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源于对失效的认识。要设计出一根可靠的轴,必须预先了解它可能在哪些方面“倒下”。轴的失效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 疲劳断裂
这是轴主要的失效形式,约占所有失效案例的50%以上。轴在旋转过程中,其内部应力呈周期性变化(交变应力)。即使在应力远低于材料屈服强度的情况下,经过足够多的循环次数后,轴也会在应力集中处(如键槽、过渡圆角、压配合处)产生微裂纹,裂纹逐渐扩展,终导致突然的脆性断裂。疲劳断裂断口通常有明显的“贝壳状”疲劳扩展区和粗糙的瞬时断裂区。因此,设计中提高疲劳强度的措施(如降低表面粗糙度、增大过渡圆角、采用表面强化工艺)至关重要。
2. 过量变形
当轴的刚度不足时,会在载荷作用下产生过大的弯曲变形(挠度)或扭转变形(扭转角)。这种失效虽不立即致命,但会严重影响机器的正常工作精度。例如,机床主轴的过量变形会导致加工精度下降;齿轮轴的变形会使齿轮啮合发生偏载,加速齿轮磨损。刚度计算就是为了预防此类失效。
3. 表面损伤
主要指轴颈等与轴承或轮毂配合表面的损伤。
磨损:由于相对运动、润滑不良或杂质侵入,导致轴颈尺寸减小、形状改变,影响配合精度,增大振动。
胶合:在高速重载且润滑失效的极端情况下,摩擦表面局部高温会使金属发生“焊合”,随后又被撕开,造成表面严重损伤。
腐蚀:在恶劣环境下,轴表面发生化学或电化学腐蚀,不仅会减小有效尺寸,更会形成应力集中点,成为疲劳裂纹的源头。
通过对这些失效形式的深入理解,设计师才能在计算和结构设计中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