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国内国际财经房产汽车产经农业科技IT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娱乐女人军事游戏区块链

行业资讯

  • 央视科普:霍乱为何会被列为甲类传染病

    7月10日,网传消息称,7月9日晚,武汉大学工学部宿舍疑似发现一例霍乱,并且全栋学生都进行了统一肛拭子检测。 报道播出后,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关注,要知道霍乱可是甲类传染病,不容小觑。 那么为何霍乱会被列入甲类传染病,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又该如何防治呢?@央视网快看进行了科普。

    和讯网   49 阅读   2022-07-11 23:30
  • 新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达25% 有望应用于车辆上面

    德国和比利时的研究人员携手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铜铟二硒化物(CIS)串联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化效率达到25%,为迄今同类产品最高值。这款太阳能电池柔韧轻便,用途广泛,有望应用于车辆、便携式设备和可折叠设备内。最新研究刊发于美国化学学会下属《ACS·能源快报》杂志。

    科技日报   23 阅读   2022-07-02 23:19
  • 美国批准!SpaceX星链可为飞机、船舶等提供移动互联网服务

    北京时间7月1日早间消息,据报道,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周四授权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在移动的交通工具上使用其“星链”卫星互联网,为该公司向商用飞机、船舶和卡车上扩展该项目打开了绿灯。

    新浪科技   28 阅读   2022-07-02 23:17
  • 行程卡“摘星”到底意味着什么?

     6月29日,工信部宣布取消通信行程卡的“星号”标记。消息一出,直接被顶上了微博热搜,此后,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热度一浪高过一浪。

    快科技   26 阅读   2022-07-02 23:16
  • 科技巨头几百亿研发AI被质疑吹嘘:曾击败人类的AI要被卖了

    北京时间7月1日消息,多年来,谷歌、Facebook等科技巨头投入数十亿美元研发人工智能(AI),大肆宣传它的潜力。但是现在,研究人员表示,是时候重新设定对AI的期望值了。

    凤凰网   26 阅读   2022-07-01 13:29
  • 飞机用上“地沟油” 中国首次搞定规模化工业试产生物航煤

    6月28日,据中国石化公众号介绍,我国首次规模化工业试生产生物航煤,可将地沟油等废弃材料转变为生物燃煤,加工能力可达10万吨。 中石化透露,中国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首次产出生物航煤,意味着我国生物航煤可实现规模化生产,向大规模生产及商业化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快科技   25 阅读   2022-06-29 12:48
  • 碳中和行业不是钱太多 而是钱太少

    碳中和已成当下创投圈最热门主题之一。 自2020年9月双碳政策提出以来,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2021年被称为“碳中和元年”,红杉中国、高瓴、IDG资本、中金资本等机构纷纷发起设立碳中和基金。有研究预计,未来四十年碳中和目标将带来百万亿级别的新增投资,每年所需的绿色投资将会占到GDP的2%左右。

    凤凰网   57 阅读   2022-06-23 23:35
  • 失败两次后 韩国自研运载火箭终于发射成功

    6月21日消息,据韩联社报道,当地时间6月21日16时,韩国自主研制的“世界号“(Nuri)运载火箭在罗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之后韩国政府宣布火箭发射成功。

    IT之家   35 阅读   2022-06-21 23:57
  • 两颗距地仅33光年的“超级地球”发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其“苔丝”(TESS)任务发现两个可能含有岩石矿物的“新世界”,它们围绕着靠近我们的宇宙邻居恒星——红矮星HD 260655运行,距离地球只有33光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接近我们的多行星系统之一。科学家可借助此次发现了解系外行星的组成,并评估它们的大气层,为人们寻找外星生命提供重要线索。

    科技日报   54 阅读   2022-06-20 19:13
  • 量子计算专家、ACM计算奖得主加盟OpenAI

      近日,量子计算专家、ACM计算奖得主Scott Aaronson通过博客宣布,将于本周离开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一年,并加盟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

    澎湃新闻   76 阅读   2022-06-20 19:11
  • 有爱无碍 科技为他们点亮漫天星光

    据统计, 我国现有2780万听障人群 1731万视障人群 囿于视觉或听觉的阻隔他们,被困在信息的“孤岛” 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工作 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期望 我有一个视障工程师朋友。

    凤凰网   45 阅读   2022-06-19 23:08
  • 韩国拟于6月21日第二次发射自研火箭“世界”号

    6月17日消息,“世界”号是韩国首枚“完全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整个工程耗时约12年、总投资近2万亿韩元(约104.8亿元人民币)。 本周,因遭遇大风天气,韩国原定于当地时间6月15日发射的运载火箭“世界”号不得不推迟至16日进行,然后发现“世界”号氧化剂罐内部传感器出现异常数值,需要重新移送至组装间检查。也基于此,“世界”号的发射准备工作被叫停,原定于16日进行的发射计划随之告吹。

    IT之家   49 阅读   2022-06-19 14:31
  • 世界上存在比蓝鲸还大的生物吗?

    我们普遍认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是蓝鲸。 其实并不是,很多生物都比蓝鲸大! 蓝鲸,被认为是世界上已知的动物中最大的,长度可达33米,体重可达181吨。 这些数据代表什么呢?

    快科技   50 阅读   2022-06-19 14:29
  • 马库斯对赌马斯克:深度学习撞墙了 杨立昆有话说

    一面是“深度学习(DL, Deep Learning)撞墙了”的呼喊,一面是马上就能造出类人AI的喜悦。“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Yann LeCun(杨立昆)终于坐不住了。 当地时间6月16日,Yann LeCun撰文《关于智能,AI能告诉我们什么》首次正面回应深度学习当下面临的问题。LeCun写道,“从一开始,批评者就过早地认为神经网络已经遇到了不可翻越的墙,但每次都被证明只是一个暂时的障碍。”

    澎湃新闻   52 阅读   2022-06-19 14:25
  • 直击亚布力:内容或成为消费元宇宙核心的突破点

    近期,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十二届年会正式开幕,多个论坛提及了元宇宙话题。

    第一财经   55 阅读   2022-06-17 16:15
  • “最忙三人组”,要在太空忙什么?

    最新一期少先队队报,新鲜出炉啦: 本期的故事有: “最忙三人组”,要在太空忙什么? 18年不离不弃 千年紫薇重获新生 拒绝当“火鸡”土耳其改名字 高考作文题里的小姐姐是谁? 为了种粮食 他们在山上修“楼梯” ……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澎湃新闻   47 阅读   2022-06-17 16:01
  • 复刻3000年前三星堆文明 阿里云用算力让三星堆“活过来”

    伴随三星堆现场考古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依托阿里云大规模算力,国内首个大型沉浸式云考古节目《三星堆奇幻之旅》将诸多独家考古挖掘成果通过云端实时渲染技术呈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

    澎湃新闻   22 阅读   2022-06-17 15:08
  • 张朝阳:世界是量子的,没有量子力学每个人都是一堆灰

    6月12日消息,6月10日,张朝阳在其物理课上称,如果世界没有量子力学,那每个人都是一堆灰,风一吹就完全变了。

    三言财经   61 阅读   2022-06-12 23:51
  • 我发现了新细菌,可以命名为王心凌菌吗?

      就算没有专业知识,我们也很容易根据外观,给肉眼可见的动物、植物起名字,比如小红花、大橘猫等等。   可是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啊!它们肉眼不可见,特征也没有动植物那么明显,要怎么给它们起名呢?难道就像笑话里说的,用心上人的名字来命名新发现的细菌?

    果壳网   23 阅读   2022-06-12 22:59
  • 中国“天眼”监测新成果 掀开“宇宙之谜”面纱一角

     快速射电暴(FRB)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射电爆发现象,在1毫秒的时间内能释放出太阳大约一整年才能辐射出的能量。不过对于这种现象的物理起源、辐射机制和周围环境等,至今尚不明晰,因此被称为“宇宙之谜”。

    新浪   29 阅读   2022-06-12 22:58
  • 三赴南极,他以科考“护”南极

    晶莹剔透,冰雪覆盖。南极这片常人只能从书籍、电视里了解的“神秘之地”,今年刚满40岁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传金已探寻三次。

    新华社   53 阅读   2022-06-05 22:05
  • 天文小科普:热木星是什么?它和我们的木星有何区别?

    艺术家对热木星的概念是在一个紧凑的轨道围绕它的恒星。但是现在科学家们公开了一份新的热木星指南。 热木星指南 这个月天文学家们声称这里有全新工具帮助科学家们研究热木星。他们称之为这是热木星的“野外指南”。目前我们已知的4000多颗系外行星--在银河系中围绕着遥远恒星的行星中--有几百颗是热木星。

    网易   50 阅读   2022-06-05 21:59
  • 巨大黑洞,从何而来,如何解释?

    在银河系外围运行的一个小星系似乎在其中心有一个巨大的黑洞,与更大体积的银河系本身相当,并且科学家们尚不知道其原因。 距地球约 820,000 光年的狮子座I矮星系,宽度只有约2,000光年。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的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5到3000万倍。,银河系大约重达1.5万亿个太阳,并且其盘面宽度超过100,000光年,与银河系相比起来,这个星系微不足道。

    网易   62 阅读   2022-06-05 21:53
  • 高沉浸、高交互!Meta HST带你领略全新办公协作体验

    2020年,云视频会议借助疫情完成普及。 2021年,混合办公成为企业提效新选择。 2022年,沟通协作是否会继续升级? 一起看看好视通Meta HST,探索下一代办公协作新体验!

    中国发展网   50 阅读   2022-06-03 06:58
  • 华为第三批五大军团正式走向台前 涉及元宇宙底层架构

    继2021年10月份第一批军团、2022年3月份第二批军团成立后,近日,华为宣布正式组建第三批五个军团。这五个军团/系统部分别是:数字金融军团、站点能源军团、机器视觉军团、制造行业数字化系统部和公共事业系统部。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金融是华为近年业务体系中业绩增长较快且重点发力的业务板块,而机器视觉是支撑元宇宙的底层技术。

    中华工商网   24 阅读   2022-06-03 06:21
  • 盖茨预言猴痘病毒暴发?辉瑞公司提前准备疫苗?

      - 网传“比尔·盖茨在2021年预测到猴痘病毒会暴发,帮助辉瑞公司准备疫苗”的消息缺乏实证。盖茨确实曾在2021年就“应对疾病大流行和生物恐怖袭击”等话题发表过观点,但未提及与“猴痘”相关的字眼,辉瑞公司的产品目录中也没有与猴痘病毒相关的疫苗产品。

    澎湃新闻   35 阅读   2022-05-23 12:40
  • 这架飞机就是一个天文台,贵到连NASA都直呼用不起

     SOFIA望远镜曾确认月球上有水,但其科学产出被认为不能与运营成本相匹配,NASA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决定让它退役。今年9月30日后,人类将不再拥有大型机载天文台。

    环球科学   28 阅读   2022-05-23 12:38
  • “中国天眼”探测到“黑寡妇”脉冲星新现象

     近日,我国研究人员利用“中国天眼”,首次探测到了致密双星系统中等离子体的极端湍流现象,为“黑寡妇”脉冲星的掩食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天文学专业学术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新浪   31 阅读   2022-05-23 12:36
  • 日本研究团队首次合成“莫比乌斯环”形状碳分子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团队已合成了一种带状分子纳米碳,具有扭曲的莫比乌斯带拓扑结构,即莫比乌斯碳纳米带。图片来源:瀬川泰知等人/《自然·合成》   构建结构均匀的纳米碳对于纳米技术、电子学、光学和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功能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据近日发表在《自然·合成》杂志上的论文,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团队已合成了一种带状分子纳米碳,具有扭曲的莫比乌斯带拓扑结构,即莫比乌斯碳纳米带。

    科技日报   23 阅读   2022-05-23 12:35
  • 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人类吗?

      让我们从一个限定条件开始说起。当一些研究者猜测不止存在一个宇宙时,今天的我们仍将自己的想象力限制在一个“信息泡泡”中:宇宙就像一个球体,其半径约等于138亿年前时间开始以来光所走过的距离。考虑到宇宙的膨胀,这个信息泡泡的半径约为460亿光年。其他理论上的宇宙,以及其他不一样的物理定律,都存在于我们的宇宙泡泡之外,超出了我们的审视能力。

    新浪财经   28 阅读   2022-05-23 12:29
  • 未来宇航员有望喝上月球“火山水” 表面下5至10米或有冰层

     如果有人活在40亿年前到20亿年前,举头望月,他们或许能够看到月球表面冰霜一片。一些冰可能仍隐藏在今天月球表面的陨石坑中。   数十亿年前,月球上的一系列火山喷发,数十万平方英里的球面被炽热的熔岩覆盖。亿万年年来,这些熔岩形成了深色“斑点”,即“月海”,造就了今天人类熟悉的月球外貌。

    中国科学报   50 阅读   2022-05-23 12:27
  • 留给宇宙膨胀的时间,只剩最后1亿年了?

     宇宙自从诞生开始,已经膨胀了137亿年。从最开始的一个无穷小的奇点,膨胀到今天无比巨大的尺度。然而,有科学家预言,这场漫长的膨胀将在1亿年内完全结束,那时宇宙转而开始收缩。而造成这一点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暗能量……

    新浪   48 阅读   2022-05-23 12:25
  • 脱离元宇宙,虚拟人不过是“数字打工人”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提到,本世纪末,全世界人口将突破110亿大关。 110亿,在学界预测里这是地球人口的巅峰状态,随后人口数量会逐渐减少。 此消彼长。 “虚拟人数量未来将是人类的10倍”,在人工智能“小冰”的畅想中,虚拟人似乎才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 我们不能全然相信小冰的话,因为TA就是虚拟人的一员。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否认,这个“族群”正在逐渐渗透人类生活。 衣,直播间里虚拟主播接待你;食,虚拟代言人给你推荐汉堡套餐;住,某房企的虚拟员工拿下了最佳新人奖;行,虚拟人成了炙手可热的车模。

    百度   46 阅读   2022-05-16 23:30
  • 推开元宇宙的“大门”,探索另一个世界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的元年。经过一年多的渲染,元宇宙的内涵在不同参与者的演绎下日益丰富。 就像电影《头号玩家》里的“绿洲”一样,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有嗅觉、有视觉、有听觉、有触觉,甚至能够在这个数字空间跑步行动。元宇宙的世界就像一个数字万花筒,向大众展示着无尽魅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进入这个世界?元宇宙的“大门”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们认为元宇宙是在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计算革命,如此有改变社会的意义,难道元宇宙不该拥有一个跟它所匹配的终端吗?”STEPVR创始人、总裁郭成提出,就像当初IBMPC的出现推动了互联网高速发展、苹果一代手机的出现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一样,如今,如果出现一台在虚拟世界还原“五感”的计算终端设备,打开这扇“门”,“那我们就能说,元宇宙时代真正开始了。”

    央广网   47 阅读   2022-05-16 23:17
  • 地球诞生前,巨行星们有段不太和谐的过往

    太阳是整个太阳系的中心。八大行星各自守在自己的轨道上,相安无事地绕着太阳转动。但天文学家一直在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太阳系行星轨道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浙江大学研究员刘倍贝与法国波尔多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合作者提出了太阳系巨行星轨道演化的新模型。该模型回溯了巨行星的过往史,揭示了它们之间一段不“和谐”的过往,并认为这段历史发生在地球诞生之前。相关成果近日刊登于《自然》。

    光明网   36 阅读   2022-05-13 13:05
  • 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48小时就能发芽

    5 月 13 日消息,5 月 12 日发表在《通讯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科学家们在月球的土壤中成功种植出了植物,这是植物第一次在月球土壤中发芽生长,也是月球和太空探索的一个里程碑。 拟南芥从月球土壤中发芽,图自 CNN 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不仅证明植物可以在月球土壤中成功发芽和生长,他们的研究还调查了植物对月球土壤的生物反应,月球土壤也被称为月球岩,与地球上的土壤有着本质的不同。

    搜狐   46 阅读   2022-05-13 13:04
  • 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器已进入初样阶段,预计 2025 年发射

    5 月 13 日消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接受了央视采访,他表示,到目前我们的祝融号火星车已经行驶了 1.9 公里还多,我们的天问一号正在围绕火星做环绕探测,也将实现对火星的全球覆盖,目前两颗探测器状态良好,我们也因此获得大量科学探测数据,正在开展对数据的解译。 据介绍,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器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现在电性产品已经在进行综合测试,预计会在 2025 年发射,将对近地小行星 2016HO3 开展伴飞探测并取样返回。此外,我们还计划在 2028 年实施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任务。

    IT之家   73 阅读   2022-05-13 13:01
  • 祝融号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的“蛛丝马迹”

     5月11日,《科学·进展》发表一项关于火星水活动的重要研究成果。基于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地形相机数据,我国科研人员在火星表面发现了一种形貌上类似沉积岩的板状亮色岩石,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板状亮色岩石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   这标志着祝融号国际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新华网   66 阅读   2022-05-13 12:25
  • 澳大利亚机构开发新电池技术:可从空气水分中收集电能

    5月12日消息,澳大利亚风投公司 Strategic Elements 于近日宣布:其与研究伙伴新南威尔士大学以及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在水分发电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受此消息影响,该公司股票价格在一小时内上涨48.28%。 该电池可以依靠空气中的水分驱动“发电装置”来产生电能,其原理论文放在了文末。

    IT之家   35 阅读   2022-05-12 22:33
  • 电动车要起飞了?又一种新电池技术诞生

    5月12日消息,澳大利亚风投公司Strategic Elements宣布,它们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出一种新的电池技术,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水分来进行发电。目前这项技术只能产生较小的电能,但足已应用在一些皮肤贴片设备中,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大的应用场景。

    雷科技   31 阅读   2022-05-12 22:26
  • 为什么与蜂王交尾的雄蜂都会很快死亡?

    蜜蜂可能是所有昆虫中对人类帮助最大的一种,我们吃的食物中至少有三分之一需要蜜蜂直接授粉,它们还为我们提供可口的蜂蜜,我们的一些技术会模仿它们的蜂窝结构。 虽然养蜂人的职业很早就出现了,我们对蜜蜂的研究也非常多,但是蜜蜂的神秘感从来没有消失过。 比如,很多人可能都知道雄蜂在交尾之后很快就会死亡,但是蜜蜂社会的游戏规则为什么会这么设定呢?

    凤凰网   61 阅读   2022-05-09 13:59
  •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32年,他用热爱付匠心

    32年,他凭借热爱在平凡岗位发光发热;32年,他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从一名实习学徒成长为国家机修一级钳工技师。他就是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连杆事业部副主任工程师于志强。 在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连杆事业部生产车间,于志强正在维护保养涨断机床。 2013年,他发现车间里涨断机床掉渣率高达7%,为解决这一问题,他苦苦寻找答案,这一找就找了九年。

    文登发布   59 阅读   2022-05-09 13:27
  • 华大基因:研制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筛查联合方案

    5月6日电,华大基因5月5日宣布,鉴于最近新发现的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流行趋势,以及不明原因肝炎的潜在病因腺病毒尤其是F41型本身广泛存在,华大基因针对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快速提供全面的检测筛查方案。华大基因称,采用腺病毒及腺病毒F4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一个小时内可完成快速筛查,并对筛查阴性的临床病例可进一步采用PMseq病原高通量测序探究潜在新病原。上述联合方案或可大幅提升对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的病原检测能力,助力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感染的精准诊断。

    财联社   47 阅读   2022-05-07 22:13
  • SpaceX成功将Crew-3宇航员从国际空间站带回地球

    5月6日消息,Raja Chari、Tom Marshburn、Kayla Barron 和 Matthias Maurer 四名宇航员于当地时间5月6日凌晨0点43分乘坐 SpaceX 载人龙飞船成功着陆在罗里达坦帕海岸,以此结束了他们在国际空间站长达176天的在轨任务。 据悉,四人中拉贾-查里、汤姆-马什伯恩和凯拉-巴伦来自美国 NASA,而马蒂亚斯-毛雷尔则来自于欧洲航天局(ESA)。

    IT之家   49 阅读   2022-05-07 22:08
  • 吴建斌:敢想敢创,他的脑洞将虚拟照进现实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高校大学生又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生逢盛世,我们应以怎样的行动,担起新时代历史重任?该以怎样的风采,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青春有信仰”杭州大学生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正式启动,我们将陆续推出10余位在杭高校优秀大学生,展现他们的青春风采!看了故事,您有什么感想?你的心中,又会如何定义奋斗的青春?欢迎留言分享!

    钱江晚报   77 阅读   2022-05-05 22:04
  • 首钢北冶公司:伴随“北斗”翱翔太空 大国重器问剑苍穹

    首钢人传承发扬“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第一家采用无料钟炉顶装置、顶燃式热风炉等新技术建成国内首座现代化高炉,在改革发展中创造了无数奇迹。 从千禧年的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到2020的第55颗卫星,中国人用20年的上下求索造出了自己的“北斗星辰”,造出了与GPS、格罗乃兹并肩的全球导航系统。我国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   106 阅读   2022-05-05 22:03
  •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地形及形变的太空量尺

    1. 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能够产生高分辨率图像的雷达系统。SAR来源于雷达,但与雷达又有所区别。大家熟知的雷达一般指地面雷达,它起源于一战时期,可以利用天线对目标发射和接收脉冲,从而根据脉冲时间间隔测算目标距离。这种雷达可以精确测距,但是无法精细成像。 为了完成对地观测使命,雷达逐渐发展出了成像能力。初期的成像设备使用的是真实孔径雷达,与合成孔径雷达不同的是,其孔径大小即等同于天线长度。而孔径大小决定了可以收集的能量大小,孔径越小,能量越小,分辨率就越差。这也决定了真实孔径雷达的分辨率不会太高,例如陆地探测一号卫星,如果达到3m分辨率,就需要使用数十公里长的天线,这显然不现实。而9m的天线长度,仅能达到数十公里的分辨率,这种分辨率显然也无法满足对地观测需求。

    中国测绘学会   52 阅读   2022-05-05 22:01
  • 扩散!健康码又有了新变化

    按照省防疫指挥部 统一使用湖北健康码的相关要求 同时为方便百姓扫码 对宜昌市健康码扫码应用系统 进一步优化 从5月4日0时起 宜昌市健康码扫码系统

    澎湃新闻   72 阅读   2022-05-05 21:20
  • 中国“Z世代”为何偏爱“国潮”?

    4月下旬,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2022年一季度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售量排名,中国品牌占据前三名。 “国产手机价格划算、使用感也不错,我想不出非要选择进口品牌的原因。”在天津读大学一年级的汪珊告诉记者。 智能手机品牌选择的背后,是2.6亿中国“Z世代”群体看待世界的视角变化。

    新华社   50 阅读   2022-05-05 21:10
  • 各方追逐下 元宇宙时代,我们的隐私何处安放

     “元宇宙”绝对是近两年最火的词之一,科技巨头入场、资本市场追逐、各地政策布局。   追溯起源,元宇宙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是小说人物通过特定设备进入的虚拟网络空间。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网络与算力、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场景逐渐具备了落地实现的可能。

    《财经》杂志   38 阅读   2022-05-04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