准给予补贴,各市可根据具体情况细化明确发放方式、范围、额度和期限。各市应逐步降低高校毕业生购房门槛,对在本市重点产业工作且首次购房的发放购房补贴,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可放宽至1.5倍到3倍。   同时,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依托各市青年旅社、经济型酒店等设立“大学生驿站”,为首次来皖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就业咨询等服务。各市对应邀参加政府部门组织招聘活动的高校毕业生,可给予最高2000元交通补贴。

    安徽日报   70 阅读   2022-07-03 20:54
  • 职业本科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第一届职业本科教育学生毕业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迎来一个重要里程碑。目前,全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其毕业人数在1076万大学毕业生中占比虽然微不足道,但首届毕业生以其强劲的就业竞争力让人刮目相看,职业本科教育“是什么”“怎么办”“办成什么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关键一招。一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来制造大国重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二是促进就业创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三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推动中国优势产能走向世界;四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职普教育相互融通,培养多样化人才;五是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打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天花板”,提高质量和提升形象并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从2014年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职业教育法赋予职业本科教育合法权利与地位,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供法律依据,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也要看到,职业本科教育既缺少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资借鉴,又面临着不少挑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有一个社会承认的过程。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大势所趋,需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要找出规律、凝聚共识,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体制、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突出特色、确保质量,才能推动职业本科教育行稳致远。 一是在办学定位上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三个高、两个衔接、三个不变”的总体思路,“三个高”,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专业,通过长学制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两个衔接”,即注重与中职和高职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衔接,注重与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有关评估方案的衔接。“三个不变”,即在办学方向上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在培养定位上坚持技术技能人才不变,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变。做到学校升格不变“质”,专业升本不忘“本”,学生升学不变“道”。 二是在发展路径上支持优质专科职业教育资源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设置条件不低于普通本科专业,基本条件突出“双师型”教师、工学结合等类型教育要求,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支持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升级部分专科专业,试办职业本科教育。典型引路,打造示范标杆,以部省合建方式“小切口”“大支持”,遴选建设10所左右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示范学校。 三是在专业建设上着重布局先进制造业和急需紧缺行业。2022年开设四年制专业点608个。今后的专业布点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进行复杂操作、确需长学制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优、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 四是在培养目标上培养精技艺、善经营、会管理的现场工程师。职业本科教育在知识水平上要达到本科水平,在技术技能水平上要高于高职专科水平。主要面向高端产业,培养有潜力成为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五是在发展目标上有序合理扩大职业本科教育规模。2021年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要实现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目标任务,需要统筹兼顾、攻坚克难,通过挖掘老校潜力、新设学校、支持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升级部分骨干特色专科专业,以及鼓励普通本科学校申请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等方式努力达标。

    中国教育报   62 阅读   2022-07-03 20:44
  • 香港浸会大学首次与内地18所大学同时签约合作

    香港浸会大学与内地18所大学30日以在线形式共同举办“共融共赢 再启新程”校长论坛暨香港浸会大学与内地一流高校合作签约仪式。仪式上,浸会大学首次与内地18所大学同时签订合作协议。 此次与香港浸会大学同时签约的内地大学有: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昌大学、山西大学、贵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以及中南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说,浸大首次与内地多所大学同时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浸大与内地院校合作的新里程。教育要面向未来,而浸大亦殷切期望与内地大学携手,为国家培育一代又一代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跨学科人才。 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郭毅可认为,浸大与这些内地一流大学紧密合作,定能把内地与香港高等院校的跨学科深度协作提升至更高层次。 此次活动有100余人参加,参加活动的校长们隔空对话,回顾和总结了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25年来的融合进程,并就未来的长远发展与合作方向进行了交流。

    新华社   46 阅读   2022-07-02 20:16
  • 增加科研助理岗位数量,实现就业和科研“双赢”

    毕业生增加167万,叠加疫情影响,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实有点难。不过,一份文件的出台,让他们多了一种选择和可能。 6月29日,《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公布,要求统筹推进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工作,发挥科技计划和创新基地平台依托单位的引领作用,大幅增加科研助理岗位数量。 近年,我国将开发科研助理岗位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科研助理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何提升科研助理岗位的吸引力?我们请院士专家谈谈切身体会。 “在现有人才政策下,科研助理岗位是充实和完善科研队伍的重要途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汪卫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不少应聘科研助理岗位的毕业生有继续深造的需求,这个岗位也给学生增加了一个“再次选择”的机会,未来,学生可以带着科研工作经历进入下一阶段的就业、创业和升学中。 助力科技创新的催化剂 “科研助理作为我所科研项目组的成员,主要参与科研项目立项、计划、实施以及管理等环节的工作,为项目负责人及科研骨干提供辅助支撑,是助力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钟武律说,科研助理多为朝气蓬勃的青年,承担着项目大量事务性工作,使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能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科技创新。 汪卫华所在实验室的学术秘书,以及设备管理和相关仪器开发人员都属于科研助理,“相比博士后、博士毕业生,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好的学术背景,但又对科研很感兴趣,在某些方面很擅长,对我们的科研活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汪卫华说道。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人才所副所长石磊分析,科研活动较复杂,流程较多,需要科研助理配合科研人员完成阶段性任务,如协助进行科学实验中的部分环节,完成科学研究必须的数据收集、分析,以及一些必要的报表、财务报销结算等工作。 “招募科研助理也是国际通行做法,美国高校、国家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组都设有相应岗位。”石磊认为,在我国,大量开发设立科研助理岗位既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好路径,达到“学有所用,人尽其才”的效果,又对科研活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这是一项可长期从事的工作 科研助理是打开上行通道的“跳板”,还是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事业? “科研助理是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治理与人才研究所研究员石长慧给出了肯定答案。 石长慧课题组2019年对全国2076名科研/教学辅助人员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6%的人没有考虑过更换目前的职业或工作单位,13.4%的人想换单位,6.8%的人想换职业,13.8%的人单位和职业都想换。这意味着,不想继续从事科研/教学辅助职业的人只占总体的两成左右。 石长慧进而用另一组数据说明了科研助理岗位开发的迫切性,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17年开展的北京市科研人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来说,“研究辅助人员太少”是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甚至超过了“缺乏科研经费支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正分析,在今天“数据科学”研究范式日益兴起,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心理测试等先进方法日益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对相关专业特别是跨学科背景的科研助理提出了更多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科研助理岗位不应单纯被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缓冲区”或“跳板”,而是在现代科学研究日益复杂化、组织化、专业化分工背景下的一种必然,同样需要专业化人才来承担。 “我国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既能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又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工作需求,将其从繁杂的科研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于科研工作。这是一件可以双赢的好事!”石长慧认为。 提升吸引力要拓宽上升渠道 “科研助理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要对课题组的工作比较熟悉,尤其对学术秘书岗位而言,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如果能有长期固定的人员当然更好,但实际上这个岗位的流动性比较大。”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田梅说。 田梅坦言,不同科研团队给科研助理的待遇不尽相同。另外,科研助理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岗位设置,有的科研助理岗位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还比较模糊,对于应届毕业生吸引力较低。 对此,汪卫华深有同感。他直言,与在编职工相比,科研助理绝大部分签署的是短期劳动合同,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归属感受到影响,上升通道有限。如何进一步提高科研助理的待遇,给其更强的归属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要提升科研助理的吸引力,不仅是改善收入待遇,更要拓宽他们的职业发展渠道。”石长慧介绍,关于改善科研助理待遇方面,国家已有政策加持保障。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项目聘用人员由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补助、住房公积金等,纳入劳务费科目列支。此外,他建议,科研团队可以根据科研助理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贡献,将其纳入收益分配范围。 谈到如何打通科研助理的上行通道,石长慧认为,对于编制内人员,可以实行职级制,拓宽晋升通道。而对于聘用人员,建议根据科研项目的推进情况、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程度、科研团队的满意度等考核指标,对其工作予以考评,多年表现优秀者吸纳为编制内人员。 在石磊看来,今后对于科研助理的职业发展与薪酬待遇,应进一步落实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要求,依据各单位的特点和实际,设定适用于本单位的科研助理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和职业成长路径,将稳定科研助理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使科研助理成为那些热爱科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理想职业选择。

    科技日报   43 阅读   2022-07-02 20:14
  •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

    28日,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在晋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召开。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社会课堂中了解社会、认识基层、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 揭牌仪式现场,17名学生慷慨激昂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口号,纷纷表示将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为基层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李梦环说:“我很珍惜这次暑期实践的锻炼机会,作为双一流高校学子,参与基层治理,参加志愿服务,是大家勇担时代责任、贡献青春力量的体现。我们在实践中感悟真知,在力行中体悟思想,将来一定要把更多的智慧力量、激情干劲转化到服务基层发展的实际行动中。”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闫晓峰号召同学们珍惜本次锻炼机会,在基层一线上求得真知,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切实把智慧力量、激情干劲转化为服务基层发展的实际行动。 晋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张永英、义井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任利花对同学们近期的实践表示了充分的肯定,鼓励大家要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基层工作中,为基层贡献智慧。 据悉,暑期“三下乡”活动是青年大学生施展才华、磨炼意志、实践成才的重要课堂。本次实践活动为期一周,17名大学生在义井街道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组织开展“打卡太原古迹 研学古县文化”学习活动、“传承家规家风 清廉深入人心”宣讲活动,“反家暴拒毒品 创建平安家庭”禁毒宣传活动,“青春正当时 创城不缺席”创城实践活动,“守好抗疫防线 争当志愿先锋”防疫志愿服务、“走进大剧院 志愿我先行”志愿服务活动,“青春心向党 青禾爱同行”党史学习教育、“聆听党员初心故事 激发青年使命担当”党史学习宣讲活动等有锻炼、有实效的多项实践活动,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实地感受社区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体会山西文化,讲述红色故事,在实践中贡献力量,在奉献中增长才干。

    人民网   22 阅读   2022-07-02 20:02
  •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经济匡时,大时代一定有你

    “我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隆重举行上海财经大学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希望今天这个特殊时期、特殊方式的典礼能够为你们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你们的人生新阶段加油助威。”上海财经大学日前举行的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该校校长刘元春作了《经济匡时,大时代一定有你》的主题演讲,向全体毕业生送上真诚祝福和殷殷嘱托。 “你们这一代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被称为‘Z世代’。”刘元春表示,同学们在世界经济“大缓和”全面开启中出生,在网络技术革命和数字技术浪潮如火如荼中成长。疫情似乎只是这20多年发展中的一个小插曲和小浪花,但却发生在你们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大家更为深刻地认识到,“Z世代”注定不平凡。 同学们即将告别校园、融入社会大舞台,刘元春从三方面送上寄语:提高站位,以更开放的视野把握大时代的主题与规律;“经济匡时”,以一流财经人的行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厚德博学”,以自身成长的确定性来拥抱大时代的不确定性。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刘元春表示,只有清晰把握大时代的主题和主线,把“厚德博学”与“经济匡时”有机统一起来,把个体的理想融入到人类前进的洪流与国家复兴的大业之中,才能在大时代中避免随波躺平带来的困境。 “同学们,我相信,‘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精神必将因你们而生生不息,你们也必将成为大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一代。"刘元春说。

    人民网   14 阅读   2022-07-02 19:57
  • 毕业典礼也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在完成答辩之后,第一批00后毕业生将告别校园,踏入社会,开启人生新征程。作为最后一节公开课,很多大学的花样毕业典礼,俨然一堂堂“讲深讲透讲活”的大思政课。 这个毕业季,“应变”“责任”“不遗憾”等成为校长们致辞中的高频词;青年一代该如何处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时代、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则是共同谈论的主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寄语毕业生彰显大情怀,共赴时代之约,牢记“国之大者”,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勉励青年们从优秀走向卓越,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则叮嘱学生们要能应对大时代带来的困扰和不确定性。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勉励师生“不要局限于一时,不要只盯着脚下”“抬起头来,看看远方”,站住脚,立住身。 这些温暖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话语,犹如“行路锦囊”,滋养着走向人生新阶段的年轻人,给予00后们以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力量。毕业典礼上的这些千叮咛万嘱咐,抓住了当下青年人所关切和困惑的问题,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搭建了一座桥,强化了学生们事事关心、声声入耳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这样的话语,不仅刚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也同样需要。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这些讲演何以广受好评。 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大思政课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好的思政课不只是授人以渔,还要授人以“爱”。毕业典礼上,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特意弯腰蹲下,为被称作“轮椅学霸”的张济凡拨穗。几年来,学校贴心地将坐轮椅求学的张济凡的教室和寝室都安排在一楼,方便他出行,直到他如今顺利完成学业。当天,学校还为过生日的毕业生送上一份定制“校训蛋糕”,让毕业生们感受到了满满的仪式感。 人间第一情,师生话别时。在厦门大学的毕业典礼现场,全体毕业生三次起立,向恩师鞠躬致谢;向从事图书、网络和实验技术等公共管理与服务人员、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工作人员鞠躬致谢;向正在观看典礼、摄像头后面的父母和亲友鞠躬致谢。对此,一位网友留言:“虽然我明年才毕业,但是直播看哭了我,厦大对学生太好了!”这一幕幕感人瞬间,无疑将印在毕业生的脑海里。大学和校长们的走心之举,换来的是毕业生妥帖的暖心记忆。 为了给首届00后毕业生必要的仪式感,多所大学用云歌会、云合影、定制头像框等补上青春记忆的这一块拼图,并承诺“校园的大门将永远向你们敞开”。从2019年开始,年年火出圈的青岛大学毕业典礼,今年再次凭借堪比演唱会的精彩现场迅速登上热搜,让网友们直呼“毕业典礼的天花板”。华中师范大学从今年1月启动毕业歌的歌词征集,历时两个多月后开始谱曲,完成了这一届学生的专属毕业歌,并举办了5期“合唱体验课”。毕业晚会上,书记、校长等人登台合唱,为应届毕业生上了最后一节“爱在华师”主题思政课。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用故事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讲到学生心里的最柔软处,学生才能“解渴”。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回响和使命,历经忧患更显坚毅,青春信仰历久弥坚。在青春的活力夹杂时代的考验面前,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学生说得好,“哪怕终其一生都平凡又如何?只要有一颗不惧平凡的心,一样能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学会直面平凡、拥抱平凡、敬畏平凡,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在被需要的每个瞬间,化平凡为不凡,是北大教给我们的重要一课”。 愿2022届毕业生带着母校赋予的智慧、力量和勇气,永远保持心中的热忱与坚持,满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热忱,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跑出更好成绩。

    光明日报   17 阅读   2022-07-02 19:56
  • 福州:多措并举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福建省福州市强化政策激励和指导帮扶,推出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政策、一年免费住宿、1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等一系列人才优惠吸引政策,进一步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步伐。

    新华网   13 阅读   2022-07-02 19:52
  • 三部门联合部署推进企业吸纳就业社保补贴“直补快办”

    为加大就业政策实施力度,推动政策速享尽享,助力用人单位稳定岗位、扩大就业,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发布通知,部署实施企业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直补快办”行动。 通知要求,各地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注重数据比对、部门协同,精准锁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及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加快构建政策找人、无感智办、直补快办的落实机制,扩大政策落实率。 通知明确了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全程网上经办。要求各地加快建立省级一体化的就业补贴政策申领经办系统,推动政策实现网上申领,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补贴申领、资格核对、办理进度查询、资金发放等服务。二是推行“直补快办”模式。改变以往企业上门申请、部门层层审批的工作模式,按月提取企业上月新增参保人员信息,做好与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库、毕业生信息等比对,主动筛选确定符合补贴条件的单位和人员,主动推送政策。三是优化审核经办流程。加密审核频次,不得简单以季度、年度为频次集中受理审核。进一步优化经办流程,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确保主动申请或筛查确定的单位,尽快能享受相关补贴政策。四是防范资金管理风险。细化操作办法,加大风险排查,健全内控体系,杜绝冒领、骗取、套取等现象,严防内外勾结、违规操作、失职渎职等行为。

    光明日报   15 阅读   2022-07-02 19:49
  • 发挥文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可感,育人无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文化艺术是有形美与无形美融合的产物,其影响是由内而外、直击灵魂的。通过对文化艺术的赏析,不仅能提升人的学识和审美能力,还能净化心灵、修养身心、提升境界、塑造德行。文化艺术这种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当下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方向不谋而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鉴于思政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文化艺术本身的育人属性,促进文化艺术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这一课题在当下愈发被各大高校和学者关注。 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限于传统思政课堂和思政教材,而是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渗透在所有学科课程教学中,包括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文化艺术学科及专业教学中的思政育人价值,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质量人才目标。因此,为了提高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的综合素质并改善其精神风貌,同时解决长期以来我国思政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思政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起到带头作用,在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建设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通过对当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调查分析,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塑造和道德修养提升起到显著作用。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思政教育及表不及里,思政教育被限定在专门的思政课堂中,教育内容局限于理论教学,与其说这是一项思想教育工作,不如说更像是理论观念的单方面宣传。相较于其他学科专业门类,文化艺术更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触动和影响人的内在价值观。传统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哲学教育需要借助博大精深、多元有趣的文化和充满美感和心灵震撼力的艺术融入思政教育过程。思政教育从来不只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还是灵魂的教化和精神的熏陶,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育,文化艺术教育正好能给予思政教育这方面的支持。 文化艺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 文化艺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思政教育改革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近年来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艺术教育与思政铸魂的深度融合,开拓思政隐形课堂,发挥文化艺术专业优势,借助音乐、话剧、手绘、演讲辩论等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别样的思政教育。文化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突出价值和独特效果已得到肯定并付诸教学实践。 文化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是多层面的。首先,文化艺术融入思政教育能促进思政教育深入人心、直击灵魂。作为人类思想智慧和美好创造的集大成,文化艺术的魅力源于思想境界的崇高和对美好人性的牵引触动。比如红色文化中对艰苦抗战的历史纪实和热血呈现、对革命先烈伟大事迹的传颂,相较于理论知识更容易触动并坚定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党意识。同时,文化艺术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形式。比如集体唱红歌或创作抗疫歌曲,更能带动学生团结一致爱国爱党;用漫画和动漫讲时政故事更能调动学生学习、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积极性。相较于枯燥的思政理论,充满魅力、富有美感的文化艺术更能贴近学生的情感和内心,能对学生的精神、心理产生深层次的真正的影响,从而有效改善某些思政教育及表不及里的问题。其次,文化艺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极大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助于发挥思政教育的现实价值。近年来,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环保文化以及体育文化、音乐艺术、舞蹈美术艺术乃至影视艺术都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学生在红色文化中坚定爱国信仰,在历史文化中知史明智,在体育文化中强健体魄,在茶道文化中陶冶心灵。同时在音乐艺术中深切感受爱国之情、民族情感,在美术作品中汲取正能量,在影视作品中了解社会,知荣辱、明善恶。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还能通过大学生群体将这一影响扩散至全社会。最后,文化艺术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有效推进思政“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让文化艺术始终贯穿于思政教育中。文化艺术无处不在,各个专业学科课堂、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文化艺术,文化艺术能够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这种由内而外的影响力是传统思政课堂所无法具备的。 总之,文化艺术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形式,特定的文化艺术内容和形式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对于突破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困境和重塑大学生精神面貌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正向的影响力是可持续的、影响深远的。

    网易   64 阅读   2022-06-30 20:22
  • 这些政策“加油包”,全力助推毕业生就业

    日前,国办发文,部署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各部门各地搭建平台、挖掘岗位……从中央到地方,频频释放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诸多利好信号,这些政策“加油包”,也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中央部门统筹推进   搭建平台   5月—8月,教育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并与各地各高校统筹联动,集中开展系列招聘、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就业指导、精准帮扶等“ 百日冲刺”五大专项行动。推出“ 24365校园招聘服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意愿登记、简历制作、岗位查询、应聘面试、网上签约等全周期求职服务。   教育部、全国工商联共同启动“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每年春秋两季通过供需对接、资源共享、调查研究、宣传表彰等系列活动,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力民企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挖掘岗位   教育部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督促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走进园区、行业、企业,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目前已有2000多所高校领导通过实地走访、视频会议等方式,为毕业生拓展岗位114万多个、实习岗位44万多个。   教育部要求高校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合理设置新的岗位,同时,认真梳理已开发的科研助理岗位,充分利用尚未吸纳毕业生和因人员流动而产生空缺的有关岗位;鼓励各高校吸收外校毕业生应聘科研助理岗位。   全力攻坚   人社部启动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明确九项措施,包括开放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线上线下求助渠道,组织实施困难毕业生就业结对帮扶,分类推出基层就业、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培训见习等政策礼包。   地方政府全力以赴   北京   16条综合“政策包”   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   北京市教委、市人社局牵头,从促进就业、支持创业、重点帮扶等6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16条具体措施,提出到科研助理等临时性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将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放宽社区工作者等基层岗位招聘条件、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等。   天津   毕业生就业创业有补贴   天津市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补贴,包括:在津首次创办企业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本市全日制高校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企业最长3年五项社保补贴和1年岗位补贴;本市中小微企业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3个月的,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   陕西   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   休学创新创业   陕西省发布《陕西省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提出完善高校“创新+孵化器+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进高校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客空间等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开展专业化孵化服务。整合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平台资源,面向在校大学生免费开放。鼓励高校完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福建   福州   外地毕业生   可申请免费住宿   福州市人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求职实习免费住宿的通知》,提出毕业三年内(含毕业年度)有意在榕求职、创业和实习、见习的全日制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均可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免费住宿,每人仅限享受一次。

    光明日报   44 阅读   2022-06-29 22:28
  • 书写“技能改变人生”大文章

    “邵老师,我现在晋升为主任设计师了,领导、同事、客户都很信任我。感谢10年前我遇到了青岛城市管理学校,也感谢您的谆谆教导。”近日,青岛城市管理学校教师邵亚男收到学校2015届毕业生李芳芝的微信。李芳芝向恩师分享了自己近期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令邵亚男倍感欣慰。   近年来,许许多多的职教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书写着“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   职校成就农村女孩的设计师梦想   “我现在的工作不仅喜欢,而且还有一份可观的收入,这是我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生长在河南农村的李芳芝说,自己的中考成绩很不理想,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跟随父母到青岛后,她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了青岛城市管理学校环境艺术设计(界面设计与制作)专业。   “学校的学习氛围很浓,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也一直在激励我,这让我下定决心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再努力一次。”从学习线条画直线开始,到学立体素描及色彩电脑绘图,李芳芝认真努力,在校期间多次获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及设计师证书,这让原先有些自卑的李芳芝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信心。   高三下半年实习时,李芳芝发现自己很擅长跑市场,就在一家装饰公司做起了市场营销工作,她的最好业绩是一个月签单百万元,实现月薪过万元。但李芳芝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设计师的初心,在了解市场行情之后,她放弃高薪回到设计公司,从设计助理开始做起。利用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营销积累起的经验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仅用了一年时间,李芳芝就成功转型,成为了一名设计师。   “出身农村的我,曾经以为自己的命运就是低学历、找一份普通的工作。没想到进入青岛城市管理学校后,母校给了我改变命运的另一种选择。”李芳芝开心地说,她很热爱现在的工作,收入稳定,还备受客户信任,经常会有老客户介绍新客户给她,这让她充满动力,奋力前行。“很多人没有看到,职业教育这条路上,同样有无数的机会,只要你自己努力去争取。”   越来越多技能型人才成为业界大咖   “转眼间,毕业已经7年多了,我从刚入行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室内设计师,现在还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青岛城市管理学校2014届毕业生盛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选择这个专业是源于兴趣,我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在校期间,盛伟从绘画开始,逐渐学习手绘效果图、电脑课CAD 3D效果图等,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   高三下半年,盛伟进入装修公司实习,给设计师当助理。他至今仍对自己的第一个文案记忆犹新,“师傅和客户在房子里谈布局规划,我就把户型图画了出来,用卷尺量,小心看着每个数据,生怕量错或者少量。回去之后把户型图用电脑CAD呈现出来的时候,别提有多开心了。”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客户资源之后,盛伟于2019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现在我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服务好每一位客户,成为一个行走在设计道路上的‘小工匠’,幸福而又满足。”   “学校现在有四五百名毕业生已经成为了设计师,其中有些成为了设计主管、设计总监,甚至有些学生自己创业、开设工作室,成为业界大咖。我们的优势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像专业所需的AutoCAD、PhotoShop、3ds Max等软件,专业教师都是手把手地教学。当学生去实习的时候,很快就能上手、为企业创造价值。”邵亚男说,以往,很多知名装饰设计企业、工作室都对职校毕业生存在偏见,甚至只选择招聘本科院校学生。然而,近几年行业、企业都非常看好职校学生,越来越多的公司主动上门,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高职学生伸出橄榄枝。   为学生搭建多层次多样化成才立交桥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青岛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项骏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岛市推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升学通道多样化,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认识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创设高中阶段“职普融通+联合育人”让中职学校成为“梧桐树”,吸引着学生选择报考职业学校。   青岛职教学生不仅就业有岗,而且升学有路。近几年,全市有80%的学生通过“3+4”“三二连读”“高职单独招生”“职教高考”等方式升入高职院校。在中考招生时,全市职校开设“3+4”本科、综合高中、普职融通实验班、五年制高职、职业中专等学制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考生未必都挤普通高中一条路,通过职教高考成为技能人才,也是时下正热的不错选择。2020年以来,青岛市有6248名达到公办普高录取线的学生选择到中职上学;2021年,全市有6610名普高(含综合高中)学生转到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只能招收低分生”的难题正得到破解,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   青岛城市管理学校校长牟善伟告诉记者,学校着力为学生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成才立交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一方面,学校与优质高职院校开展五年制高职合作办学,学生可以进入优质的合作高校就读,毕业后有更高、更广的发展前景和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与青岛实验高级中学、青岛六十八中合作开设普职融通实验班,立足职教高考定位本科,让更多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享受到职教高考的红利,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还为有就业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次选择优质就业的机会。

    中国教育报   38 阅读   2022-06-29 22:19
  •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道声珍重 永远少年

    6月24日,北京科技大学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线下线上同步举行,2022届6000余名“贝壳”即将走出校园。典礼上,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作了《道声珍重 永远少年》的演讲。 “少年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今朝一别,曾经是来自五湖四海、求知逐梦的‘同学’,即将成为奔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校友’!”杨仁树寄语毕业生,愿同学们将在学校学到的感恩、团结、自强、勇于争先带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多照亮他人,少斤斤计较,成长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让亲人感到骄傲、幸福和温暖的人。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在2022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讲话。校方供图 以下为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题为《道声珍重 永远少年》的致辞节选—— 道声珍重 永远少年 ——在2022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杨仁树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六月花开,少年远航。盛夏时光,我们隆重举行2022届毕业典礼,共同见证3246名本科、3081名硕士和292名博士毕业的“贝壳”们收获累累硕果,入海逐浪前行。在此,我代表党委书记武贵龙同志和全体教职员工,向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为你们成长成才辛勤付出的老师和家长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同学和老师只能在云端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也因为疫情,同学们的毕业季显得过于匆匆!但此时此刻,我们每一位北科人的内心,都与学院路30号这方热土紧紧相连!作为校长,在防控疫情期间,陪伴你们共渡“闭关时光”,切身体会到特殊时期你们学习和生活的不易,也感受到你们的委屈和遗憾,但更欣慰于你们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地坚毅成长! 有同学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留言:“虽然疫情‘偷’走了我们的青春,但却没有‘偷’走我们一起奋斗的幸福时光。”作为老师,我欣慰又感动!在此,我要再一次感谢同学们一直以来给予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代表学校郑重承诺:待疫情散去,将为你们举办专场学位授予仪式。当然,同学们也可申请参加今后学校举办的任意一场毕业典礼,我们在母校等你!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北科的奋斗中镌刻了我们共同的回忆:最荣耀,是建党百年中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最自豪,是天安门广场上风吹麦浪、为国庆生的拳拳之心;最难忘,是志愿者友爱奉献、保障冬奥的熠熠闪光;最温暖,是老师们严谨治学、春风化雨的谆谆教诲;最真挚,是校门前师长同学间温暖相拥、挥手送行的依依惜别;最美好的点滴还有很多很多……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犹记得初次见面,我们便许下了“感恩、自强、争先锋”的青春约定。几年来,同学们怀揣对梦想的热忱笃定前行,逐渐褪去了年少的青涩懵懂,锤炼成“钢小伙、铁姑娘”。在你们中间,有像材料学院赵硕这样勇于创新,荣获“挑战杯”全国大赛一等奖的优秀学子;有像冶金学院王亚光这样钻研固废资源化高效利用,申请专利15项,研究成果为企业新增产值7200余万元的学术之星;有像9斋929宿舍这样全员保研深造的宝藏宿舍;有像机器人18班这样团结创新、学风优良,荣获北京高校十佳班集体的优秀群体……你们驰而不息的圆梦历程,为七秩科大注入了青春色彩,更助力学校绘就未来发展的壮丽画卷! 求实奋进七十载,鼎新未来向百年。 这几年,学校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新增张跃、毛新平、岳清瑞、刘焕明、栾本利等院士大家和李娜、储继迅、刘白羽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教学名师,助力北斗、复兴号、冬奥会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建设,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5篇学术成果,启动雄安校区规划设计,谱写“北科梦”的新篇章。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凝聚着师生们求实鼎新、追求卓越的汗水与智慧,无不彰显着北科大教育报国、科技强国的追求与担当。 同学们,我们坚信,你们是代表北京科技大学品质的“超级合金钢”,一定会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建功立业、砥柱中流。临别之际,赠诗三句,与君共勉。 第一,愿你们树立“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的远大志向。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学校首届毕业生、机械学院教授胡正寰院士常说“要永远把国家的需要排在第一位”,他带领团队解决了运用轧制方法生产钢球的国家需求,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轴类零件轧制技术的国家之一。1998级校友、202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首钢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青格勒吉日格乐,开发了国际领先的球团矿冶炼技术,实现吨铁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0%以上,污染物排放降低50%以上,助力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北科人始终奋进在为国奉献、勇担重任的时代大潮头,愿你们胸怀“国之大者”,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与国同行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愿你们锤炼“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的自强品格。 锤炼自强品格,就要持之以恒。土资学院教授蔡美峰院士,无论是身处部队农场、矿山深井还是异国求学,都始终坚持“一天不误、一刻不歇”的求知状态,首次开发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应力测量技术,成为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采矿工程专家。希望同学们传承蔡先生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点滴积累、行稳致远。锤炼自强品格,就要直面挑战。 可能有些同学正面临考研失利、就业不顺等挫折。说实话,人生之路,困难常见、emo常现,但“钢小伙、铁姑娘”绝对不会一“润”了之、一“躺”了之。我们要坚信,黑夜再长、终将天明,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第三,愿你们永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洒脱。 北科时光,终身难忘。有同学给学校首届十佳本科生导师付冬梅老师留下了这样的感言:“感谢本科生导师制让我遇到付老师,她对学术严谨认真,对学生温暖负责,我在保研时毫不犹豫选择跟随付冬梅老师读研深造,未来,我们将继续同行。” 愿你们将在学校学到的感恩、团结、自强、勇于争先带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多照亮他人,少斤斤计较,成长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让亲人感到骄傲、幸福和温暖的人。愿你们既有中流击水的豪迈,又有淡泊致远的豁达,多读书做事,少急功近利,不因焦虑而迷失方向,不因迷茫而随波逐流,而是坚定我心,踏实前行。 少年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今朝一别,曾经是来自五湖四海、求知逐梦的“同学”,即将成为奔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校友”!我们坚信,磨砺锤炼、欢笑泪水,都会成为你们一生珍藏的宝贵财富。请你们把委屈和遗憾留在学校,带着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启程远航!母校永远是你们的温暖港湾、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衷心祝愿同学们长风破浪、幸福安康! 愿你们归来仍是少年!

    人民网   42 阅读   2022-06-28 22:05
  • 为即将到来的毕业旅行护航

    近日,毕业旅行热度显著提升。据某旅行网站近日发布的《“毕业旅行季”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以“毕业旅行”为关键词的搜索量周环比上涨超过400%,结伴露营、城市深度游等热度上涨明显,与以往热门不同,露营、电竞酒店、文化类博物馆等多元主题产品受到毕业生的喜爱。 据媒体报道,夏季各地的音乐节、年轻人喜爱的主题活动也是毕业生出游的重要理由。与同学来一次郊区的民宿聚会,结伴露营或骑行,将露营与剧本杀、狼人杀等多人游戏相结合;或者用长途自驾等深度游形式来完成自己的毕业仪式感,当代年轻人的毕业旅行既精致又务实。 20多年前,笔者在高中毕业的那年夏天,曾跟随父亲去深圳、汕头旅游。那是人生中第一次长途旅行。卸去沉重学业负担的轻松感,抬眼看世界的好奇感,伴随着第一次坐飞机的手足无措、第一次以成人的身份独自漫步异乡街头的惬意,甚至在古厝茶楼中品尝的那一口绵长的铁观音,都深深地根植于脑海之中,成为宝贵的人生记忆。而以这样的形式与过往做一个告别,并投入全新的大学生活,满满的仪式感也为自己增添了前进的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出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旅游已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生活必需品。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总体出境旅游人次近1.5亿;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一年人均出游4次,昭示着中国迈入“大众旅游”时代。既是大产业,又是大民生,旅游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但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旅游,特别是长途旅游似乎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去了。在异国他乡,看日出绚烂,望星河璀璨,听夏日虫鸣,似乎变得遥不可及。这是每一个普通人为疫情防控所作的努力,也是整体旅游业为疫情防控所作出的短暂让步。 青少年是社会情绪的传导终端,劳心耗神的网上教学、突如其来的隔离、无法与亲人朋友相聚……疫情让许多青少年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而囿于年龄与社会经历,他们往往无法独自处理这些哀伤、不安的情绪,需要在成年人的支持与帮助下才能理解生活的沉重,找到成长的路径。尤其是当下面临毕业的高中生、大学生,学习、生活几乎都一路伴随着疫情的影响。在家庭经济状况允许的前提下,一次富有意义的毕业旅游不失为有效处理情绪的方式。 近期,随着疫情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与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旅游市场复苏势头强劲。一些地区陆续放开跨省游,鼓浪屿、武夷山、甘孜、庐山、华山等多地的知名景区推出了面向全国游客的免门票优惠,这些都为毕业旅行提供了更好的通行条件。 防控疫情是旅游恢复的关键,防控措施到位,才能让游客玩得安心、放心。面对可能到来的旅游旺季,文旅部门更要做好预案与预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做好服务。不仅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也要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轻易不对全行业实行“一刀切”。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有一个美好且安全的毕业旅行。

    光明日报   50 阅读   2022-06-28 22:00
  • 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招生影响几何

    眼下,考生和家长马上进入高考志愿填报的当口,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似是他们填报过程中的必修课。总体而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必然影响到考生的志愿填报、高校招生、家长及社会的选择取向,不过这种影响又因人、因校、因地域而异,很难一言以概之。 一直以来都有零星的声音认为,既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那么是否还需要读大学?如果有人放弃上大学,大学报考人数和竞争是否会降低?其实,事实恰恰相反。虽然大学教育对就业所能发挥的总效能下降了,读大学的收益与成本比也在下滑,但高等教育背景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可以预料的是,大学报考比率和竞争压力短期内都不会下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报名加入高考就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多地中职毕业生占到高考总报名人数的20%以上,2020年中职毕业生中65%选择升入高等学校而不是就业。 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57.8%,多省高考升学率已超90%。对于这90%的人来说,问题不在于上不上大学,而在于上什么样的大学。笔者认为,就业状况对于择校决策的影响将会逐渐扩大。 对于大学而言,那些就业率低的专业和学校,报考人数将显著减少,无人报考或实际不来校报到率及不满意度也都会攀升。随着此类专业和学校增加,近些年已经出现的专业撤销或更名情况将更加频繁。大学如果不推进改革,重新校准定位,积极主动融入人力资源市场,被动步步调整下难言美好未来。 事实上,就业压力加大是人力资源市场对高校的一次形塑。志愿填报选择,让考生、家长和社会进一步认识高校。在了解到相关高校的更多信息后,考生和家长会进一步精挑细选,更偏向于追逐少数处于塔尖的高校和专业。尽管这些高校和专业数量有限,获得这些高校与专业的学历相较于从前的效能也在降低,但相对于同期的其他高校仍具有相对优势。当这类学校与专业在招生上被力捧,或也遭遇发展方向的迷失,减弱升级发展的动力。 对处于塔身与塔基的高校来说,招生的难度或加大,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获得真实可用的知识与能力的紧迫性更加凸显。这类高校当投入更大的精力,了解入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开设更有效的课程,设计更能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教学安排。如此转变越自觉积极主动,就越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与效果。 对于高校而言,如果没办法让入校学生更好落实就业,就难获持续发展。曾经被看重的本科,甚至更为细分的一本、二本等这些等级标签的重要性将下降,某所学校和专业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及人力资源市场所需,将变得更为重要。这两方面的需求客观上都是分层的,高校需要准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己可能满足的层级,找到可能拓展的空间。 就业率的高低已成为社会、家长衡量一个学校好与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招生的生源状况。这已成基本事实,高校必须面对。入校学生经过在校几年的培养和教育,能否得到用人机构的认可、顺利就业,将越来越成为高校必须接受的检验。这把尺子既是对学生个人的检验,也是对就读学校的检验,更是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等的检验。 但仅仅指望通过就业环节解决所有问题是短视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从整体上依据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特征和功能,改进高校管理体制,让高校在招生、培养过程、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管理体制上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自觉、自主融入市场体系,才能获得更加宽广、灵活的改进空间,为包括就业在内的学校各方面工作质量提升创造条件。

    光明日报   46 阅读   2022-06-28 22:00
  • 落实落细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部署于7月至12月,通过开放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完善实名帮扶、推动公共部门岗位加快落地等9方面措施,对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35岁以下失业青年集中开展服务攻坚行动。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其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历年来最多,达1076万人。按照中央部署,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稳就业举措,有关部门专门出台了工作方案和多项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相关部门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抓紧部署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并指导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落实部分教师资格“先上岗、再考证”,组织实施困难毕业生就业结对帮扶,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各地相关部门应抓紧落实,多方协同、多措并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近段时间,一些地方积极行动,有的为求职毕业生提供住宿、交通便利,不少省份重启各种延期的就业招考,还有的地方归集发布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就业岗位。这些举措的积极效果正在显现。 针对当前毕业生求职中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开拓更多市场化就业渠道,挖掘政策性岗位潜力,加快各类招考工作进度,支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要千方百计为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提供针对性服务,确保工作不断档、服务不断线。

    新华社   60 阅读   2022-06-26 19:06
  • “中国写本文献数字资源库”发布

    “中国写本文献数字资源库”日前在浙江大学发布。该资源库已上传历史档案、敦煌文献、宗教写本、黑水城文献、吐鲁番文书、地方文书等类型的写本文献数据近4万条、图片20余万幅,读者无须注册即可免费浏览。 “中国写本文献数字资源库”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出版社共同建设,获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专项经费及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经费资助。 该资源库学术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张涌泉表示,写本文献前承铭刻、后启印本,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印本流行之后,写本风光不再,宋代以后看到的古书主要是刻本。但清末敦煌藏经洞被打开,大批唐代前后的写本文献被发现,震惊了世界。此后,又有吐鲁番文书、黑水城文献、宋元以来契约文书、明清档案等众多写本文献陆续公之于世,写本文献重新回到了世人的视域之中,并与刻本文献比肩而立,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两翼。 张涌泉介绍,浙江大学是世界著名的敦煌学研究中心,最近几年该校学者正在努力以敦煌文献为基点,把研究的视角进一步拓展到吐鲁番文献、宋元以来契约文书等所有写本文献。一年多以前成立的“写本文献搜集保护与研究中心”,即把目标设定为建成各类资源最齐、数量最丰的中华写本文献资料保护中心和功能最为强大的写本文献资源数据库平台。 该资源库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晨介绍,现在,中国写本文献数字资源库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框架,未来将不断完善充实,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写本文献数字资源库。

    光明日报   41 阅读   2022-06-26 19:05
  •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年轻化趋势明显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25日在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11234.1万人,继续居世界首位。而且结构不断优化,39岁及以下人群约占四分之三,年轻化特点和趋势明显;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增长迅速,性别比例更加趋于均衡。 报告指出,过去十余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持续保持年轻化态势。截止到2019年年底,39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占78.39%,50岁以上的仅占9.94%。可以看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以中青年为主。 除了年龄,学历结构和性别比例也在不断优化。报告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多年来呈现以专科层次为主、本科次之、研究生最少的金字塔形学历结构分布,但本科及以上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近年来不断提升。同时,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增长迅速,占总量比例从2005年的约三分之一,提高到2019年的40.1%。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指出,未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应把科技人力资源摆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不断提升培养质量,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环境,加快促进科技人力资源由大转强,为我国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而努力。

    光明日报   37 阅读   2022-06-26 19:03
  • 2022年四川省“逐梦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

    6月17日,2022年四川省“逐梦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四川轻化工大学举行。   共青团四川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逐梦计划”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实习岗位遍布全省21个市州党政机关、企业、公益组织、科研院所等单位,将累计募集并发布4万个实习岗位,帮助不少于2万名大学生走向实习岗位。同时,今年特别设立“乡村振兴实习”专项,面向行政村募集发布100个“暑期乡村振兴专岗”。围绕区域人才招引开展“省校战略合作”,联合省委人才办与省外战略合作高校组织开展实习,以期通过职业体验帮助在校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积极助力地方党政、用人单位招才引智和大学生就业工作。   “逐梦计划”项目所有岗位均通过“逐梦计划”平台公布,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确定岗位和对象。平台全年开放运行,寒假及非集中开展时间的实习由用人单位和学生根据实际自主进行。双选成功后,学生应履行相关承诺和实习义务,用人单位将为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保障,有条件的将给予一定的实习津贴或食宿、交通补助。   新闻名词   “逐梦计划”是一项以组织在校全日制大学生进机关、进企业、进金融机构、进科研院所、进社会组织、进基层、进乡村开展岗位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自2014年启动以来,累计募集超过16万个岗位,帮助10万余名大学生走上实习岗位。

    四川日报   51 阅读   2022-06-25 22:23
  • 河北大名出台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60条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教育体育局出台了《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规范》),涉及办学的15个方面60条具体指标,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护航。   《基本规范》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建设指南建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科学开展心理辅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强化体育锻炼,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开足并上好体育课,使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增强美育熏陶,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开设书法课,并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培养每位学生学会1—2项艺术技能;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家校合作使学生养成家务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   此外,《基本规范》强调,要优化教学管理,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评价改革,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并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等。

    中国青年报   57 阅读   2022-06-23 20:23
  • 就业统计拒绝“掺水”,高等教育应有的诚信

    日前,针对个别高校强迫毕业生签约的现象,教育部明确表示:就业统计须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包括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等等。有些高校存在“必须去找单位签三方协议,否则就拿不到毕业证”之类的现象,无疑是在给就业率“掺水”,是典型的造假行为。   教育部门严禁就业统计数据“掺水”,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就业信息的真实性。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疫情影响下,很多用人单位都在缩减招聘名额,不少公司也取消、减少了线下招聘活动。但是,毕业生的就业率,被视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防止数据太“难看”,一些高校就想走旁门左道,使出各种手段来美化就业率。   比如,有高校要求毕业生必须签三方协议,哪怕没有就业,也得想办法把协议签了,还有一些高校要求毕业生用“自由职业”之类的名义,比如做自由撰稿人、视频博主、快递员等,来假装成功找到工作。总之,不管采用什么办法,都要完成学校既定的就业任务。不少毕业生心存不满,却又无力改变,一些高校工作者也明知道其中的问题,但迫于压力,也不得不去给就业率“掺水”。   想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光靠个体师生的呼吁是不行的,需要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出台强有力的规定。如今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大高校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的规定,就是要建立一套预防就业率“掺水”的机制,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引导高校与市场合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高校实事求是,从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的压力之中解放出来,也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预期。   掌握了真实的就业数据和就业情况,高校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才能未雨绸缪,有的放矢。比如,某些专业就业形势堪忧,学校便可以适当缩小招生规模,而填报志愿的学生和家长,也能根据真实的就业信息,调整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规划。对于已经步入求职季的毕业生,真实的就业信息,也能帮助他们抓住求职的最佳时机,灵活选择就业。   在高校提供的真实就业数据的基础上,全国各地的教育和就业保障部门,才能进行合理的政策规划,促进就业的相关举措,才能更加有效。比如,一个地区到底能够吸纳多少就业人员,需要制定何种有针对性的创业就业政策,都需要以真实的高校就业数据作为参考。基础性的数据错了,显然无助于化解就业难题。   更何况,不造假、讲诚信,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平心而论,毕业生一时求职困难,但并非没有转圜的余地,而学校给就业率“掺水”,反而可能损害学校声誉,失去社会对高校的信任,也不利于给毕业生诚信做人树立良好的示范。因此,高校要保证就业信息的真实,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上好诚信这一课。

    中国青年报   40 阅读   2022-06-23 20:20
  • 山西一学校疑似饮用水受污染,部分学生腹泻

    6月20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官网发布消息称,该校今晨出现部分学生腹泻症状,疑似饮用不达标水造成。目前太原市疾控中心已取样分析,有关学生已送至医院就医,并调配桶装矿泉水免费供应给该校区学生。   据了解,该校西区自来水曾于前日出现外管网破裂并维修,昨日恢复供水,该校区自来水由太原市小店区集中供水服务中心(北格镇供水站)提供。校方表示,目前就医同学体感不适已恢复,健康状况平稳,具体情况已向上级单位及有关部门反映。

    中国青年报   39 阅读   2022-06-22 22:03
  • 准大学生争考驾照成热潮,“互联网+”助推驾培业转型

    伴随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万物互联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消费、学习方式等越趋于讲求实效、强调效率。作为传统产业大军中的一员,驾培市场正处于“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阶段。诸多难题与挑战亟待解决。   随着高考的结束,各地驾培学校迎来一波“学车热浪”。记者近日从重庆几家驾校了解到,近段时间,报名人数比平常翻倍,九成以上学员都是高中毕业生。   今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驾考新规中,对考试科目调整,小型自动挡汽车科目二考试取消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项目,考试内容由原来的5项改为4项。约考间隔缩短,最快20多天就能拿到驾照,更是让不少学车者都很心动。   作为国内智慧驾培领头羊的“派学车”,日前宣布完成亿元C2轮融资,着力改变传统驾培行业存在效率低、服务差、定价混乱、课程不合理等弊病。业内专家称,驾培行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机已显。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6.8万家驾培企业。重庆有1800余家,超4成成立于5年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驾驶培训服务市场规模约为2280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预计超过2800亿元。   准大学生争考驾照成热潮   6月19日,在重庆大学城一驾校的练车场地,记者看到:学员们有的在练倒车入库、有的在练侧方停车,教练员在车上或车下一对一进行现场指导。尽管天气炎热,大家学习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高考结束后,空闲时间比较多,于是就想着报名考个驾照,等到上大学,练车的时间就少了。”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刘小飞说,今年科目二考试新规实施后考驾照变得容易了不少,所以想抓住机会,准备开学前拿到驾驶证。   “疫情原因,暑假又不能外出旅游,不如把驾照考了,这样既能多一项技能,又能让暑假生活过得更充实。”张鹏一边擦汗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平时每个月到我们驾校学车的约150人,最近一个月已经近300人。”某驾校的李师傅告诉记者,驾校一般都会将学生安排在一起练车,这样考试的通过率会有所提升,“大家都是同龄人,在考试心得、练车技术上都可以相互交流。”   许多驾校为了抓住暑期这一商机,纷纷推出多种多样的学车优惠活动。记者在位于重庆渝北区的泰安驾校看到,C1暑期价3580元减为2980元,其中价格最便宜的仅需2280元。福凯驾校更是推出暑期班1200元优惠券。有的驾校除高考生凭准考证学车直降200~300元外,还可参与凭高考成绩,1元1分的优惠减免等。   “目前,各个驾校都已经出现了学生学车潮。虽然来学车的学生比较多,但是我们也会尽全力把驾车技能教好。”重庆鹏程驾校负责人朱先生说,针对高考生群体,驾校开启了“绿色通道”,全程一对一展开教学,不仅避免了人员集聚,还提高了练车效率。从师资到服务上都向他们倾斜,尽可能保证他们在暑期拿到驾照。   “互联网+”助推驾培业转型   近日,记者在重庆长运机动车培训有限公司看到,VR驾驶模拟仓采用实景VR视觉体验+全真物理反馈,全方位还原真实车辆在各环节的动感。在这里,使用驾培APP学习理论知识的学员占比为79.30%。   在董事长秦钦看来,随着驾校数量的不断增多,很多驾校原有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竞争越发激烈,而其率先发展转型智慧驾培生态体系,为校区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如今长运驾校已成为年培训量超万人的国标一级驾校,教学车辆达130余台、员工300余人。”他说。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近年来,全国驾驶培训虽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基本维持在一个2000多亿元的大市场。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驾驶培训需求持续增加,驾驶培训产业方兴未艾。   科技赋能传统驾培行业,为驾培行业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来我们不仅会是最大的智能驾校,也会是全国最大的智慧驾培解决方案输出方。”派学车创始人陈怀力说。   陈怀力告诉记者,派学车紧紧抓住数字经济的机遇,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以创新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打造新的产品形式,推动传统驾培行业转型升级,为学车用户提供学车新体验,力求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驾驶的乐趣。   据悉,中国每年有近3000万学员需要接受驾驶培训,驾培行业是国内最大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远大于IT、财会和公考培训。   荒合资本创始人陈林桦认为,针对传统驾校的痛点和难点,驾培行业只有将科技力量与传统模式进行深度融合,以前瞻的市场洞察力,重塑驾培行业服务流程,打通线上线下的壁垒,以丰富的互联网经验拓展获客方式,将线上获客作为主要的手段,链接更多的学车用户,大幅度降低驾校的运营成本,推动行业智能化变革。   如何避免驾培陷阱?   业内人士提醒:学员在学车时,应以服务品质为优先,切忌盲目追求低价,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实地考察、信息查询、主管部门咨询等多种方式了解更多驾校基本情况,避免因贪图便宜而上当受骗。“特别是智慧驾培的兴起,引发传统驾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驾培细分市场。加强相关产业引导和行业监管势在必行。”莫远明如是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两江新区交通运输管理中心也曾收到学员投诉教练“吃拿卡要”问题,如:不“孝敬”烟酒就不给好脸色,违规收取燃油费、复训费、模拟费等等行为。学员在学驾过程中遇到上述问题,要敢于抵制不合规行为,坚持理性诉求,合理维权,保管好音频、视频等相关证据,做到维权有依据。   此外,可尝试“先学后付”新模式。目前,两江新区18家驾校已全面推行“先学后付”模式,学员在学驾时可选择该模式,即学员自主预约培训时段、自主选择教练员,学费按学时结算,平均学时费在每小时80元至140元。学员每次参加培训,应办理签到、签退手续。培训结束后,对本次培训情况进行确认和评价。   采访中,谈起学车的目的,很多学生坦言,周围的同学都在学车或者已经有了驾照,他们也就来考了。在他们看来,考驾照是件很普通的事情。还有很多人是抱着多个证,能成为今后就业的一块“敲门砖”。   重庆鹏程驾校的资深教练吴昕表示,开车现在已是一种最基本的工作生活技能,但是要分清“会开车”和“有驾照”的关系。拿到了驾照,如没有扎实的技能,就是一张废纸,并不能给你的求职、工作加分。   记者从重庆交警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学车热的盲目跟风导致“睡证”大量出现。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领到了驾照,结果工作之后并没有派上用场,导致驾驶证过期被注销。还有不少人拿证后长期不动车,偶尔一次驾车上路技术生疏,成为“马路杀手”。

    工人日报   39 阅读   2022-06-22 22:01
  • 高校毕业生就业需防备招聘培训陷阱

    身陷网络招聘陷阱、损失钱财的大学生,或许还算是“幸运”的,一些大学生在网络招聘中,本想轻轻松松日入千元,殊不知,他们正一步步被不法分子利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漫画/李晓军   ●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今年首次突破千万,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多学一份技能、多考一张证书,以便多一个就业的资本。在此背景下,网络培训愈发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块“大蛋糕”,设置层层套路,引诱大学生报名,骗取钱财   ● 企业或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违反者将受到行政处罚。并且职业中介机构必须取得行政许可,否则提供职业中介服务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 要净化网络招聘、培训市场,保障高校毕业生权益,首先要整治虚假广告,建议平台的运营商严格审查广告发布者的主体资格,涉及招聘、培训的必须实名登记;对培训类、招聘类机构纳入信用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对违法者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视频制作,软件编程,包教包会”“兼职招聘,内推实习,直达名企”……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大学校园群里看到,不时有人发布网络培训和招聘的广告信息,涉及考取证书、技能培训、兼职副业、实习就业等诸多内容。不少大学生被广告内容吸引、进行咨询,殊不知这些广告很多是不法分子放的“鱼饵”,一不小心便会上当。   来自江西南昌的大学毕业生李杨(化名)就陷入了网络培训的陷阱。他在某App上看到一个线上培训视频制作的广告,称“包教包会,学完变大神”。原本就有想法做自媒体创业的李杨看到后心动不已,贷款支付了5999元培训费,上了一段课程后发现教的都是网上能搜到的知识,而且对方也没有提供原本承诺的派单服务。要求退款被拒后,李杨踏上了漫长维权路。   像李杨这样被网络培训、招聘广告坑害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今年首次突破千万,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多学一份技能、多考一张证书,以便多一个就业的资本。在此背景下,网络培训愈发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块“大蛋糕”,设置层层套路,引诱大学生报名,骗取钱财。   机构设置层层套路   诱导办理培训贷款   今年3月,李杨在某App中看到一家名为“看点视频”的机构发布的广告,广告宣称“提供线上培训视频制作等课程”“包教包会,学完变大神”。李杨添加了该机构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对方耐心细致地为李杨介绍了全部课程,并称培训结束后机构还提供派单服务,学员可以接单赚钱。   培训费5999元,这让李杨犯了难:自己只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哪能一下掏出这么多钱?得知这一情况,这位负责人“贴心”地向李杨介绍配套服务:如果无法全额支付培训费,可以办理机构提供的“助学贷款”,学成之后靠接单还贷,到时候不仅还贷不成问题,还能大赚一笔。   于是李杨便下载了对方指定的一款消费金融App,办理了贷款,5999元的培训费被分成12期偿还。可在办理贷款时,机构负责人发来的提示让他备感疑惑。该负责人提醒:“申请过程中选择‘不是学生’一项,职业选择‘无业’,你是来兼职的,不然要审核很久,这样操作方便快速受理通过。”   在办理贷款界面,李杨上传身份证照片、填写个人信息、点击申请选项时,弹出一则提示消息:“本贷款仅对社会人士开放,在校学生请退出申请流程”,文字下面显示两个选项,分别为“我是学生”和“不是学生”。李杨想起上述负责人的“叮嘱”,选择了“不是学生”选项并完成贷款办理。   办了贷款交完钱,机构负责人立马给李杨发来培训视频。一个月后,培训结束,机构负责人称为他安排了接单测试,只要通过测试就可以接单赚钱还贷了。测试内容很简单,李杨顺利通过,但之后却迟迟没有接到机构给他派的单。   多次追问之下,上述负责人称:“机构只负责教会你们视频制作,能不能赚到钱接到单就看你们自己,单子要你们自己寻找,机构不提供派单。”   李杨将该负责人此前承诺派单的截图发给对方,对方称未签订相关合同,无法提供派单服务,也拒绝退款。此后,李杨再也联系不上这位负责人了。   在天津从事多年教育培训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来,许多网络培训机构打着培训的幌子,诱导大学生报名办理“培训贷”“助学金”等各种名目的贷款,让许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背负高额债务,有些大学生甚至遭遇过暴力催收。   “当下网络培训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名不副实,内部课程许多都是网上公开的基本知识,大学生从报名开始到完成培训,每一个环节都有机构设置好的陷阱,稍有不慎就深陷其中。”张先生说。   网络招聘暗坑连连   求职内推竟要付费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网络培训外,网络招聘也是大学生权益受损的重灾区。不少高校毕业生缺少社会经验,又急于得到一份工作,这种心理被一些不良公司抓住,他们打着“招聘岗位”“实习岗转正”等旗号在网络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吸引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报名。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高校毕业生说,他们在这些网络平台报名后,还没开始实习,甚至连公司在哪都不知道,就被要求交纳各种费用,一旦交了费就再也联系不上该公司了。   即将从北京某大学毕业的高苏(化名)在网络招聘平台投递了多份简历,希望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一家声称招聘“××企业导购员”的第三方公司向她抛来了“橄榄枝”。高苏按照对方的要求填写了报名表,很快便收到了面试时间和地点。   高苏告诉记者,面试地点在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北附近一座写字楼内,出电梯没几步就是一间没有公司名称的玻璃墙办公室,办公室里有四五名员工在忙碌。   面试前,高苏忐忑不安:自己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而且也只是想找份工作过渡下。没想到,面试结束后,该公司的面试官当场宣布她被录用,回去等待排班即可,但需要现场交纳300元用作员工服押金。   起初高苏有所怀疑,可旁边一位“刚刚结束面试”的学生向她出示了自己的付款截图,并称也是来应聘导购员的。高苏就稀里糊涂交了押金。   后来,高苏多次询问对方何时能上班,均被对方以各种说词推延。高苏感觉被骗,要求退还押金,对方答应季度结束后结算,可没过几天,高苏发现已被对方拉黑。她向网络招聘平台举报投诉,也迟迟没有得到回复。   在网络招聘中,“付费内推”也是一种常见的套路。一位长期致力于揭露“付费内推”套路的博主告诉记者,“付费内推”分为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机构将大学生的简历以“广撒网”形式投递出去,一旦学生获得面试、实习机会,机构便宣称是“内推”的功劳;另一种是要求学生花钱买“内推”,往往学生交钱后才发现得到的岗位是不签订任何协议合同、不发放任何薪酬的“小黑工”。   来自四川成都的大学生刘敏(化名)就中了计。刘敏通过社交平台得知某网络培训机构提供“考证+实习+工作”服务,便向客服人员咨询具体事宜。客服反复向刘敏兜售“考证课+付费内推”打包套餐,总计4万余元,并保证刘敏有无限次内推机会,至少一次被保送面试,并且实习机构涵盖市面上所有金融机构。   为了尽快找到工作,刘敏没多想便交了报名费。购买完课程后,培训机构根据刘敏的职业规划,为其提供了几个内推实习的机会。可刘敏发现,这些实习单位都是小型券商业务部,根本不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实习内容主要是打印、递送文件,无法接触专业内容,于是拒绝了这些实习安排。   对于原本的实习、内推承诺,培训机构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脱,让刘敏耐心等待。前不久,刘敏再次上门讨要说法时发现,线下授课点已人去楼空,对方再也联系不上了。   走上维权路后,刘敏才发现,被这家培训机构坑了的有六七十人。记者在一第三方投诉平台看到,平台30天内共收到112条针对该培训机构的投诉,这些投诉的主体多为在校大学生,涉诉金额从4万元到12万元不等,投诉状态均是“处理中”。   “企业或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违反者将受到行政处罚。并且职业中介机构必须取得行政许可,否则提供职业中介服务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杰说。   轻则侵权重则犯罪   加强监管实名登记   身陷网络招聘陷阱、损失钱财的大学生,或许还算是“幸运”的,一些大学生在网络招聘中,本想轻轻松松日入千元,殊不知,他们正一步步被不法分子利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公开报道,即将毕业的江苏扬州大学生王海前段时间找到一份清闲的“高薪工作”——只需每天工作几小时,月入超万元。按照对方要求,王海办理了多张银行卡,每次工作就是通过手机转账、ATM机取钱。3天时间,他的银行流水金额就达100多万元,同时也获得了近3000元的报酬。   直到江苏扬州广陵警方找上门,王海才意识到自己已触碰法律的红线。目前,相关涉案人员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移送检察机关。   无独有偶,就读于安徽某职业学校的张林,被高报酬所吸引,加入“跑分赚钱”的队伍——提供其名下银行卡,配合对方进行资金流转,提供的银行卡数量越多,获得的报酬越多。一番操作,张林就得到3600元“劳务费”。最终,鉴于张林系院校在读生、初犯、偶犯,认罪认罚,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一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1万元。   对于上述种种招聘培训陷阱,朱杰分析说,大学生权益受到了侵害,招聘机构、培训机构至少没有履行合同,违反民法典,应当作出赔偿。若机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谎称提供培训、考证、介绍工作、接收实习等,实际上并没有提供相应服务,而骗取大学生钱财,则涉嫌诈骗、触犯了刑法。   在朱杰看来,要净化网络招聘、培训市场,保障高校毕业生权益,首先要整治虚假广告,建议平台的运营商严格审查广告发布者的主体资格,涉及招聘、培训的必须实名登记;对培训类、招聘类机构纳入信用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对违法者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此外,大学生出校门前,学校应组织开展法治宣传,强化学生的反诈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指出,网上大量招聘培训陷阱的存在,说明监管有漏洞、有盲区,要针对网络平台和大量培训招聘机构,打造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机制,构建24小时全天候、360度全方位、跨市场、跨地域、跨部门、跨产业信息共享的执法监管合作机制,净化市场。   刘俊海也提醒大学生,求职时要提高警惕,在应聘环节就开始收钱的大多是诈骗行为,要注重保留证据,发现问题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法治日报   40 阅读   2022-06-22 22:00
  • 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开通

    为拓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渠道,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通2022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入口,搭建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对接平台。   据介绍,求职登记小程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中国公共招聘网、就业在线、电子社保卡设有登记入口,同时支持通过微信、支付宝等APP扫描二维码进行登记。2022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可通过上述渠道,在线登记个人情况、求职意向和就业服务需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与登记毕业生进行联系,根据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人民网   38 阅读   2022-06-22 21:17
  • 广西高校“00后”毕业季种植毕业树“拉满”仪式感

    夏至已至,毕业季如约而来。6月21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今年22岁的“00后”毕业生吴超拿着铁铲,作为学生代表和其他师生一同种下毕业纪念树罗汉松,纪念毕业时刻。 吴超毕业于林业技术专业,完成种植后,他举起手机拍下这棵亲手种下的罗汉松笑道:“专业对口了。” 培土、浇水……种植过程中,吴超的脑海中闪现过林业实训过程中,老师带着学生进入山间学习的画面。他朝着面前新种下的罗汉松比划说:“以前觉得树只是一棵树而已,现在看到这些枝条会感叹实在是太美丽了。”从初入校园到挥别母校,吴超表示,经过专业学习,每一棵树在眼里都变得不一样了。 “证明我们曾经来过。”吴超说,这棵属于2022年毕业生的罗汉松之于他们的意义便在于此。对于将罗汉松作为毕业纪念树,吴超有自己的见解:“罗汉松让我联想到十八罗汉。我们林业男生少,十八罗汉代表着团结和默契,还有对未来的展望,罗汉松包含着美好的寓意。”踏出母校,吴超将进入另一所高校深造,他表示,日后会和同学再次相约母校,看望这棵见证了他们毕业一刻的罗汉松。 除了罗汉松,杏树、洋紫荆、蓝花楹等树种也曾作为毕业纪念树被栽下,如今在校园里长成了最生动的“毕业纪念册”。该校副校长杨燕红指着路旁的一棵洋紫荆说道:“7年前毕业生们种下的是一棵小树苗,现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树木树人,知行合一”是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把种树作为毕业纪念活动跟学校校训是贴合的。”杨燕红表示,种植毕业纪念树作为学校的毕业传统,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学生离校后,学校会请专人打理这些纪念树,校友们回到学校时仍能与它们重逢。 雨丝之中,校园里满是毕业生的身影。他们或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前拍照留念,或握着红色的毕业证书和同学挽手走出校门。 202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突破千万大关,高校“00后”迎来首个毕业季。毕业典礼上,他们贡献的“名场面”数次冲上热搜。这一刻,他们抱着对未来的憧憬,以满满的仪式感,定格青春。

    中国新闻网   38 阅读   2022-06-22 21:17
  • 那位带着爸爸上学的硕士毕业了:“能往前走,就继续努力”

    从西华大学获悉,带着爸爸上学的西华大学2022届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研究生张沁雨在毕业之际获得该校“自立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毕业典礼上,张沁雨在爸爸的搀扶下艰难地走上主席台,虽然脚步很慢,但她露出阳光自信的笑容,并表示“能往前走,就继续努力”。   据了解,3岁时的一场高烧导致张沁雨的运动神经严重受损,让她失去了正常的行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经过漫长的康复治疗,张沁雨在5岁时恢复了语言能力,却没有恢复走路的平衡与协调能力。   “入学之初,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一样地上课、听讲、考试。唯一的区别是我需要爸妈扶着慢慢走。”从小学到高中,父母陪伴在张沁雨前进的每一步。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压力也愈加繁重,张沁雨的康复训练和学习难以兼顾。一方面张沁雨要不断地进行康复练习,每天训练的时间需要4到6小时,一方面又要完成很多课程和考试。在高中时期,由于功课繁重,她身体不堪重负,不得不休学一年前往重庆第三军医大治疗。一年的调整后,她又重新加入高三的学习参加高考,考上了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翻译专业。   2019年6月,张沁雨考入了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硕士。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国宏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张沁雨参加面试时的情景:“她口语非常标准,很有礼貌,表现很阳光自信。爸爸把她扶进来,面试完爸爸又进来扶她出去,当时面试组的老师都很感动,认为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一个表现这么优异的同学。”   为了方便照顾女儿,张沁雨的爸爸办了退休,全身心地照顾女儿。读研期间,张沁雨的爸爸在学校旁边租了房,每天陪同女儿上学。三年时间,张沁雨的爸爸始终在旁边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她。“沁雨一路走来很难,她从小就很有想法,很坚强,很有理想,我们大人只是想尽量帮助她去达成想要的东西。”说起女儿,坚强的爸爸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西华大学对于张沁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从教室到实训室,同学们的“搭把手”帮助张沁雨打破高楼的阻碍。“论文签字了没?”“资料打印了吗?”“文件交了吗?”“我帮你去交材料吧。”“我扶你上厕所。”……同学们一句句平常的交流,一个个小小的举动,带给了张沁雨便利与温暖。   张沁雨研究生论文的方向是研究汉学家戴梅可对扬雄《太玄经》的英译。从晦涩难懂的古文着手研究无疑是困难的,而她的论文方向正好属于其导师肖福平副教授主持的《英美汉学中的扬雄译介与研究》的子课题。   对于她的困惑,肖福平教授向她建议:“做研究一定要实践,面对晦涩难懂的古文,可以先从英译版入手。”这样一来,张沁雨就有了思路。“因为扬雄是汉代人,他写的《太玄经》具有其时代的背景和目的性。戴梅可作为美国的汉学家,站在英美汉学的角度去解读《太玄经》,她的理解和扬雄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候并不相同。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得去甄别这是扬雄要表达的意思,还是戴梅可自己的解读。”   在前期充分的准备下,研究生二年级时张沁雨就顺利完成了“The Elemental Changes: The Ancient Chinese Companion to the I Ching”20万字的汉译。“可能乍一看20万字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是如果有计划每天完成一点的话,其实量并不算多。”一年365天,每天翻译六七百字,在张沁雨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自己热爱领域的努力对她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中国新闻网   37 阅读   2022-06-21 21:16
  • 重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今年,重庆全市有普通高校毕业生30.8万人,同比上年增加6.6万人。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攻坚和冲刺阶段,重庆各部门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确保全市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稳定。   重庆市人社局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精准开展就业帮扶、着力加强青年就业帮扶等方面,出台20条具体措施,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重庆将扩大企业就业规模,力争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在精准开展就业帮扶方面,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为每人至少提供3—5个针对性岗位信息,优先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免申即享”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千方百计促进其就业创业。   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市教委要求各高校重点抓好4项工作,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全力做好宣传发动,落实政策性岗位。二是全力挖掘就业渠道,拓展市场性岗位。三是全力做好后勤保障,鼓励学生灵活就业。四是全力实施就业帮扶,做好特殊困难学生就业服务。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近日,重庆市工商联举行“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推进会。各相关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商协会、民营企业等携手推出多种举措,千方百计促进大学生就业。西南大学启动实施“书记校长走访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和“千人千岗就业见习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和供需对接机制,建立起经常性走访用人单位的长效机制。

    人民网   63 阅读   2022-06-21 21:15
  • 学习之外,多掌握些放松眼睛的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带来的“居家学习”模式对近视防控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在长时间、大规模的“宅家”行动中落实好近视防控指导,科学推进“居家学习”,成了近视防控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动态落实“五项管理”工作。3月初,我们动态调整“双减”工作,将“五项管理”延伸到家庭,指导家长对学生的“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进行合理化管理。如严格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严格控制每学科20分钟的直播时间和语数外三科1小时的作业量;保障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和体育作业打卡;保障每天10小时的睡眠时间;增加亲子活动互动;增加劳动岗位等。 有效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居家运动与活动。体育组老师在原有近视防控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嗨BALL”阳光体育课程,引导孩子在课堂中进行各种护眼运动,学会各种护眼技能。同时,体育老师还创编了《球操》《健美操》《武术操》等适合居家锻炼的运动操,帮助学生在居家锻炼的同时学会放松眼睛。 学校各组室老师群策群力,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居家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守“沪”的日子里多了一点劳动的时间、多了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了一些放松眼睛的方法。如自然学科开展了“聚焦防疫热点 开展蔬菜种植”的自然笔记征集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接触绿色,缓解眼睛疲劳。道法学科开展了“大手牵小手,给生活加点甜”的家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劳动教育使学生走出课本、离开电子产品。卫生室通过护眼微讲座、征集护眼小游戏和跳爱眼操等活动,使学生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精准指导家长和学生居家近视防控。学校启动全员导师制,指导学生懂得使用手机的规矩,学会放下手机享受居家期间的亲子好时光。年级导师团更是从思想、心理、生活、学习出发,分享居家期间智慧生活的小妙招和金点子,引导学生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护好眼睛。学校开设“瞳心战疫”线上家校共育直播间,解答家长对预防近视的困惑。

    光明日报   37 阅读   2022-06-21 21:05
  • 北航校长徐惠彬寄语毕业生:在最好的时代成就最精彩的人生

    1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2022年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据悉,本次典礼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会场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也是该校首次本研一体举行毕业典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寄语全体毕业生,希望同学们理想高远,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敢为人先,锐意创新勇担使命;修身立德,严于律己向上向善。 “在今后的岁月里,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老师和同学们最美好的祝福,奋力奔跑,勇敢追梦,在最好的时代成就最精彩的人生。”徐惠彬说。 徐惠彬在北航2022年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表讲话。校方供图 以下是徐惠彬校长的讲话全文(节选)——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2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我代表赵长禄书记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的3603名本科毕业生、1857名硕士毕业生、460名博士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向辛勤培育、关心支持你们的师长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这几年,国家发展极不平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走在光荣与梦想的复兴路上。建党百年,我们感悟初心使命历久弥坚。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简约、安全、精彩,赢得全球点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十四五”规划新格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道路的制度优势持续充分显现。 这几年,空天领域日新月异。“祝融”探火、“羲和”逐日、 “天和”遨游星辰,中国人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一步一个脚印。北斗系统全球组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宣告建成。首架交付的C919首飞试验圆满成功,国产大飞机产业链蓄势待发。航空航天领域众多国之重器,支撑着国家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其中也凝结着很多北航元素和北航贡献。 这几年,学校事业稳步发展。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瞄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向新高度。实施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科研课堂、社会课堂、专属导师工作,成功试点、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捷报频传,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近三年喜获20项国家科技奖励,体现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硬核实力。 这几年,同学们蝶变成长。国庆七十周年“关键抉择”游行方阵,你们高喊“祖国万岁”,抒发炽热厚重的爱国情怀。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你们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发出“后浪”奔涌的时代潮音。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你们用奉献和微笑向世界展现出靓丽的中国名片。在投身一次次的重大任务中,你们经受考验,砥砺初心使命,展现了一往无前的青春力量。 同学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今年也是北航建校70周年,学校始终坚持在开拓进取中创业兴学,在踔厉奋发中逐梦一流,做出了不负祖国、不负人民的时代贡献。希望你们也能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踏上新的人生征程,作为你们的校长、老师和朋友,我想给大家再提三点希望。 一是要理想高远,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我校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从小就立志要“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欺负”。从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再到神舟飞船,他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中国航天。希望你们树立远大理想,践行空天报国精神,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要敢为人先,锐意创新勇担使命。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北航七十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砥砺创新的奋进史。从建校初期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新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到近16年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敢为人先、锐意创新已经成为北航人的鲜明特质。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自信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坚持“四个面向”,勇闯创新“无人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贡献。 三是要修身立德,严于律己向上向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品德是为人之本,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前几天,我们痛别敬爱的钱士湘先生。他在做事上,有培育英才的“大德”,参与创建高等工程学院,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范式。他在做人上,有济困解难的“私德”,自己生活朴素节俭,却慷慨捐资600余万元,奖励近400名学生。希望你们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既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又要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最后,请大家记住,北航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在今后的岁月里,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老师和同学们最美好的祝福,奋力奔跑,勇敢追梦,在最好的时代成就最精彩的人生。

    人民网   44 阅读   2022-06-20 22:04
  • 共筹共建 共享共赢,构建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共同体

    近年来,中国地理信息技术和产业蓬勃发展,推动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等更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中国地理信息科学教育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21年,全国开设GIS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190多所,当年该专业毕业生达到3.57万人,其中本科生3.12万人,研究生0.45万人。GIS教育大发展为中国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和产业跃升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人才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      快速扩张导致诸多发展难题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门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综合性学科,融合地理学、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领域。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GIS高等教育开始起步。1998年,中国开始正式设立“地理信息系统”(后改名“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之后迎来了GIS教育快速发展的局面,一大批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和课程。   GIS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快速扩张带来专业质量标准滞后、师资力量薄弱、优质资源匮乏等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实现中国GIS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提出全国GIS专业共同体理念   南京师范大学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GIS教育领域方面肩负特殊使命。2007年,南师大在学科建设规划中就提出,把强化GIS本科教学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核心,把GIS专业建成国际知名、全国领先的“标杆”专业,打造GIS专业精英人才培养基地、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基地、专业教学示范与培训基地,促进GIS专业建设与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   全国多校合作发展是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调动、整合全国GIS教育界力量,有效协同攻关,才有可能破解专业建设的共性难题,突破GIS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瓶颈。在探索实践中,南师大逐步形成了建设全国GIS专业共同体理念:通过多元主体合作,共筹共建,共享共赢,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教材资源-师资队伍的融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009年,作为中国GIS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南师大协同清华大学、北师大、西北师大等副主任委员高校,在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支持下,通过凝练共性教学问题,正式提出建设全国GIS专业共同体。   建设共同体必须应对系列挑战   知易行难,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探索出建设全国GIS专业共同体路径,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不同学校及学科背景下,专业条件、专业建设的举措及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亟待协调各相关方,针对专业合作中的机制不顺畅状况,解决多元主体共筹、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问题。   其次,针对GIS产业快速化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亟待解决不同层次及学科背景高校GIS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构建与实施途径问题。   再次,针对GIS专业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及互补利用等需求,亟待解决人才培养中课程、教材、教改等核心要素的深度融合和应用问题。   只有成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依托中国的体制优势,创建有效的全国GIS合作模式,实现合作共赢,推动中国GIS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共同体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基于专业共同体理念共识,为了使全国GIS专业建设合作能顺利开展,南师大携手兄弟院校创建了两大支撑平台和三个全国联盟。   两大支撑平台为中国GIS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南师大为主任委员单位,清华大学、北师大、西北师大等高校为副主任委员单位,180所全国其它高校为委员单位)和全国GIS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南师大为中心发起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师大、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22家高校为成员单位),其中,工作委员会主要致力于组织和承办各类教学活动,研究中心则主要开展全国性GIS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探索与实践指导工作。   “三个全国联盟”是全国GIS教学联盟、全国GIS教材联盟、全国GIS课程联盟,合作完成教学、教材和课程方面的共筹、共建、共享与共管。   基于全国GIS教学联盟,南师大会同国内GIS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合作开发了包括新闻资讯、专业导览、教学活动、在线课程、毕业就业、国际交流、学习资源等为主的“全国GIS高等教育门户网站”,实现了专业建设优质资源的汇聚、共享和推广。   基于全国GIS教材联盟,“全国地理信息科学教学丛书”“地理信息科学一流专业规划教材丛书”的规划与建设迅速启动,通过遴选与汇聚全国优势力量,采用多家高校深度合作共建一本教材的模式,至今已出版包括《地理信息科学导论》在内的27部精品教材,实现教指委专业建设“国标”核心课程教材的全覆盖。   基于全国GIS课程联盟,依托GIS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全国高校GIS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项目”启动,21所高校参与共建了具有鲜明思政特色的137个案例,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教改论文19篇,填补GIS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建设的空白。   以品牌活动打破“高校孤岛”   为有效推动全国GIS专业建设,有关方面提出了“以会促改、以训促教、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建设思路,并依托两大支撑平台,创建了面向GIS教育教改水平提升、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四类品牌活动。   以会促改,打造“全国高校GIS教育教改论坛”,交流专业建设经验,制定专业建设标准,解决专业建设难题、谋划专业建设发展,实现新时期教育教改的目标。   以训促教,打造“全国高校GIS青年教师研修班”,汇聚全国教学名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传授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助力教师成长。   以赛促教,打造“全国高校GIS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通过校级评比与遴选、国家级初赛与复赛的多级多轮讲课比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以赛促学,打造“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以国赛带动省赛、校赛,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强化实践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上述品牌活动的创建与推行,将课程思政、教育教改、系列教材、教师发展、学生能力等五大专业建设要素有效激活,使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校际间融汇共享,打破了专业建设的“高校孤岛”,为专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环境。10多年来,四大品牌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地理信息高等教育的重要名片,有效驱动建设活力,提升整体育人水平。   贡献GIS专业建设“中国智慧”   自2009年以来,全国GIS专业共同体建设已经使全国190多所高校的5400多名教师和10万多名学生受益,有力推动中国GIS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具有国际影响力。   “全国高校GIS教育教改论坛”至今已举办10届,吸引95%以上开设GIS专业的高校参与,推动了基于《国标》的教学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全国高校GIS教师研修班”“全国高校GIS教师讲课比赛”分别举办10届和6届,累计参与教师1500余人,100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专业负责人。“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10届,最近5年每年都有近1000人参赛,使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此外,最近10年,全国GIS专业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奖达26项。   教学资源合作开发建设成效显著。合作编撰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思政实验教学案例》教材,“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教学丛书”“地理信息科学一流专业规划教材丛书”等得到全面推广。合作发表了一批高水平教学论文。合作开发的全国GIS高等教育门户网站已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GIS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平台。这些为GIS专业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者在地理信息国际知名刊物发表的介绍GIS专业合作建设的论文引起国际GIS教育界广泛关注和好评,此举被认为是国际GIS教育界的一大创新。南师大还应地理信息系统远程教学组织机构国际UNIGIS协会的邀请,参加国际GIS课程合作组织并承担相关课程开发工作,为国际GIS教育提供“中国智慧”。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为全国GIS专业共同体建设的领衔者和重要推动者,南师大在GIS教育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被确立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了诸多荣誉,其中包括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一流专业、国家一流课程、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教学团队),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21年)。   南师大GIS专业学子是全国GIS专业共同体建设直接受益者,扎实的专业训练使他们成为中国GIS产业中坚力量。据统计,该校连续3届GIS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100%,在国内外读研率平均为61.4%,就业单位对GIS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达98%。   南师大GIS专业学子表现出的科技创新精神格外突出。在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开展的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评选中,该校GIS专业团队成功入选。此外,该校GIS专业学子在全国“挑战杯”大赛中有多项斩获。该校学子谢轶群以突出的表现获得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于天星入选2016年测绘地理信息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多名毕业学生成长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众多毕业生成为GIS行业的领军人才。

    人民网   42 阅读   2022-06-20 21:55
  • 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就业服务“火”出了圈

    今年3月以来,西南交通大学“就业办老董”系列短视频在B站上“火”出了圈。学校招生就业处董鹏飞老师和同事们通过实地走访企业、邀请人力资源负责人交流等方式,从年轻人乐于接受的短视频入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解答同学们在考研、就业、实习中遇到的诸多疑问,收获了大量的点赞和转发。    这是西南交大迎战就业“大考”的创新举措。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西南交大多措并举,抢抓毕业生求职关键期,扎实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四级联动,深入挖掘岗位资源    4月27日,西南交大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现场人头攒动,身着正式服装的同学们积极了解企业、投递简历。学校党委书记王顺洪、校长杨丹也来到双选会现场,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同学们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尽心尽力参与毕业生就业推荐,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在双选会现场,王顺洪动情地说。    就业是大事。为了扎实推进就业工作,西南交大建立了“书记、校长等校领导班子成员+学院领导+辅导员+学生就业联络员”的四级就业联动机制。    学校书记、校长及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积极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行动,充分调动教学、科研、校友等各方资源,主动与用人单位深化校企合作交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校企人才供需对接长效机制。今年春季学期以来,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到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交流座谈和实地走访,目前已与70余家企业开展对接活动。    二级学院领导也积极行动起来,广泛联系用人单位,主动推荐毕业生。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毕业生就业的“一线人员”,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倾听学生心声,主动为毕业生解答求职困惑、办理就业相关手续。    此外,学校以学科大致分类,建立了“工科”“文科”“理科”“生命科学”四个毕业生求职信息发布群,各班级学生就业联络员负责将求职信息投放到班级群。快速、精准的联动,为毕业生提供了有速度、有效率的就业服务。    “今年我校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入职轨道交通建设、载运工具研制、铁路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陈岩峰说,学校注重引导毕业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将个人职业选择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精准对接,扎实提升求职效率    “疫情防控和就业保障两手都要抓!”西南交大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从4月27日到5月28日,集中开展了6场中型现场双选会。共计230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了6900余个就业岗位,让未就业毕业生花最短的时间完成应聘。    在线下开展现场双选会的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打造空中应聘平台,拓展就业渠道。目前已举办146场空中招聘会、10场空中双选会,发布2872条招聘信息,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求职效率。    针对部分毕业生求职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学校主动收集学生求职意愿,利用多种渠道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由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生。学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黄春蓉说:“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向320家用人单位推荐了425名学生。”    5月份以来,西南交大相继与江西省南昌市、江苏省宜兴市签订校地人才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人才工作站,努力打造校地人才输送平台。目前,学校共与各省市建立10个人才工作站,并与四川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多个省份的人才服务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性开展就业岗位推荐、空中双选会等活动。    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获批“宏志助航计划”全国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的部属高校,西南交大今年还承担700名学员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的任务,从求职准备到签约就业进行全过程培训。学校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开展线下招聘,为参培的本科、专科毕业生牵线搭桥,促进就业。   精心帮扶,做实做细就业指导    “在这之前,我还真有点犹豫要不要去工程单位。”在这个求职季,西南交大各学院纷纷组织参观企业、工程游学等活动,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王永真在活动中了解到真实的企业环境,改变了对工程单位的印象,主动投递简历,最终在多份录用通知中选择了中建三局西北公司。    针对部分毕业生“慢就业”心态、求职目标迷茫、求职能力不足等问题,西南交大校院两级联动,精心做好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    “就业办老董”系列视频,就是学校做实就业指导的创新之举。目前,“就业办老董”已上传短视频17期,被各个高校、地方人才服务机构广泛转发,不少普通网友也纷纷点赞、参与讨论。学校还开展“一职有你,圆梦职途”就业能力提升月系列活动,聘请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担任“校外生涯导师”,在学生宿舍区设置生涯咨询室,每周开展两次“一对一”咨询活动……    “我们希望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黄春蓉说,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进支部、进宿舍、进家庭、进云端、进课堂、进企业”的“六进”工作,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    土木工程学院举办“红土”思政大讲堂,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作“弘扬青藏铁路精神”主题报告;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邀请参与川藏铁路一线建设的专家、校友等分享参与重点工程建设的故事;学校大力宣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发明、“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龙斌等校友的先进事迹……榜样人物的心路历程,无形地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认识职业成长的规律。    “我们将就业放在整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加以考虑和改进,推动学生就业质量持续、长效提升。”学校党委副书记杨爱华说。

    光明日报   42 阅读   2022-06-20 21:52
  • 毕业季:别开生面的农机花车巡游

    当日,为迎接毕业季,华中农业大学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花车巡游,学生们簇拥着由现代农机装备组成的花车队伍,在校园里踱步留影,互致祝福,致敬青春。

    新华网   35 阅读   2022-06-20 21:51
  • 大学高层次人才挂职企业“科技副总”

    近日,聊城大学第二批70名高层次人才作为“科技副总”进入山东省聊城市70家科技企业工作。该校自2021年校政企合作启动首批高层次人才挂职“企业科技副总”项目以来,已有125名高层次人才受聘聊城市118家企业,涵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 去年10月,聊城大学首批55名高层次人才受聘48家企业“科技副总”,聘期两年。他们扎根企业,申请专利、提供咨询达110项,筹集项目经费近1200万元,有力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力。一家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选聘一名‘科技副总’,就等于对接了一个高校,链接了一个强大的资源平台”。第一批挂职“科技副总”代表、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徐立鹏谈到自己一年来的挂职成果与感受时说:“只有真正深入一线了解企业现在怎么做,才能发掘工程技术难题,提出改进意见。” 今年,聊城大学和聊城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组按照有项目、有成果、有专利、有需求、有实力的原则,遴选了70名高层次人才作为第二批“科技副总”,进入70家企业参加协同创新、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活动。 此外,聊城大学与聊城市签署了《“科技副总”协同创新项目基金协议》,以基金项目促进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产业、企业聚集,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教育报   27 阅读   2022-06-20 21:25
  • 历史专业如何在“新文科”建设中优化升级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旨在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在此背景之下,加快人文基础学科的提升改造,培养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人才,是深化新时代历史学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中国民族史、中外关系史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鲜明的教学特色。2015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历史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本科实验班。“新文科”建设启动以来,学院深入贯彻“新文科”理念,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系史为教学重点,从“大周边”“大外交”视野出发,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宽广的国际视野、敏锐的思辨能力和突出的创新意识,掌握多门周边国家语言或民族语言,能够从多学科视角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展开深入、全面探究的创新人才,初步形成“四通”人才培养模式,为历史学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实现优化升级,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中外会通:构建中外关系史教学模式 “中外会通”是指推进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双向融合教育。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贯通教学。各门史学课程既要充分发掘世界史中有关中国历史影响的教育内容,又要自觉将中国史置于全球史、跨国史等多重语境下加以分析和解读,从不同历史脉络和视角系统讲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史。二是要组建中国史、世界史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开展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为主题的融合性教学研讨,打造全球视野与中国关切相统一的中外关系史核心课程体系。三是要搭建中外史学学术交流平台。根据校际合作协议,定期邀请海外高校史学名家为实验班短期授课、举办学术讲座或沙龙,选派优秀学生参加世界一流史学机构的暑期研习营和短期访学。 构建中国史与世界史会通的中外关系史教学模式,将有效增强学生世界眼光与中国立场相统一的方法论自觉,解决中国史与世界史教育融合程度低、国际史学对话能力弱的问题。 专业融通:构建“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专业融通”是指构建“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实现文文、文理之间的专业融通。具体而言,一是要强化“历史+语言”的教学特色。开设日语、俄语、法语、韩语、越南语等外国语言以及满语、蒙古语、藏语等民族语言课程,加强学生多语种历史文献检索、阅读与对勘研究的训练。二是要推进历史学与相关文科专业的有机融合。根据中外关系史教学研究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融入国际关系学、国际法学、国际贸易、边疆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专业的知识、理论或课程。三是要推动历史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开设“大数据与史学”课程,有机嵌入数字人文、数据库建设、大数据分析等理论方法,丰富学生阐释中外关系史的工具和手段,同时运用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手段,实现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促进师生深度研讨。 构建多学科交叉的中外关系史课程新体系,将有效拓展学生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视野,解决学生知识体系单一、学术视野狭窄的问题。 知行畅通:打造全方位的史学实践训练体系 “知行畅通”是指打造全方位的史学实践训练体系,畅通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的通道。具体而言,一是要实施全员全过程的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为一年级学生配备史学入门导师,为二年级学生配备学术训练和社会实践的学业导师,为三、四年级学生配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学术导师,强化名师引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二是要实施全员科研项目制。依托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对接各类学科竞赛,推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年度学术动态”“中国与周边国家历史教科书研究”精品团队学术训练项目。三是要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依托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等一批实践基地,与地方文史学者合作,指导学生持续开展中日、中印、中俄蒙关系史研究,孵化中外关系史方向的优质学术成果。 建立多层次的中外关系史实践育人体系,将有效激发学生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的学术兴趣和实践能力,解决重书本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的问题。 古今沟通:促进思政教育与史学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古今沟通”是指促进思政教育与史学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沟通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具体而言,一是要挖掘中外关系史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依托学院获批的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不断充实“思政+历史”教学案例库,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交、军事、人文、商贸关系史个案研讨课,培育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二是要增强中外关系历史与现实的贯通教学。结合时事热点,开展人类卫生防疫史、美国对华留学生政策史等专题研讨课,引导学生在借鉴西方学术理论的同时,注重构建中国特色外交话语体系。三是要引导学生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组织学生担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等主场外交活动志愿者,引导学生开展外交对策研究,培育智库人才。 “思政+历史”融合教育的创新,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和构建中国特色外交话语体系的意识,解决史学教育重历史分析轻现实关照,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基层党建和业务建设“两张皮”的问题。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四通”人才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也列入了《国家民委关于全国民委系统进一步服务好“一带一路”战略的意见》(民委发〔2015〕129号),培养了一批知识结构完善、学术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家国情怀深厚的从事中外关系研究的优秀人才,有力推动了历史学专业的改造提升,具有“新文科”建设的先导性探索意义。 经过6年的实践,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能够掌握多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省部级以上奖项近100项。超过60%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从事中外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以及外交学的研究,充分体现学科交叉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成效。

    中国教育报   18 阅读   2022-06-20 21:15
  • 毕业季临近,准职场新人租房别踩坑

    六月即将过半,距离毕业季越来越近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租房市场的旺季,近日,北京海淀区房屋管理局微信公众号“海淀房管”发布了《毕业季住房租赁指南4.0》,提醒准职场新人初入社会租房,要擦亮眼睛,避免踩坑。   合租租金低 当心别群租   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现在有很多互联网交易平台或租房APP,使用起来也很方便。部分平台还有VR看房功能,不仅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也方便在疫情期间选房看房。   海淀房管提示,刚毕业的社会新人,可以选择距离工作地点附近的房屋,同时,也可以沿着地铁沿线向外,品质高、价格低的房源也不失为好的选择。总的来说,北京城六区的平均租金高于其他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与他人共同合租住房,租金相对较低,但要注意千万别群租,违法群租安全、消防隐患大,危害自己的人身安全。北京市规定,要以原规划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能打隔断出租。而且对于人均使用面积和每个房间的居住人数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自身的安全,千万不要群租。   验证房屋权属 警惕“低租金”、“假承诺”   在实地看房、打算承租时,要注意查看出租房屋的房屋权属证书,房主或出租人的身份证件,确认房主和出租人的关系,确保出租人有权出租。出租房屋为转租的,要确认房主已书面同意该房屋可以转租;还要查看房主与出租人约定的租赁期间,确保租赁期限可以覆盖自己的租住时间。   警惕“低租金”。看房时,一定要先比较一下周边同类房屋的市场租金水平,不要图便宜选择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房源,当心被骗取定金、租金。   警惕“假承诺”。实地看房时,要检查、试用一下各种家电、屋内设施等,确认房屋及配套设施的状况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发现问题要在合同中注明,不要轻信出租方的口头承诺。   看房前先查询房屋所在小区是否处于封控区、管控区范围内,不要前往上述区域,有些房源可以通过网上VR看房。还要严格遵照小区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主动配合扫码等,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带看房屋时,一定要选择佩戴信息卡的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扫描从业人员信息卡上的二维码查询从业人员的相关信息,谨防不良中介或者虚假从业人员。   八种房屋不能出租   最后,海淀房管还列出了以下八种不能出租的房屋情况,请毕业生千万擦亮眼睛,不要踩坑:   1、属于违法建筑的;   2、不符合安全、防灾等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   3、违反规定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   4、不符合建筑、消防、治安、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条件的;   5、通过改变房屋内部结构等方式分割出租的;   6、不符合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的;   7、法律、法规禁止出租的政策性住房;   8、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出租的其他情形。

    中国经济网   41 阅读   2022-06-19 12:38
  • “元宇宙”招聘:新渠道,新体验

    轻点手机屏幕,操控自己身着白领正装的虚拟形象,在各企业展位前浏览招聘信息、投简历……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国贸专业201班学生胡智莹很兴奋,也有点紧张。 这一幕,发生在杭州万向职院近日组织的“元宇宙招聘会”上。正当毕业季,杭州万向职院创新求变、多措并举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员化参与、全方位服务、全程式推进为2022届2325名毕业生服务,目前该院就业形势向好,毕业生总体签约率已达80%。 复杂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针对这一情况,杭州万向职院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以线下小规模专场招聘会、线上招聘会、点面一对多衔接等多种方式,为毕业生增加求职渠道,拓宽就业空间。 最近的这场“元宇宙招聘会”,就是在虚拟的数字生活大厅内,让该院数字贸易系319名毕业生与42家企业在线交流。两个小时的招聘会,最终让81名学生进入后续面试阶段,45名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署就业意向。这一全新的招聘模式大大降低了招聘求职双方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参会的信雅达公司人力资源经理但玲玲说:“‘元宇宙’招聘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从最终结果看,这种线上招聘会效果也不错。” 距离正式毕业离校还有两个月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刘斌已经和纳德酒店正式签约,将成为一名销售部经理。提前锁定工作岗位,得益于杭州万向职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启的“管培生工程”。从大二起,刘斌就作为该专业26名管培生之一,在酒店实训基地实习。临近毕业,他已从实习生成长为酒店管理人员。 “管培生工程”只是杭州万向职院近年来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缩影。该院跨境电商专业以实际项目与课程互嵌,学生们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朝九晚五在实训基地运营速卖通店铺。学生徐梦瑾实现了从电商运营小白到销冠的飞跃。日前,她已与校企合作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还因实训的优异表现获得公司现金奖励。 针对毕业生求职“挑、嫌、等”现象,杭州万向职院注重发挥学系、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作用,分析今年就业形势,转变学生就业思维。康养旅游系教师陶星名是环境监测班的班主任,班里学生已全部就业。她的经验是专业推荐、学生自寻、专升本三管齐下。她与校外实习单位HR建了微信群,实时分享超目标数的岗位,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对犹豫纠结的学生,陶星名反复提醒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边就业边择业”。 近年来,该校始终将自主创业作为推动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抓手,在体制机制上给予实质推动。该院倡导创造、创业、创新的“三创精神”,连续多年组织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各类创业竞赛,对种子选手进行指导,提供财务管理、文案策划、美术美工等专项培训,还设置奖项给优秀项目资金支持。今年的毕业生中,已有25人创业走上正轨。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嘉伟获得了来自学院3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如今他的创意设计公司已经小有名气。 “能有创新应对措施,得益于我院对2022年就业形势的预判。我们去年年底就制定了包括素质引领、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校友联动等在内的‘就业十策’。”杭州万向职院院长牟惠康说,“从我们的就业周报和日报信息看,目前情况不错,但还得再加把劲。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精神,在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上狠下功夫,力争在毕业生离校前达到97%的就业预期。”

    中国教育新闻   52 阅读   2022-06-18 21:35
  • 共青团中央召开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推进会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有关决策部署,6月16日下午,共青团中央组织召开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视频推进会,对深化实施“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出席会议并讲话,团中央机关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各省级团委负责同志及学校部、青年发展部负责同志在线参会。    会议指出,就业是青年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发展之基,服务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需求,是提升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必然要求,是对团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的实践检验。当前形势下做好大学就业工作就是“国之大者”,共青团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将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团的主责主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党和国家稳就业保就业大局作出贡献。    会议要求,各级团组织要以“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为统揽,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到校到人到岗,用心用情用力,确保全团帮助至少10万名2022届大学生就业;进一步精准聚焦对象,以“双非”学校的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为重点,把帮扶工作做细做深做实;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构建左右沟通、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的团内协作机制,确保工作无缝衔接、连续发力;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做好宣传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进一步严实工作作风,严守工作纪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将帮扶举措落到实处,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据悉,自“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去年年底启动以来,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稳步推进,取得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全团已募集到8.6万家企业提供的174万个就业岗位信息,全团共3.1万名团干部与9.7万名2022届就业困难大学生结对,已帮助其中4.1万名毕业生找到工作;19个省份已启动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目前正在遴选创业项目,匹配服务资源;西部计划今年计划新招募3.67万人,已完成报名;20个省份已启动“扬帆计划”实习岗位募集工作,累计发布各级政务实习、企业实习岗位信息23.3万个,组织开展职场体验活动3000多场,参与学生13.8万人次。

    中国青年报   25 阅读   2022-06-18 20:06
  • 逾千万高校毕业生,国家出台政策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法治网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在国际形势、国内疫情持续影响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大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举措,政法机关积极作为,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法治成为推动就业、护航大学生走稳就业路的重要力量。   求职近3个月后,朱莉准备放弃了,重新投入下一年的考研复习中。“工作太难找了。”她对《法治日报》记者如是说。   即将从北京某大学轻工专业毕业的朱莉,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一直觉得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就选择了跨专业考研,但与志愿学校失之交臂,于是决定先找一份工作。   其间,她先后通过两家知名的互联网求职平台,向北京、哈尔滨、广州、深圳、杭州5个城市的50余个岗位投递了简历,有的如石沉大海,有的面试未过,最终也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这让她感到“压力山大”。   朱莉的求职经历,是今年很多高校毕业生的一个生动缩影。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史上最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大军,叠加疫情冲击,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高校毕业生经历了考研受挫、考试延期、求职失败等一系列难题,今后的职业路怎么走,是摆在他们及家庭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国家保就业的重大课题。   求职面临多重压力   理想现实难以平衡   因为考研错过了校招,如今通过社会招聘向企业投递简历时,朱莉发现可供选择的岗位并不多,“许多岗位不是要求实习经验,就是对学历要求研究生及以上,而有些符合要求的职位薪资又无法支持我在异地生活”。   投递了50余份简历,朱莉共收到8份面试通知,其中4份她放弃了——对方要求线下面试。一方面,她考虑到防疫的问题,另一方面,来回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也比较高,“毕竟我花的每一分钱都要向父母张口”。   线上的4次面试,有2次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才告知朱莉,其学历与应聘职位不符,该职位不招收硕士以下学历的应聘者。另外2次面试,一次她第一轮就被筛掉了;一次朱莉被面试官问询将来是否有考研的打算,朱莉如实回答“工作一两年后可能会考虑”,结果面试官眉头紧锁,草草结束了面试,让朱莉回头等通知,结果可想而知。   在求职过程中,朱莉还深感学历差距带来的压力,不少岗位“硕士生是起点”,和她一起竞聘的大学生,名牌大学的本科、硕士乃至博士比比皆是。   “好像没人比我更懂得失败。”屡屡碰壁的朱莉总结了失败的原因:自己缺乏实习经历以及学历不够。继续考研,似乎是一条出路。“下半年,无论考编、考研,我都会参加,只有‘上岸’才能和解。”   和朱莉一样,来自河北邯郸的王静也一直为就业所困扰。刚从某省属重点大学播音专业毕业的她,之前也是考研、考编、求职多管齐下,但一直没能“上岸”。后来她回到老家参加了地方事业编的考试,前不久才考完,目前还没出成绩。   工作迟迟没有着落,王静和家人都有些焦虑。最终,她找了份“临时工”先干着——在一家少儿口才培训机构工作,每天就是在外面发传单招生,教小朋友绕口令。   “这样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没有任何发展空间,也没有‘五险一金’的保障,收入很少,一个月2400元,第一个月只给了我1800元,压着600元说是扣除前期参加培训的费用,得工作满一段时间才能返还。”王静说,如果这次考地方事业编没过,她准备暑假后转兼职或辞职,继续考编,“不然的话,以现在的资历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陕西某双一流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汪蕾同样在“骑驴找马”。她之前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失败,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也没有找到,于是决定继续备战省公务员考试和考研。   为了给父母减轻经济负担,在备考的同时,汪蕾向几家工作相对自由的公司投了简历,最终找到一家自媒体公司,每天大概线上工作5小时,完成一定的稿件任务,每月收入2000元至3500元。   “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汪蕾说,必须加倍努力。   确定方向提前准备   先就业再谋求发展   有没“上岸”的还在苦苦挣扎,也有很多高校毕业生顺利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获得了一份满意的收入。   今年毕业于广东某大学轻工专业的陈娴一开始就没有继续深造的打算,所以大二、大三的假期就开始找单位实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毕业后去了一家包装行业的上市公司工作。   陈娴告诉记者,由于其所在学校在这个行业的知名度比较高,所以大四上学期秋招的时候就有不少企业来学校招聘,待遇都还不错。她在秋招时面试了曾实习过的一家企业,对方了解情况后很满意,当场就签了合同。   “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有的同学还一下子拿下了好几个offer。”陈娴说,她现在以管培生的身份进入了心仪的公司工作,由于有前期的实习经验,她在轮岗时也找到了比较合适自己的岗位。   当记者问陈娴有什么就业经验可以分享时,她这样说道:“应届生的身份在找工作时优势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大家还是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确定了方向再持续努力。”   在马丽看来,要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她今年毕业于辽宁沈阳一所普通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深知学校没有优势的马丽在校期间双修了一门小语种、获得N1等级证书,这让她求职的过程特别顺利,获得了一份月收入万元的外企检验员工作。经过3个月实习,她将于7月启程到北京公司就职。   今年毕业于西安某大学的罗强,先后获得了西安一家国企和多家私企的橄榄枝。“我的策略就是海投,不挑单位,然后看哪家单位中意我,我再作出选择。”他坦言,今年就业这么难,先找到一份过得去的工作再谋求发展。   解决就业出路在哪   根本还在经济发展   对于个体而言,几家欢喜几家愁。但就整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而言,困难摆在面前。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认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除了毕业生人数激增之外,经济下行压力加上疫情影响持续,导致很多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用人需求下降,也是重要因素。   杨保全注意到,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取消派遣证、简化存档规则,对企业出台了一系列减税、补贴的政策,扶持项目多、金额高、适用范围广;有些地方给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指导培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等。   “劳动行政部门也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更公平的求职就业环境,比如多次重申入职体检不能查乙肝等疾病,对已经体检过的毕业生不得重复体检等,严禁性别歧视、严禁歧视双非院校毕业生等。”杨保全说。   如何进一步缓解就业难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继晔认为,根本还在于经济市场的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用经济发展来带动就业。   “人才供需不平衡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胡继晔说,对于这一问题,目前,我们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政策层面和企业本身都应当更加重视就业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   杨保全说,高校毕业生也要学习必要的求职技巧,提升个人形象和沟通技巧,注重积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验;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在相对困难的就业环境中,不要老想着一步到位,可以保持适当的“骑驴找马”的心态,给自己两到三年的缓冲期,其间加强学习,为未来的职业提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建议应届毕业生适当放低薪水要求,放低姿态,主动出击,多方找寻,先就业解决生计问题,再考虑今后的发展问题。”胡继晔说。

    法治日报   23 阅读   2022-06-18 20:01
  • 为企业纾困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毕业季叠加奥密克戎兴风作浪的当口,2022届约1076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成为上千万家庭的头等大事,也令整个社会揪心。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对包括近期年轻人的失业率偏高等就业问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指出,下一步还是要落实好稳定经济大盘的各项措施,促进经济的稳定恢复,增强就业的吸纳能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从5月的情况来看,随着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整体好转,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企业复工复产推进,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失业率也逐渐小幅下降。但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9%,25-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5.1%,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18.4%等几个数字,还是显得分外严峻。   这当中原因多样,客观方面是2022届毕业生同比大幅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幅均创新高。与此同时,包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在内的多地线下招聘取消、跨区域实习面试受阻等问题,也是更为实际的困难。叠加春招所提供的岗位比去年的秋招更少,考研失利的学生涌入就业市场等因素,就业压力大已是必然。另外,疫情也导致就业市场用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尤其是部分民营企业扩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各种不确定性下,择业求稳成为毕业生的选择,一些相对“稳当”的市县乡镇的基层编制岗位,都能吸引一批国内外名校硕士、博士。   实事求是地去看,疫情的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可能要保持一段时间。面对疫情影响,企业在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时,力图先收缩战线,“过冬”自保,不是不能理解。就业问题实质上还是企业发展问题,失业率上升就是企业发展受挫的一个显性外在表现。企业发展得好,扩张还来不及,不会轻易裁员,裁员多属遇到了局部无法克服的困难,万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此时,帮助企业“渡劫”,也就是稳就业,稳大盘。   除去少数遭遇“出清”的行业,大部分运作成熟的企业,当下所遇到的困难并非系统性难题,而是具有自身特点的暂时性的困难,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基于翔实调研,拿出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来对企业施以援手,以稳定就业岗位。例如税收减免、贷款降息、政府提供一定程度的融资便利与优惠金融扶持政策;例如在调整社保费率、延迟社保缴费、留岗留薪补助等方面做好灵活安排。对于那些全力保就业,拿出储备岗位提前投放,还能给予其他下游产业链无私援助的企业,要拿出合理褒奖举措。“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以此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重大疫情面前,为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就业人员自身也要主动调适目标。因为尽管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在历年扩大,但不少大学生与家长在高等教育的入学专业选择与毕业就业去向上,理念与格局仍停留在10年乃至更早之前。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进企业,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与家长的观点。实质上,就业才是青年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途径,也是劳动力市场检验教育成果和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指标,尤其是面对外界好不容易提供出的帮扶岗位,“做中学”无疑意义更大。

    中国青年报   22 阅读   2022-06-18 19:57
  • 云南举行“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校园专场招聘会

    6月13日,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校园专场招聘会在昆明城市学院举行。近170家单位将为2022届高校毕业生提供4000余个岗位,参会单位涉及教育、农业、金融、互联网、物流、法律、医疗、计算机、零售、电子、建筑等多个行业。   据悉,“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为期100天,为毕业生提供超过千万个就业岗位。专项行动设立行业、区域、人群专场,为高校和企业架起沟通合作桥梁。   承办此次活动的昆明城市学院一直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正以“百日冲刺”状态全力做好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截至目前,已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动200余场,提供毕业生可选择岗位1.8万余个。同时,还在校内建设“校内面试间”、“线上面试间”等设施,新增“直播待岗、直播推才”等服务,多措并举、整合资源,为毕业生拓宽更广的就业道路,拓增更多优质岗位;同时,动员全校教师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就业帮扶,助力实现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中国青年报   26 阅读   2022-06-18 19:56
  • 不得层层加码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

    正值毕业季,部分毕业生反映,有个别高校存在强迫毕业生签约,就业率“注水”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在今天下午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就业统计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特别是就业数据的真实准确,是就业统计工作的底线。 吴爱华指出,为了更好地做好就业统计工作,教育部今年专门召开了会议,进一步严明就业统计的纪律要求,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四不准”就是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得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三不得”就是,不得不切实际向高校和学院提去向落实率具体指标,不得层层加码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不得将单一的去向落实率指标,与就业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 吴爱华介绍,为了做好就业统计工作,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就业统计的制度办法:一是建立毕业生监督反馈机制。教育部向已经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通过手机短信或者微信发送信息,提醒毕业生登录“24365就业平台”,及时核对本人就业数据,与实际不符的可直接举报。同时,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已经全部开通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毕业生就业问题线索的举报,强化社会监督。二是建立用人单位数据比对核实机制。就是针对毕业生去的用人单位,教育部通过国家政务接口等权威途径,对高校报送的签约用人单位进行核实比对,对存在问题的用人单位数据反馈给各地重新核实、填报。三是建立及时核查处理机制。教育部及各地教育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就业统计数据核查,对毕业生反映的问题线索进行逐一核验。对举报或核查发现存在问题的高校和有关个人,坚决做到查实一起、处理一起。四是开展第三方调查。前两年,教育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今年将继续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对今年的就业数据进行抽样调查,与全国的统计数据进行核验比对。

    人民网   16 阅读   2022-06-18 19:01
  • 湖南一高校研究生创新成果展“脑洞大开”

    沾水即可激活的应急灯,续航时间可达100小时以上;已在20余省市应用的新型地下电网故障检测“扫描仪”;加水即可发电的应急快充宝……6月16日,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图书馆前坪人头攒动,70件创意满满、涉及诸多新兴前沿研究领域的优秀研究生创新作品整齐亮相,惹得不少驻足师生惊呼“脑洞大开”。   本次作品展系长沙理工大学首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展会采取“团队介绍+现场展板”的方式,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了该校研究生在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据了解,参展的70件作品背后创作团队包括56名博士,398名硕士。展示成果分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等三类,既有“创建分析理论解决南方地区软岩边坡灾变实际问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助推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研究”等创造新知识、新方法的理论创新成果,又有“智能防疫机器人”“废弃小龙虾壳提升沥青的高温性能”等为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成果。   展会现场,立式展示牌整齐划一,团队成员在展示区域内向师生讲解、推介团队创新作品。整个展区呈“YC”字样,为“研创”的首个字母缩写,蕴含着研究生创新成果的展示目标和美好愿景。   历年来,长沙理工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用相融合,培育产出了一大批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成果,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研究生的学术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人民网   15 阅读   2022-06-18 18:58
  • 吉林大学:因疫情错过典礼毕业生可以弥补遗憾

    吉林大学2022年毕业典礼16日举行。万余名毕业生在这一天正式挥别学习、生活多年的学校。   出于防疫考虑,只有部分在校毕业生来到现场参加典礼。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校长张希等主礼教授为毕业生授予学位、拨动流苏。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当天承诺,因受疫情影响未能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本届和往届毕业生,在今后任何一年都可以返校参加一次学位授予仪式。   当天,吉林大学还授予唐保磊等4158名同学“吉林大学疫情防控工作优秀毕业生志愿者”荣誉称号。   张希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同学们的大学经历格外不同,大家自身也变得格外不同,这注定是一段特殊回忆,学校记住并感谢大家在这段不平凡的时光中展现出的坚韧、乐观、合作、笃定。   张希勉励毕业生要修身励学,但同时强调,修身励学不是一种遗世独立的个人修行。张希说,同学们要勇于承担社会公共治理、守护人类健康等责任,而这些则需要懂得如何有效交流与合作,懂得如何基于理性的判断,基于良知的驱动。

    人民网   15 阅读   2022-06-18 18:58
  • 时空再相逢!北航发布70周年校庆首部宣传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0周年校庆首部宣传片今日正式发布,主题为《时空再相逢》。 七秩芳华,岁月如歌,当心怀梦想的青葱少年踏入了向往已久的校园,那一刻,故事开始书写。当一所大学走过七十春秋,代代学子求知的共同记忆,矢志空天报国的接续奋斗,跨越时空于校史此刻相逢。 据悉,此次共有约90位师生校友参演了宣传片演绎。他们中有奋斗在各行各业、特别是航空航天事业的北航校友,有为学校发展奉献青春年华的离退休教职工等。从耄耋老人到稚嫩孩童,在北航的怀抱尽情放歌,青春奋进七十载,化为一曲《时空再相逢》。

    人民网   66 阅读   2022-06-16 20:2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70周年校庆标识、专题网站

    今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70周年,该校15日正式发布了70周年校庆标识和专题网站。 据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0周年校庆标识由主标识和辅助标识组成,意在传承弘扬空天报国精神、展示学校深厚文化底蕴。主标识以数字“70”与学校老主楼、新主楼、沙河主楼三座代表性建筑结合,凝练成稳定、简洁、突出的视觉主体,承载了70年校史中几代北航人的美好记忆,见证了北航70年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 辅助标识以坚定而流畅的线条构成数字“70”,线条如飞机跑道,又如星移斗转,展现出学校航空航天学科特色和鲜明的精神底色。建校初期北航师生亲手打造的“北京一号”按北斗七星的方位嵌于标志之中,展现学校传承“空天报国”精神,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履行一流大学使命担当的坚定决心。 记者了解到,在经过历时一年、前后3个版本的设计后,北航70周年校庆专题网站也正式上线,共包含6大板块和16个子板块,集中报道呈现校庆的相关内容。

    人民网   72 阅读   2022-06-16 20:23
  • 哈工程:以真刀真枪的科研任务培育创新人才

    近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发射。此次为发射船进行结构动态监测的团队,是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船海结构物安全与舒适性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在读大学生。   据悉,哈工程通过创新育人模式,以最新科研成果培育创新人才,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深入到工程实践应用中,去接触真问题、解决大问题。   今年3月,哈工程船海结构物安全与舒适性团队接到了协助完成“一箭五星”海上火箭发射测试任务。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助力海上发射,2年前,这个年轻的团队就圆满完成了国内首次海上发射全过程的冲击响应数据采集任务。   团队指导教师、哈工程教授庞福振介绍:“科技创新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更需要将这些创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高校要以具体的工程实践涵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真刀真枪的科研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   庞福振会让学生参与其正在进行的科研攻关项目,大到国家级项目,小到一个小课题,每个学生都能从鲜活的前沿科研任务中提炼学术问题,最终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主攻方向。   实船测试是该团队以科研育人的重要手段。一直在实验室做理论研究,难以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工程应用有效融合。通过实船测试,同学们可以将书本所学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实践融合,并在试验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船测试时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庞福振表示,协调试验现场的测试工作,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和试验测试原理,还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即使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也要顶住压力按时完成测试工作,这锤炼了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耐受力与抗压能力,帮他们树立起攻坚克难的科研品质和协作包容的合作精神。   哈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作为国家学科评估A+的专业,涉及力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培养跨学科的高层次、交叉型人才,团队从理论学习、实践能力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制定培养计划。学生在进入团队时,都被明确要把“7个1”作为自己不同阶段的努力目标,即把好1方向、干好1科研、发好1篇文、申好1专利、写好1个本、谋好1件事、带好1个队。   目前,团队中90%以上的学生都有参与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及重大创新专项等课题的经历;约一半的学生不但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能力,还能独立带领团队合作攻关。同学们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接手科研任务,实现学习、工作“零差距”“无缝对接”。

    人民网   55 阅读   2022-06-16 20:19
  • 融合田野教育与审美教育,我国非遗学科迎来首批硕士生

    6月10日,天津大学寄出了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以下简称非遗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秋季新学期,7名非遗学科新生将进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开启崭新的求学之旅。据了解,冯研院计划在3年内招收30名研究生,目前已录取的首批7名学生均为择优遴选的推免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分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及其历史、风俗、审美方式、价值体系、传承人群,以及科学保护、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混融交叉,集理论研究、田野调查、保护与管理等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非遗学科致力于培养掌握非遗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具备专业的田野调查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相关知识技能,能够胜任非遗调查认定、传承保护、宣传推广、转化利用等工作需要的研究型和管理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非遗学科的设立标志着我国非遗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有了一条“快车专线”,随着第一批“车票”的发出,这条“快车专线”将为我国非遗科学保护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 去年秋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天津大学设置全国首个非遗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非遗事业的高度重视。科学保护和发展非遗是时代之必需,培养非遗一线急需的研究和管理人才更是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 冯研院作为培养我国首批非遗学科硕士生的试验田,自建院以来始终把教学科研与我国文化遗产最前沿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已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教研方式。 对于非遗学科硕士生的培养,冯研院院长冯骥才尤其重视田野教育,“田野是非遗学最重要的工作场域。只有具备深厚的田野功力,才能与民间文化共命运”。为增加学生的田野实践机会、将教学与地方文化现实需求相融合,冯研院正在传统村落遗产资源丰富的浙江西塘和木版年画最重要的产地天津杨柳青,分别筹建实践基地。 冯骥才还注重审美教育:“民间文化都是以审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只有懂得非遗源自民间生活和情感原生态的美,才能产生对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为此,冯研院收藏了大量民间艺术珍品,并且正在筹建新的博物馆,为学生提供接受非遗审美教育的良好平台。 为做好学生的入学和培养工作,冯研院紧锣密鼓做了大量准备:组建一支教学与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成立非遗学科的教研中心;建立汇聚全国重量级专家学者的学术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基本确定非遗学科学生培养方案。

    科技日报   84 阅读   2022-06-16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