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国内国际财经房产汽车产经农业科技IT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娱乐女人军事游戏区块链

行业资讯

  • 当女神与女魔相会,大英博物馆里的“女性力量”

    大英博物馆里到处都是雕像,当代艺术家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的雕塑“莉莉丝”(Lilith)攀在墙上,她是犹太神话中的第一位女性,因拒绝服从亚当而离开伊甸园。神话故事中经常将莉莉丝描述成恶魔,但其独立性又赋予了她女权主义偶像的地位。史密斯的作品兼顾两者,在引用神话的同时揭示了一种反重力的力量。

    网易   44 阅读   2022-05-27 12:03
  • 烙画葫芦上的画会被盘掉吗?

    葫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物之一,取它的谐音就是“福禄”。拥有一个葫芦的寓意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会越来越好,幸福安康,财源广进。当然现在葫芦被我们玩友玩出了各种花样。从最初的直接把玩到给葫芦加上相应的配饰,再到时下流行的络画葫芦。

    腾讯   48 阅读   2022-05-26 15:13
  • 陶瓷艺人画笔描绘瓷上江南

    在浙江省湖州市八里店镇潞村村,一名来自景德镇的陶瓷艺人在瓷器上刻画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41岁的汪丽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被湖州的古陶瓷和丝绸文化吸引,在潞村村的老街上开了一家工作室。她以“釉下青花”的方式将江南山水画上杯盏;用“扒花”技艺将丝绸提花纹化成釉面。“我希望借助瓷器把湖州的文化底蕴表现出来。”汪丽说。

    人民网   41 阅读   2022-05-26 15:05
  • 中国人种菜的爱好,被日本人学去,只不过是“种”在布面上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吃,是每个中国人的头等大事,而吃的东西大多来源于耕种,所以,种地这种特殊天赋,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DNA里。

    腾讯   79 阅读   2022-05-26 14:51
  • 13个著名艺术作品中的视觉错觉,你一定想不到

    艺术中的视觉错觉融合了作者的意图和想要表达的内容,有时还带有一定程度的诡计和乐趣。纵观历史,艺术作品反映了创作它们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观点态度。这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到,并融入新的风格、技术和思想。在中世纪,罗马式和哥特式的艺术和建筑,强调灵性和象征主义,并导致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风格的回归。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视觉错觉,强调对物理透视和个人主义的迷恋,而17和18世纪后期的艺术流派,则展现了对光线、色彩、现实主义和抽象世界的实验。19世纪和20世纪的艺术家,继续探索概念艺术技术。 艺术中的视觉错觉——无论是恐怖的、好玩的,甚至是蕴含数学原理的,都有一种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操纵人类的眼睛。

    搜狐   62 阅读   2022-05-26 14:39
  • 一截树杈,几颗石头,被他搞得意境满满

    意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汇,我们没办法具体地解释它的意思,却能明白它带给我们的感受。意境是可以人为营造出来的,尤其是很多的艺术从业者,最是擅长营造意境,比如一场话剧的舞台,一幕唯美的电影,或者一场歌舞表演等等。 我们总是会被它们的艺术作品所感染,然后由衷地说一句:“太有意境了”。今天,小绛要介绍给大家的这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十分有意境,只不过他所运用的工具和材料却非常特别。

    搜狐   28 阅读   2022-05-26 14:36
  • 鲜活、清澈、澄明的东方文化

    重彩作品《秋华图》,在刚刚过去的香港苏富比春拍现当代艺术日场,以 277.2 万港元成交,这让年近八十岁的艺术家石虎,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中。 相较市场的火热,隐于山林的石虎,平静创作,与外界保持着距离,进入到了更加自由的天地。在他看来,绘画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自然和自由。关于石虎,关于他的作品,我们通过文章《空·象——读石虎先生近作》去细致了解。

    搜狐   41 阅读   2022-05-24 16:40
  • 西方艺术中的动物与人:共生、崇拜与狩猎……

    人对动物的感情一直以来都是恐惧、崇拜、贪婪、残忍和爱的混合体,而这种纠结的情感在艺术中被生动地表现出来。近期,由《中国国家地理》推出的艺术史类图书《动物与人:从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艺术中的关系》,解读了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人的关系,揭示背后的艺术传统与社会因素。这其中有在共生中的和谐相处,也有人类对动物的崇拜和恐惧;有对动物的观察和美学审视,也有狩猎和杀戮时的残忍……

    腾讯   16 阅读   2022-05-24 16:23
  • 薪火相传 时代丹青——用画笔为人民塑像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正确方向,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有了前行明灯。同时,也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的基石。   为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国家大剧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于5月23日联合推出“薪火相传时代丹青——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题展”。

    光明网   19 阅读   2022-05-24 16:17
  • 湖南高校举行毕业设计展示周 展学生工匠精神

    5月23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梦想绽放”2022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在长沙启动。1657件(套)优秀毕业设计作品现场,展现师生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光明网   25 阅读   2022-05-24 16:12
  • 变瑕为瑜 河北廊坊玉雕手艺人巧作“俏色玉器”

    “‘俏色玉器’的难点在于设计思维和雕刻技巧,要能因色取巧,因材施艺,巧用料形和手法,变瑕为瑜,才能创作出浑然天成的经典作品。”23日,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孙记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孙殿国的工作室里,孙殿国正拿铅笔在一块白色玉石的绿色部分勾画叶子的形状和脉络,然后用机器一遍遍打磨,直到出现叶子的轮廓。

    搜狐   46 阅读   2022-05-23 16:04
  • 南京街头创意艺术家“网红”作品秀出“文艺范”

    5月20日,主题为“街堂入室”,融合了展览、音乐、市集等互动形式的“橱窗艺术节2.0”活动登陆南京景枫KINGMO,以艺术节的形式集中展示多位街头创意艺术家的作品,同时齐聚了当地百余家“网红”店铺在一周的时间内模拟一次经过办公室、街道、店铺与房间的有趣下班旅程,打造艺术潮流生活圈,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搜狐   49 阅读   2022-05-21 11:29
  • 大胆的肖像:通过催眠模式,突显肯尼亚丰富的文化

    摄影师Thandiwe Muriu通过时尚、极简主义的肖像突出了她在肯尼亚遗产中丰富的文化历史。这些图像中的模特穿着类似于各种非洲国家和文化的传统纺织品的服装,他们站在背景前进行匹配。一起,它具有迷彩效果;但图案和颜色的绚丽之美是无可隐藏的。相反,穆里乌的图像——恰如其分地命名为“迷彩”系列的一部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对观众产生了一种近乎催眠的效果。

    网易   50 阅读   2022-05-20 21:40
  • 史上最全庭院设计,一定会疯狂地爱上

    在院落设计中,庭院景观是整个院落的灵魂所在,影响着庭院的整体格局。

    网易   61 阅读   2022-05-19 18:37
  • 纯净之美——皮尔·斯帕雷罗的黑白人像摄影

    意大利摄影师 皮尔·斯帕雷罗 通过完美的光影控制, 让人物的线条在光影下 呈现出简单柔美的线条, 让作品简单而又充满幻想。

    网易   93 阅读   2022-05-19 18:34
  • 张进水墨:我为生活写精神

      “人骂我野我更野,搜尽平凡创奇迹;人责我怪我何怪,不屑为奴偏自裁;人谓我乱不为乱,无法之法法更严;人笑我黑不太黑,黑到惊心动魂魄;野怪乱黑何足论,你有嘴舌我有心;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写精神。”石鲁先生的这首诗给了他从艺的指引,他就是本期焦点人物——张进先生。

    新浪   48 阅读   2022-05-19 18:26
  • 一张照片两个世界,刺痛数亿人的心!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一辈子的读书、思考 一辈子的智慧追寻 土耳其摄影师、创意视觉艺术家Ugur Gallen, 试图通过将两张图片并排放在一起, 来展示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例如社会的不公和战争等等。

    搜狐   45 阅读   2022-05-19 18:18
  • 当非遗油纸伞遇上杭州亚运会 故事将怎样展开?

    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的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使用历史。油纸伞也被称为“中国传统伞”,有着节节高升、圆满等美好的寓意。2012年,浙江富阳油纸伞申遗成功,闻士善正式成为富阳油纸伞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富阳油纸伞制作工艺。

    人民网   34 阅读   2022-05-19 16:17
  • 用舞蹈与200年前的文学家对话、一次难忘的采访

    当屋顶穹窿灯光暗下,方寸舞台间星光亮起,剧院里的数千人将生活之中的庸常琐碎抛之脑后,与金陵十二钗共同经历了如梦如幻的“红楼一梦”。5月14日、15日晚,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南京再度加演两场。相较于上一轮的演出,本轮巡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打磨升级, 整台舞剧呈现更加饱满丰厚,年轻主创团队以独特的舞蹈意象,带领观众走进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网易   40 阅读   2022-05-18 16:01
  • 把传统金砖技艺玩出新“花样”

    金砖的制作,是一门水火相济的艺术。铺漫在紫禁城内的一方方金砖,无不蕴含着江南手艺人的拳拳之心。近日,江苏省新增100个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这其中,就包括苏州市相城区的袁中平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其传承项目为金砖制作与雕刻。 袁中平是“苏州府袁氏堂”第五代传人,祖辈几代均是制盆、制砖的高手。袁中平自幼便跟随叔父学习制作技艺,在他的手中,所有的书法、绘画作品,都可以“变”成精美的砖雕。

    搜狐   72 阅读   2022-05-18 15:49
  • 贵州非遗借道电商“出圈”又“出山”

      调整好灯光设备、整理好着装,将一个个精美的银饰产品标记顺序后摆放在桌前,近日,潘雪开始了自己的直播工作。   “这款是我们店的人气产品,古法手镯,适合每一个年龄段的你。”在直播镜头前,潘雪有条不紊。开播30分钟后,直播间人数上涨到3000多人次。   凯里市下司镇的潘雪是一名“95后”,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大学期间,她常常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一些穿民族服装、吹芦笙和制作银饰的视频,引起了网友的关注,积累了不少人气,流量让她看到了传统技艺发展的新可能。

    光明网   51 阅读   2022-05-17 15:05
  • 云南牟定:匠人“匠心” 铜匠村里有故事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共和镇白塔村曾是远近闻名的“铜匠村”。如今,经过岁月的磨砺,“铜匠村”不只是一个称号,还是一种乡愁,锻造于手间、经过岁月千锤百炼的“非遗”仍旧熠熠生辉,并焕发新的生命力。   牟定县铜矿资源丰富,据史料记载,规模开采从明代始。白塔村铜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就有从事铁铜生产生活用品制作手工艺的6代传承谱系,几百年间代代相传。2013年,“白塔村铜器制作”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光明网   71 阅读   2022-05-17 12:16
  • 故宫花信|榴花: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石榴,花胜于果,有大红、桃红、淡白三种,酷烈如火,无实,宜植庭际。”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对石榴如是描述。每年的五月因是石榴花开时节,故又有榴月之名。 石榴是汉代时由张骞出使西域从安石国带回,古往今来有较多佳句赞咏。如唐韩愈的“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唐孔绍安《侍宴咏石榴》中的名句:“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网易   40 阅读   2022-05-16 21:05
  • 广东梅州大埔千年陶瓷焕发新生机

    “北有瓷都景德镇,南有高陂白玉城。”高陂,是梅州大埔的陶瓷重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享誉中外。如今,陶瓷已成为大埔重要的支柱产业,大埔陶瓷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焕发生机。

    搜狐   33 阅读   2022-05-16 20:53
  • 惊艳!带你一起欣赏“文物大片儿”

    审美可以让人脱离低俗、庸俗和媚俗,进而让人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净化。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一直饱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在审美方式愈加多元开放的当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启智润心、培根铸魂意义非凡。 为普及美育,让大众更好地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人民网特别推出《美学云课堂》栏目,通过线上线下的经典文艺作品展播、文物和“非遗”技艺赏析、美学理论讲座等形式,在全社会培育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人民网   26 阅读   2022-05-16 20:40
  • “马家窑回声”荷兰开展 国际艺术家致敬马家窑文化

    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马家窑文化成为欧洲一场展览的“主角”——14日“马家窑回声”艺术展拉开帷幕,参展艺术家以此致敬马家窑文化。   当日在荷兰著名的“陶瓷城”代尔夫特,展览举行开幕式,数十件融入马家窑文化的现代陶艺作品与欧洲观众见面。2019年春,参展的14名国际艺术家曾赴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所在地)采风,并用当地的陶土创作了这些作品。

    光明网   34 阅读   2022-05-16 20:35
  • 一位被遗忘的包豪斯大家:他的椅子启发当下

    他的名字也许并不为大众所知,但他设计的家具却一直被延伸。 他是埃里希·迪克曼 (Erich Dieckmann,1896-1944)拥有建筑和绘画的背景,并在魏玛包豪斯接受木工培训,是格罗皮乌斯的得意门生。他设计的钢管家具让人联想到未来主义的赛车,柳条椅的曲线被后来者模仿,立方体框架的椅子是最早批量生产的家具之一。 在当时,迪克曼几乎与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齐名,但如今他却被遗忘了。澎湃新闻获悉,柏林装饰艺术博物馆近日开幕的展览“椅子,迪克曼!”为当下提供了一个重新看待迪克曼的机会。

    网易   82 阅读   2022-05-14 16:40
  • 痴迷手工琵琶制作25年,看民间艺人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说起历史上《阳春白雪》《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著名的琵琶曲,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其细腻入耳的音色以及张力极大的音阶,成为古代中国乐曲演奏的重头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更是将琵琶这件拨弦乐器捧上神坛,千百年来,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腾讯   113 阅读   2022-05-14 15:37
  • 法国卢浮宫——关于蒙娜丽莎的一切

      5月11日,人们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参观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   在卢浮宫所有绘画作品中,最受瞩目的是达·芬奇在1503年左右创作的《蒙娜丽莎》。《蒙娜丽莎》被置于卢浮宫二楼中间的一个大厅,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之一。关于蒙娜丽莎的文创产品成为卢浮宫最丰富、最热销的周边产品,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欣赏永恒神秘的微笑后,都想带走些关于蒙娜丽莎的纪念品。

    光明网   75 阅读   2022-05-14 15:34
  • 在艺术与技术之间,身体如何感知世界?

    在本雅明论断的“机械复制时代”的百年以后,艺术如何思考技术历史的总体经验,并提出符合今天时代的观念?位于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的新展“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试图对此展开一次探讨。展览开幕之际,艺术家冯梦波、王鲁炎、胡介鸣围绕“艺术、感知、技术”展开了一场线上对话。他们从各自的创作出发,分享了对于技术时代下艺术的看法。 近两年来,由全球疫情而衍生出的对“共同生活”的探讨和反思,正在互相交织,成为全球范围内艺术界的普遍议题,例如2021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我们如何共同生活”;2021年的第二届广州影像三年展最初的主题则名为“重思集体”。日前,“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在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举行。身体是自我、世界与艺术的交汇之处,展览由董冰峰策展,呈现安捷·伊曼和哈伦·法罗基、徐冰、胡介鸣等14组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身体与历史”“身体与技术”“身体与宇宙”三个板块,探索“共同生活的艺术”。董冰峰表示,“身体”就是“人”“体”“道”,“宇宙”则是“天”“用”“器”。本次展览尝试探讨的,就是对这种内外关系、天人关系、道器关系、体用关系如何结合,如何“共生”的反思和实践。

    搜狐   97 阅读   2022-05-13 17:17
  • 福州“非遗”版画艺术家用雕刻刀记录抗疫感人瞬间

    刻刀在板材上一下一下地刻上去,长长短短的线条很快堆积成了一幅画,日夜奋战的抗疫“大白”和张嘴配合的市民在刻板上定格。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这一幕幕成为艺术家心中,应该被记录下来“反复印烫”的感人瞬间。

    搜狐   33 阅读   2022-05-13 16:49
  • 玛丽·波勒·德维尔——艺术展现出流畅的女性魅力

    玛丽•波勒•德维尔,现居住在法国巴黎的当代雕塑艺术家。1952年出生在摩洛哥的梅克内斯,以雕塑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作品得到意大利艺术协会的官方认证,展现出女性的特殊气质,成为她最为突出的艺术风格。

    网易   38 阅读   2022-05-12 23:37
  • 香港艺术馆推出5个新展览 将展出多位知名艺术家作品

    随着香港第五波疫情趋向缓和,香港艺术馆重新开放,12日馆方邀请媒体参观其新推出的5个主题展览,涉及主题包括知名艺术家吴冠中系列作品、中国山水画等。

    搜狐   65 阅读   2022-05-12 23:25
  • 英国摄影师用徕卡相机把伦敦拍成了诗歌和电影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英国当代街头摄影师 Joshua K. Jackson。 Joshua 于1984年出生在英国白金汉郡,后移居到伦敦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并在毕业后在伦敦生活十余年。

    网易   53 阅读   2022-05-11 12:26
  • “客家人的竹编手艺”你见过几样?

    竹编品是一项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客家人自在中原起,便掌握了各种制造和编织技术。从金银铜铁锡的冶炼加工,到泥木石草竹的艺术造型,都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代一代地传承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而竹编工艺,就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腾讯   90 阅读   2022-05-11 12:00
  • 丝路文化研究者们,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芒果TV自制的关于丝路文化、考古相关文化工作者的人物纪实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之《研究者》今日播出,每周三上午10点芒果TV独播。本集主要讲述张俊民、韩鹏、王建新、张铭、杜玮等人在广袤丝路上,通过长期调查和研究,揭开尘封的丝路文化密码,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故事。

    腾讯   42 阅读   2022-05-11 11:59
  • 为什么中国不产狮子,却总是用石狮子守门呢?答案你知道吗

    在中国的任何地方,你都会发现门前有一对石狮子。 卢沟桥上的那对石狮子,在一些大型的商务会所里也能见到,但这些大型的石狮子,在中国却很少见,因为中国人并不喜欢使用石狮子,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动物来看待,认为中国没有狮子,甚至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狮子像。 为什么中国不生产狮子,却总是用石狮子把守大门?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中国人为什么要把狮当作祥瑞之物来供奉?又为何如此重视狮身图案呢?"狮身人面虎"究竟有何寓意?其实这就是答案!

    腾讯   48 阅读   2022-05-10 15:32
  • 跟随元宇宙的“仙兽”,探索国潮与非遗数字化

    不久前,在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之际,诞生了一个名为“玲珑壹壹”的潮玩IP。这只紫色的“松鼠”结合了技术和历史,也包含了如今数字潮流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的融合,这也是当下“国潮”的特点所在。近十年来,国潮在中国逐渐发展,进入了不同的生活领域。国潮是什么?如何利用数字化来传承文化?近日,澎湃新闻采访了几位清华大学的教师,他们从各自的参与和视角探索了这些问题。

    网易   31 阅读   2022-05-10 15:04
  • 他一发疯,艺术圈又炸了

    艺术家都是叛逆的,而班克斯(Banksy)叛逆的对象正是“艺术家的叛逆”本身。 班克斯是英国艺术家,其最出名的绘画作品《拿气球的女孩》,曾在2018年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10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886万元)成交。 拍卖槌落下的同时,画框自动松开,画作滑落进碎纸机。苏富比拍卖行的工作人员表示,事前对此不知情,整个过程由班克斯一个人操作。

    搜狐   28 阅读   2022-05-10 14:46
  • 艺术家陷著作权纠纷,行为艺术展引争议

    在美国,建筑师大卫·阿贾耶揭晓首个永久性大地艺术装置;意大利艺术家因著作权问题被起诉。在北京,音乐人庞宽在美术馆生活14天不间断直播,到底是行为艺术还是无聊的作秀?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这一周来的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网易   41 阅读   2022-05-09 16:32
  • 西藏唐卡与热贡唐卡为什么受国人喜爱

    西藏唐卡大量吸收借鉴了尼泊尔、克什米尔以及汉地等多种绘画文明。尼泊尔唐卡画风更为时尚,造型妩媚,偏向南亚风格,价格便宜,但没有热贡唐卡精致。西藏唐卡流派众多,主要以勉唐派、钦泽派、噶玛嘎孜派三大画派为代表。

    搜狐   30 阅读   2022-05-09 16:10
  • 秦声秦韵火出圈 千年古城蕴生机

      近年来,大唐不夜城相关视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阶段性播放量屡次冲顶,西安城墙也跻身全国话题热度前列,“中国年·看西安”成为城市营销新案例,西安马拉松赛被世界田联授予“世界田径精英标牌”……一波波刷屏,一次次打卡,体现着古城西安的文化魅力。   锣鼓声中,露天戏台前的广场上满是前来看戏的观众。听着秦声秦韵,走在古香古色的建筑中,那个底蕴深厚且活力四射的西安扑面而来。

    光明网   21 阅读   2022-05-09 15:41
  • 黄梅:从当代艺术角度讨论今日中国的文化与社会

    2022年4月至5月期间,《今日中国:少数群体、文化与社会》新书发布会在巴塞罗那拉蒙优伊大学与巴塞罗那大学举行。Casa Asia 的总监Rafael Bueno主持发布会。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教授、Inter-Asia研究组总监Joaquín Beltrán Antolín博士,巴塞罗那大学教授、策展人Laia Manonelles博士,书籍封面艺术家、中央民族大学的琴嘎教授,艺术家刘雨佳与东妮尔进行了主旨发言。疫情期间,本书的出版以及两次发布会的举办,成为西班牙读者了解今日中国的重要窗口。

    新浪   62 阅读   2022-05-07 16:47
  • 彩虹张掖行走记:非遗传承人守艺守心 戈壁滩“曲苑杂坛”

    木偶戏、木塑画、麦秆画……主打“彩虹名片”的甘肃省张掖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似戈壁滩上的“曲苑杂坛”。连日来,中新社、中新网记者走访该市,记录传承人守艺守心的感人故事。   头戴红缨帽,身着裕固族传统服饰,能变脸、吐火的木偶人你见过吗?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传承人,徐宁一改张掖甘州区传统木偶戏的风格,挖掘当地特有少数民族裕固族的元素,融入了川剧变脸及人体吐火的内容,圈粉了更多非遗爱好者。

    光明网   22 阅读   2022-05-07 15:44
  • 德州手造:葫芦雕刻 刀笔生花融入文化内涵

    一手拿葫芦、一手拿刻刀 在德州市临邑县 葫芦雕刻传承人任德斌 正在对他最新的作品《四大国粹》 做最后的完善工作 四大国粹包括武术、医学、京剧、书法 任德斌结合古代书籍与现代艺术 在前期做好构图的同时 经过雕刻、打磨、描金上色 烫画、上光等多种工序 让葫芦在赋予美学的同时 更具文化底蕴

    腾讯   45 阅读   2022-05-06 17:16
  • 让·皮埃尔·奥吉尔——废料的华丽转变

    让•皮埃尔•奥吉尔,法国当代雕塑艺术家,1941年出生于尼斯,在这里的一个农场长大。凭借自己的爱好,在雕塑艺术上得到“获奖专业户”之称谓。

    网易   42 阅读   2022-05-06 16:09
  • 戏曲表演人才培养:薪火相传 星耀梨园

    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有流传下来的数以万计的优秀剧目,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有众多戏曲名家如熠熠星辰,光耀梨园。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进入新世纪,戏曲艺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陷入发展困境,但戏曲工作者仍在积极探索,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一关键性的环节,在戏校教育之外,从以师带徒、口传心授到名家收徒传艺,从开办研究生班、流派班到多剧种办学——多种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殊途同归,在新老艺术家们虔诚的坚守和传承中,戏曲艺术春色满园,繁花似锦。

    搜狐   32 阅读   2022-05-06 15:58
  • 重庆七旬老人用11万根牙签制作成大卫头像

    5月6日,重庆七旬老人汤家禄根据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雕塑作品,耗时1个半月,将11万根牙签制作成一个大卫头像。

    腾讯   41 阅读   2022-05-06 15:27
  • 湖北巴东:让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年轻人

      “演丑角就要丑到位,要丑到哭……”湖北巴东县沿渡河镇5名小学生近日利用假期排练堂戏《山伯访友》,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曹祖兵对他们进行指导。   堂戏因早期多在堂屋演出而得名,在巴东县有300多年历史,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伯访友》《送寒衣》等堂戏深受百姓喜爱。

    光明网   24 阅读   2022-05-06 14:54
  • 五月,有哪些好看的艺术展?

    文与匠 南池子美术馆 时 间2022.4.10-7.9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普渡寺西巷21号 本次展览由崔灿灿策划、共展出包括雕塑、装置、影像以及架上绘画近20件作品。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展望6米高的新作《有限/无限1#》首次对公众亮相,艺术家杨福东长46分钟的黑白影像作品《愚公移山》则是在北京的首映,以及赵赵的数张全新作品。从自然园林中挺拔的雕塑,到美术馆中营造的园林小景,再到怀旧与唯美并峙的诗意空间,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里延续至今的文人生活,共同探讨“工匠精神”在当下的价值。

    搜狐   14 阅读   2022-05-05 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