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从外界获取到很多有关「母亲」的信息,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对孩子有一生的影响」、「女人只有做过母亲,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等等。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成为母亲,对女性来说,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心理挑战。 诗人、女权主义者 Adrienne Cecile Rich 在 1976 年提出了「制度化的母性」(Institutionalized Motherhood)的概念,指的是父权社会对母性赋予了一种期待。 母性,被建构成了一种「无需讨论」的默认状态,一种绝对正义。这种建构的结果是,社会主流认为,作为女性,有一天会成为母亲是一件不存在「选择」的事,是女性身份天然具备、生而有之的重要方面。 父权社会对于「母性」的第二层建构,在于「母亲是子女的首要照料者」以及「母性是始终把孩子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前的」。 我感觉我不再属于我自己,我知道这是我该做的,但我很焦虑。33 岁,儿子 3 个月。 怀孕前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30 岁就当上了公司中层,业余时间跳舞、学英语,一周去五次健身房。我很喜欢这样的自己。 但怀孕以后,突然一切就变了。我丈夫、公公婆婆、我自己的父母,都跟我说 「要吃胖一点」、「不要穿高跟鞋」、「不要化妆」等等。我看着镜子里邋遢的自己,有时候真的很想打扮,哪怕只是做个美甲也好,但我又会因为这样的念头很自责,我这样是不是对孩子不够好? 我怀孕的反应很大,晚上睡不着,白天一直吐。这导致我除了勉强维持工作以外,几乎什么都做不了。我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后来孩子出生,我本以为我的身体可以又属于我自己了。没想到哺乳是个更加痛苦的过程。并且我的生活开始彻底围着孩子转。我真的感到,我的人生目标被我孩子的人生目标替换了。应该每个妈妈都是这样的,但我却会觉得不甘心。我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因为我太自私了? KY 有话说:制度化的母性,会影响到一个女性养育孩子的过程。 社会赋予了母亲一个充满爱的形象,认为母爱就是忘我、无私的,母亲就应该每时每刻都愉快地抚养孩子,用爱和包容去对待孩子,优先考虑孩子——这并不符合人类的本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质,而已经被建构了的女性,却因为无法达到这个标准而感到失败、内疚、焦虑。 我有时候竟然会嫉妒我自己的孩子。28 岁,孩子 2 岁。 刚怀孕时,我决心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成长,绝不像我们的父母那样,横加干涉孩子的人生。可是,这个想法在我生孩子的时候发生了变化。 我进产房前就疼了一天一夜,进产房后,疼得失去理智,生得相当麻烦。等我终于看到孩子时,我没有体会到喜悦,而是想我居然因为他遭了这么多罪。 而麻烦没有随着出生结束。他睡觉不乖,小而且他一般睡不到一小时就会醒,醒来就得被抱着。我因此几个月睡不了整觉,常常头痛。 有一次我痛得难受,跟老公说,儿子以后要是不能有所成就,怎么对得起我这么辛苦。老公感到惊讶,说你之前不是说,不对儿子提要求吗? 那一刻我发现,我好像正在变成自己讨厌的妈妈。但我反而理解了那些母亲。母亲们都要给自己的苦找个合理的解释,因为母亲经历的心酸和疼痛很少被正视,人们只是将这些当成女人生命的常态,不会为此补偿女性什么。 而且,我从小就只有妈妈没有爸爸,妈妈在我童年时对我非常严苛。当我看到儿子高高兴兴,吃得香睡得香,我和我老公还有公公婆婆每天围着他,我居然会有一闪而过的嫉妒心。 别误会,大部分时候我还是觉得很爱我的儿子,觉得他让我的生命有了新的意义。但也有的时候我感到没有缘由的烦躁和愤怒,也因为老公关注儿子而很久没有好好关注过我感到失落和孤独。 但这些感受,我没有办法跟家人说,我害怕他们因此对我感到失望。我只能跟同样刚生了宝宝的闺蜜说,我才发现,原来她和我一样,有很多感到很困难的时刻。这是我感到最为安慰的时刻了。 KY 有话说:母亲和孩子会不自觉地进入到社会期待中。 在作为母亲的漫长过程中,很多人会不断地在正面和负面的情感中挣扎。在产生负面情绪时,很多女性会反射性地认为这些情绪不应该出现或不应该被表达,不自觉地开始压制自己的真实感受。 女性因为成为了母亲而有了一种「限制感」(sense of limits),无法在爱孩子的同时自由地做自己。Adrienne(1977)用自己的经历来讲述这种母性的制度化:她的孩子会在长大后告诉她,感觉你好像始终都认为,「你应该爱我们」。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可以时时刻刻、不间断地爱着另一个人。 儿子诊断自闭症后,我得了重度抑郁。30 岁,儿子 4 岁。 孩子 3 岁多的时候,我在家里服下了一把安眠药,后来被我老公发现,送到医院去洗胃抢救。我觉得这件事不光彩,但当时我真的觉得人生已经进入了绝境。 我的孩子在快满三岁的时候被诊断成为了自闭症。我和他爸爸怎么都无法相信,孩子可能一辈子都需要人的照顾,无法独立面对社会。 我的孩子的确从小和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送他去看病的契机是因为孩子 3 岁了仍然不会说话。他似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我们、和带他的阿姨都很少交流,喊他他也不会搭理。他喜欢自己玩玩具,如果我们打扰了他或者弄乱他的玩具,他会开始尖叫。 但我一直认为这只是我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也常常自责孩子刚出生的前两年,我和他爸爸都忙于生意,他主要由阿姨带大,很多时间都在看 iPad。 我和我老公跑了上海、北京好多家大医院,反复诊断孩子的问题。可是,我们始终收到同样的诊断:自闭症。孩子没有社交能力,智力也低于同龄孩子,没有情感回应的能力。 我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从读书到工作,我没有认输过。我真的没有想过这样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日日夜夜都在想,面对这样的儿子我该怎么办,我甚至很后悔把他生下来。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短短半个月,体重瘦了十斤。我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开始吃起了精神类药物。 老公开始很积极地带着孩子找治疗的方法,去医院的自闭症治疗中心。可那段时间我过得很恍惚,也爱上了喝酒。大约半年后,我看到儿子还是对我的指令毫不理睬,那一刻我崩溃了,回房间给父母、老公和公公婆婆发消息,说我无能,我没用,儿子拜托他们照顾了,然后就吞下了安眠药。 洗胃抢救以后,我在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这次经历,反而让我的心态发生了一点变化。有时候人不能不臣服于命运,我的儿子这样,就是我的命。我开始接受现实,并觉得只要他能健康快乐就好。 非常感激我的老公,他一直带儿子去做专业干预训练,他的努力在半年后有了起色,我的儿子终于会开始说几句话了,尽管口齿还很不清晰,也偶尔能够和我们有好的互动。 我的抑郁症没有完全好,很对不起我的丈夫和家人。但我已经下定决心就算生活已经变成了一艘破败的船,我也要一直把这艘船开下去,不让它沉没。 KY有话说:不是只有孩子得了病的妈妈会抑郁。 大约六分之一的女性会经历产后抑郁,更多的人会出现强迫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查看婴儿呼吸;脑海中会出现强迫性思维,比如不断地担忧婴儿的健康状况(Lafrance, A. , 2015)。 如果你是一个母亲,请注意:孩子的健康很重要,他们需要被爱、被关怀;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母亲也都应该进行自我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