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赢得未来的机遇。”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淦波对公园开展自然教育尤其看重,在他看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我们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让青少年从小就认识到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使生态文明理念默化于心,潜化于行。”
旅游界 8 阅读 2022-04-07 22:14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环球网 7 阅读 2022-04-07 21:56过去的两年尤其是2021年依然坚守在旅游行业的从业者也好企业也好,都表现出足够的韧性,是这个行业的希望。2022年依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只有继续扛下去,只有扛着活下去,才能见到新的曙光。
去哪玩 12 阅读 2022-04-07 20:55“水的源头、云的故乡、动物的王国、植物的天堂。”凡是到过重庆五里坡的人,无一不有这样的感受。2021年7月28日,世界自然遗产地名录上新增了一个年轻的名字,全世界都在关注这片壮美又纯净的土地。图为五彩斑斓的阳光照进五里坡,增添了几许神秘感。
搜狐网 10 阅读 2022-04-07 17:56西藏旅游攻略_找对人很重要,建议您找个西藏当地的西藏旅游规划师,玩的既省心又省钱,你想要的全都有,这篇攻略分享给您!
旅途 27 阅读 2022-04-07 07:512022年的开端,当所有人都在看雪的时候,我逆着人群,一路向南,飞往祖国的最南端,去看那片,国内仅有十万人看过个大海。所以,当然先附上几张大海的照片了。
马蜂窝 39 阅读 2022-04-07 07:4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在人民生活、城市发展中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构建优质城市公共空间、带动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气质与层次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国内休闲露营产业头部品牌——横琴星乐度·露营小镇频繁受到业界关注。珠海大横琴星乐度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代表受邀参加珠海电台先锋951《城市会客厅》栏目访谈,以星乐度·露营小镇为例,探讨“一个优秀的文旅项目,能够为一座城市带来什么”命题,从文旅产业运营角度探索助力城市产业发展。
中国旅游网 9 阅读 2022-04-06 18:44世界遗产地大都具有罕见的自然美或者文化艺术价值。现在,由于各种传播媒介的带动,到世界遗产地去“打卡”,往往也成了某种文化品位或消费能力的标签。这些都促使遗产旅游出现了火爆的局面。随着世界遗产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遍布全球的遗产地愈发受到关注,遗产与旅游的关系日益紧密,“遗产旅游”进入人们的视野。近日,记者从保护世界遗产、阐释遗产价值、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传播国家形象等视角,采访了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记者人们为什么更喜欢去世界遗产地旅游?张朝枝:遗产地往往与人们有着先天的文化与情感联系,也就是身份认同感。比如大家都会想着“保平安”而去登泰山,想着“做好汉”而上长城……一个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认同和自豪感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激发去看看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旅游的愿望。世界遗产地大都具有罕见的自然美或者文化艺术价值。现在,由于各种传播媒介的带动,到世界遗产地去“打卡”,往往也成了某种文化品位或消费能力的标签。这些都促使遗产旅游出现了火爆的局面。记者2022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50周年。在此背景下来看,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我们有了56处世界遗产,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黄山等世界遗产已经全球知名。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遗产地肯定会越来越热闹。张朝枝:会的。学术界通常把前往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称为遗产旅游。其实在世界遗产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了小众化的文化旅游。当更多的文物、古迹、历史城区演变为世界遗产,“遗产旅游”也随之诞生。随着世界遗产的概念与范围不断扩大,现在遗产旅游也包括所有自然与文化保护地的旅游,不再仅仅限于世界遗产地。记者许多人认为,只要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就能带动当地旅游发展。张朝枝:其实还真不一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旅游大发展,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世界遗产遴选标准与旅游市场选择偏好这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事。世界遗产评选主要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及其相关文件约定的一系列标准,强调各类文化艺术、科学、历史、生态等价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大众旅游市场对目的地的选择往往是基于游客感官体验来判断的。虽然早先有一些项目仅因符合“罕见的自然美”的标准而成为了世界自然遗产,但目前这条标准已不能单独使用了,因为专家们对什么是“美”难以形成共识。也正因为这些原因,一些价值很高的遗产地,至今还很难吸引大众游客。据我的粗略估算,大约40%的世界遗产地因不具备旅游观赏性而很难成为火爆的旅游目的地。当然,由于“申遗”提升了知名度,使得环境整治加快、政府配套投入增多、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再加上如故宫、长城、泰山这样的项目在“申遗”成功前就已是的旅游地,这确实会客观上进一步推动遗产地的旅游发展。记者一些文物保护工作者认为,旅游给保护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文旅融合时,旅游会是遗产保护的“麻烦制造者”。张朝枝: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早在“世界遗产公约”诞生前,一些专家们就觉得战争、城市化、旅游活动破坏了古迹遗址和大自然,因此呼吁对全球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从全球范围来看,直到20世纪末,学者们仍将旅游视为遗产保护的威胁;但随着遗产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多,大家逐渐意识到遗产保护状态与周边社区以及人们生活密不可分,而生计又与旅游紧密关联。此时人们意识到:恰当地利用旅游其实也是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90%以上的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停摆了。这对可持续的遗产保护造成了新的“威胁”。大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旅游对遗产保护原来那么重要。记者遗产旅游可以给旅游业带来哪些变化?张朝枝:近年来,旅游发展理念的转变让大家重新认知世界遗产和旅游的关系。20世纪中期,旅游活动的总体规模不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旅游业是无烟产业”观念盛行,认为旅游业销售的是风景,带来的是可观的经济效益,对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但很快,人们发现旅游业带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旅游设施过度建设、文化景观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等。这些都极大地危害着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这时,人们开始反思旅游造成的环境影响,可持续旅游的概念也随之诞生。进入21世纪后,我国旅游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旅游领域的生态环保问题监督,强制执行绿色标准、旅游承载量等措施。近年来,又直接将生态环境保护状态作为旅游等级景区评定的一票否决条件。这些都促使旅游发展越来越“讲规矩”。记者2022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从遗产旅游的特点来看,遗产地旅游应该如何发展?张朝枝: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观念,经济效益并不是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世界遗产代表了人类共同的智慧。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其遗产价值阐释又与国家、民族自豪感紧密相关。因此,这些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都被赋予更高的要求。同时,遗产地的旅游发展一定要适应严苛的约束机制。从过去50年的实践来看,《世界遗产公约》及相关文件对世界遗产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遗产申报与管理过程中即要求遗产地制定系统的旅游影响监控措施。遗产旅游也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山大学在云南元阳梯田遗产地指导的“阿者科计划”,成功地帮助遗产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实施“熊猫大使计划”,深入自然遗产地开展自然教育,这些成果很快在国内产生了反响。记者中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几十年来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实践,对全球的世界遗产事业提供了哪些有益的经验?张朝枝:我觉得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探索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理论与方法。国际学术界很多人认为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小规模、深体验的基础之上,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遗产资源相对较少,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又在快速增长,所以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所面临的压力是外人很难想象的。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多年来,我们摸索出了一系列大规模大众旅游背景下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与理论体系。在借鉴和反思了已有的遗产地承载量理论、遗产旅游体验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和利益分配理论之上,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利用案例。比如长城的保护成效就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得到了高度肯定。第二,我们也探索了基于东方文化特色的世界遗产地社区参与模式与方法。这些实践表明,为当地社区寻找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有效协调世界遗产地人地冲突的根本出路。2021年,我们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世界遗产青年论坛贡献了“遗产保护与可持续生计”主题,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我们也成为2021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的学术支持团队。在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实践中,还较早地系统探索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地旅游影响监测体系。早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监测内容,主要关注世界遗产本体,对世界遗产地的关注相对较少。近年来,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推动和学校科研团队的参与下,我国率先在安徽黄山、湖南武陵源、河南龙门石窟建立了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持续监测,同时帮助这些遗产地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些实践成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为中国专家进一步参与制订世界范围的负责任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打下了基础。张朝枝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主持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旅游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地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研究。
去哪玩 78 阅读 2022-04-06 15:46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全域旅游如火如荼,旅游供给更加丰富,旅游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格局日趋完善,旅游扶贫富民功能日益凸显,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文明旅游理念渐入人心,国民旅游休闲生活更加精彩。 为宣传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旅游业改革创新亮点和辉煌发展成就,生动呈现文化旅游发展带给百姓、游客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人民旅游全媒体平台推出“我们这十年——我(身边)的旅游故事”征文活动,面向全国征集相关作品。 李国良/摄 活动主题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巨变”这一主线,从小切口典型场景入手,聚焦“我”及“我”身边的文旅故事,用图文及视频的形式,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文化旅游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人民群众的旅游生活、旅游期盼。 征集内容 活动以“我们这十年——我(身边)的旅游故事”为主题,广泛征集我身边的文化旅游故事(包括智慧旅游、数字出行等),真实记录文化旅游业砥砺奋进10年的发展巨变,真情讲述文化旅游发展对民生福祉的改善提升。 1.游记类。以景区景点为依托,以小见大,开拓视野,升华情感,反映中国自然美和人文美。 2.人物类。以旅游从业者为依托,讲述感人故事,反映敬业精神,传播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 3.评论类。以10年来文化旅游业重大发展战略、重要政策措施为依托,围绕文化旅游亮点热点发表精彩评论,传播文化旅游改革发展好声音。 4.视频或图片类。以视频或图片故事,展示人美景亮旅游乐。 作品要求 1.主题鲜明,以小见大,有故事,有思考,有情怀。 2.内容真实,数据准确,事例鲜活,可读性强。 3.语言生动,文风简洁,1000字~2000字,若有配图,需为作者本人拍摄,像素不小于1M,附图片说明。 4.视频时长15分钟以内,分辨率:1920×1080,编码:H264,码率:9000kpbs以上,格式:Quick Time,字幕:简体中文,语言:中文标准普通话。投稿短片采用压缩格式,每部作品的文件量不大于800M,投稿者均需附作品对应文档填写作者真实姓名、通讯地址、邮箱、电话,注明作品标题、拍摄时间地点以及创作说明。 5.摄影作品要求为作者亲自拍摄且未经发表的记录类影像,不允许修改图片内容;彩色、黑白均可,题材需符合征集内容,单幅、组照均可(组照4幅至8幅);每幅图片像素不小于1M,附图片说明。 征集时间 征文启事发布之日起至2022年6月30日。 投稿办法 投稿邮箱:mszktravel@163.com 以单位+姓名+题目作为文档名称,并附上作者简历,包括作者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学习单位、详细通信地址、邮箱等信息。 注意事项 1.来稿作品需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 2.来稿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此前未在国家正式出版物发表,符合体裁要求,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品请译成汉语投稿。 3.投稿者应对作品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并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不侵犯第3人的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 4.来稿版权归活动主办方所有,活动主办方有权对征集作品公开发表、结集出版、播出推送、展览展示等。 5.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属于主办单位。凡投稿者,即视为已同意本征稿启事所有规定。
北辰摘要 8 阅读 2022-04-02 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