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国内国际财经房产汽车产经农业科技IT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娱乐女人军事游戏区块链

行业资讯

  • 成都農業博覽金秋消費季啟幕創新打造“雲展覽”“雲直播”

    9月21日,2022中國農民豐收節四川·成都農業博覽金秋消費季啟動儀式在成都市新津區天府農博園舉行。   金秋消費季是歷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品牌活動、固定內容。本次活動以“慶豐收、促消費、強合作、迎盛會”為主題,由農業農村廳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發起,將持續開展3個月。   活動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AR/VR、5G等技術,創新打造“雲展覽”“雲直播”等多個雲端數字化應用新場景。“線上平台已正式運營,已有省內外1000余家農產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入駐,產品涵蓋果蔬、糧油、茶葉、畜牧、酒水飲料、乳制品、休閑食品、調味品等近4000種。”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通過平台發布了100個四川農業農村重點投資項目和系列政策機遇清單,每個項目均有專人負責聯絡對接、咨詢解答。   活動期間,四川省和成都市特色農產品企業將進駐京東商城金秋消費季專場,開展線上展示展銷、直播帶貨、專場推介等營銷促銷活動。同時,抖音電商平台將開展“山貨上頭條——四川·成都直播專場”等直播帶貨促銷活動,邀請百萬粉絲量級“三農”達人,發動上百家四川及成都農特產品商家開展線上直播帶貨,全網推介四川及成都農產好物。

    四川日报   41 阅读   2022-09-22 12:43
  • 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有机旱作·晋品——晋·享天然 品·味出色 ◎晋粮——天赋晋粮 天下贡享 ◎晋菜——有机菜篮 晋享天然 ◎晋果——中国好果 自然晋果 ◎晋肉——食为天 晋肉鲜 ◎晋酿——三晋窖藏 传奇佳酿 ◎晋药——天赐本草 道地晋药   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我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史上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就在这个全省农民喜迎丰收、欢庆佳节的日子里,“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闪亮登场,向世人隆重展示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的独特魅力。   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   5年来,我省坚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加强顶层谋划,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发力推进,出台《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山西省“十四五”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与农业农村部签订《共同推进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封闭示范、专家联系包县包片服务等一系列办法和举措,有机旱作农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的推出,进一步推动有机旱作农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不断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为山西农业开辟了新路径,展现了新气象。 高位推动,部门联动,有机旱作农业带动全省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2017年以来,我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省级成立了分管副省长任组长、22个省直单位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政策给予支持。省政府连续五年召开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现场观摩推进会,各部门强化责任落实,通力合作、联动推进。成立了由100名农业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指导组,实行包县包片跟踪服务机制。市县成立了相应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列支专项资金,积极探索发展,涌现出一批“有机旱作+特色产业”发展的好典型、好模式。   在此基础上,省农业农村厅还在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成立了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实行“三队”包联服务,覆盖全省所有市县,确保了有机旱作农业政策、项目、技术落实落地。2019年、2021年和2022年全国旱作节水农业交流会在我省召开,山西的技术模式和典型经验得到了兄弟省份的高度评价。   5年来,我省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省政府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措施给予支持。仅今年一年,有机旱作农业密切相关资金就有15亿元。截至目前,全省有机旱作农业总投资已超过100亿元,极大地带动市县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注入强大支撑。   今年3月11日,农业农村部与我省在北京签署《共同推动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部省共同开展旱作农业探索实践,带动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和农业质量效益,共同做好有机旱作农业这篇文章。农业农村部将在资金项目、政策设计、技术指导等方面倾斜支持,共同推动我省走出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科技引领,示范创建,走出一条技术集成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绿色循环的路子   有机旱作农业正在成为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我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集中力量抓创新、抓集成、抓推广。紧扣全省实际,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耕作优势的基础上,围绕“土、肥、水、种、技、机、绿”要素发力,实施十项工程,通过农田改良、土壤培肥、集蓄降水、旱作节水、抗旱良种选育、农机农艺融合、绿色循环利用等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积极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1970万亩,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71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5482万亩(次),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36万亩、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19.1万亩,推广软体集雨水窖补灌技术5万多立方米,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384万亩,建设抗旱节水新品种示范基地1.57万亩,建设杂粮良种繁育和提纯复壮基地5.8万亩,选育抗旱节水新品种109个,引进抗旱节水新品种747个(次),农机深松整地作业2715万亩、创建了34个丘陵山区农机化提升示范区,每年建设22个省级高标准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示范推广生物全降解地膜6万亩,全省农药化肥使用量连年实现稳定负增长,全省因地制宜遴选出50多项集成技术,初步形成了涵盖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水源条件、不同灌溉方式、不同作物类型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以点带面,示范先行。   在实践中,我省坚持点片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在4市15县整建制推进封闭示范,创建了120个省级示范片,联合科研院所建设了30个科研示范基地,建设了51万亩生产基地,坚持分层次、分区域、分作物开展有机旱作封闭示范,实现了县县有示范、区域有标准、片区有品牌。探索总结出更多实用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机旱作农业典型和模式。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从先行先试到标准规范,从单一技术支撑到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走出了一条技术集成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绿色循环的路子,为全国同类型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品牌带动,开拓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9月21日,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承载“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的历史使命的“有机旱作·晋品”惊艳亮相,首发“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标识,同步推出的还有首批授权使用“有机旱作·晋品”的农产品。“晋·享天然品·味出色”,道出了“有机旱作·晋品”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有机旱作·晋品”体现了山西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也体现了我省践行生产生态和谐相融、特色产业高效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丰硕成果。   品牌就是市场,也是带动、整合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5年来,我们持续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取得显著成效。致力培优晋粮、叫响晋菜、提升晋果、做强晋肉、擦亮晋酿、振兴晋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省绿色有机认证有效产品数1770个,居全国前列;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居全国第四;苹果、香梨、核桃、红枣等78种果菜外销75个国家和地区;吕粮山猪、沁州黄小米等103个“圳品”走进大湾区;山西小米、大同黄花等省级公用品牌和市级公用品牌的产品落户京津冀、走向长三角;汾酒、陈醋、平遥牛肉等从三晋千乡万村走上全国千家万户餐桌,品味出色、健康有益的农产品,顺应人民生活高质量的需求,是“有机旱作·晋品”的不懈追求和本质底色。   “有机旱作·晋品”品牌的本质内涵是“特”和“优”,“特”就特在自然资源禀赋、悠久农耕文明、传统历史文化;“优”就优在生产方式顺天时应地利、技术体系传统现代相融合、精耕细作孕育功能多样的特优农产品。   按照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省委、省政府打造“山西精品”公用品牌的重要部署,我省以“有机旱作·晋品”为总品牌,下设“晋粮、晋菜、晋果、晋肉、晋酿、晋药”六大品系,将已有的区域公用品牌分类,建立1+N品牌矩阵。目前,我省拥有1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平遥牛肉、运城苹果等46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达数千个之多,这些品牌都将作为“有机旱作·晋品”品牌的有力支撑。   “有机旱作·晋品”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对标国际及发达地区标准,重点打造以精深加工农产品为主、特色初级农产品为辅的品牌目录,建设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品牌标准等全套“有机旱作·晋品”标准体系。生产标准上,坚持有标提标、无标制标、旧标修标,构建一套完整、先进的“有机旱作·晋品”生产标准体系。产品标准上,以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等指标为重点,构建严于国家标准的产品标准体系。品牌标准上,出台《“有机旱作·晋品”认证评价管理办法》及“有机旱作·晋品”评价技术规范,构建以产品认证评价为手段的品牌标准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有机旱作·晋品”将通过“高标准+严认证+强监管+优服务”管理机制,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农业品牌建设体系。   旱作源于特色,有机孕育晋品。“有机旱作·晋品”是山西区域公用品牌的统领,代表山西争创全国农业品牌精品,代表“三农”领域争创“山西精品”,正如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志杰在“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发布会上所言,“有机旱作·晋品”是山西特优农业和有机旱作农业的物质文化载体。这是一张山西本色、自然出色的靓丽名片。对此,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实力。   9月,是收获的季节。平川河谷,田畴沃野,高粱红了,谷子熟了,农民乐了,一幅幅丰收的怡人图景扑面而来,三晋大地处处洋溢着金色的喜悦。我们相信,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必将蹚出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为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山西方案。 中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标识释义   “晋品”代表了山西省的农作物,围绕农业“特”“优”战略,推进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标识整体将“晋”字和“品”字融合成一个龙头的形象。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直以来,人们将龙视为祥瑞之物,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所以用龙作为标识的主形象,旨在引领全国同类型地区旱作农业的发展。   “山西本色,自然出色”。山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化兴起之地,围绕山西省特色农作物,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山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黄河中游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民以食为天”。标识设计中巧妙地将“龙须”和“谷穗”进行了结合,体现出标识的农业品牌属性。同时,将龙的“额头”和“碗”进行了结合。“碗”既是劳动人民吃饭的工具,也是有机旱作农产品的承载物。聚焦稳粮保供,以品牌作为驱动,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填满人民群众手中饭碗。

    山西新闻网   27 阅读   2022-09-22 12:42
  • 海安组建5个区域农业服务中心

    昨天上午,海安市西南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韩世国再次走进雅周镇鸭湾村雅周香芋种植基地,一边拨开茂密的芋叶查看长势,一边叮嘱鸿慧农场负责人赵宝洪加强日常管护。   “传统方式种植,1分地最多产250斤。”赵宝洪说,尽管今年高温旱情严重,中秋节前试挖了一下,同样面积收获近400斤。雅周香芋是地方特色品种,市场颇为紧俏,但规模种植一直是道难题,赵宝洪3年前就开始试种但未能成功。今年,新成立的海安市西南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呼应当地种植大户需求,邀请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张培通教授指导香芋规模化种植。采用张培通教授传授的新技术,加上韩世国等农技员三天两头上门服务,赵宝洪的20亩芋头丰收在望,明年扩种的计划也已敲定。   藏粮于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关键。因种种原因,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一度渐趋薄弱,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今年2月以来,海安顺应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大势,先后组建了开发区、西南、里下河、高新区、东部5个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农技员变身“农专员”专跑田头。   从以往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农技员们更加专心地投入农技推广服务中。海安市东部区域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孝兵说,此前七成精力要参与镇里的招商引资、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农技服务本职工作却往往无睱顾及。“现在我们服务中心5个人,每天都往田里跑,感觉很充实。”他说,农技员的价值,就应体现在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中,体现在服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   “农技员又回来了”,顺应了当地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期盼。前一阶段持续高温少雨,许惠家庭农场负责人许惠却一点不慌,在开发区区域服务中心农技员指导下,许惠采用日灌夜排、喷施叶面肥等技术,增加水稻对高温的抗性。“他们一周起码来两趟,遇到问题更是随叫随到,对我们帮助确实很大。”许惠说。   海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区域农业服务中心组建7个月,除日常走村入户服务外,已开展各类技术宣传培训76场、3400多人次,开展试验示范项目12项,保障了粮食稳产保供。今年,海安夏粮小麦种植面积、亩均单产等继续名列全省第一。海安开发区粒粒香家庭农场“农麦88”核心方亩产651.3公斤,创南通地区小麦高产历史纪录。

    新华网   30 阅读   2022-09-22 12:41
  • 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仙居获得两项荣誉

    近日,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公布了一批荣誉名单,其中,浙江省仙居种鸡场入选浙江省种业阵型企业中的畜禽种业阵型企业,仙居供销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入选首批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创建单位名单。 浙江省仙居种鸡场作为国内唯一的仙居鸡祖代种鸡场,30多年来企业肩负着仙居鸡遗传资源保护的历史使命,在仙居鸡的原种保护及开发研究、商品鸡的生态放养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今,浙江省仙居种鸡场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仙居鸡保种育种、苗鸡孵化、商品鸡生态放养、屠宰加工、土鸡蛋生产、产品配送及销售为一体的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年饲养仙居鸡200万羽。企业与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为仙居鸡的保种和开发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浙江省仙居种鸡场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仙居鸡保种场”,仙居鸡被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主导品牌“仙黄”牌被浙江省工商局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仙黄牌仙居鸡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浙江省禽类十大名品”。 仙居供销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筑用地面积21000平方米,是一个集数字农业、集中育苗、烘干加工、农技服务、农资配送等功能的新型农业综合体。项目建成后,每批次最大烘干量将达到100吨,年烘干稻麦6000吨、加工稻米3000吨能力,服务覆盖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 实施科技强农和机械强农“双强”行动,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县将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打造农业高质高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全省标杆。

    浙江新闻   53 阅读   2022-09-22 12:40
  • 传统农业大省的新赛道,黑龙江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扫描

    金秋九月,黑土地迎来丰收。黑龙江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耕地托管、产业链延伸、科技创新等方面竞逐“新赛道”,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耕地“入托”增产多   “这土地托管还真就比自己干收成好。”望着在风中起起伏伏的大豆田,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林镇东胜村种植大户张文海充满期待。   今年,张文海有约1万亩地由海伦市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采取全程托管模式经营。在托管期间,农机手、农技专家等专业人员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服务,张文海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只需在秋粮收获后验收作业质量,结算服务费用,享受秋收成果。   “现在屯子里流转土地的人少了,大家算算收成,更愿意让自家的地‘入托’。我们托管给金丰公社的大豆田每亩产量能多出70斤至100斤。”张文海说。   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林镇东胜村,大豆长势良好。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摄   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龙江县超越现代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理事长魏刚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安排农机手。   “我们自己有总价值4000多万元的先进农机设备,农机手也是我们自己培训的。”魏刚说,通过农机规模化作业,种收效率大大提升,这是小散户种植难以达到的。2022年,合作社托管了49万亩玉米地,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十分之一。   土地托管兴起的背后,是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塑。在黑土地上,以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正在逐渐取代小农经营“单打独斗”。   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5.67万个,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47亿亩,比2016年增加7701万亩;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2042万亩。   “链经济”提升附加值   在黑龙江北纬四十七绿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的加工工厂,记者见证了一穗鲜食玉米的“旅程”。   从田里采摘、在厂房去皮、在流水线上加工成真空包装鲜食玉米,然后再由“网红”带货销往全国……从开始加工到制成成品,过程不超过3小时,“锁鲜”是鲜食玉米的卖点。   “企业去年实现产值8.8亿元,辐射全省近500万亩有机种植,不断带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公司副总裁郭忠良告诉记者,产业链的延伸不仅能为上游农产品的销路“托底”,还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带动农民增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农机正在进行翻地整地。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摄   玉米的附加值提升体现在产品的绿色升级,更体现在精加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肇东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先进工艺加工,一粒粒玉米“变身”为增鲜剂呈味核苷酸二钠。   “一吨呈味核苷酸二钠市场价格八九万元,今年我们产值预计达到8亿元。”公司总经理黄励坚说。   曾几何时,“量大链短”、农产品加工滞后是黑龙江农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随着《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一批玉米深加工企业得到引导扶持,做强做大。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省玉米设计加工能力达到3100万吨,是2016年末的近两倍。   玉米“越变越金贵”的背后,是黑龙江省从玉米原粮“初级供应者”升级成为农产品“高级加工者”的转变。通过龙头企业的“延链、强链、补链”,玉米深加工产品品种逐渐增多,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黑龙江提升农业附加值有了更加强劲的动能。   新农技赋能“大粮仓”   “再过几天,无人驾驶收割机就会开始在这片稻田里作业。”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生产部副部长姜灏的身后,万亩无人农场示范区一片金黄。   翻开七星农场的《万亩无人农场示范区建设方案》,从智能排灌系统到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系统,再到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农业生产充满“科技范儿”和未来感。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一块稻田中,种植户在察看水稻的长势。新华社记者王鹤 摄   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七星农场126万亩耕地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农业成果最多、职工最受益的10年。   技术集约推动效益增长。“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3%,高于全国8.3个百分点。目前,黑龙江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38个,优质良种繁育、数字农业建设、基层农技推广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继续用农业科技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让科技变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何树国说。

    新华网   23 阅读   2022-09-22 12:39
  • 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农垦活动在江苏省临海农场举办

    9月16日,由农业农村部农垦局指导,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江苏省临海农场承办的“庆农业丰收 促乡村振兴”农垦活动在临海农场举办。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局长左常升,江苏省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红军,射阳县县委书记吴冈玉出席活动并致辞。农业农村部农垦局二级巡视员王林昌、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总农艺师王生,以及来自黑龙江、广东、呼伦贝尔等垦区约200人参加活动。 左常升指出,今年以来,全国上下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更实更细的举措狠抓粮食生产、扩种大豆和油料。农垦作为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启动了农垦带头扩种大豆油料行动,带头稳粮扩豆,全国农垦粮食、大豆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产丰收。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印发以来,江苏农垦经历了华丽蜕变,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新形势下农垦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他强调,通过这次活动,将进一步激发农垦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凝聚“扛起新使命、展现新作为”的磅礴力量,推动农垦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希望农垦系统继续以打造“三大一航母”、履行“四大使命”为目标,坚持“牢记历史使命、立足特色优势、聚力改革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基本思路,切实增强为国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资源资产整合和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能力。 魏红军表示,近年来,江苏农垦始终坚持“农为根本、垦为基因”,矢志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经济强的基础更牢、产业优的特色更亮、职工富的成色更足、生态美的基调更强、农场新的成效更显,“强优富美新”新垦区建设硕果累累。在江苏农垦创建70周年之际,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农垦活动意义重大,苏垦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农业农村部农垦局、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在各兄弟垦区和射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江苏农垦集团上下特别是临海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办出一届简洁、稳当、非凡的丰收节庆祝活动。 此次活动通过群众职工参演音舞快板、古筝合奏、犁刀打击乐、《奋斗的音符》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传递了丰收的喜悦。同时,还组织了农垦品牌优质产品展示展销、智慧农业装备展览、丰收美景图片展,举办了《中国农垦 生态茶》团体标准发布、庆祝江苏农垦成立70周年主题微电影《使命》首映式、丰收论坛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农垦改革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带动乡村振兴新成就,促进节日市场消费和农垦农产品贸易发展。

    农业农村部   32 阅读   2022-09-22 12:38
  • 平武:多维度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平武县2022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9元,增长7.5%。 近年来,平武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方向,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多维度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一幅绿色田野尽丰收的喜人画卷。 科技赋能生产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平武是典型的山区县,农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土地资源分散,多以山地为主,难以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如何变劣势为优势?出路在于科技赋能,走精品化、绿色化农业发展之路。 素有平武“鱼米之乡”称谓的高村乡,境内有平武难得的平坝农业耕作区,为发展农业奠定了基础。 高村乡46岁的伍正平切实尝到了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带来的甜头。因其特殊的家庭原因,伍正平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背上行囊外出务工。为了养活一家人,他承包了200余亩核桃树,原本靠天吃饭的他,在2017年遇上了当时平武县科技部门实施的科技扶贫专项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对核桃进行品种提升嫁接,并由专家进行一对一的免费技术指导。经过几年的发展,他的核桃树不仅产量大大提升,品质也远超之前。 “依靠科技支撑,嫁接核桃苗,我家的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一年能有这个收入,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谈及科技扶贫给自己带来变化,伍正平满脸的幸福。 伍正平依靠科技扶贫走上致富之路,只是平武科技赋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古城镇阳南村槐树坪的秸秆回收利用现场,同样彰显了农业科技带来的巨大效益。为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古城镇实施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分别在建新村、阳南村、火炬村三个村建立收贮站,动员农户与养殖场合作,采取青贮、黄贮等方式饲料化处理秸秆,将水稻、玉米秸秆作为羊肚菌等食用菌生长覆料,食用菌长成采摘后,秸秆就地腐化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形成“秸秆-食用菌-有机肥”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科技加持,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双效益,让平武传统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聚焦特色产业打响农业优势品牌 日前,市农科院为平武坝子乡群众免费发放平武红鸡种苗,带动更多老百姓参与红鸡养殖,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增收致富。 平武红鸡,本地俗称“大红公鸡”,是平武境内的优秀畜禽遗传资源,具有适应性强、肉质好的优良特性。开展平武红鸡的遗传资源鉴定有利于平武优质畜禽产品品牌打造,提升其附加值,促进平武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平武红鸡生产性能明显提高,资源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具备了申报国家遗传资源的基础和优势。”接下来,平武将与市农科院一起,继续开展平武红鸡的遗传挖掘和利用,提高品种的竞争优势,完成平武红鸡国家遗传资源申报,通过一系列技术帮扶和科技创新,完善育繁体系,提高养殖环节配套技术,以种业创新驱动平武红鸡产业发展。 作为传统的农业县,平武各类农业资源富集,不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各具特色,如何打响平武农业优势品牌,关键在聚焦特色。 对此,平武明确提出构建“7+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平武绿茶、中药材、食用菌、核桃、中蜂、大红公鸡、果梅7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观光休闲农业、冷链仓储物流、农村电商4大先导性产业。重点推进平武果梅、平武茶叶、平武厚朴三大主导产业。 同时,对标平武“7+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绿茶、果梅、雷竹、中蜂等优势资源,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创建以豆叩茶香村、锁江黄坪村为核心的市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培育以平通桅杆村为核心的省级果梅现代农业园区,推进高村车厘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发展集群化的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平武农业品牌。 发挥资源优势农旅融合向阳而生 今年初,平武印象梅林成功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连片的梅花壮观美艳,百年以上的梅树造型奇特,美不胜收。每到2月初至3月花开时节,印象梅林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让好风景变成了好“钱景”。印象梅林景区包括黄泥坝坪、老印象梅林、古梅园三大区域。 坐落在半山腰的倚梅春香园农家乐老板徐丽每年春夏季几乎没有闲过,到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靠花期挣钱,年收入30多万元,我们也算吃上了梅花‘旅游饭’”。 过去,平通人种植乌梅只售卖梅子,效益低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平通镇因地制宜,实施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加快农旅融合发展,满山遍野的梅子变成了旅游资产。平武果梅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就是当地实施农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为推动旅游园区建设,近年来,当地不仅完善基础设施,还依托果梅地标,按照“现代农业、农旅融合、城乡统筹”总体发展思路,高标准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合力,积极探寻乡村振兴路径。 近年来,平武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创新农旅融合乡村旅游新举措,实施“村庄美”“生活美”行动,让农村守得住“村魂”,留得住“乡愁”。百姓富起来才能走持久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平武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要义。 通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平武紧紧依托自然保护区、生态康养基地、生态公园、国有林场等生态风景资源,加快农旅融合发展步伐,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同时,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把乡村旅游同休闲养生、产业发展、特色文化、乡村振兴等统一起来,兼顾生态、生产、生活,统筹山水、物产、文化,融合三大产业,让乡村旅游成为产业支撑,让生态旅游成为文化品牌,让全域旅游成为致富途径,真正让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绵阳日报   29 阅读   2022-09-22 12:38
  • 农业农村部推介40个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

    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务实高效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介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介北京市平谷区等40个单位为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   《通知》指出,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措施落实,取得了积极进展。   《通知》强调,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指导,务实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一要健全机制推进,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典型案例的做法,建立健全一套较为成熟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形成典型引路、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二要聚集资源推进,围绕良种繁育、绿色技术、标准制定、品牌打造等,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倾斜支持。三要宣传引导推进,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推介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典型案例,依托农交会、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推介优质产品,讲好品牌故事,营造良好氛围。

    农业农村部   5 阅读   2022-09-22 12:37
  • 重庆念好“山字经”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98%面积为山地丘陵的重庆,搞农业绕不过念“山字经”。 曾经制约农业效益提升的山地,正在变成现代高效农业的靠山。 重庆立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成果如何? 据统计,2017年—2021年,重庆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276亿元增加到1922亿元,年均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638元增加到18100元,年均增长9.4%。 粮、菜、肉有“成绩单” 创造的财富更多,粮食安全更有保障,农民的腰包更鼓。守住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重庆要筑牢的“三条底线”。 巫山下庄在大力发展柑橘产业 近年来,重庆多措并举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固“米袋子”、丰富“菜篮子”、充实“肉盘子”。 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重庆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万吨、创近13年新高;蔬菜总产量2184万吨,比2017年增加321万吨;出栏生猪1806.8万头,时隔6年之后再次站上1800万头关口。同时,油料、家禽、草食牲畜、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十百千”工程落地见效 这份“成绩单”的取得,离不开持续推进的“十百千”工程。这是重庆推进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工作抓手。 涪陵青菜头 在“双十”方面,大力推进柑橘、榨菜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综合产值达到4700亿元;积极争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累计培育7个100亿级、8个50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在“双百”方面,持续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全市总量达到3991家,其中国家级51家、市级898家、区县级3093家,上市龙头企业达到38家(含OTC);持续培育打造百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38个、市级重点村94个。 在“双千”方面,累计认定125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持续推进1000个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对农民带动力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深入推进农业“接二连三”,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4.6%、17.5%,“巴味渝珍”品牌授权产品销售收入超67亿元。 农业科技支撑越来越强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在搭建平台上,重庆正持续加强14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组建6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形成14个协同创新团队开展农业科技攻关。 在强种业上,重庆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任务,共收集资源2758份,建成1个国家级制种大县、4个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1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 在技术推广上,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10个,院地、校地合作项目600余个;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83个,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100%。 在育人才上,目前已引进院士6名、专家11名;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2000名,高素质农民2.5万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52.7万人、农技人员5741人。 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衔接顺畅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产业是关键。 在市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框架下,重庆组建“五大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耕地保护建设的“5+3”工作专班,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部署。 据统计,重庆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到1557万余亩,覆盖90%以上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产业帮扶对脱贫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的贡献率超过50%。 同时,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市级组建17个产业指导组对3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定点帮扶;区县累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2871人包乡指导、6600余名乡镇农技人员包村服务、2.87万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到户帮扶。数据显示,2021年市农业农村委帮扶集团落实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消费帮扶800余万元。 为不断深化利益联结,重庆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全部纳入农村“三变”改革试点,18个脱贫区县 “三变”改革试点村达1307个,1918个脱贫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总收入1.67亿元,村均8.7万元。

    新浪   36 阅读   2022-09-22 12:36
  • 践行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农业普惠创新

    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地缘冲突、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结构性贫困等各类因素交织叠加,导致2021年全球有多达8.28亿人面临饥饿问题,45个国家的5000万人距离饥荒仅一步之遥。   事实上,全球粮食产量足以养活地球上每一个人。但时至今日,饥饿仍在发生,这是不应该的。为应对人道主义危机,全球对低收入国家的粮食援助快速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各国慷慨解囊固然必要,但我们更应着眼于帮助相关国家加强能力建设,最终摆脱对外部援助的依赖。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既有思路,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   去年9月21日,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各国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全球发展倡议涵盖减贫、粮食安全等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十分契合的诸多重点合作领域,并且尤其强调普惠包容与创新驱动。基于盖茨基金会过去20多年来在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的实践,我对此表示由衷的认同。   正如盖茨基金会刚刚发布的年度《目标守卫者报告》所详细阐述的,推动农业领域的普惠创新是各方逆转发展倒退、根除贫穷与饥饿的机遇所在。人类的聪明才智具有无限潜力,颠覆性创新发挥的作用难以估量。中国农业科学家数十年来在水稻新品种繁育方面取得的成功就是一个突出例子。相关创新帮助养活了全球约20%的人口,助力中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今天,全球农业领域需要更多普惠创新的突破,全球发展倡议将为此提供强大支持。今年6月,中国宣布将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把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在30亿美元基础上增资10亿美元。这些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减贫和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十分值得期待。我很振奋地看到,中国高度重视农业创新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作用。今年7月,中方在二十国集团外长会上呼吁各方支持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及各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减少高新科技交流限制。这一主张有助于提升全球粮食安全水平,减少极端贫困。   全球发展倡议已提出一年,我热切期待该倡议成为各方交流互鉴、凝聚共识的国际平台,支持并推动农业领域普惠创新,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目标注入新的动力。通过立足中国15年的实践,盖茨基金会见证了中国在推动农业普惠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们与中国和非洲的育种专家合作,进行水稻联合育种创新,研发适应当地条件的优质、高产且抗干旱、抗盐碱新品种。在尼日利亚和马里的示范种植项目中,新品种比当地主栽品种的产量提高了30%—50%。我们还结合中国水稻种子生产经验,在非洲进行本地化生产并完善良种推广系统,逐步帮助非洲国家建立水稻育种、生产、推广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我们还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结合中国植物保护经验,帮助部分非洲国家和地区初步建立起针对沙漠蝗虫和草地贪夜蛾等的早期虫害预警体系。我们还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起联合资助项目,支持开发创新解决方案,帮助低收入国家应对威胁农业生产的气候相关挑战,进而提高这些国家对抗饥饿和贫困的能力。   比尔·盖茨先生在《目标守卫者报告》中指出,只要世界改变应对粮食危机的方式,确保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其他低收入地区能够养活自己就将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面向未来,我们期待全球发展倡议为农业普惠创新提供重要支持力量。

    人民日报   12 阅读   2022-09-22 12:35
  • 智慧农业基层推广探索跨越“数字鸿沟”

    随着智慧农业的加速部署与深入实践,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正在走进田间地头,为传统农业生产插上智能化翅膀。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既需要权衡由于数字化发展阶段不同带来的智慧农业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广泛吸收服务业、制造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可行的发展路径,从而加速推动农业生产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农业生产迸发更多可能 在河南省淅川县邹庄村的千亩智慧农田内,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的种粮大户邹会议向记者展示了智慧灌溉系统。“现在浇地可方便,我的手机上下载有软件,想浇哪个灌区,打开手机软件一喊,水就出来了。”邹会议说。 智慧灌溉只是智慧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受访专家表示,智慧农业的本质是利用“数据+算法”加速农业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进而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这为农业产业的绿色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个性化供应提供了可行的发展途径。 ——化肥农药等传统技术要素投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带动效应日趋递减,粗放型投入的消极影响正在日益显现,迫使农业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荣美表示,短时间内系统性、全方位的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并不容易,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 ——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老龄化与兼业化趋势更加显著。“小规模经营+老龄化+大范围兼业”给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肖荣美认为,随着智慧农业的加速部署与深入实践,具有实时连接、数据分析、智能应用和反馈控制功能的智能化农业生产体系将逐渐成熟,并将越来越多的农业知识、种植技能转化为智能操作程序,为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提供解决方案。 ——数字技术带来的生产性变革能够在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帮助农业农村开辟“差异化”“服务化”转型新机遇,通过提供城市部门、传统工业难以提供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农业农村整体发展方面的突破。 多因素掣肘智慧农业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我国在智慧农业方面专利数量较多、增长速度较快,相关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马九杰认为,从专利布局来看,一是在管理管控平台方面专利数量较多,这部分专利存在同质化问题,一些平台类专利的方案缺乏创新性、设计有待完善、长期使用率较低,最终并没有转化为农业生产效率或效益的提升;二是在信息采集领域,中国专利的数量与质量较美国而言还有差距;三是农业决策中作物、养殖牲畜的生长模型和预测相关专利缺乏。当前,智慧农业技术在推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仍需加大相关技术短板研究以及实用数字技术研发、推广和数字技术的组合利用。 数据显示,“大国小农”仍是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新技术新模式应用能力相对较差,且缺乏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实力,制约了智慧农业推广运用。 受访农户和基层干部表示,一套山区柑橘的自动灌溉系统的每亩投入超过1万元,一个蔬菜大棚进行简单数字管理改造的成本达到数万元,投入成本高且带来的增效有限,以至于小农户的接受意愿不强。大田作物种植的数字化成本更高,且很难通过简单的产品溢价回收投入成本。目前,智慧农业多应用于一些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展了小规模应用探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李昭表示,小农户对传统生产方式存在依赖心理,导致“不想用”;数字化基础薄弱,技术、技能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不会用”;使用成本高、有一定技术门槛,导致“不敢用”。在地方财政投入、研发支撑投入方面,由于对智慧农业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各级政府部门对智慧农业的投入相对不足,智慧农业的“产学研”转化机制也有待完善。 持续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政府引导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和基层推广体系的支持。 马九杰表示,政府在智慧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是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公共平台建设和治理的重要驱动力量,同时在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生产和积累大量的行政管理数据,这些数据的整合和利用将对提升农业政策效果、设计和实施恰当的智慧农业政策起到催化作用。 中科物栖(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张磊表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和高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进入“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未来,需推动智慧农业系统性、专门性、特色性解决方案的有效供给,深化物联网等通用性技术在农业生产、交易、流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加快弥合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 张磊认为,实现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既需要注重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以“数据驱动”助力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农业组织、生产、流通、交易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保障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与基本国情农情的紧密结合,实现更为广泛、深入的基层推广。此外,还应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的数字技能培育体系,打造多方主体参与、共享共建的数字生态,保障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的“人”不掉队。

    千龙网   10 阅读   2022-09-22 12:34
  •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质量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园

    9月21日,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经验交流暨“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视频推进会在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工作机制,狠抓措施落实,高质量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水平落实好《“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系统思维,大力度推进、高质量建设。要突出产业立园,选准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全产业链推进、多模式发展新格局。突出科技兴园,努力把产业园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高地。突出绿色强园,加大绿色投入品应用和绿色生产方式推广力度,建设有生命力的绿色低碳园区。突出品牌富园,以特色创品牌、以标准育品牌、以营销强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突出机制活园,健全完善紧密的联农带农惠农机制,推动产业园区和乡村同步发展。   会议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主动担当作为,完善工作机制,有力有序推进。要强化组织协调,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融入区域发展总体安排之中,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园区建设管理,确保取得长期效果。强化要素保障,创新人才、用地、资金等入园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向产业园区集聚。强化指导服务,健全招商服务平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业。强化宣传引导,总结优秀典型范例,推动各地互学互鉴,共同提高。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主持会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还对落实《“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作出部署安排。山西、广东、广西等省(区)农业农村部门和江苏东台、重庆奉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以及有关龙头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

    上海证券报   13 阅读   2022-09-22 12:33
  • 我国秋粮已收获2.46亿亩,主产区丰收在望

    截至目前,秋粮收获2.46亿亩,进度近两成。主产区丰收在望。 伴随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河南省滑县高平镇石营村的一排排挺立着的玉米植株连秆带穗被卷入机械中,摘棒、剥壳一气呵成,一穗穗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棒倾泻而出,很快就装满了运粮车。 由于今年雨水均匀丰沛,加上田间管理指导到位,种粮户石发己家的100多亩玉米颗粒饱满、长势喜人。“现在玉米已收获超50多亩,从现在的产量来看,比往年的收成都好,今年又是个大丰收年。” 据当地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127.8万亩玉米陆续进入大面积收获期,玉米收割机已准备充足,收割工作已全面启动。 秋粮主要包括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和大豆等,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已收获2.46亿亩,完成18.1%,进度同比快0.9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西南地区收获过半,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已收获两成半,西北地区已收获一成半,黄淮海和东北地区零星收获。随着秋粮主产区的收获季到来,秋粮收购工作也陆续展开。 “今年,国家继续对主产区中晚稻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斤1.29元、1.31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介绍,预计今年秋粮旺季收购量1.85亿吨左右,与常年水平大体相当。 目前,秋粮收购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下一步,将密切跟踪秋粮上市情况,认真组织开展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秦玉云说。

    人民网   27 阅读   2022-09-22 12:32
  • 特色农业助发展,乡村振兴有活力

    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承建的丰南南孙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程EPC一标段项目助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承建的丰南南孙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程EPC一标段项目位于唐山市丰南区南孙庄乡,项目包括500座新型的温室大棚,通过对观光线路上河道木桩驳岸护坡、葡萄广场、连栋温室、百果园、游客中心、展览中心、包装加工车间仓储物流车间及沿线景观绿化的建设,形成一个融观光、可参与、具有乡土气息和农业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区。 园区具有农业设施智慧现代化、种植结构多元化、农旅融合功能多元化、经营模式创新化等特点,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旨在通过打造特色园区带动乡村振兴,最终构建一个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听说我们这里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我们别提多高兴了,园区有利于农业智慧发展,不但产量有保障,销路也不成问题,规模大了,竞争力更强了,还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到那时我们村人气更旺,发展前景更好了!”当地村民赵大哥满心欢喜地说。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承建的丰南南孙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程EPC一标段项目致力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升农产品“含金量”,助力让老百姓提稳“菜篮子”的同时,体验特色农业带来的乐趣。“我们这个项目不但有利于乡村振兴,还能推动当地老乡增收致富,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秉承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项目推进中,攻坚克难,加速推进项目落地,力争尽早完成施工任务,尽早服务当地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上台阶。”项目技术负责人说。 国家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承建的丰南南孙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程EPC一标段项目借助于特色农业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在唐山丰南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中国网   32 阅读   2022-09-21 12:53
  • 如何做好“三秋”机械化生产?农业农村部要求从五方面发力

    为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高质量高效率组织做好今年秋收、秋种、秋整地机械化生产工作。   预计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水稻、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超过94%、80%、82%,小麦机播率超过93%,油菜种植及马铃薯、花生、棉花、甘蔗等主要农作物收获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知要求,针对“三秋”期间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气象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和防灾减灾预案,全力以赴组织好“三秋”机械化生产。   一要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组织开展机具检修维护,加强跨区机具调度,做实做细农机作业服务供需对接,关注缺少机具、缺少劳动力和返乡困难农户的作业需求,帮助提前对接落实谁来作业、何时作业。   二要分类施策做好抗灾救灾作业装备保障,推进组建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加强区域性应急作业互助合作,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灾种和受灾程度,明确所需机具从哪儿调、谁作业和怎么改、谁来改,针对农田积水过湿收获、倒伏作物收获和过湿地块整地播种,增加履带式农机投入和半履带、宽轮胎、割台防倒伏装置、抗湿应变播种防堵部件供给,最大限度减少因灾损失。   三要加强协作做好农机保通保畅服务,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三秋”机械化生产,坚决打通影响农机手作业服务、农机跨区转运、农机下田作业、农机及配件调运等的堵点卡点,组织农机作业队和志愿者为管控地区农民群众服务,落实免费通行和农机加油专享优惠政策。   四要强化减损力争秋粮颗粒归仓,以平均损失率控制在现行机收作业质量行业标准以内为目标,持续巩固已有机收减损工作成果,组织开展秋粮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和机收损失田间监测,加强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增加烘干作业服务供给,进一步挖掘减损潜力,力争秋粮颗粒归仓。   五要精细指导确保关键机械化生产任务落地,“一县一策”推动农机化装备技术措施到位、工作任务落地,调配机具确保抢收或晚收秋粮及时高效机收,保障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窄幅宽收获机需求,组织农机科技小分队下沉指导油菜机械化种植和移栽,切实推进耕地深松。

    云南网   38 阅读   2022-09-21 12:52
  • 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近两成,大面积收获将陆续展开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近两成,各地抢抓晴好天气开展机收作业,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在河南省安阳滑县高平镇石营村的玉米田内,收割机、运粮车来回穿梭,伴随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挺立着的玉米植株连秆带穗被卷入机械中,摘棒、剥壳一气呵成,一穗穗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棒倾泻而出,很快就装满了运粮车。 “像我手里的这一台车,每天作业面积就是100亩地,作业效率很快,减损率达到99.9%。”农机手石朋伟笑着说。 种粮大户石发己今年种植了100多亩玉米,他告诉记者,由于今年雨水均匀丰沛,加上田间管理指导到位,玉米颗粒饱满、长势喜人。 “现在玉米已经收了50多亩了,从现在的产量来看,比往年的收成都好,今年又是个大丰收年。”石发己说。 据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慧涛介绍,目前当地127.8万亩玉米陆续进入大面积收获期,玉米收割机已准备充足,收割工作已全面启动。 秋分将至,全国秋粮大面积收获也将展开。“将通过分类施策,持续抓好秋粮后期田管。”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农情信息处处长朱娟介绍,在东北地区重点防早霜和北上台风;在黄淮海和西北地区抓好“一喷多促”、玉米适当晚收;在南方地区落实水稻增施粒肥、扩种晚秋作物,努力实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非灾区多增产。

    光明网   39 阅读   2022-09-21 12:52
  • 河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   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不断跃上新台阶。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12.4亿元,2021年达7018.7亿元,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增速为4.2%。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2021年产值分别是2012年的1.3、3.2、1.3、1.8和2.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3.1%、4.1%、3.8%、2.7%和7.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021.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286.1亿元,增长1.4倍。   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有力保障了口粮安全。2021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3825.1万吨,居全国第7位,比2012年增长11.1%,年均增长1.2%。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大规模推广应用,全省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单产由2012年的每公顷5253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每公顷5950公斤,增长13.3%。   经济作物快速增长,极大丰富了物质生活。棉花单产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单产由2012年的每公顷97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每公顷1142公斤,增长16.9%。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省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21年,蔬菜产量5284.2万吨,比2012年增长12.6%,年均增长1.3%。   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极大满足消费需求。2021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2239.5亿元,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3.8%。猪牛羊肉生产结构优化,2012年猪肉、牛肉、羊肉占猪牛羊肉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76.5%、15.5%和8.0%,2021年占比分别为74.8%、15.7%和9.5%。禽蛋奶产量显著增长,2012年禽蛋产量346.3万吨,2021年达386.8万吨,比2012年增长11.7%,年均增长1.2%。2012年牛奶产量391.2万吨,2021年达498.4万吨,比2012年增长27.4%,年均增长2.7%。   林业实现长足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2年林业产值83.4亿元,2013年突破百亿,达104.3亿元,2021年林业产值达263.7亿元,是2012年的3.2倍。2016年以来,全省每年完成造林绿化保持在500万亩以上。2021年,全省完成营造林面积630万亩,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渔业繁荣发展,水产品供应充裕。2021年,水产品总产量(含远洋捕捞)108.1万吨,比2012年增长8.3%,年均增长0.9%。   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技术显著提高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水、电、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河北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2012年耕地灌溉面积4165.0千公顷,2021年达4489.2千公顷,比2012年增长7.8%。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加,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高。2012年,全省有21.4万台大中型拖拉机,2021年达到32.0万台,增长49.5%。机耕面积5276.3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比重65.2%,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6892.1千公顷和5971.6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分别为85.1%和73.7%,比2012年分别提高10.1和25.8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4.25%。   科技驱动作用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全省农药从2014年开始连续6年实现零增长,化肥使用量从2015年开始连续5年实现零增长,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2012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为1159.1千公顷,2021年减少到752.3千公顷,比2012年减少35.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凸显,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10.92万家,比2012年增加7.65万家,家庭农场5.9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大量涌现,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大量返乡下乡人员在农村创业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79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9.4%;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91元,比2012年增长93.7%,年均增长7.6%。城乡收入比逐年缩小,由2012年的2.54缩小到2021年的2.19,下降0.35。   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391元,是2012年的2.9倍。反映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6%,比2012年下降3.3个百分点。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2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4.2平方米,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河北日报   32 阅读   2022-09-21 12:50
  • 助力121个脱贫村实现全方位振兴

    天津市会同结对地区实施“百村振兴计划”,选定121个符合当地群众愿望的脱贫村,助力实现产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振兴,推动打造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结对帮扶区县联合选定有资质、有成功经验的规划设计团队,邀请村党支部书记参与,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创造性,科学把握乡村风俗特色,明确规划期限、规划目标、重点项目、主要措施及国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布局等内容,因村制宜、精准施策,绘就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市合作交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天津市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信息系统设立协作示范村工作模块,将示范村基本情况、规划方案、项目进展等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督导调度各区、各部门和社会力量把协作资金、企业资源和捐赠款物等向协作示范村集聚;同时配套建设天津资源库,天津市有意愿参与协作示范村建设的爱心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和个人等优势资源统一入库,为协作示范村建设提供“天津菜单”。   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天津市发挥结对帮扶区县财政援助资金使用管理主责作用,每年安排不低于10%、不高于30%的到县资金用于示范村建设,并且创新开展“N家企业+1个社会组织”“组团式”帮扶示范村建设。天津市慈善协会还牵头推进“津陇慈善情·助力乡村振兴”系列项目,动员全市企业、爱心人士捐赠帮扶资金,为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天津日报   34 阅读   2022-09-21 12:50
  • 北京优质农产品进超市庆“金秋丰收节”

    9月19日-9月21日,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承办的北京优质农产品金秋丰收节活动在京东七鲜门店举办。此次活动,分别在京东七鲜姚家园店、丰台春风里店、万年花城店、大族广场店等4家门店,以线下展销的方式,依托渠道资源优势,展销北京优质农产品。活动共有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北京优农”为主的6家北京优质农产品企业参加,包括密水农家、京纯、朝来农艺等。   本次活动共展销20余个农产品。市民不但可以买到应季时蔬、优质蜂蜜等北京优质农产品,还可以选购到北京特色农产品,比如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农科玉368,品尝兼具甜玉米“甜、脆、鲜”和糯玉米“糯、绵、香”优点的甜糯玉米。   活动以提升北京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带动农民增收为宗旨。除生产企业外,还邀请了平谷区镇罗营镇北四道岭村等经济薄弱村。本次,北京平谷北四道岭村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将带着优势特色产品玉露香梨、柴鸡蛋和纸皮核桃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多角度、全面展示了北京优质农产品的丰硕成果。近年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一直坚持扶持农业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北京科技优势,引导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推动农业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经济优势,探索一条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中国农网   33 阅读   2022-09-21 12:49
  • 镇沅县把茶产业打造成“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茶产业是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最有优势、最有潜力、最具特色、最惠及民生的主导产业,是实施“绿色生态立县、特色产业强县”战略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镇沅县采取有力措施,把茶产业打造成“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至2021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4.05万亩(其中古树茶3.08万亩),茶叶总产量5630吨,总产值12.48亿元;有市级龙头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茶企4家、500万元以上的13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63家;有茶农2.18万户7.69万人,占全县常住居民的43.5%,茶产业实现人均年收入7189元。   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目标。出台了《镇沅县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镇沅县打造50亿茶产业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明确茶产业发展方向。   推进茶园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10年来,全县累计投入2.78亿元,新植茶园2.44万亩,完成低产低效茶园改造3万亩,创建“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6个,实施有机认证及有机转换茶园面积达6.34万亩。   推进标准化加工生产,提升加工水平。完成茶叶初制所升级改造39家,建成清洁化标准化加工示范企业1家。制定发布《镇沅千家寨普洱茶》协会企业标准,有力促进镇沅县茶产业标准化发展。   推进品牌打造工程,提升产业效益。围绕“千家寨世界野生茶树王”的独特优势,整合全县优质茶资源,申请注册“镇沅千家寨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效提升镇沅县“地标”茶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推进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指导全县茶企业申请入驻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目前,已有25家企业39款产品成功上链国家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建立完善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   推进市场营销新模式,促进融合发展。坚持产城、产研融合发展思路,建成“千家寨”茶庄园、推进“野生茶种质资源库”建设,开辟老乌山、老海塘、砍盆箐等古茶山旅游精品路线,实现以旅兴茶、以茶促旅。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大型茶博会、举办八大茶区茶叶开采节、开设“专营店”等,搭建线上线下多元营销渠道,促进茶叶销售。

    云南网   30 阅读   2022-09-21 12:48
  • 益阳:旱涝保收靠良田,稻虾模式促增收

    中秋过后的洞庭湖腹地,一架正在喷洒农药的无人机从青绿的稻田上空一掠而过,惊起了几只水鸟。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中鱼口镇艳洲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正在进行无人机航化作业。   7月中旬插秧的晚稻正值抽穗期,壮实的禾苗铺出了一片“绿海”。看上去,前期的高温干旱对项目区水稻生产并未产生明显影响。“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农田建设,有效提升耕地产能,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全市秋粮面积稳中有增,产能持续巩固。”益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孟球表示,益阳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再加上农田水利基础扎实,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粮食丰收在望。   据了解,艳洲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涉及艳洲村等4个村,建设面积1.2万亩,总投资4200万元,亩投资标准3500元。“主要建设内容是田块整治,新建2个泵站,衬砌渠道19.48公里,排渠清淤疏汛4.3公里,修整田间道路15.95公里。”艳洲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负责人段政斌告诉记者,通过田块整治,将旱地、洼地改造成了良田,将原来不规则的小田块改成了每块面积约15亩的标准田块,再加上田间道路建设和改造升级以及旱能灌、涝能排的渠系网络,确保了艳洲村整体流转的3000亩土地,可以顺利推广高效高质双季稻种植示范,早稻平均亩产500公斤,晚稻550公斤。   要丰收,更要增收。南县依托优势资源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稻虾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了集科研示范、苗种繁育、生态种养、加工出口、健康餐饮、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完整稻虾产业链,全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62万亩,年产稻虾米原粮33万吨、小龙虾12万吨,综合产值达155亿元,稻虾产业已成为南县稳粮增收、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在南县三仙湖镇三仙湖村的金之香稻虾生态种养核心示范园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预计10月20日左右就可以收获了。金之香稻虾生态种养核心示范园负责人薛向阳说:“基地通过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增施有机肥等实现稻虾生态循环发展,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40%以上,年均亩产优质稻550公斤和小龙虾150公斤,亩均产值达7000元,效益超过3000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益阳市秋粮播种面积377.76万亩,同比增长7.16万亩,目前已收获面积89.3万亩,占总面积的23.6%。益阳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曹志平表示,随着秋粮陆续成熟,预计在11月上旬可基本完成收获,全面完成省定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

    农民日报   60 阅读   2022-09-21 12:48
  • 农特产搭上电商顺风车,助力丽江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

    “大家看看我手里的芒果,它叫象牙芒,个头大、水分足、口感好……”近日,在华坪县委宣传部和丽江新媒体协会共同策划的华坪芒果文化节直播带货活动上,网名为“乡野丽江娇子”的主持人正在直播间里向粉丝们介绍丽江芒果。   乡野丽江娇子真名叫王娇,2018年从昆明回到家乡华坪后,通过“短视频+直播”把华坪本地的农特产品卖到了全国。“直播带货不仅可以让大家买到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还能帮助果农将更多的产品销售出去。”王娇说。在华坪芒果文化节一个月的直播带货活动里,30余位“网红”发布视频作品600余条、直播500余场,卖出芒果15万单,销售额达500多万元。此外,本土的优质蜂蜜、梨等农产品也搭上了直播“顺风车”,驶入零售“高速路”。   近年来,丽江市依托丽江新媒体协会搭建的“新媒体+”电商基础服务平台,积极对接丽江市农特产品种植户和企业,通过短视频做好农特产品的品牌推荐和宣传,助力丽江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积极组织协会会员和相关企业,结合“金沙江畔丽果飘香——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宣传”活动,前往种植基地开展直播,让各地粉丝了解丽江特色产品。   2020年,丽江新媒体协会在丽江市委网信办的组织下,到永胜县开展助农销售沃柑直播带货活动,销售沃柑21吨,金额38万余元;到宁蒗彝族自治县进行滞销土豆直播带货活动,销售土豆113.91吨;开展丽江特产直播带货活动,销售华坪芒果681吨,金额838万元,销售永胜软籽石榴66.16吨,金额95.7万元;销售丽江雪桃0.8吨,金额4.9万元;销售宁蒗苹果4.8吨,金额8万余元。   通过着力培育壮大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木本油料等特色优势产业,丽江市古城花卉、玉龙道地中药材、永胜食用菌、华坪芒果、宁蒗马铃薯种薯的“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古城高山花卉畅销北上广,覆盖全国大中城市;永胜野生食用菌成为欧美国家热销产品,出口创汇长年占据丽江市出口创汇总额的50%;华坪芒果种植面积达42万亩,县域种植面积居云南第一、全国第三;宁蒗马铃薯种薯带动900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成为富民产业。

    云南日报   34 阅读   2022-09-21 12:47
  • 湖南省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研究院揭牌成立

    近日,湖南省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研究院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正式揭牌成立,首批100名青年智库专家成员从省直相关单位、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方党政机关和相关企业中选拔产生。   研究院由团省委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合共建,针对制约全省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和短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与选择等方面,以人才培育为核心、政策宣讲为重点、项目合作为抓手、理论研究为根本,培育一批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形成一批乡村振兴科普作品,推进一批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完成一批乡村振兴研究课题,建成在中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振兴高端智库。农林高校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湖南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据悉,为深入贯彻省委、团中央工作部署,团省委以“百万青年建功乡村振兴实践育人行动”为核心,全面落实团中央“两助两帮”重点项目和团省委“双百双万”工程。今年以来,“百企联百村”累计投入共建资金1925.7万元,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2亿余元,组织3.16万名大学生成立1248支专项实践团队开展互动宣讲、社会观察、产业研究;希望工程筹款2235万元,资助困境大中小学生1.6万人次,落实奖教助学金1136.29万元。

    华声在线   45 阅读   2022-09-21 12:46
  • 黄陵县“两带一提”机制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9月的黄陵,秋景如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黄陵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强村带弱村 走出振兴路   黄陵县各镇(街道)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进行结对帮带,通过“会议联开”实现大事共议、难事共解,通过“活动联搞”达到提神鼓劲、成风化俗的效果,通过“经济联合”推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在隆坊镇鲁村参观学习的第一天晚上,寺河村党支部书记刘军刚就因为“眼红”失眠了。   “各方面资源都相似的两个村,人家鲁村的湖羊养殖业为啥发展得这么好,我们村咋就不行?”夜深人静,刘军刚躺在床上想起在鲁村看到的场景,辗转难眠。   第二天一早,刘军刚迫不及待地召集村“两委”班子和有养殖经验的村民前往鲁村学习,想把湖羊养殖产业发展的“真经”取回来。   早在2019年,鲁村就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湖羊养殖产业,如今羊场占地面积10.8亩,湖羊数量已有650余只。   “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发展湖羊养殖产业,走上了一条致富路。根据‘两带一提’机制要求,我们村帮助寺河村发展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两村能实现合作共赢,所以村民们干劲十足。”鲁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全说。   9月19日,记者了解到,在鲁村的帮助下,寺河村的羊场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羊场预计10月建成,前期我们打算先投放200只湖羊,安排专业养殖人员现场指导,确保产业平稳发展。”李德全对寺河村的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两带一提”机制出台以来,黄陵县各镇(街道)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进行结对帮带,通过“会议联开”实现大事共议、难事共解,通过“活动联搞”达到提神鼓劲、成风化俗的效果,通过“经济联合”推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目前各村已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乡村治理、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帮扶,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大户带小户 携手共致富   在各村党支部的动员和引导下,各村产业大户的帮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送技术、讲经验、帮就业等多种帮带形式火热开展的良好氛围。   “可算是保住了,多亏了佰锁这阵子忙前忙后地指导,教会了我养鸡的技术。”双龙镇南峪口村82岁的村民吴金榜,看着渐渐长大的鸡仔,眼里满是希望。   今年4月,为助力产业发展,双龙镇给各村有发展养鸡产业意向的农户免费发放鸡仔。不服老的吴金榜满怀信心地领养了100只鸡仔。但由于缺乏养殖经验,1个月鸡仔就死了30余只,这把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王佰锁是南峪口村河南村民小组组长,也是村里的产业大户,“两带一提”机制启动后,他积极响应,主动与吴金榜结对帮扶,多次到老吴家中指导养鸡技巧。   “给鸡仔拌食的水要用温水,再加少量的食用醋,有杀菌、调节肠道的作用,还要把喂食区和活动区分开……”说到关键地方,王佰锁便上手帮老吴打理。   这仅仅是黄陵县“大户带小户”的一个缩影。店头镇建庄村村民小组组长朱忠孝是苍术种植大户,曾在3年时间里帮助脱贫户朱喜莲增收30余万元。如今依托“两带一提”机制,他又与脱贫户张忠亮进行结对,帮助其种植苍术14亩。   在各村党支部的动员和引导下,各村产业大户的帮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时间,全县形成了送技术、讲经验、帮就业等多种帮带形式火热开展的良好氛围。   桥山街道刘家川村村民丁玉龙利用农家乐产业优势,带动小户学习烹饪技术,帮助他们种植和采购各类农产品;店头镇河腰村产业大户雷震利用大棚种植技术、销售门路广等优势,带动本村11户村民发展大棚产业……越来越多的村子走上了“能人带、产业兴、群众富”的发展路子。   乡村建设好 旧貌换新颜   黄陵县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办法,已结成帮带村22对、帮带户185对,帮助弱村转移富余劳动力565人,培育党员创业骨干225名。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9月13日,记者走进田庄镇安沟村,村中巷道干净整洁,一处处农家小院造型别致,房前屋后绿植点缀,宽敞的环村路沿着村子延伸,两旁的景观树郁郁葱葱。   日前,一场由安沟村和田河村联合举办的文艺演出在安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上演,歌曲、戏曲、广场舞等节目精彩纷呈,台下村民喝彩不断。   “结对之初我们两村便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乡村治理、基础改善5方面制定了详细方案。组建文化服务队后,我们村利用场地设施优势,为两村群众举办文艺演出,达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的。”安沟村党支部书记刘锋刚笑着说。   “前阵子我们两村还联合开展了两次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大家都很积极,现在村民之间熟络得很。下一步,我们还将联合开展‘最美家庭’、普法教育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村民对标先进,向典型看齐。”田河村党支部书记田军刚计划着。   环境美了,风气好了,生活更舒心了……如今的黄陵,文明乡风深入民心,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良好的乡风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结合‘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机制,从提升产业发展效益、人居环境质量、乡村文明程度、基层治理效能、群众收入水平5方面提升乡村振兴质量,对帮带成效明显的,每村给予5万元至10万元奖励,每户给予1万元至3万元奖励。”黄陵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贺建军说。   截至目前,黄陵县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办法,已结成帮带村22对、帮带户185对,帮助弱村转移富余劳动力565人,培育党员创业骨干225名,联合开展精神文明创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活动32场次,实施道路硬化、排水渠改造、果园防雹网安装等9个项目。   如今,在“两带一提”机制的助力下,黄陵县农村改革发展的活力不断释放,产业发展持续壮大、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基层治理日益深化、民俗乡风更加文明,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更加有力。

    陕西日报   32 阅读   2022-09-21 12:45
  • 科技助力定边马铃薯每亩多收一吨半

    秋收时节,定边县白泥井镇红旗村马铃薯种植大户屈永文承包的基地里,机器在田间轰鸣,一颗颗圆滚滚、黄灿灿的“金蛋蛋”从土里被翻出,工人麻利地分拣、装袋、装车,好不忙活。   看着眼前一派丰收景象,屈永文高兴地算起了账:“今年马铃薯丰收,一方面是机械化作业后种植亩数从过去的不到200亩增加到今年的400亩,另一方面是马铃薯的质量产量都高了,亩产至少4吨半,比以前每亩能多收一吨半。今年能挣几十万元吧。”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在陕西省优质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县和全国马铃薯种植六大县之一的定边,马铃薯种植户致富的“科技密码”,正是种薯。   在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定边县科发马铃薯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培育的17万亩马铃薯带着绿油油的秧,铆足劲生长。这些马铃薯并非食用作物,而是用来繁育下一代马铃薯的种薯。   该公司技术员苗仲学说:“过去,当地农民把上一年收获的马铃薯留下一部分作为种薯,马铃薯自身携带的病毒通过种薯传到下一代,使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都越来越低。”   马铃薯好不好,关键在种子;种子怎么样,关键在脱毒。定边县科发马铃薯良种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的正是种薯脱毒试管苗的选育。苗仲学说:“我们选取适合定边种植的抗病抗逆性强的马铃薯优良单株,经过茎尖剥离、组织培养、质量检测等一系列程序,形成脱毒试管苗,也就是原原种。”   从原原种到原种,还需要控制脱毒试管苗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水分等,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培土、施肥,适时收获。杀秧收获后挑出病薯烂薯,优选后的马铃薯经过分级包装分级储藏,高产、抗病变的良种才算正式诞生。   目前,定边县已有占地320亩的马铃薯组培中心,年生产脱毒试管苗1200万株、原种薯1万多吨,有6个适合定边县种植的品种。   “土蛋”变“金蛋”,仅靠良种扩繁还远远不够。在定边县白泥井镇玉薪现代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水肥一体化控制室里,技术员高飞正在设置程序给秋薯添水施肥。   高飞一边操作一边说:“这个系统的应用不但大大节约了人工,还能有效节水节肥。”   高飞说的系统指的是沉沙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不同于普通的滴灌,沉沙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中的泥沙,会通过过滤器被过滤掉,水肥经过施肥桶、搅拌器后,被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该系统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量、需肥量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设定,定时定量灌溉,还可用手机进行远程控制。“我们合作社已经按照马铃薯的生长周期配比好了水肥,实现了操控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管理智能化、计量精准化。”高飞一脸骄傲地说。   截至目前,定边县已有1.2万亩马铃薯用上了沉沙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这个面积还在持续增加。一场看不见的科技“降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这个陕北小县,也为该县智慧农业开启了新篇章。   今年,定边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4万亩,总产量预计可达62万吨,总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马铃薯成了当地农民的“小康薯”。

    陕西日报   56 阅读   2022-09-21 12:45
  • 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23日开幕, 线上举办分会场

    日前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9月23日上午,天津市将举行2022年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届时,天津广播电视台将进行现场直播。   据了解,今年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线上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市农业农村委将举办线上分会场,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优质农产品展销、农旅文创产品展销、非遗节目表演、农民趣味运动会、新型农业项目观摩等。

    天津日报   31 阅读   2022-09-21 12:44
  • 2022通州区农民艺术节、丰收节开幕在即

     2022通州农民艺术节、丰收节系列活动将于9月23日盛大开幕。本届农民双节将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关注农业高新技术,集中展示农业科技成果,同时聚焦通州区有代表性的民俗非遗传承项目、三农主题艺术品展示,充分彰显三农魅力。   在中农富通艺术展厅,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绘画书法联展。本次农民双节共展出100余幅名优字画,几十幅聚焦三农的摄影作品,通过绘画书法摄影展,展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景象,使农民在丰收的喜悦中,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甄卞:“今天我们非遗展品有30家,非遗大师的一些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也会来园区进行参展。”   同步开展的还有乡村大舞台、网络直播助力“双节”同庆、金秋消费季系列活动以及乡村振兴科技成果展,以线上+线下的形式,打造城市副中心的农民双节文化品牌,立体展现欢庆的氛围、农民的风采、乡村振兴的前景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的喜悦,把更多受众群体带入到丰收节的热烈氛围之中。

    北京日报   37 阅读   2022-09-21 12:43
  • 秀山家庭农场为村民铺就致富茶路

     随蜿蜒盘旋的山路走进秀山县钟灵镇凯堡村,满目青翠葱茏,空气湿润清新。村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致,还有火热的乡村生活。采摘茶叶和金银花、收购茶叶、加工茶叶……繁忙的生活里飘荡着村民的欢声笑语。   “我们钟灵镇凯堡村人在忙的这些事儿,都离不开他的努力。”村民们口中念叨的这个人,便是家庭农场的创办者——孙老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作为一名扎根农村几十年、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孙老社在产业振兴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立家庭农场,把万亩荒山变成茶山花海,为村民铺就一条致富茶路;他还努力推动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确保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让山区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创办家庭农场 弃管茶园变“绿色银行”   钟灵镇凯堡村家庭农场,是一家种植、加工茶叶于一体的综合农业基地。农场创建于2015年,占地面积400余亩,建筑面积380多平方米。   走进家庭农场的茶叶基地,便可闻到弥漫山野的茶香,放眼望去,一垄垄剪裁规整的茶树绿意盎然,数十名采茶工分散穿梭在茶树间,管护这片茶山。家庭农场负责人孙老社介绍,从茶叶的采摘到管护,给周边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孙老社很早就进入了社会。艰苦的生活环境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和与贫困抗争的勇气。“只要能挣到钱,我什么都做过,做过木工、开办过农家乐,学习过炒茶……”   尽管做过很多事情,但是并未给孙老社一家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一次偶然的机会,孙老社了解到秀山正在大力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并给予家庭农场创业者们很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2015年孙老社决定成立家庭农场。   带着这份“冲劲”,孙老社在凯堡村平岑组和后坝组承包了30余亩弃管茶园,投入到了创办家庭农场的创业道路之中,但创业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方面缺乏经验,另一方面修水池、修路、维护茶园等都需要钱,资金成了我创办家庭农场上的最大阻力。办家庭农场的前期处处碰壁,还好政府这边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给予了我10万元的产业补贴,经过自己的一些学习和摸爬滚打,终于在2016年看见了成效。”孙老社如是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孙老社持之以恒的努力下,30余亩弃管茶园连片成行的茶叶青翠碧绿,茶香弥漫山野,每亩茶园年产值达3000余元。目前,孙老社将之前承包的30余亩弃管茶园全部无偿归还给了当地的村民自己来经营,自己则主要负责茶叶的收购、加工和销售。这一举措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将弃管茶园变成“绿色银行”,发挥了生态效益。   推动产业多元化 荒废土地变致富源泉   钟灵镇凯堡村所在各村民小组,因临近钟灵水库,常年水分充足,有适宜种茶的先天优势。 然而,好的水土环境却没有长出好的产业。   2017年,孙老社回到自己出生地钟灵镇凯堡村上十里组,看着成片荒废的土地,他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要想发展,就要用好钟灵镇凯堡村的自然资源,除了在家门口发展好茶产业,还要做好茶加工。”   说干就干,在无资金、无人才、无模式的情况下,孙老社把家庭农场开办到了十里组,专门从事茶叶种植、采摘、加工。   “村民用土地入股,除了在农场务工外,还可以获得土地收益分红。”孙老社介绍,农场快速转变山区农民传统经营模式,共流转荒山400余亩,发展了200余亩山银花,230余亩茶叶。   通过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品牌化运作,成功闯出一条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新型发展之路。   69岁的孙国清因年纪大了,无法外出务工。孙老社得知后主动找上门,让孙国清在家庭农场务工。茶叶采摘时孙国清在茶园里采茶,茶闲时就帮助管理农场茶园,年增收6000余元。   “家庭农场落户我们村,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好处。就带动我们创收方面,让我们生活越变越好了,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孙国清一边采茶一边高兴地说道。   像孙国清这样在家庭农场务工的群众还有很多。家庭农场也带动70余户30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了增收。   对于孙老社来讲,合作社就是要通过组织力量来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题,带领全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下一步,我们农场准备在秀山城里开门店,专门售卖我们家庭农场生产的茶叶,要让村民的茶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劲头。”孙老社表示。

    华龙网   24 阅读   2022-09-21 12:42
  • 重庆首家“肉牛专营支行”运行20天已发放贷款331万元

    9月2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丰都县农业农村委获悉,近日该县挂牌成立的全市首家“肉牛专营支行”,运行20天来已发放20笔贷款331万元,通过精准金融服务助力该县肉牛产业发展。   “我家在树人镇石岭岗村,喂养肉牛20头,一直想扩大养殖规模,就是在筹资金上愁白了头。而这笔贷款真是及时雨,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当日,树人镇村民陶章军告诉记者,前几天他从农商行丰都支行树人分理处成功获得贷款,缓解了发展肉牛养殖资金紧张的局面。这也是“肉牛专营支行”落地丰都后的首笔贷款。   据悉,肉牛产业是丰都最具特色的乡村产业之一。近年来,当地通过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基本形成了集牧草种植、母牛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科技研发等于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肉牛产业成为丰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今年,为合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丰都支行牵头成立了“1家链长银行+4家协办银行”的金融服务机制,通过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试点,有效解决肉牛产业的养殖、加工、屠宰、销售等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其中链长银行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丰都支行。   8月31日,全市首家“肉牛专营支行”——农商行丰都支行正式揭牌。“这是全市成立的首家‘牛产业’专营银行,是主要服务于肉牛养殖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特色支行,也是一家经营性综合支行。”人行丰都支行负责人介绍,他们将以肉牛产业为特色、专营支行为保障、信贷供给为纽带,将金融资源与肉牛产业无缝对接,有效打通上游龙头企业恒都集团与中下游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养殖户的肉牛产业链条,不断拓展“见贷即担”“见担即贷”的信贷模式,打通全产业链融资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助推肉牛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前,“肉牛专营支行”提供的精准金融服务已覆盖丰都全境,先后发放各类贷款20笔,共331万元。

    重庆日报   40 阅读   2022-09-21 12:42
  • 庆丰收、迎盛会!“丰收节”山西忻州主场筹备有序推进

     “丰”“丰”“丰”三个金色大字分外抢眼,位于城区紫檀街上的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主席台雏形已搭建完成。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主场(忻州)活动将于9月21日在“中国杂粮之都”忻州隆重开幕。9月18日上午,本报特别报道小组记者了解到,主场活动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部分项目已经就绪。   在忻州杂粮出口平台公司的一楼展厅,五颜六色的杂粮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当日上午,来自五台县的农民学习考察团成员在展台前驻足,细细察看,纷纷为黄土地上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点赞。   杂粮中心二楼的种植文化、饮食文化、社会文化、养生文化展厅,以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图版图标及声光电多媒体等形式,将三晋优秀农耕文明和现代有机旱作农业的独特魅力呈现在人们面前。   备受市民关注的参加首届“忻州市杂粮美食节”的60余家美食实体单位、200余种杂粮美食已完成筹备。   在杂粮中心的有机旱作农业基地,一穗穗颗粒饱满的红高粱随风摇曳,远远望去一片火红。这一方“红”色,是忻州市特色杂粮产业与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本届丰收节主办活动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以有机旱作杂粮之都为主线,宣传展示稳粮保供、特优农业发展成就,展望农业科技发展前景,挖掘和弘扬山西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将按“优质杂粮、有机旱作、特色产业、农业科技、农耕文化”五个板块,展开10项具体活动。   本届丰收节主场活动,重点是宣传展示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面貌新变化、农民幸福新生活,以激发农民群众创业创新热情为导向,聚焦农产品消费、农业法制宣传、农耕文化弘扬、乡村魅力展示等内容,通过短视频、摄影、书法、绘画、展览展示、技能比赛、沉浸式体验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乡土气息浓厚、文化韵味浓郁的11项系列活动,彰显新时代农民新风采。

    忻州日报   14 阅读   2022-09-21 12:41
  • 河北各类农作物陆续成熟迎来收获

    又是一年丰收季。9月19日,位于邢台市南和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里,绿油油的大豆和玉米整齐排列,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带状复合种植可以减少病虫害,实现作物协同共生,还能够提高产量。”种植大户王志刚说,今年他第一次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共种了400亩地,按照估算带状复合种植的一亩地能产玉米约600公斤、大豆150公斤,这样算下来,每亩地要比以往至少多收入600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者从9月19日召开的全省秋收秋种暨农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当前全省秋粮长势良好,综合分析将是一个丰收年。   “丰收在望不等于丰收到手。当前疫情复杂,气象灾害存在不确定性,越到后期越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好机具准备和机手培训,确保秋粮收在适收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玉米灌浆、大豆鼓粒依然活跃,是产量形成的最后一棒,各地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分类指导农户搞好后期管理,千方百计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   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晶莹剔透的葡萄……眼下,河北各地的桃、梨、葡萄等水果和辣椒、高粱、板栗等农作物陆续成熟,农民开始适时收获。   在馆陶县房寨镇的梨园里,晚秋黄梨进入采摘期。“今年雨水好,是个丰收年。我们种植的黄梨有秋月、晚秋等6个品种,预计每亩产量能达到8000斤。”种梨大户贺西宾说。   金秋时节,阜城县12万亩高粱地一片火红,穗粒饱满的红高粱随风摇曳,联合收割机在高粱地里来回穿梭,忙着收获。   “我家的20亩地都种成了酿酒红高粱,产量跟去年差不多,一亩地一千五六百斤,又是一个丰收年。”阜城县崔家庙镇康庄村种植户朱红东手捧沉甸甸的高粱穗说,今年天气给力,一遍水也没有浇,高粱穗颗粒饱满,颜色红润,价钱也挺好,一亩地的收成能有2500多元。   目前,河北部分秋粮已开始收获。为合理安排收获进度,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各地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成熟期,合理安排秋粮收获。对个别因天气原因发生倒伏的地块,根据倒伏程度进行分类处理,对玉米生长影响不大的,可维持原状,适当晚收保产量。   为加快抢收进度,减少粮食损失,按照要求,各地要科学调度玉米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等机具,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机具需求信息,引导机具合理流动。支持农机合作社等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推行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模式,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做好机收减损工作,加大对新机手、雇用机手的培训力度;指导农户边收边晾,有条件的地方搞好烘干处理,防止发霉变质。   依托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河北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促进粮油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聚焦玉米、大豆、花生等主要粮油作物,在35个县(市、区)开展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进一步提升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粮油单产水平,促进粮油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提质增效。

    河北日报   10 阅读   2022-09-21 12:40
  • 中国农民丰收节(平利)庆丰收开镰仪式举行

     9月19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平利)庆丰收开镰仪式举行。本次丰收节活动通过举办旅游推介、文艺歌舞表演、水稻收割比赛、农副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聚来人气、引来商机,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活动现场,伴随着鼓点声,一场包括割稻、摸鱼、挑粮等项目在内的趣味比赛拉开了帷幕,现场加油声、呐喊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据了解,近年来平利县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农业农村优先抓,着力打造茶饮首位产业,统筹发展富硒粮油、设施蔬菜等特色种养业,推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此外,平利县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开展撂荒地统筹利用,多措并举推进稳粮保供,建成了一批富硒粮油生产示范基地,不断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陕西日报   10 阅读   2022-09-21 12:40
  • 长江口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9月17日上午,由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长鱼基金会”)主办,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承办的“我在长江有条鱼”2022年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公益活动在长江口顺利举行。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陆峥嵘等领导参加放流活动。   活动上,120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及5000余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被放流。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但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急剧下降,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的野外种群数濒临灭绝。为加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长鱼基金会于2020年8月在上海设立。   自2021年起,长鱼基金会携手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爱德基金会联合发起“我在长江有条鱼”长江水生生物认购认捐公益慈善活动,公众可以在长鱼基金官网在线认购认捐鱼苗。适逢长鱼基金成立两周年和“99公益日”之际,长鱼基金会联合有关公益组织,向社会公众发出“从我做起,携手行动保护母亲河,支持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为长江大保护贡献一份绵薄之力”的倡议,产生了广泛的积极效应。   放流活动期间,50余位公益爱心人士代表现场参与,将“99公益日”期间认购认捐的鱼苗放归长江。   “长江‘十年禁渔’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和空间,水生生物资源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频危物种资源量依旧没有太多提升。”现场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引导社会公众科学放流长江珍稀濒危及土著鱼类,预防外来物种入侵,恢复长江生态系统鱼类多样性。   本次公益放流活动得到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渔政保障中心以及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等单位的全程指导和大力支持。

    东方城乡报   24 阅读   2022-09-21 12:38
  • 十年来平凉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产量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2021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迈上112.75万吨新台阶,较2012年的104.28万吨增加8.47万吨,增长8.12%。人均粮食占有量稳步提升,2021年平凉市人均粮食占有量为617.93公斤,较2012年的514.43公斤,提高103.5公斤。   调查数据显示,平凉市粮食单产水平稳定提升,2021年粮食平均单产每亩达到261.67公斤,较2012年每亩增加32.19公斤,增幅达14.03%。从整体上看,粮食增产主要来自单产贡献,玉米、小麦和马铃薯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合计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始终在85%以上,占粮食产量的比重始终在90%以上,其中玉米对全市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   十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1.94万亩。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0.3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以上,较2012年提高约40个百分点。大力推广旱作高效农业技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突出红牛、苹果、蔬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建成黄河流域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探索走出了一条“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养带种、农牧互促”的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新甘肃   12 阅读   2022-09-21 12:38
  • 邯郸建成561个省级美丽乡村

    金秋时节,邯郸市峰峰矿区张家楼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柏油马路两旁花木环绕。“院子房前干净了,自己看着舒心,住着更舒心。”看着身边“高颜值”的村容村貌,张家楼村村民谷中峰喜笑颜开。   美丽乡村更宜居,青山绿水寄乡愁。近年来,邯郸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目前,邯郸市已建成561个省级美丽乡村、3个全国十大最美乡村、7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我们推进已有省级美丽乡村和拟建美丽乡村,串珠成链、以点带面、扩线成片,打造冀南美丽乡村集群优势。”邯郸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环、带、片”,全市布局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带(环)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带1个、示范片11个。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分年度、分区域、分类型、分层次确定每年创建村庄数量和名单,到“十四五”末,省级美丽乡村累计将达到1600个以上,占全市村庄总数的28%以上。   为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邯郸市将促进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指导各创建村庄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为乡村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发展“一村一品”。立足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产业业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区域风格,因村制宜打造特色种养、商贸物流、家庭手工业和电子商务等专业村,全市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337个,基本覆盖所有省级美丽乡村。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有效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全市已培育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4300家、家庭农场5489家。   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盘活资产、开发资源、股份合作、生产服务、产业带动、项目拉动等多种路径,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全市省级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方面,邯郸市坚持资源整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各县(市、区)探索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2022年,全市争取上级美丽乡村奖补资金5060万元。将政府债券资金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倾斜,邱县、邯郸市邯山区分别通过债券筹集资金2亿元、1.5亿元,全域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鼓励本村在外人员、新乡贤和农民企业家通过捐资捐助、筹建新乡贤基金会等方式,支援家乡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一事一议”、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群众出资投劳,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河北日报   9 阅读   2022-09-21 12:37
  • 迎盛会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石柱县辣椒文化节举行

    金秋九月,是石柱县红辣椒丰收的时节。9月15日上午,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石柱县辣椒文化节在石柱县悦崃镇举行。       “本次活动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弘扬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分区开展四大系列活动。”开幕上,石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以平介绍,近年来,石柱县围绕“全域康养、绿色崛起”的发展主题,优化完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聚力发展以辣椒为代表的调味品、以黄连为代表的中药材、以莼菜为代表的生态果蔬的“三色经济”。举办本次活动,则为展现以黄连、辣椒、莼菜为主的“三色经济”新成效,展示石柱县山地农业发展新成果,彰显乡村振兴新风尚。   开幕式上,石柱县人民政府与重庆市餐饮商会还签订《发展“三色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文旅项目打造、餐饮技能培训、农特产品营销、集贸市场提升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石柱县农业产业产、供、销全产业链,助推石柱县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活动当天,除展演《丰收唢呐》《丰收腰鼓》《又见山里红》等节目外,还开展辣椒采摘、辣椒实物拼图、辣椒调料制作等比赛,来自石柱县悦崃镇、鱼池镇、桥头镇、石家乡、中益乡共5支队伍参加了比赛。   在悦崃镇新城村,设置有农产品展示展销区,以展示石柱县“三色”产业为主的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果。同时,在“田园集市”区域,当地村民还“晒”出自家的农副特产。此外,依托悦崃镇丰富的辣椒基地,活动当天还举办了火锅宴,让大家在有“中国辣椒之乡”之称的石柱,体验辣味飘香的美食。

    华龙网   11 阅读   2022-09-21 12:36
  • 亩产706.6公斤!玉米新品种测产喜人

    近日,来自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等单位相关专家组对“玉米新品种庐玉9105丰产栽培技术转化项目”千亩示范区进行了田间测产验收。   专家组现场考察了太和县旧县镇何庄村千亩示范区。示范区集成示范了秸秆还田、合理密植、适时播种、平衡施肥、绿色防控、及时灌排、成熟收获等丰产栽培技术。专家组一致认为千亩示范区玉米田间表现生长整齐、熟相好,产量结构合理。通过对示范区进行5点随机取样测产,平均行距为60厘米,株距为26.5厘米,平均亩有效穗数为4195穗,穗粒数563粒,千粒重按352克计,理论亩产831.3公斤,按85%折合亩产706.6公斤。   “今年旱情严重,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我的玉米地还能创造这样的高产,离不开农业科技专家的辛苦付出。”这块示范田的种植人、太和县常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兴铎感叹道。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从事粮食种植近十年,是个地道的“老把式”,深切感受到,种植环节由过去的全凭旧经验,到如今越来越靠科技进步。今年,有了安徽省农科院玉米专家团队的支持和指导,玉米地的种植水平提升了一大截。站在他的千亩玉米田放眼望去甚是壮观,绿茵茵的秸秆上玉米棒格外粗壮、籽粒饱满。   常兴铎细细向记者讲述科学家种田与自己以往种田的不一样处:“6月6日种玉米时,王世济老师就带着团队成员们在地里量来量去,原来他们是计算玉米种子的播量和化肥量,要求我定量定株定行进行点播,操作非常细致,确实让我开了眼;而我们以前种玉米播多少种、撒多少肥完全凭个人感觉。6月12日出苗前后,王老师比我还着急,他来到地里仔细查看,把一些漏播的地方又进行了补种。在施用除草剂期间,王老师又建议加一遍杀虫剂预防甜菜夜蛾,这样又替我省了一遍工。啥时追肥、追什么肥;啥时施药、施什么药……我全按王老师教的一步步干。你看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他指了指一路之隔的另一块常规种植的玉米田:植株矮又弱、叶面发黄发黑、玉米棒小而瘪。   “越是灾害年份越考验品种、技术和管理。”负责该项目的玉米首席专家王世济研究员介绍,这块1100亩的示范田在克服了今年高温热害的不利自然条件下依然表现出高产稳产特点,主要是得益于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的集成技术攻关。仅新技术这一项,这块地里就集成了多项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培地力、合理密植增产量、适时播种抓壮苗、平衡施肥供营养、绿色防控防早衰、及时灌排促丰收、成熟收获保高产等。   “为积极响应安徽省‘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在安徽省财政转化项目资金支持下,安徽省农科院烟草所玉米团队、安徽省农科院植保质安所共同组织实施‘玉米新品种庐玉9105丰产栽培技术转化’项目,示范面积1100亩。”安徽省农科院烟草所所长唐小见称,此次示范区展示的玉米新品种“庐玉9105”系该所玉米团队选育、经安徽省审定的普通玉米品种,具有耐密抗倒、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强、抗多种叶部病害尤其是抗锈病能力强,具有粮饲通用、生态适应性强、适宜种植区域广等优点。

    农民日报   38 阅读   2022-09-21 12:36
  • 定远:“稻鳖共生”蹚出致富新路

    “我种的17亩早中稻,成熟时间比一般的中稻早个把月,9月初就收割了,亩产量在1300斤左右。现在,开始放水进田,继续养殖老鳖。”9月12日,定远县定城镇十八岗村姚新胜种养家庭农场负责人姚新胜告诉记者,这次投放的1000只优质鳖苗是从外地采购的,共有 1500斤。   去年8月份,姚新胜在十八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张朝俊支持下,开始探索稻鳖共生新模式。“在17亩稻田里,投放了1500只鳖苗,每只重1斤多一点,到今年5月份,已长至平均2斤以上,就陆续销售了,将一直销售到12月份,主要供应定远县城市场,销路不愁。”姚新胜说,养鳖毛收入有20多万元。“稻田里养老鳖,是绿色生态种养的新路子,周边现有好几位种粮大户要跟我学技术呢。”   “老鳖俗称甲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是一种滋补药品和中药材料。喂老鳖的饲料主要是小鱼、小虾和螺蛳等,每天投喂一次。老鳖价格高、行情好,批发价每斤80元。”姚新胜对记者说,稻田混养的老鳖可以疏松田间土壤、摄食稻田里的害虫,它的粪便和残饵可作为稻田的肥料,水稻生长又为老鳖提供一个良好的养育环境,形成一个相互共生的循环生态链。“稻鳖共生模式下,不打农药和除草剂,只是少量施点化肥。这样一来,稻米的品质也好。”   “在此示范稻鳖共生新模式,想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这个模式适合当地环境条件及村情,是效益高、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村特色产业项目。”在张朝俊看来,十八岗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历来以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经济效益不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种养项目,势在必行。   “现在市场对商品肉鳖的需求量,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特别是优质中华鳖产品远未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养殖效益较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张朝俊表示,“稻鳖共生”的生态水产养殖模式,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把稻田从过去单一的种植结构转变为种养结合的立体复合结构,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   作为定远县科技特派员,张朝俊把“稻鳖共生”新模式作为科技强农的抓手,自 2019年开始,他以安徽十三妹小龙虾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实验基地,着力研究稻鳖鱼虾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建立“稻鳖共生”示范基地200亩,总结了一整套关键技术路径。2020年,他主持的《稻鳖鱼虾生态高效健康共生模式示范推广项目》,被列入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2020年4月,定远县涨源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张晓国依托张朝俊的技术支持,在池河镇高刘新村搞起9亩田的稻鳖共生新模式试验,共投放500只(每只1.5斤左右)鳖苗,经过近一年的养殖,获利10多万元。尝到甜头后,2021年张晓国将“稻鳖共生”模式扩大至26亩,今年扩展到50亩。   涨源种养合作社是2018年成立的,共流转890亩地,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同时发展稻虾共作。“近几年增加了‘稻鳖共生’模式,经过探索,发现效益确实不错。”张晓国算了一笔账,今年他在50亩稻田养了7500只老鳖,每亩150只,老鳖亩产值约3万元,扣除鳖苗、饲料、人工等成本,亩均养鳖纯收入可达1.2万元。“老鳖养在稻田里,属于‘半野生’的生态化养殖,品质好,在江浙沪一带受欢迎,市场正在逐步打开。”   近年来,张朝俊先后在定远县定城镇、池河镇、藕塘镇和蒋集镇等7个乡镇,示范推广“稻鳖共生”500多亩。他预计,明年该模式在全县推广面积有望超过1000亩。

    安徽日报   21 阅读   2022-09-21 12:35
  • 服务有机农产品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为深入贯彻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和总体要求,结合“百名专家服务千家万户种养殖场户”活动,天津市农业中心注重提升科技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有机农产品品牌培育,帮助企业立足生态优势,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助力农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近日,天津市农业中心组织有机产品认证检查员,对天津市两家有机获证企业进行现场指导服务。通过查阅资料、查看现场等方式进行全方位指导服务,重点对种植基地环境条件、空气、土壤、灌溉用水、作物生长、病虫害防治、农事活动等方面进行服务指导。就有机获证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及改进措施,并要求企业持续做好有机生产管理工作,确保有机农产品品质安全。现场对有机获证企业生产基地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认证证书及标识使用情况进行了指导。   下一步,天津市农业中心将继续主动走进企业一线,靠前指导、精准服务,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核心,立足天津市小站稻等特色产业,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做优产品,做响品牌,筑牢筑强农业品牌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14 阅读   2022-09-21 12:34
  • 第六届内蒙古农村牧区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成功举办

    9月15日,第六届内蒙古农村牧区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在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大赛以“电商伴产业腾飞,创业助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农村电商,分农产品产销、平台服务两个类别,10个盟市的28位选手参赛。   本届大赛紧扣农村牧区电商创业项目带头人培育行动,探索农村牧区电商助农新模式,比赛项目在具有电商服务能力的同时,涵盖了现代种养殖项目、运用最新科技的农畜产品加工项目、绿色发展的循环农牧业项目等。选手来自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农村生产经营骨干、工商企业负责人。   大赛以视频形式举办,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委观看参赛项目PPT,评委针对项目核心技术、行业痛点、商业模式、项目发展战略及规划等方面提出问题,选手通过视频现场连线作答。经专家组评选,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组织奖6名。《小米粒的大文章,地头到舌头架起两头振兴桥》《锡鲜生锡盟牧民自己的电商平台》分别获得产销和电商平台服务类一等奖。自治区农牧厅将从本次大赛中推选4个优秀创业项目参加全国大赛。   此次大赛的举办搭建了内蒙古农村牧区创业创新的成果展示平台、励志故事讲台、创意比拼擂台,荟萃新创意灵感、新技术成果、新业态类型,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电商创业创新活力。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18 阅读   2022-09-21 12:34
  • 华亭市青贮饲草玉米收割秋收忙

    金秋九月,又是一年丰收时,更是青贮玉米收割的黄金季节。在华亭市山寨乡刘河村,笔者看到收割机将田里的玉米瞬间连茎带穗粉碎成了青贮饲草,随后村民将饲草装好放到农用车上。相比人工收割,青贮玉米让群众提前赚到了秋收钱。     近年来,华亭市坚持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有序有效推进玉米秸秆青贮机械化,增加了土地效益,让群众得到了实惠。“通过今年县农业农村局的粮改饲项目,我计划青贮1.5万吨玉米。”甘肃翔美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马建军介绍道。   “截至目前,粮改饲项目下拨补助资金163万元,计划全株青贮秸秆6万吨。在推进粮改饲工作中,全面提升饲草种、贮、用综合能力,全力推动饲草品种专用化、生产规模化,让更多的农户分享项目收益。”华亭市农业农村局畜牧科技开发服务中心高级畜牧师贺锦堂介绍道。   据悉,华亭市大力推广种植紫花苜蓿、燕麦、粮饲料兼用型玉米等优质牧草,秸秆青贮工作已成为发展肉牛产业的“助推器”,形成了种养结合的产业路子,肉牛饲养规模逐年增长,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

    每日甘肃网   21 阅读   2022-09-21 12:33
  • 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广西集训班顺利

     9月15日上午,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家畜繁殖赛项)广西集训班在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顺利开班,此次培训是受农业农村厅委托,由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组织举办,2022年广西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家畜繁殖员技能竞赛猪工种决赛前八名选手参加,目的是通过培训选拔出前三名选手代表广西参加2022年10月中旬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全国比赛。   开班启动会上,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主要领导对选手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一、希望大家珍惜此次培训机会,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从零开始,重新出发,努力学习,夯实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实操技能;   二、希望大家通过培训,学有所成,争取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广西争光,为行业争取更大荣誉。

    中国畜牧网   9 阅读   2022-09-21 12:28
  • 广西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家畜繁殖员技能竞赛圆满结束

    9月9日,为期2天半的2022年广西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家畜繁殖员技能竞赛在南宁市落下帷幕。此次竞赛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总工会联合主办,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承办,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技术培训中心、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竞赛分为半决赛理论考试、半决赛实验室操作比赛、决赛问答比赛及决赛实操比赛。经过激烈角逐,猪、牛繁殖员工种各前15名选手参加决赛,最终来宾代表队、玉林代表队、防城港代表队分别夺得团体总成绩第一、第二、第三名,其中来自钦州代表队的陈润武、桂林代表队的邹峰、防城港代表队的颜兴才分别获得牛繁殖员工种决赛第一、第二、第三名;猪繁殖员工种前三名—来宾代表队的覃秋芳、钦州代表队的赖怡英、钦州代表队的张鹤曦脱颖而出,将有机会代表广西参加今年十月中旬在四川成都举办的全国比赛。   闭幕式上,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陆立权总畜牧师发表讲话,他表示本次竞赛活动举办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选手们发挥了较高的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希望各位参赛选手以本次大赛为契机,不断增强理论知识,努力提高技能水平,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着力打造一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服务高效的繁殖改良队伍,为加快全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畜牧与饲料处、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主要领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王栋教授、广西大学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韦英明教授等专家及各市参赛队共计约200人参加了闭幕式活动。

    中国畜牧网   26 阅读   2022-09-21 12:27
  • 开发新型蛋白饲料资源,降低大豆进口量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3040号(农业水利类252号)提案答复摘要   吴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开发新型蛋白饲料资源,降低大豆进口量建议的提案收悉。经商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非常规蛋白饲料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农业农村部积极支持蛋白饲料新产品创制应用。2021年向乙醇梭菌蛋白颁发历史上第一张新饲料原料证书,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其扩大适用范围,改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能力。制定印发《直接饲喂微生物和发酵制品生产菌株鉴定及其安全性评价指南》,鼓励微生物发酵产品、酶制剂等新型饲料添加剂产品研发创制与应用。教育部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培育建设2个前沿科学中心,开展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作物和畜禽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工作;在东北农业大学建设“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推动解决我国大豆育种技术“卡脖子”问题;布局建设2个蛋白质资源相关工程中心,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认定4家农业类高校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科技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支持非常规蛋白饲料新产品研发创制,扩大微生物蛋白原料生产规模和推广应用,加快酶制剂等新产品审评审批进度,指导高校聚焦蛋白饲料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开展科研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高校与农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为保障饲料粮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二、关于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与提高地方饲料资源利用率   农业农村部从粮食安全大局出发,成立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着力维护饲料粮供给安全。一是推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饲料配方结构。组织开展69种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参数评价,建立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和应用平台系统,制定发布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引导企业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饲料配方结构。二是加快饲料蛋白替代资源挖掘利用。组织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编制发布《生猪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开展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定向使用试点、毛皮动物屠体饲料化应用试点,推进死亡畜禽胴体水解复合氨基酸产品的饲料化应用安全性评估。面向饲料养殖企业征集典型案例,推介利用蛋白替代资源的成熟做法和经验。三是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产业。制定印发《“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粮改饲,增加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供给,减少牛羊养殖精饲料消耗。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饲料粮减量替代取得积极成效。据专家测算,2021年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约为4.5亿吨,豆粕用量在饲料中的占比为15.3%,比2020年下降2.4个百分点,节约豆粕饲用量1080万吨,折合大豆1400万吨。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深入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继续开展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参数评价,引导企业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不断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集成推广低蛋白日粮、饲料精准配方、精细加工等关键技术,充分挖掘利用替代资源,提升优质饲草产业生产能力,保障饲料粮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三、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特色种养模式   在推进种养循环发展方面,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十四五”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建设规划》,系统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养殖种类、规模化程度和耕地质量等情况,支持建设堆沤肥、液体粪污贮存发酵、沼气发酵、粪肥收储用等设施装备,因地制宜推广堆沤肥还田、液体粪污贮存还田、沼肥还田等技术模式,整县推进建设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和粪肥还田利用示范基地,打造农牧循环发展示范区。会同财政部启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以县为单位构建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对提供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和粪肥还田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奖补支持,推动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在地方畜禽资源保护利用方面,目前全国建有国家级畜禽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205个、省级保种场458个,形成了以保种场保护区原产地活体保护为主,以基因库遗传材料保护为辅,宜场则场、宜区则区、宜库则库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从2021年开始,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项目每年安排1亿多元,支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农业农村部开展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组建地方猪种种质自主创新和优质瘦肉型猪选育等7个联合攻关组,培育了一批肉质好、抗逆性强等特色优势明显的专门化新品系。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遴选国家核心育种场,加快地方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推进种养循环,落实落细现行政策,建设完善粪肥还田利用示范基地,推动畜禽粪肥高效还田,实现种养结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支持畜禽保种场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感谢您对我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农业农村部   2022年8月26日

    农业农村部   11 阅读   2022-09-21 12:26
  • 关于大力支持粮食加工和饲料养殖行业节粮提效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4450号(农业水利类367号)提案答复摘要   刘永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支持粮食加工和饲料养殖行业节粮提效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银保监会,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大力宣传鼓励用粮的生产端企业节粮提效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把节粮减损要求融入行业规范等,推进粮食节约宣传教育进企业,普及节粮减损技术和相关知识,广泛宣传报道节粮减损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方案》要求,邀请院士专家发表文章进行技术解读,在《农民日报》等报刊介绍饲料养殖企业节粮减损的做法经验和成效,组织代表性企业发出“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共同维护饲料粮供给安全”的倡议,引导广大饲料养殖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印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将“粮油加工副产物(稻壳、米糠、麸皮、胚芽、饼粕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列入鼓励类条目,引导粮油加工行业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方案》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宣传解读节粮减损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增强饲料养殖企业节约意识,营造节粮减损的良好氛围。   二、关于缓解原料短期供需缺口和优化长期战略布局   在以有效举措缓解短期供需紧张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基础上,统筹利用国际粮源,通过适度进口满足国内需求。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关部门积极有序推进粮食进口相关工作,大力拓展粮食多元化进口渠道,不断优化粮食进口品种结构,通过多种措施增加国内玉米、大麦、高粱等饲料粮供应。同时,支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品种之一,必须保持较高的国内自给率,争取主动。   在以政策推动长期战略布局方面,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207.9亿元,引导东北地区农民稳定大豆种植面积。继续在东北、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等大豆、油菜主产区,开展粮豆、粮油轮作,稳定收益预期,提高种豆积极性。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示范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技术模式,促进大豆和油料作物大面积区域性均衡增产。组织产学研、农科教等部门开展大联合大协作,主攻单产水平提升,强化品种选育、新技术应用,引导大豆和油料作物种植由“面积增加”向“单产提高、质量提升”转变。在春播、夏播关键农时,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重点推进油菜“一促四防”等关键技术落实落地。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玉米等饲料粮的进口调控工作;以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为抓手,强化政策补贴力度,加强科技支撑,不断提升大豆油料供给保障能力。   三、关于鼓励饲料养殖企业实现节粮目标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着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是成立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制定发布《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建设完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指导企业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日粮配方结构,提升饲料转化利用效率。二是启动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推广饲料精准配方技术和精准配制工艺,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替代资源,支持微生物蛋白等新产品研发创制。向乙醇梭菌蛋白颁发历史上第一张新饲料原料证书,目前已形成年产万吨以上生产规模,在增加饲料蛋白供应上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实施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政策措施,增加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供给,优化牛羊饲料结构,引导牛羊养殖减少精饲料使用。四是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饲料养殖企业购置使用先进适用机械,提高设施化水平和养殖效率。五是加大养殖企业金融支持力度,要求银行机构创新专属金融产品,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合理增加与需求相匹配的首贷、信用贷、中长期信贷供给。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饲料粮减量替代取得积极成效。据专家测算,2021年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约为4.5亿吨,豆粕用量在饲料中的占比为15.3%,比2020年下降2.4个百分点,节约豆粕饲用量1080万吨,折合大豆1400万吨。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采取“提效、开源、调结构”等综合措施,加强技术集成推广,支持产品创新,加大信贷支持,强化示范引领和宣传引导,促进饲料养殖企业节粮增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关于加大对企业自研节粮育种项目的资金支持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印发实施《“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作出明确部署。2021—2022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5亿元,支持开展现代种业提升能力建设。农业农村部制定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组织开展优质瘦肉型猪、地方猪、奶牛、肉牛、白羽肉鸡和湖羊种质自主创新联合攻关,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资源发掘、材料创制、育种技术等领域合作,加快选育优良品种,促进畜禽养殖提质增效。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和《“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畜禽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我国畜禽种业发展水平。   感谢您对我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农业农村部   2022年8月26日

    中国畜牧网   25 阅读   2022-09-21 12:25
  • 全国生猪平均价格23.44元/公斤 比前一周上涨0.9%,

    据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9月份第3周(采集日为9月14日)生猪、猪肉、鸡肉、商品代雏鸡、牛羊肉、玉米、豆粕、配合饲料价格上涨,仔猪、鸡蛋、生鲜乳价格下降。   生猪产品价格。全国仔猪平均价格44.09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0.4%,同比上涨45.7%。云南、上海、吉林、广西、宁夏等15个省份仔猪价格上涨,河北、陕西、浙江、天津、四川等14个省份价格下降。东北地区仔猪平均价格较高,为48.04元/公斤;西南地区较低,为33.95元/公斤。全国生猪平均价格23.44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9%,同比上涨74.3%。全国30个监测省份生猪价格全部上涨。华南地区生猪平均价格较高,为24.54元/公斤;西北地区较低,为22.47元/公斤。全国猪肉平均价格35.87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7%,同比上涨54.3%。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甘肃等23个省份猪肉价格上涨,海南、北京、新疆、江苏、山西等6个省份价格下降,天津价格持平。华南地区猪肉平均价格较高,为37.61元/公斤;东北地区较低,为33.70元/公斤。   家禽产品价格。全国鸡蛋平均价格12.49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1.0%,同比上涨10.9%。河北、辽宁等10个主产省份鸡蛋平均价格11.8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4.0%,同比上涨11.3%。全国鸡肉平均价格24.89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1%,同比上涨13.5%。商品代蛋雏鸡平均价格3.85元/只,比前一周上涨0.3%,同比上涨4.3%。商品代肉雏鸡平均价格3.55元/只,比前一周上涨1.7%,同比上涨11.3%。   牛羊肉价格。全国牛肉平均价格87.78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1%,同比上涨2.8%。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和河南等主产省份牛肉平均价格79.03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1%。全国羊肉平均价格82.34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1%,同比上涨0.2%。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和新疆等主产省份羊肉平均价格75.79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1%。   生鲜乳价格。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4.13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0.2%,同比下降4.8%。   饲料价格。全国玉米平均价格3.00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3%,同比上涨2.7%。主产区东北三省玉米平均价格为2.78元/公斤, 比前一周上涨0.4%。主销区广东省玉米价格3.11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3%。全国豆粕平均价格4.75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3.3%,同比上涨23.7%。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91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5%,同比上涨7.7%。肉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93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5%,同比上涨7.4%。蛋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65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8%,同比上涨8.0%。

    中国畜牧网   33 阅读   2022-09-21 12:24
  • “美丽乡村我代言”乡村振兴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2022年“美丽乡村我代言”乡村振兴大型公益活动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和大理州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国农影美丽乡村融媒体中心、非凡(大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快手公益、快手乡村提供支持。活动以精彩、生动、灵活的短视频形式,依托新媒体矩阵流量平台,以“美丽乡村我代言”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美丽乡村代言人,并联合短视频平台推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持续不间断呈现乡村之美,打造现象级话题。   近年来,弥渡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始终锚定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总体目标,开展“美丽村庄”创建提升行动,乡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涌现出文盛街、大庄营为代表的一批绿美乡村、擦亮了乡村振兴底色。   中共弥渡县委书记舒进表示,在“小河淌水乡愁地、绿色蔬菜产业园”中开启“美丽乡村我代言”特别有意义,因为弥渡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奇观,农业资源尤为丰富,通过“美丽乡村我代言”主题短视频评选活动的开展,发动网友宣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借助主流媒体、短视频平台矩阵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用弥渡本地流量人物展现家乡美景,在传递家乡文化,推广家乡产品上更具说服力,实现流量变现,最终提升弥渡“小河淌水”美丽乡村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总编辑宁启文在视频连线中表示:乡村美不美,事关农民朋友的获得感、尊严感和幸福感,事关乡村全面振兴的底色和成色。“美丽乡村我代言”乡村振兴大型公益活动目的是用大家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方式,发动乡村百姓积极参与,人人争当美丽乡村代言人。通过拍摄短视频发现美、传播美,提升乡村朋友的主人翁意识,将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发现身边美的事物、得到美的享受、感受美的生活。   启动仪式上,大理弥渡数字农业公园也举办了开园仪式,数字农业公园依托春沐源樱桃番茄数字农业观光采摘园,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建设特色突出、形式丰富、人民喜欢,集文化传播、科普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化数字农业园区。   据介绍,“美丽乡村我代言”乡村振兴大型公益活动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美丽乡村融媒体发起,旨在借助融媒体优质资源,通过“我代言”这种形式,形成一种全民参与为优质农产品代言、为美丽乡村代言的现象,吸引更多的人以实际行动参与、支持各地的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目标。“美丽乡村我代言”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跨越万里以现场活动加矩阵传播的方式,搭建了一个宣传、推介、包装、销售乡村优质农产品和培育优秀人才的全链条式服务平台,曾荣获2020年中国新媒体扶贫十大助农经典案例。

    光明网   14 阅读   2022-09-21 12:23
  •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要形成合力

    近日,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定于今明两年在全国范围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其中,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俗,是此次专项治理的重点目标。通知下发以来,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   对农村社会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到,这一专项治理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切中时弊。农村社会是较为典型的人情社会、面子社会,很多与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相关的风俗习惯不只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人们会借此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展示自己的伦理道德。如果运行良好,这些风俗习惯就是遵规守礼、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农村社会就是充满人情味的文明之乡。而如果运行不良,这些风俗习惯就可能异化,甚至走向对立面:人情往来成为人情攀比,婚配嫁娶充斥高价彩礼,奉养双亲蜕化为父母去世后的大操大办,至于这些风俗习惯所追求的温良、恩爱、孝敬等伦理美德反而显得有些暗淡。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不良风俗得到有效遏制。但风俗习惯异化的情形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人情繁重、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这种不良风俗严重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阻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才需要采取措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此次八部门的工作方案提出了多项措施,如督促婚庆、殡葬等机构规范服务行为,大力推广文明积分、道德超市、红黑榜等做法,统筹开展常态化宣传和集中宣传,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移风易俗。这些措施总结了全国各地的有效做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相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当前部分农村存在的不良风俗。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深植于中国伦理本位的文化传统,带有较为明显的意义属性,而且很多风俗习惯具有自我运行、自我强化的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在开展专项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简单粗暴的直接干预,而应该“软硬”兼施、灵活多样,注重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中推进农村社会移风易俗。   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敢于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打破不良风俗自我运行、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风俗习惯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身处其中的单一个体没有勇气贸然打破,哪怕明知这些风俗习惯已经异化,哪怕自身承担不起,也依然需要参与其中,而能够改变风俗习惯异化趋势而无需承担伦理压力的,只有地位相对超脱、同时又具备合法权威的地方政府。那么地方政府就需要积极作为——建立规范、制定标准,明确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的规模、费用;出台奖惩措施,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不良风俗、践行新民风;加强养老、婚姻、殡葬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实践新民风提供物质配套。这些措施更为硬性,产生的效果也更为直接,既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推进农村社会移风易俗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专项治理工作也要充分借助农村社会力量、提高群众自治水平。建立规范、制定标准要注重听取群众意见,符合当地经济社会情况,宽严有度。宣传引导、监督检查不能简单采取“行政执法”“运动式治理”的方式,要更好地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以教育、规劝、批评、奖惩的方式推动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的执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注重发掘村干部、教师、党员、退伍军人群体的作用,鼓励“乡土精英”带头示范,为农民群众作表率。这些措施更为柔性,但效果更为长久,也更容易获得民众认可。   当然,由于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框定了农村社会风俗习惯的基本形态。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也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地方政府强力作为、改变现状,也需要社会力量发挥作用、巩固成果,最终在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在社会各方的合力共治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法治日报   16 阅读   2022-09-21 12:22
  • 农业农村部部署进一步做好“三秋”机械化生产

    全国秋粮大规模收获将于9月下旬陆续展开。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高质量高效率组织做好今年秋收、秋种、秋整地机械化生产工作,努力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为完成“三秋”作业提供坚实机械化支撑。预计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水稻、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超过94%、80%、82%,小麦机播率超过93%,油菜种植及马铃薯、花生、棉花、甘蔗等主要农作物收获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针对“三秋”期间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气象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和防灾减灾预案,全力以赴组织好“三秋”机械化生产。一要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借鉴推广今年“三夏”生产经验,做实做细“三秋”机械化生产准备工作,组织开展机具检修维护,加强跨区机具调度,做实做细农机作业服务供需对接,关注缺少机具、缺少劳动力和返乡困难农户的作业需求,帮助提前对接落实谁来作业、何时作业。二要分类施策做好抗灾救灾作业装备保障,推进组建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加强区域性应急作业互助合作,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灾种和受灾程度,明确所需机具从哪儿调、谁作业和怎么改、谁来改,针对农田积水过湿收获、倒伏作物收获和过湿地块整地播种,增加履带式农机投入和半履带、宽轮胎、割台防倒伏装置、抗湿应变播种防堵部件供给,最大限度减少因灾损失。三要加强协作做好农机保通保畅服务,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三秋”机械化生产,坚决打通影响农机手作业服务、农机跨区转运、农机下田作业、农机及配件调运等的堵点卡点,组织农机作业队和志愿者为管控地区农民群众服务,落实免费通行和农机加油专享优惠政策。四要强化减损力争秋粮颗粒归仓,以平均损失率控制在现行机收作业质量行业标准以内为目标,持续巩固已有机收减损工作成果,组织开展秋粮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和机收损失田间监测,加强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增加烘干作业服务供给,进一步挖掘减损潜力,力争秋粮颗粒归仓。五要精细指导确保关键机械化生产任务落地,“一县一策”推动农机化装备技术措施到位、工作任务落地,调配机具确保抢收或晚收秋粮及时高效机收,保障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窄幅宽收获机需求,组织农机科技小分队下沉指导油菜机械化种植和移栽,切实推进耕地深松。

    央视网   12 阅读   2022-09-21 12:19
  • 豆粕减量替代,去年节约豆粕1100万吨

    9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豆粕减量替代行动,促进养殖业节粮降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供需紧平衡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饲料粮需求持续增长,粮食安全的最突出矛盾在饲料粮。豆粕减量替代既是应对外部供应不确定性的被动选择,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作为,对于养殖者节本、饲料生产者节料、全行业增效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提效、开源、增草,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多措并举促节粮。   会议强调,面对更加繁重的动物产品稳产保供任务和越来越紧的资源环境制约,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系统思维,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把豆粕等饲料粮减量替代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保障饲料粮供给,维护粮食安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加强部门联动、部省联动、政企联动、科企联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全行业深入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加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加快推进替代资源开发利用,着力增加优质饲草供给,加强政策和技术保障,牢牢掌握养殖业稳产保供主动权。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和牧原、温氏、新希望六和、海大等4家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谯仕彦介绍养殖业豆粕减量技术方案要点。会议发布了豆粕减量替代的3类技术模式和8家企业典型案例。全国畜牧总站等单位联合发布《聚焦“提效减量”推进豆粕减量替代倡议书》。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聚焦“提效减量、开源替代”,在需求端压减豆粕用量,在供给端增加替代资源供应,取得了良好效果。2021年,全国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豆粕占比降到15.3%,比2017年下降2.5个百分点,节约豆粕1100万吨,折合大豆1400万吨,相当于1亿亩以上耕地产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央视网   46 阅读   2022-09-21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