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孩子放暑假。” 孩子的暑假,对于家长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原本平静的一切都因为一个暑假被打破。 那么,教育孩子的路上,是“快乐”重要,还是“成长”重要? 一 我家有两个孩子——老大四岁半、老二二岁十个月。 平时老大上学,每天早上老大都是被我从被窝里面脱出来,然后套上衣服、抱到学校的。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不容易迎来了假期,我的送子之行可以暂停一下,孩子也可以休息一下。 早上我起床的时候,想到孩子不用因为上学而被叫起,我心中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每天下班回去,房门还没打开就听到两个如同黄莺出谷般清脆的声音“妈妈回来了。” 然后的怀抱瞬间被两团软软的东西塞满,我的心也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我觉得我是世上zui幸福的人。 还记得《你好!李焕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的孩子,我只要她健康快乐。” 这句话说出了我们父母的心声。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妈妈的礼物。 我想没有一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吧? 没有一个妈妈不喜欢看到自己孩子高兴的笑脸? 孩子的健康、快乐是每一位妈妈终生的事业。 二 我们不能唯分数论英雄,但是分数至今为止仍是我国选拔人才一项很重要的指标。 放假正是孩子弯道超车的机会。 董卿曾说过:我曾经是接受过严厉教育的孩子。 每天早上到操场跑一千米,而且不许照镜子、要背诗背古文,爸爸还不让妈妈给我做新衣服。 董卿在《挑战不可能》节目现场痛哭流泪。 但后来董卿说道,正是父亲这种“严格”的爱,让我站在今天的高度。 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句话用在董卿身上再合适不过,然而“腹有诗书”的过程是痛苦的,是需要鞭策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没有董父严格的要求,就没有董卿今天傲人的成绩。 “当今世界zui年轻的钢琴大师”郎朗,也是父亲“压迫”下长大的孩子。 郎朗7岁的时候每天至少都要练习6个小时的钢琴,在节假日和寒暑假还会加倍地练习,每天的时间几乎全部被钢琴占据。 这对于一个大人都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更不要说是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 郎朗做到了,因为郎朗有一个“虎爸”。 每当郎朗想偷懒、懈怠的时候,这位“虎爸”就用其特有的方式“提醒”,让郎朗不得不坚持下来。 郎朗曾说过:“如果没有我爸,肯定没有今天的我。” 人都是有惰性的,这是人的劣根性,没有办法更改,我们只能想办法对抗。 有人说过一句话“你现在吃学习的苦,是为了让你以后不吃生活的苦。” 随着在社会中浸泡的时间越长,我对这句话越认可。 你现在多学的一个技能,多考的一本证书,都是你以后傲娇的资本,都是你日后选择生活的底气。 “世间的路万万条,成功的方式千千种。 然而,唯有读书这条路zui好走,唯有读书这条路zui好成功。” 与其现在沉浸在垃圾的快乐中,不如给自己的生活更多筹码。 三 我看到网上,有这么一个问题:学霸都是书呆子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很痛心。 我想要一个成绩优异的“别人家孩子”,但我jue不想我的孩子变成一个照本宣科、不懂变通的木头。 教育孩子,我们不能从一个ji端,走向另一个ji端。 2017年,一条报道了老ji和小猪一家的旅行生活。 他们在儿子辛巴出生后,不买房、不报学前班,花了90万,带着孩子环游世界。 辛巴3岁时,途经12国;5岁时,纵穿南美洲;成为到南ji年纪zui小的中国人…… 一路上,辛巴尝试了很多课本中没有的东西:在土耳其、缅甸、老挝坐热气球;在南ji看罕见的飞碟云;亚马逊钓食人鱼;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大吃龙虾;在厄瓜多尔,荡世界上zui高的秋千…… 一路玩、一路学、一边保持好奇、一边增加兴趣…… 经历了旅途,辛巴变得更开朗、乐观、坚强。 老ji曾说:读书和行走是一起的。当你带孩子确确实实地走到实地的时候,他对世界、书本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他看到的东西越多,灵感就越多,思想就越丰富。 今天很多中国的教育理念里面,父母一直希望孩子做得好、优秀、独特、与众不同。 其实这些要求,更应该是要求我们自己。 你活得漂亮,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他的内驱力会促使他变得更棒。 如果你心里有对孩子的爱和陪伴的话,那么就在你家的旁边,都是诗和远方。 如果你认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话,那么去国内的任何一处,都可以让山川河流成为孩子的老师……… 教育孩子不拘泥于形式,学习知识不拘泥于课本。 带孩子在玩中学、在走中学、在见识中学、在体验中学……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独特的小苗,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找到合适它成长的模式。我们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更加快乐的生长方式。 愿每一个家长都是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愿每一位孩子的长处都能被挖掘、被看到、被培养、被无限放大。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位家长都是天使的培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