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国内国际财经房产汽车产经农业科技IT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娱乐女人军事游戏区块链

行业资讯

  • 英专家警告:能源贫困恐引发公共健康危机

    由于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欧洲多国民众生活压力陡增,物价上涨引发的连锁反应正逐步显现。英国国民保健制度联合会19日致信英国政府,呼吁采取紧急对策,避免能源贫困在今年冬季引发公共卫生紧急状况。    3月27日,救护车停在英国伦敦一家医院内。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国民保健制度联合会在信中写道,由于能源支出激增,到冬季时许多人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省下伙食费取暖,要么挨冻。   “这可能会导致疾病暴发、加剧健康不平等、恶化儿童生存几率、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疤。”   据法新社报道,到明年夏季,英国燃气和电费账单预计会是2021年底的3倍。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7月英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1%,涨幅刷新40年来最高纪录。   这是5月5日在英国伦敦一家超市内拍摄的购物车。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英国智库决议基金会先前表示,由于低收入家庭在食品和能源方面的花销占收入比重更高,高通胀对这些家庭的打击更大。随着物价持续走高、个人实际收入严重缩水,低收入家庭不得不大幅削减非必要花销。   国民保健制度联合会首席执行官马修·泰勒说,这一机构之所以“罕见地介入”,向政府提意见,是因为他们知道能源贫困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而疫情下医疗资源本就承受严重压力。 4月8日,一辆公共汽车经过英国伦敦一处加油站。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国民保健制度联合会敦促政府出台“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体的支持方案”,以帮助那些最需要援助的家庭渡过难关。   这封信发给英国财政大臣纳齐姆·扎哈维,他上月刚刚就任这一职位,接替辞职的前任里希·苏纳克。

    人民网   28 阅读   2022-08-23 15:06
  • 尼加拉瓜一名反对派主教被捕,罗马教皇罕见发声

    据英国路透社8月21日报道,尼加拉瓜政府近日再度与天主教会发生冲突,于当地时间19日拘捕了一名反对派主教,指控其涉嫌组织暴力活动、破坏国家稳定。对此,罗马教皇方济各21日罕见做出回应,呼吁通过“公开和真诚的对话”解决危机。 点击查看大图 路透社报道截图 报道称,尼加拉瓜警方19日凌晨突击搜查了马塔加尔帕教区主教罗兰多·阿尔瓦雷斯(Rolando Álvarez)所在的教区总部,随后拘捕了阿尔瓦雷斯、五名神父、一名神学院学生和一名宗教电视频道摄影师。这座建筑此前已被警方封锁了两周时间。 尼加拉瓜警方指控阿尔瓦雷斯涉嫌组织暴力活动、煽动仇恨行为,目的是破坏尼加拉瓜国家稳定。目前,阿尔瓦雷斯已经被转移到首都马那瓜的住所中软禁。 路透社称,马那瓜大主教莱奥波尔多·布内斯(Leopoldo Brenes)已获准探视软禁中的阿尔瓦雷斯。根据布内斯的说法,他在“某个时间段”造访了阿尔瓦雷斯的住所,后者目前精神状况良好,但身体状况“有所恶化”。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55岁的阿尔瓦雷斯于2011年3月被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任命为尼加拉瓜马塔加尔帕教区主教,是该国最具影响力的天主教会神职人员之一,也是总统奥尔特加的主要反对者。他长期通过媒体攻击奥尔特加政府,并曾在2015年组织示威活动抗议政府在尼加拉瓜北部地区的采矿计划。 今年8月初,尼加拉瓜政府关闭了马塔加尔帕教区的7个反对派无线电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这些电台均为阿尔瓦雷斯所有。8月4日,尼加拉瓜政府又禁止阿尔瓦雷斯前往马塔加尔帕的圣佩德罗教堂主持弥撒,他所在的教区总部随后也被警方封锁。 英国《卫报》称,尼加拉瓜政府与天主教会的紧张关系已持续一段时间,今年已有3名反对派神父被捕,12家天主教电台和3家天主教电视频道停播。尼加拉瓜政府在过去几年里还取缔了1000余个“非政府组织”,其中包括天主教会资助的团体。 点击查看大图 资料图:尼加拉瓜反对派人士、马塔加尔帕教区主教罗兰多·阿尔瓦雷斯 图自英媒 对于这一消息,罗马教皇方济各在21日的讲话中罕见做出回应。方济各称,他带着“担忧和痛苦”关注尼加拉瓜的局势,“我想表达我的信念和愿望,即通过公开和真诚的对话,可以找到尊重与和平共处的基础。” 英国路透社指出,方济各没有在讲话中直接提及阿尔瓦雷斯被捕一事,但这是他首次就尼加拉瓜近期的政教冲突发表评论。 这并非奥尔特加政府首次与尼加拉瓜天主教会发生冲突。在过去几十年里,尼加拉瓜历届政府大多与天主教会曾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但在2018年的尼加拉瓜骚乱之后,奥尔特加与天主教会的关系降至低点。 CNN指出,在1979年尼加拉瓜革命期间,天主教会与奥尔特加所在政党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一度保持友好关系,但这种亲密是极为短暂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天主教会很快与执政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产生分歧,推崇解放神学、在桑解阵政府任职的神职人员也遭到梵蒂冈当局的批判。 但随着奥尔特加于1990年竞选总统失败,成为在野党的桑解阵与天主教会的关系逐步得到缓和。尼加拉瓜《街垒报》称,奥尔特加2007年再次当选总统之后,桑解阵还对天主教会做出一定让步,并出资帮助教会修缮教堂。 然而,2018年的尼加拉瓜骚乱成为双方关系的又一个转折点。2018年4月,以奥尔特加政府计划削减养老金和残疾人福利金为导火索,尼加拉瓜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游行,事件迅速升级为暴力活动。这场骚乱造成300多人死亡。 《街垒报》称,尼加拉瓜政府认为,天主教会在这场骚乱中扮演了“煽风点火”的角色,试图利用暴力颠覆桑解阵政府。双方关系也随之降至冰点。 今年3月,尼加拉瓜政府宣布驱逐梵蒂冈大使瓦尔德马尔·萨默塔格(Waldemar Sommertag),后者曾多次批评尼加拉瓜“民主持续滑坡”,还公开支持当地教会“捍卫国家民主”的立场。梵蒂冈当局则声称,萨默塔格一直在尼加拉瓜政府与反对派的会谈中充当“见证人”,并指责尼当局的举动“不可理喻”。

    观察者网   34 阅读   2022-08-22 18:09
  • 为应对冬季能源短缺,英国博物馆将成冬季“避风港”

    英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或将在这个冬季成为人们寻求温暖的“避风港”。据英国《卫报》20日报道,为应对冬季能源短缺,减少因寒冷造成的死亡,英国地方议会、社区团体和慈善机构将提供“温暖网络”,业界人士正敦促政府提供资金,保证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在最寒冷的月份向负担不起取暖费的人们开放。英国博物馆协会政策经理阿利斯泰尔·布朗表示,“博物馆是应对这场能源危机的重要‘支点’,但许多博物馆甚至难以为自己供暖。”   报道称,目前柴郡威德内斯的科技馆年度天然气续约报价从9700英镑上涨至5.4万英镑,伦敦图书馆经营商GLL方面也称,他们已花费2.8万英镑购买新座位和其他家具,为冬季做准备。此外,养老机构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慈善机构“关怀英格兰”透露,很多养老机构运营商面临高达500%的能源成本涨幅,一些运营商正考虑减少接收人数。

    中国新闻网   25 阅读   2022-08-22 14:39
  • 猴痘关键疫苗不足 美媒:美国官员早就清楚这一点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援引美国3名前高级官员和1名从事猴痘疫情应对工作的现任官员的消息报道称,美国高级卫生官员多年来一直知道,美国的国家战略储备没有足够剂量的天花疫苗,而天花疫苗是目前抗击猴痘的关键。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报道截图 这些消息人士透露称,美国一直没有资金来购买数百万剂专家们认为必要的疫苗。现在,疫苗短缺正阻碍着抗击不断蔓延的猴痘疫情的努力,美国拜登政府也因没有能为数百万处于危险之中的人提供足够的疫苗而受到抨击。 美国战略准备和应对管理部门(the Administration for Strategic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负责人道恩·奥康奈尔(Dawn O'Connell)在采访中说:“国家战略储备(SNS)……长期以来都处于严重资金不足的状态。我们需要为其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储备,以应对我们认为的接下来的威胁。” 消息人士还表示,美国国家战略储备应该有1.2剂Jynneos猴痘疫苗,足够给6000万人接种。然而,美国在2019年之前只有2000万剂,2020年也仅购买了100多万剂来补充过期疫苗。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的一名官员表示1.2亿剂高于政府阈值,但没有否认Jynneos疫苗的储备低于应有水平。此外,这些消息人士还承认,储备要求经常发生变化,而且有时已经过时。 “那并没有做好准备。”一位前高级卫生官员说,“这就像告诉军队……虽然你需要100架飞机,但我们只会给你10架,因为我们只能负担起这么多。然后,我们就得去战斗。自求多福。”

    海外网   59 阅读   2022-08-20 12:41
  • 俄气再宣布“北溪-1”停气消息 欧洲天然气价格应声上涨

    据俄新社报道,当地时间8月19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表示,“北溪-1”天然气管道将于8月31日至9月2日期间进行例行维护,暂停供气3天。 资料图: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总部拉赫塔中心。 资料图: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总部拉赫塔中心。   俄气在声明中表示,在此期间,唯一一台仍在运行的气体压缩机组将停机三天进行技术检修和预防性维护。此外,根据目前的技术服务合同,检修工作将由俄方专家和西门子公司专家共同进行。   据俄新社介绍,根据德国公司的技术文件,每1000小时需要进行一次气体压缩机组维护,包括检查其外壳是否有裂缝、变形,检查供油系统是否出现泄露,检查安全阀运行情况等。   俄气表示,检修工作完成后,如无技术故障,“北溪-1”天然气管道供气量将恢复至每天3300万立方米。   俄新社指出,该消息发布后,19日晚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自今年3月以来首次超过2700美元每千立方米,涨幅超7%。   “北溪-1”天然气管道2011年建成,东起俄罗斯维堡,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北溪-1”目前是俄罗斯对欧洲主要输气管道。   今年6月中旬,俄气以西门子公司未及时交还俄气送修的涡轮机为由,将经由“北溪-1”天然气管道输往德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减少近60%,每天供气量不超过6700万立方米。   7月11日,“北溪-1”天然气管道暂停输气,展开年度例行维护,并于21日早晨恢复。   7月27日,“北溪-1”天然气管道“波尔托瓦亚”压气站又一台涡轮机停止运行,“北溪-1”天然气管道日供气量从6700万立方米降至3300万立方米。

    中国新闻网   52 阅读   2022-08-20 11:26
  • 俄媒:葡萄牙反对禁止俄公民进入欧盟

    据俄罗斯卫星社报道,葡萄牙外交部在一份当地报纸的评论中说,葡萄牙反对禁止俄罗斯游客进入欧盟,并认为制裁不应针对俄罗斯人民。 报道称,葡外交部在评论中说:“葡萄牙认为,制裁制度的主要目的,应当是惩罚俄罗斯的军事机器,而不是俄罗斯人民。葡萄牙将参与该问题在欧洲层面的讨论,促进欧盟成员国制定统一立场。” 报道指出,最近,一些欧洲国家呼吁禁止所有俄罗斯公民进入申根国家。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指出,对俄不友好的欧洲国家正在实施“神志不清”的制裁。俄方希望随着时间推移,“健全思维将以某种方式体现”。

    参考消息网   39 阅读   2022-08-20 11:17
  •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乌迫切需要更多安全保障

    当地时间8月18日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布例行视频讲话,在谈到当天在利沃夫举行的会谈时表示,当天会谈第一个要点是关于扎波罗热核电站的问题,他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讨论了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通过乌克兰领土以合法方式快速、安全抵达核电站的细节。泽连斯基表示,俄罗斯应立即无条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进入核电站,并立即无条件地将其军队从核电站相关区域撤出。   泽连斯基表示,当天会谈还讨论了俄罗斯关押的乌克兰囚犯问题以及向叶连诺夫卡派出实地调查团的问题。他表示,乌方已呼吁联合国秘书长利用联合国的一切能力确保俄罗斯遵守有关在押囚犯的所有国际法准则。   针对有关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问题的协议,泽连斯基表示,这不仅对乌克兰而且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乌克兰迫切需要更多的安全保障、更大的出口量、更多可以从乌克兰港口运送农产品的船只。   泽连斯基还表示,当天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就许多议题进行了非常具有实质性的谈判。他表示,乌土双方讨论了国防、经济和能源合作问题,感谢土耳其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支持,感谢土方愿意支持哈尔科夫地区的重建工作。

    央视网   42 阅读   2022-08-19 22:56
  • 法媒:西班牙发现逾500块巨石组成的“巨石阵”

    据法新社马德里报道,考古学家18日告诉记者,西班牙南部发现了由多达500块巨石组成的巨型复杂石阵。这可能是欧洲最大的石阵之一。 报道介绍,这些石块在韦尔瓦省的一块土地上被发现。该省位于西班牙和葡萄牙边界最南端,临近瓜迪亚纳河。 报道称,这块土地占地约600公顷(约合1500英亩),并于此前被指定用于种植牛油果。但在批准许可前,地区当局要求对该遗址潜在的考古价值展开调查,并由此发现了这些石头的存在。 “这可能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大、形态最多样化的巨石阵。”该项目的三位负责人之一、韦尔瓦大学研究员何塞·安东尼奥·利纳雷斯说。 何塞表示,拉哈内拉石阵遗址内最古老的立石建造时间或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或5世纪下半叶。他说:“这是欧洲主要的巨石阵遗址之一。” 报道称,在遗址处,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不同种类的巨石,包括立石、支石墓、土墩、棺材状的石盒及各种围柱。 报道还称,研究人员于伊比利亚半岛的《史前工作》杂志中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立石是最常见的发现,目前其中仍有526块站或卧于地面。

    参考消息网   45 阅读   2022-08-19 22:54
  • 授权搜查特朗普海湖庄园法官面临死亡威胁

    根据美国媒体18日报道,此前授权美国联邦调查局搜查前总统特朗普海湖庄园的地方法院法官布鲁斯·莱因哈特,当天下令解封了与搜查行动相关的部分文件,包括司法部关于封存搜查令文件的动议、批准该封存请求的命令和刑事案卷等,不过不包括搜查宣誓书。 此前,特朗普的律师及众多特朗普支持者都要求公开搜查宣誓书,要求证实联邦调查局搜查特朗普海湖庄园的合法性。 授权搜查特朗普海湖庄园法官面临死亡威胁 但美国司法部警告称,发布宣誓书可能会影响调查的完整性,同时也可能会破坏证据。根据新公布的文件,联邦调查局正在调查特朗普的潜在罪行,包括“故意保留国防信息”“隐藏或删除政府记录”和“阻碍联邦调查”;文件还指出,司法部申请搜查海湖庄园是认为他们可以找到相关犯罪的证据,并取回特朗普非法拥有的物品。 法官莱因哈特18日表示,可以部分公开搜查宣誓书的内容,他要求政府于本月25日提交修订的搜查宣誓书并对其进行审核。而特朗普方面则发布声明要求公开未修订版本的搜查宣誓书。 法官面临威胁增多危及美国司法体系 莱因哈特因为授权联邦调查局搜查特朗普的海湖庄园,正面临网络上的死亡威胁,其住址被一些右翼网站曝光,网络上一些留言还攻击其犹太种族身份。因为担心受到攻击,莱因哈特经常去的犹太教堂取消了上周五晚的礼拜活动。 授权搜查特朗普海湖庄园法官面临死亡威胁 而莱因哈特受到威胁,只是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在“搜家”事件后对司法部门发起大范围攻击的一个缩影。一些专家警告,近年来,美国国内对法官和整个司法体系的威胁逐渐增加,正在危及美国司法制度的根基。 比如,针对法官的言语攻击正变得越来越普遍。2014年,美国司法部门处理了768件针对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员的“不当言语沟通”事件;而在2021年,这类事件超过4500起。 有美国媒体评论称,法官面临威胁增多,正值美国社会对公权力机构的信任大幅下降,民主共和两党极化对立愈演愈烈之时。

    中华网   43 阅读   2022-08-19 22:44
  • 埃塞俄比亚一架飞机和塔台“失联” 结果发现飞行员睡过头

    据航空网站Aviation Source消息,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800客机,日前从苏丹喀土穆飞往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途中一度“失联”,经调查发现是机上两名飞行员睡过头。 报道称,事件发生于8月15日,这架客机在抵达目的地时仍保持37000英尺的巡航高度,并没有开始降落。塔台多次尝试联系机组人员,但均未成功。直到客机自动驾驶模式断开,飞行员才被接连不断的警报声唤醒。 最终,飞机平稳降落,所幸并未造成任何事故。有航空分析师在社交媒体发文痛斥飞行员的行为,并表示疲劳驾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也有外国网友表示,“两人应被解雇”“希望航空部门调查该公司机组人员排班情况”。

    海外网   78 阅读   2022-08-19 22:32
  • 欧盟统计局:欧元区7月通胀率达8.9%刷新纪录

    据路透社报道,欧盟统计局当地时间18日证实,7月份欧元区通胀同比创下8.9%的新纪录。 欧盟统计局说,7月份使用欧元的19个国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8.9%,为1999年欧元正式发行以来的最高水平。 欧盟统计局表示,导致7月份通胀率创新高的主要因素为能源和食品等价格的上涨。

    东方网   27 阅读   2022-08-19 14:30
  • 欧盟统计局:欧元区7月通胀率达8.9%刷新纪录

    据路透社报道,欧盟统计局当地时间18日证实,7月份欧元区通胀同比创下8.9%的新纪录。 欧盟统计局说,7月份使用欧元的19个国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8.9%,为1999年欧元正式发行以来的最高水平。 欧盟统计局表示,导致7月份通胀率创新高的主要因素为能源和食品等价格的上涨。

    东方网   25 阅读   2022-08-19 14:30
  • 炎夏后是缺天然气的寒冬:俄罗斯打“王牌”,欧盟难断舍离

    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欧洲正在经历一个炎热的夏天,而由俄乌冲突引发的天然气短缺可能将在未来几个月让欧洲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 7月26日,欧盟能源部长特别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这是会议现场。新华社资料图 7月26日,欧盟各国能源部部长齐聚布鲁塞尔,就有关减少天然气消费的协议达成了一致。此项计划最主要的内容在于各成员国同意在从今年8月31日到明年3月31日期间,以上一个五年间同时间段内平均天然气消耗为基准,自愿减少15%的天然气消费,而如果欧洲出现严重的天然气供应问题,这一节约措施将会成为强制性目标。 根据欧盟估计,在理想情况下,这一措施将会帮助欧盟节省300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耗,如果今年冬天气温较以往更低,在这一措施的帮助下,欧盟整体更是可以减少4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消耗。尽管这一目标得到确认意味着之后各国会出台不少限制性措施,不少以往习以为常的做法将会受到约束。但正如捷克工业和贸易部部长约瑟夫·西凯拉(Jozef Sikela)于协议签署后的记者会上所言:“所有人都知道,有的时候牺牲是必须的。”因为,欧洲的天然气危机当下就正在酝酿中。 天然气“战争” 天然气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化石燃料,在新能源未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前,成了各国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香饽饽”。以2021年为例,欧盟一共消耗了400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在欧盟成员国中,不少国家出于开采天然气过程会造成的气候影响而限制或者停止天然气开采。因此,目前欧盟中只有丹麦、荷兰等少数几个成员国仍在开采天然气。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7日,荷兰Norg,天然气凝析油储存和分配站点。视觉中国资料图 一方面,欧洲对天然气需求愈发旺盛,另一方面,其自身产量又无法满足需要。因而从其他国家进口天然气,就成了欧盟解决天然气供给的唯一解。这其中,又以从俄罗斯进口量最大。2021年,欧盟从俄罗斯一共进口了约155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欧盟整体天然气进口量的45%。 从地理上看,相较于阿尔及利亚、美国、卡塔尔等天然气生产国,作为欧盟近邻的俄罗斯显然距离更近,可以减少运输成本。此外,美国或阿尔及利亚等地运来的液化天然气(LNG),在通过海运到达港口后仍需要修建特殊装置进行还原,而从俄罗斯经管道运输的天然气还可以省去这一步骤。这些特点都让俄罗斯成为了欧盟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 除了欧盟整体上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之外,作为欧盟经济“领头羊”的德国,在能源进口上对俄罗斯的依赖更加严重。2021年,德国55%的天然气,50%的煤炭和35%的石油进口来自俄罗斯。 用经济上的联系来拉近国家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战争,这种美好的幻景,都随着俄乌冲突爆发而化为泡影。面对欧美的制裁,对欧洲天然气供应成了俄罗斯手中不可多得的“王牌”。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1日,德国卢布明,“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和OPAL天然气管道的中转站。视觉中国资料图 今年6月,“北溪1号”,这条输送量占欧洲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总量三分之一的管道就“问题”不断。自6月中旬开始,俄罗斯方面以压缩机使用的涡轮需要维修为理由将“北溪1号”的输送量减少至其设计流量的40%。进入7月后,管道又迎来了为期十天的年度维护,输气完全暂停。而就在维护结束后仅仅几天的7月27日开始,俄方则又再次声称另外的涡轮机也出现故障,再次减少其输送量。目前,“北溪一号”的流量仅有其设计流量的20%。 尽管俄罗斯总统普京7月中旬访问伊朗途中曾经承诺俄罗斯的主要天然气出口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将履行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天然气合同,保证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但实际上,包括波兰、保加利亚、芬兰以及丹麦等国从4月以来陆续都因为拒绝使用俄方临时提出的卢布支付而被停供。距离稍远的法国、意大利的能源公司也陆续发现了俄罗斯方面的减供情况。 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早已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影响到了其他国家。原本是为了在欧盟成员国之间相互协调天然气的联通网络,却也为危机之下“一损俱损”埋下了伏笔。而欧盟统一电价市场下的电价机制,更是为成为了短板效应的放大器,将天然气短缺转化成了每个普通百姓电费账单上实在的数字。 摆脱能源依赖 看着自己能源命脉被人摆布,欧盟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俄乌开战后的3月8日,欧盟初步公布了自己的长期目标,计划在2030年前完全摆脱对俄罗斯的化石燃料依赖;短期内, 2022年结束之前,减少三分之二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 为了达成这一计划,欧盟积极寻求包括挪威、阿塞拜疆、美国和卡塔尔等国在内的新天然气供应商,并且提出将以欧盟为整体签订天然气合同以压低价格。同时,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趋势,达成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欧盟将进一步对可再生资源加大投资,利用核电、风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来逐步替代传统的热电厂。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德国最近考虑延缓其最后三座核电站的退役时间,来为这些长期性措施的真正落地争取时间。 而在短期内,欧盟则将主要依靠加紧储存天然气和节约天然气消耗来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在西班牙,无论是在商店还是在公共文化场所,夏季空调设定的温度不能低于27℃;冬季则不能超过9℃。而法国议会刚刚通过法案,开放冷气的商家需要关闭大门以减少冷气流失,户外广告牌在凌晨1点到6点之间需要强制熄灯。在危机感更重的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Robert Habeck)提出要节约20%的天然气消费,为此他提议禁止为私人泳池供暖,以及关闭公共建筑内公用区的供暖。这一切都为了尽量节约能源,避免最极端的情况来临。 在天然气存储方面,欧盟此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根据6月27日欧洲委员会批准的最终计划版本,各成员国的储气设施运营商需要在冬季用气高峰期来临之前,即2022年11月1日前填充80%的容量。此外,欧盟还要求各成员国认证其储气设施的运营商,如果运营商会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则将无法继续在欧盟境内运行储气设施。 此次欧盟对天然气存储强加要求也是吸取了2021年的前车之鉴。2015年时,德国的巴斯夫集团(BASF)为了获得西伯利亚的油气开采权,将西欧最大的天然气存储设施转让给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旗下一家名为Astora的子公司。早在2021年下半年天然气价格出现波动时,德国政府就要求境内的储气设施趁用气低谷期开始填充,来为冬季做准备,但Astor在去年夏天和秋天两次拒绝了政府的要求。而随着俄乌冲突爆发,当德国各存储设施都以最快速度加紧储备时,Astora管理的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Rehden的储气设施仍按兵不动。 天然气禁运? 尽管有以上措施,但想真正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并不简单。欧盟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各种客观条件限制,更要解决其各成员国由于发展水平和历史因素产生的分歧。这点从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上便可见一斑。 自从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关系升级到正式的武装冲突以来,欧盟对俄罗斯分七次施加了一系列制裁,尤其是在能源方面。欧盟不仅禁止了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投资,同样对石油化工领域的技术与设备出口设置了障碍,甚至不惜放弃“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认证工作,使已经完工的管道处于闲置状态。在化石燃料方面,欧盟已经从8月1日开始禁止俄罗斯煤炭进口,并将从年底开始禁止从海路进口俄罗斯石油。但对于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限制始终没能在欧盟层面达成共识。 时间拖得越久,也就意味着欧盟国家为从俄罗斯购买化石燃料花的钱越多。据位于芬兰的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统计,从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仍然是俄罗斯化石燃料的最大买家。根据该智库建立的计算模型,截至8月8日,欧盟为化石燃料已向俄罗斯支付了822亿欧元。 即使是与俄罗斯有着复杂历史渊源的巴尔干国家,在对俄罗斯实施天然气方面的制裁上都有所保留,担心因此影响本国经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7月的研究预测,如果在当前情况下强行对俄罗斯天然气禁运,中欧的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会缩水6%。这显然不是这些国家能够经受得起的冲击。 而对俄罗斯天然气最依赖的德国,在这一问题上更是谨慎。根据德国曼海姆大学(University of Mannheim)经济学教授汤姆·克雷布斯(Tom Krebs)撰写的研究报告,如果欧盟禁运俄罗斯天然气,将会使德国GDP缩水12%。 在欧盟磋商出台第六批制裁方案时,为了将石油禁运纳入,各国不得不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最终敲定。而为了满足匈牙利的要求,在最终的版本中,对匈牙利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主要方式——管道运输进行了赦免。而在天然气禁运的问题上,在会涉及到更多国家特殊情况的基础上,协商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东方网   27 阅读   2022-08-19 09:57
  • 法国科西嘉岛遭暴风雨侵袭 至少6人死亡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8日,法国科西嘉岛遭暴风雨侵袭,造成至少6人死亡、20人受伤,数万户家庭断电。

    环球网   34 阅读   2022-08-19 09:49
  • 通胀率40年首“破10”,英国发生了什么?

    8月17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10.1%,高于调查经济学家9.8%的预测中值,继6月之后再次刷新1982年以来的通胀纪录。 英国也因此成为G7国家(七国集团)中第一个通胀突破两位数的国家。紧随英国之后的G7经济体为美国(+8.5%)和意大利(+7.9%)。而英国出现这个结果,算不上太意外。 通胀阴影从能源蔓延到食品 英国通胀率突破两位数的主要原因,是通胀阴影从能源领域蔓延到了食品领域。 相对于欧洲大陆国家,英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度并不高,只占4%左右。但英国需要来自欧盟的海底管道进口天然气,从有“欧洲蓄电池”之称的挪威进口电力,以弥补自身的能源缺口。 因此,欧盟当下的能源危机也间接冲击了英国。7月20日,英国伦敦东部地区的电网一度因电力需求激增而中断。英国电力公共事业公司不得不从电力交易市场以超出正常情况50倍的价格购买电力——如此高的溢价,与欧洲天然气价格2021年初至今的涨幅基本一致。 能源涨价最终传导到了食品业。英国国家统计局表示,烘焙产品、乳制品、肉类、蔬菜、宠物食品、外卖价格的上涨推高了7月份的通货膨胀率。 今年以来,英国市场奶酪价格上涨了76%,鸡蛋价格上涨了30%,蛋黄酱价格上涨了80%,面包价格上涨了25%。

    中华网   41 阅读   2022-08-18 19:46
  • 法国科西嘉岛遭遇强风暴袭击 已致2人死亡12人受伤

    法国科西嘉岛当地时间18日遭遇强风暴袭击,已造成2人死亡,12人受伤。   法国气象部门当天将科西嘉岛置于风暴橙色警报状态。整个科西嘉岛当天都受到强风暴的严重影响。据当地官方的初步报告,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2人,分别为一名13岁的少女和一名72岁的老人;另有12人受伤,其中1人伤势严重。   截至目前,科西嘉岛当地气象监测部门测量到的此次强风暴最大风速达到每小时224公里。法国BFM电视台称,这一数值已经达到飓风级别。   地中海海事局称,已在科西嘉岛西部的海岸进行近60次救援行动,其中大多数行动是为了营救在强风暴中搁浅或因风暴而折返的船只。另外,科西嘉岛还因恶劣天气遭遇大范围停电,已有4.5万户家庭断电。

    中国新闻网   39 阅读   2022-08-18 19:33
  • 百年一遇!新西兰连日暴雨引发洪灾 数百家庭紧急疏散

    据外媒报道,新西兰西部和北部地区连续三日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引发道路、学校关闭及土地滑坡。该国三地区17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约233户家庭紧急疏散。   法新社报道称,当地降雨量在短短15个小时内达到一个月的降雨水平,热带风暴在南岛部分地区带来超过30多厘米的降雨量,导致河流决堤。极端天气还导致一些树木断裂倒下,阻塞了主要道路。   流过尼尔森市的主要河流麦泰河(Maitai)变成洪流,淹没了房屋和街道。   当地居民山姆·拉格鲁塔(Sam Lagrutta)在接受《新西兰先驱报》采访时称,警察只给他五分钟的时间离开家,情况“令人恐惧”。他说,“我只是抓起一个随身携带的包,里面装了我的护照、钱包和我能找到的任何重要的东西。”   尼尔森市长雷切尔·里斯(Rachel Reese)将山洪暴发描述为“百年一遇的事件”。搜救队和军事人员正展开救援,协助安排人们到安全的地方。   据路透社报道,尼尔森市议会网站也发布声明警告,称持续降雨可能意味着更多的土地滑坡、洪水和人员疏散。

    中国新闻网   21 阅读   2022-08-18 17:45
  • 英国通胀率超10%创40年新高,分析称若不采取措施或超15%

    当地时间8月17日,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英国今年7月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0.1%,创下自1982年2月以来的新高,也是七国集团(G7)中第一个通胀率突破10%的国家。 据路透社8月17日报道,今年6月,英国的通胀率为9.4%。英国国家统计局称,物价普遍上涨推高了通胀。路透社日前进行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大部分经济学家预计,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或将在今年9月进一步加息50个基点,基准利率届时将被提升至2.25%。 新华社刊文指出,英国国家统计局首席经济学家菲茨纳表示,食品价格,尤其是烘焙食品、乳制品、肉类和蔬菜的价格显著上涨,卫生卷纸、牙刷和除臭剂等日常消费品价格也不断走高。另外,原材料和制成品出厂价格持续攀升。 路透社报道称,美国花旗银行经济学家纳巴罗(Benjamin Nabarro)称,除非英国政府采取措施降低价格,否则英国的通胀率或将在明年年初达到15%以上的峰值。英国财政大臣扎哈维表示,他的首要任务是抗击通胀,目前政府正在研究相关方案。

    澎湃网   21 阅读   2022-08-18 14:45
  • 德国否认战机要“穿越台湾海峡”?他们的用词很微妙

    近日,多家外媒报道称,德国自15日起,将向亚太地区派遣多架战机,参加代号为“疾速太平洋2022”的空中联合军演,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参加国际军演,并到访日本和韩国。 其中,德国《每日镜报》在关于此事的报道中抛出的德国空军战机将“穿越台湾海峡”的说法,引起了大量舆论关注。 但从后续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来看,德方似乎否认了此事。然而,德方官员的话却又说得有些微妙。 此前,关于德国空军的战机将“穿越台湾海峡”的说法,来自德国《每日镜报》一篇当地时间8月14日发布的报道。 在这篇报道中,《每日镜报》不仅宣称德国空军战机将“穿越台湾海峡”,还给出了一张示意图。 不过,在英国路透社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的后续报道中,德国空军总监英戈·格哈茨(Ingo Gerhartz)似乎对记者否认了德军战机会“穿越台湾海峡”的计划。但他的原话又很微妙,并不是一种很直白的否认。 比如,从路透社的报道来看,格哈茨在回应记者时先是表示,他清楚南海和台湾都是敏感地区,然后他说出的原话是:“我们的飞行高度会超过10公里,会将触及南海,我们会使用国际航线。” 路透社则将他的这番说法概括成了德方没有通过台湾海峡的计划,只会走“民航航线”。 而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采访时,当这家美国媒体的主播问格哈茨会不会在参加“疾速太平洋2022”军演时飞跃南海和台湾海峡时,格哈茨虽然回答时先说了个“不”,但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看,他的这个“不”更像是表示德军参加的这个军事演习不是针对任何国家的,然后他也表示德军战机在从新加坡前往东亚时只会走国际航线。 可问题是,如果德军战机的行程中包含德国《每日镜报》所列出的韩国与新加坡之间的行程,那么即便德军走的“只是”国际航线或是路透社所概括的“民航航线”,这条航线仍然会有经过台湾海峡的可能性。因为在新加坡和韩国的几条民航航线中,有的线路是会路过台湾海峡附近的——尽管也有不走台湾海峡的路线。 至于德方到底最后会不会走,走了又算不算针对中方,就看各方怎么解读了。目前德国《每日镜报》认为德方会走,但格哈茨则表态含糊,尽管他反复强调不会针对中国。 (图为经过台湾海峡附近的一种新加坡与韩国的民航航线,图片来自Flightware.com网站的资料) (图为另一种不经过台湾海峡的新加坡与韩国的民航航线,图片来自Flightware.com网站的资料)

    凤凰网   40 阅读   2022-08-17 14:28
  • 英国首相约翰逊准备离任 搬家车辆停在唐宁街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5日,英国伦敦,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即将离任,搬家的车辆出现在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外。

    环球网   15 阅读   2022-08-16 19:56
  •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下令改组最高统帅部

    《乌克兰真理报》16日报道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天发布总统令改组了最高统帅部的人员构成。   根据该法令,包括乌国家安全局第一副局长瓦西里·马柳克(Vasily Malyuk)、乌武装部队领土防御部队指挥官伊戈尔·坦苏拉(Igor Tantsyura)、乌武装部队特种作战部队指挥官维克多·霍连科(Viktor Khorenko)在内的多人将加入最高统帅部。此外,于今年7月从乌国家安全局局长职位上解职的巴卡诺夫等人将调离最高统帅部。   乌最高统帅部于今年2月24日成立,以确保乌武装部队和其他军事编队和执法机构的战略领导地位。

    中国新闻网   19 阅读   2022-08-16 19:44
  • 俄罗斯国防部:一架英国侦察机侵犯俄领空遭驱离

    俄罗斯国防部15日说,一架英国侦察机当天在俄北部圣角地区非法进入俄罗斯领空,被俄战机强行驱离。   据俄罗斯媒体援引俄国防部声明说,当天正在执勤的俄防空部队在巴伦支海水域上空发现一个未知空中目标正朝俄罗斯边界飞行。为防止目标侵犯俄领空,俄方一架米格-31BM战机升空,并确认目标为英国空军一架RC-135侦察机。   声明指出,这架英国侦察机在圣角地区侵犯了俄罗斯领空,已被俄方战机驱离。

    新华网   18 阅读   2022-08-16 19:39
  • 普京签令:养10个以上子女的女性可获奖11万人民币

    普京签令:养10个以上子女的女性可获奖11万人民币 俄罗斯总统普京8月15日签署命令,授予养育10个或以上子女的女性“英雄母亲”称号和勋章。根据命令,获得“英雄母亲”称号的人还会同时获得100万卢布的奖金(约合人民币11万元)。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曾于1944年7月8日颁布法令设立“英雄母亲”勋章。苏联解体后,“英雄母亲”称号在俄罗斯被废除。

    凤凰网   36 阅读   2022-08-16 14:25
  • 英媒:无视警告下海游泳 3名乌克兰平民被炸身亡

    据路透社基辅报道,当地警方15日称,5名平民在乌克兰南部敖德萨地区黑海海域游泳时,一枚爆炸物发生爆炸,导致3人死亡、2人受伤。 当地警方称,事故发生在14日,当时有多名在建筑工地工作的人员无视沙滩上设置的警戒线和警示牌,进入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区的海里游泳。 警方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入水后,一个不明物体发生爆炸,导致3名年龄分别为25岁、32岁和53岁的男子死亡。”声明还说,另有一男一女受伤。 报道指出,由于俄乌冲突,乌克兰当局今年夏天关闭了海滩,担心地雷或炮弹伤及平民。乌克兰军方还沿海岸线布设水雷,以防俄方发动两栖攻击,沙滩入口处均用红白色警戒线封锁,以防伤及平民。

    参考消息网   27 阅读   2022-08-16 14:23
  • 英媒:能源危机阴影笼罩 英将拟定“冬季用电计划”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8月10日报道,英国将拟定冬季用电计划。 报道称,几个月来,内阁大臣们一直坚称,英国家庭和企业没有理由担心今年冬天可能出现天然气短缺或断电无法照明的问题。 迄今为止,能源危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消费者要如何应对不断飙升的能源账单上。不过,尽管公开的说法是英国的能源供应“多样化且有保障”,但英国商务、能源和产业战略大臣夸西·克沃滕已经让官员们研究一系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 报道称,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英国的电力供应可能面临潜在缺口,缺口多达高峰期需求的六分之一,以及1月份可能有4天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天然气短缺。官员们私下里承认,当前危机对英国能源系统造成了“极大”压力。 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消费者或将面临严重后果,包括工业和发电站的天然气供应可能受限,导致企业和家庭遭遇停电。 报道称,随着天气转冷,内阁大臣们不能对能源供应沾沾自喜。WattLogic公司的能源咨询师凯瑟琳·波特说:“今年冬天电力供应保障工作面临的风险将高于前几年。”

    参考消息网   28 阅读   2022-08-16 14:20
  • 普京:俄罗斯愿向盟友和伙伴提供现代化武器

    俄罗斯总统普京15日说,俄罗斯十分重视与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国家之间历来牢固、友好、真正值得信任的关系,愿向盟友和伙伴提供枪械、火炮、装甲车、战斗机和无人机等现代化武器。 据克里姆林宫网站消息,普京当天在莫斯科州奥金佐沃区爱国者公园出席“国际军事比赛-2022”和“军队-2022”国际军事技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讲话说,许多俄罗斯军事装备领先国外同类装备并在性能上明显占优,特别是高精度武器、机器人技术及战斗系统。 普京说,俄罗斯将打造新型武器装备,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与此同时俄罗斯主张继续与其盟国和伙伴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他强调,制定复杂的作战训练任务对于提高军事技能和军事指挥质量、提高部队间战术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东方网   22 阅读   2022-08-16 13:38
  • 全球连线 | 俄说美日益成为乌局势直接当事方

    俄罗斯外交部北美司司长达尔奇耶夫13日说,美国越来越成为乌克兰局势的直接当事方。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日前表示,乌俄目前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没有任何对话。请看新华社记者从前方发回的报道——   @俄罗斯   俄外交部北美司司长达尔奇耶夫13日接受塔斯社专访时说,美国越来越成为乌克兰局势的直接当事方。但是,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对俄特别军事行动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该行动目标将会实现。   他表示,俄方不希望与美国或北约发生冲突,俄军正在系统地摧毁西方输乌武器,但西方向乌供应远程武器将导致特别军事行动的地域扩大,俄罗斯不会允许乌克兰领土上有对俄及俄控制区构成直接威胁的武器。   达尔奇耶夫当天还表示,美国国会讨论可能宣布俄罗斯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美方若这样做,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使两国外交关系受到最严重损害,会导致两国关系降级甚至断交。   这是2021年4月16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拍摄的俄外交部大楼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叶甫盖尼·西尼岑摄)   据俄罗斯外交部网站消息,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12日就联合国安理会11日审议乌克兰核设施安全问题发表评论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扎波罗热核电站的考察始终未成行,责任在西方。西方在不遗余力地破坏和阻止国际原子能机构访问该核电站,因为“西方不需要知道关于扎波罗热核电站的真相,以及该设施的核安全威胁究竟来自何处”。   今年3月起,位于乌克兰南部的扎波罗热核电站处于俄军控制下。该设施日前遭炮击,俄乌相互指责对方发动袭击。   @乌克兰   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13日报道,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乌俄之间的对话仅限于交换战俘等人道主义层面,双方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没有任何对话。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13日在社交媒体上说,乌军在扎波罗热方向击退了俄军进攻并迫使其后撤。卢甘斯克地区军事行政长官谢尔盖·盖代说,俄军12日试图在利西昌斯克炼油厂等地发动进攻,同时从波帕斯纳亚一侧向巴赫穆特方向推进,乌军挫败了俄军攻势。   乌克兰基础设施部12日在社交媒体上说,第五批运粮船队当天驶离乌港口,船队包括两艘货船,共运载6.3万吨农产品。   8月6日,从乌克兰出发的第二批运粮船抵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入海口附近。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乌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12日在社交媒体上说,英国援助的新一批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已运抵乌克兰。

    新华社   12 阅读   2022-08-15 22:37
  • 俄罗斯开放首个古生物公园 参观者可参与挖掘化石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2日,俄罗斯列宁格勒地区,Putilovo采石场开放的俄罗斯第一个古生物公园内,每位客人都有机会挖掘出四亿七千万年前的化石。

    环球网   49 阅读   2022-08-13 09:54
  • 法国西南部野火肆虐,欧盟多国派消防员援助

    法国西南部吉伦特省近日发生森林火灾,欧盟多国已派消防员前去援助。官员们称,目前有超过千名消防员正在扑灭这场野火,它已经摧毁了约7400公顷(约74平方千米)的森林。当地时间2022年8月11日,在法国西南部的贝林-贝利特,火灾现场树木在燃烧。视觉中国 图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1日,在法国西南部的贝林-贝利特,火灾现场树木在燃烧。视觉中国 图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8月12日报道,法国吉伦特省首府波尔多东南部约30千米处的森林大火烧毁了一些房屋,迫使上万名居民逃离家园。目前已有65名德国消防员从德国西部城市波恩抵达事发区域,其他来自波兰和罗马尼亚的消防员也预计很快就会抵达。 对此,法国总统马克龙11日在推特上发文表达感谢,并称:“欧洲的团结正在起作用!”据悉,欧盟委员会当日宣布,来自德国、希腊、波兰、奥地利和罗马尼亚的消防员将被派往法国,以扑灭波尔多南部的大火。 在法国,一些消防员不得不从其他地区紧急重新部署,以促进吉伦特省的灭火行动。然而,当地官员表示,尽管他们竭尽全力,但是8月11日的大火仍然失去了控制。消防员简(Jérôme Jean)告诉BFM电视台:“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火灾。法国吉伦特省的市镇贝兰贝利耶现在仿佛是一座被遗弃的城市,因为8月10日当地2000名居民都不得不因大火逃离。” 法国总理博尔内(Elisabeth Borne)和内政部长达尔马宁(Gérald Darmanin)已抵达受灾现场视察。据报道,7月,在吉伦特省的同一地区,另一场大火在得到控制前烧毁了14000公顷(约140平方千米)的土地。 今年夏天,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发生了多起致命的野火。根据欧盟的数据,今年迄今已有超过57000公顷(约57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烧毁,2021年则约为30000公顷(约30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烧毁。 报道称,野火是由整个欧洲大陆创纪录的气温和干旱引发的。气候变化增加了可能引发野火的炎热干燥天气的风险。科学家称,由于工业和其他人类活动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随着全球变暖,此类火灾和目前影响法国的干旱将变得越发普遍。

    澎湃网   63 阅读   2022-08-12 14:42
  • 俄媒:“莫斯科能赢得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对抗”

    据俄罗斯卫星社11日报道,彭博社评论员哈维尔·布拉斯在报道中写道,俄罗斯石油的产量和市场价格证明,莫斯科能赢得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对抗。 文中指出,“无论用任何指标”都可以看得出来。第一个指标是俄罗斯的石油产量。7月,这一数字几乎回到了年初水平,日均近1080万桶,仅略低于1月份的1100万桶,“这并非突然激增:7月是石油产量恢复的连续第三个月”。 俄罗斯炼油厂(新华社) 报道称,第二个指标是俄罗斯石油的价格。起初,俄罗斯被迫以巨额折扣出售石油,但最近几周,莫斯科利用市场供应有限重新获得了价格上的机会,“至少现在能源制裁不起作用”。 他认为,衡量俄罗斯成功的最后一个指标与政治而不是市场有关。3月和4月的时候,西方政界人士对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放弃与俄结盟持乐观预期,但事实恰恰相反。布拉斯指出,在美国总统拜登访问利雅得后不久,俄罗斯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飞抵那里,几天后“欧佩克+”就宣布仅小幅增加石油产量。 报道称,文中总结称:“欧洲政府在公开场合依然决心放弃俄罗斯能源,而私下里,他们必定承认这种立场可能会给他们的经济带来麻烦。”布拉斯指出,寒冷的天气、用电需求的暴涨以及通货膨胀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动摇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

    海外网   52 阅读   2022-08-12 14:38
  • 外媒:英国和丹麦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援助

    据路透社哥本哈根消息,英国政府和丹麦政府当地时间11日在一场国际会议上宣布将以资金和武器的形式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援助。 据报道,英国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说,它将向乌克兰提供更多能够打击80公里以外目标的多管火箭系统。 报道称,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声称,供应武器将有助于乌克兰抵御俄军的重型炮火。与此同时,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在这一欧洲多国防长参加的会议上说,丹麦将把对乌克兰的财政援助增加1.1亿欧元。

    参考消息网   58 阅读   2022-08-12 14:15
  • 巴西今年粮食总产量将达2.634亿吨 再创新纪录

    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IBGE)当地时间11日发布的《农业生产系统调查》报告预测,今年巴西粮食总产量将达2.634亿吨,较2021年增产4%,再创历史新纪录。 报告显示,巴西今年粮食作物收获面积预计将达7300万公顷,较2021年增长6.4%。 大豆、玉米和稻米是巴西主要粮食作物。今年这三种粮食作物的收获面积预计占全部作物收获面积的87.1%,产量占全部粮食产量的91.4%。其中,大豆播种面积增长4.6%,产量预计为1.188亿吨,减产12%;玉米播种面积增长9.7%,产量预计为1.115亿吨,增产27%;稻米播种面积下降2.7%,产量预计为1060万吨,减产8.5%。 从地区看,今年巴西中西部粮食产量预计达1.304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9.5%,位居榜首。其次是南部,产量达665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2%。第三是东南部,产量达277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5%。而东北部和北部分居第四和第五,产量分别达2550万吨和1330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9.7%和5.1%。 马托格罗索州是巴西最大产粮区,预计该州今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6%。紧随其后的是巴拉那州(13.4%)、戈亚斯州(10.5%)、南里奥格兰德州(9.7%)、南马托格罗索州(8.1%)和米纳斯吉拉斯州(6.7%)。 此外,今年巴西还有10多种作物的产量预计增长。其中,小麦增产23.9%、棉花增产15.3%、咖啡豆增产8.6%和大麦增产3.4%。 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巴西粮食总产量曾达到创纪录的2.554亿吨。(完)

    东方网   14 阅读   2022-08-12 13:39
  • 德国游乐园发生过山车相撞事故 至少34人受伤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1日下午,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金茨堡的乐高乐园发生两辆过山车相撞事故。根据警方公布的消息,事故造成至少34人受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必须送医救治。现场除了十几辆救护车之外,还有三架直升机参与了紧急救援。

    环球网   16 阅读   2022-08-12 09:53
  • 热到创纪录的7月过去了,欧洲或遭遇500年最严重干旱

    中新网8月12日电(管娜)2022年的夏天对于欧洲国家来说,过得尤为艰难。不仅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7月之一”,还可能遭遇“约500年来最严重干旱”。本就因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疲惫不堪”的欧洲,不仅面临“烤”验,也面临重重考验。   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天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指出,今年7月入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7月前三位,全球多地打破高温纪录,持久且强烈的热浪尤其影响了欧洲的多个地区。 当地时间7月19日,英国部分地区气温高达40.2摄氏度,这是英国有记录以来第一次气温突破40摄氏度。 当地时间7月19日,英国部分地区气温高达40.2摄氏度,这是英国有记录以来第一次气温突破40摄氏度。   温度地图上,一片火红。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部分地区均测得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   外媒称,今年夏天可能是欧洲大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之一。不仅是欧洲地区,就连南极,也难以摆脱热浪的威胁。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项目”观测到,南极海冰面积达到了44年卫星数据记录中7月的最低值,远低于去年7月的最低点。自2月以来,南极海冰面积一直远低于平均水平,尤其在6月刚刚创下低点纪录。今年7月的观测值无疑延续了这一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塔拉斯曾表示,今年的热浪成为一种常态。欧洲的热浪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强烈,并将持续更长时间。   尽管欧洲7月经历了数波极端热浪,多国创下破纪录的高温,但世界气象组织指出,7月份的气温和降雨趋势在8月份仍在继续。与此同时,干旱开始影响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500年来最严重干旱   近日,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为欧洲干旱观测站收集数据的研究员安德里亚警告称,欧洲或将遭遇约500年来最严重干旱。 当地时间6月19日,意大利都灵省贝纳斯科,当地属于波河支流之一的桑戈内河正经历7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河床干涸见底。 当地时间6月19日,意大利都灵省贝纳斯科,当地属于波河支流之一的桑戈内河正经历7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河床干涸见底。   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中下旬,欧盟47%的地区处于“警告”状态,17%的土地因干旱进入最高等级的“警戒”状态。   法国气象局表示,该国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7月法国全国平均降水量甚至不足10毫米,全国范围内的降雨量只有往年的15%。   8月5日,法国生态转型和国土协调部长贝许称,法国超过100个市镇的供水管道中已经没有饮用水,这些市镇需要靠水罐车进行供水,他不排除将在最难以运达的地区分发瓶装水的可能性。   法国的情况,仅是欧洲的一个缩影。   西班牙官方数据显示,8月初,该国水库的平均蓄水率仅为40%,远低于十年来60%左右的平均水平。“我们正处于一个特别干旱、非常艰难的一年。”西班牙副首相兼生态转型大臣里韦拉说。   而在意大利,最长河流波河水位急剧下降,大片的沙岸裸露在阳光下。低水位甚至让一枚曾被淹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遗留的炸弹现身河岸。 当地时间8月7日,意大利Borgo Virgilio,当地遭受了7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人们在干涸的河床发现了一颗二战时期的炸弹。 当地时间8月7日,意大利Borgo Virgilio,当地遭受了7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人们在干涸的河床发现了一颗二战时期的炸弹。   瑞士上瓦尔登州的军队也被召集起来,用直升机从萨尔嫩湖运水给“口渴”的奶牛喝。连以治洪为重的荷兰,近期也宣布水资源短缺,继而推出抗旱政策。   能源、粮食危机雪上加霜   伴随旱灾持续加重,各国以水资源为基础的能源利用也先后遭遇困境,这使欧洲能源危机更加雪上加霜。欧盟委员会表示,近半数的欧盟国家遭遇旱灾,农业、能源生产及供水都受到影响。   作为欧洲经济“生命线”的莱茵河,眼下水位已经降低至接近断航。低水位不仅将影响德国两大燃煤电厂未来一个月的产量,还将对煤炭、石油等的运输带来压力。   莱茵河下游的航运运能已减半,这段水路是从荷兰鹿特丹港运煤到德国的命脉。为了应对俄乌冲突下的天然气危机,德国正大量进口煤炭、增加煤电厂的供应,干旱让能源问题变得更棘手。 当地时间2022年8月9日,德国宾根,运输船只在已部分干涸的莱茵河河道上航行。 当地时间8月9日,德国宾根,运输船只在已部分干涸的莱茵河河道上航行。   与此同时,高温干旱导致的粮食危机也再次凸显。   随着乌克兰港口陆续恢复粮食出口,全球粮食危机刚刚有所缓解。但有警告称,极端天气和供应链问题加剧了粮食危机,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欧盟委员会科学服务机构联合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报告预测,由于夏季炎热干燥,欧盟谷物玉米、向日葵和大豆的产量将下降8-9%,远低于5年的平均水平。   全球橄榄油出口大国西班牙的橄榄收成惨淡,未灌溉地区的产量预计会低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的20%。法国农民也警告称,玉米产量将比去年下降18.5%。法国农民联合会指出,干旱导致粮食和饲料减少,未来几个月牛奶可能会出现短缺。   哥白尼科学家万博格说,“前几个月的干旱,加上7月份许多地区出现的高温和低降水率,可能会对农业生产和其他行业如河流运输和能源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新闻网   23 阅读   2022-08-12 09:41
  • 法媒:一持刀男子在巴黎戴高乐机场被警察开枪打死

    据法新社10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三,法国警方和机场消息人士称,警察在巴黎郊外的戴高乐机场开枪打死了一名持刀男子。 巴黎警察局在其推特账号发文称:“今天早上,警察在戴高乐机场制服了一名持刀威胁的人。” 一位机场消息人士告诉法新社称,事件发生在周三早上 8 点 20 分左右(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6 点 20 分),地点是繁忙的 2F 航站楼,当时一名无家可归男子开始骚扰安全人员,边防警察被召来以将他带走。 最初,该男子一边大喊大骂一边离开,但他很快又返回现场并拿出一把刀,随后其中一名警察向他开枪。目击现场情况的一名法新社摄影师说:“一名大块头的有色人种男性向警察挥舞着一把看起来像刀的东西。他被命令停下,但仍继续朝他们前进,一名警官开了一枪。”根据摄影师的说法,这名男子很快被放在担架上并带走。 报道称,自 2015 年法国境内发生的一系列极端主义杀戮事件造成 250 多人死亡以来,法国安全部队一直对恐怖袭击保持高度警惕,通常以警察为目标的杀戮事件被称作“独狼”所为。

    海外网   34 阅读   2022-08-11 14:48
  • 巴西猴痘确诊病例升至2415例 圣保罗州占七成

    巴西卫生部当地时间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巴西猴痘确诊病例数已升至2415例。其中,圣保罗州占全国病例总数七成。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6日,美国马里兰州,在实验室培养的感染细胞(棕色)中发现的猴痘颗粒(橙色)的彩色透射电子显微图。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宣布,不断扩大的猴痘疫情为全球紧急情况。这是世卫组织的最高警戒级别,但这一级别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具有特别的传染性或致命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6日,美国马里兰州,在实验室培养的感染细胞(棕色)中发现的猴痘颗粒(橙色)的彩色透射电子显微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数据显示,截至9日,巴西圣保罗州猴痘确诊病例为1732例,居全国榜首。紧随其后的是,里约热内卢州(263例)、米纳斯吉拉斯州(102例)、首都巴西利亚所在的联邦区(92例)、戈亚斯州(53例)、巴拉那州(52例)、南里奥格兰德州(29例)和圣卡塔琳娜州(22例)。此外,巴伊亚州、伯南布哥州、南马托格罗索州和北里奥格兰德州等也报告有确诊病例。   为遏制猴痘疾病传播,巴西卫生部9日启动了全国猴痘应急计划,其计划中列出了猴痘病例的治疗方案和疫情防控措施,为地方政府提供行动指导。此外,巴西卫生部还表示将继续与泛美卫生组织(PAHO)等国际机构就巴西民众购买预防和治疗猴痘的药品展开协商。   巴西卫生部长马塞洛·凯罗加(Marcelo Queiroga)表示,巴西政府计划购买5万剂猴痘疫苗,今年8月底前将收到首批疫苗,将优先供卫生专业人员使用。他称,巴西卫生部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猴痘诊断网络,并向民众提供关于猴痘疫情的相关信息。   巴西卫生部10日还举办了主题为“猴痘:你需要知道什么”的猴痘防控线上研讨会,1700多名卫生专业人员与会。巴西传染病学会(SBI)主席阿尔贝托·切巴博(Alberto Chebabo)以及有关专家在会上介绍了猴痘预防和控制措施。   今年6月8日,圣保罗市报告巴西首例确诊猴痘病例。7月28日,一名免疫力低下的男性猴痘患者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去世。(完)

    中国新闻网   31 阅读   2022-08-11 14:44
  • 加拿大累计报告猴痘病例突破千例

    加拿大官方数据显示,该国已报告的猴痘病例在8月10日突破1000例。   据加公共卫生署数据,截至10日午间,加各地累计已报告猴痘病例1008例。   病例主要集中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分别已报告病例478例和425例,共占全国总病例数的89.6%。其他病例分布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尔伯塔省、萨斯喀彻温省和育空地区。   加公共卫生署表示,正继续收集和分析各省及地区报告的流行病学信息,以确定民众的健康风险是否增加。   加公共卫生署5月19日证实该国确诊2例猴痘病例。这是在加拿大境内首次发现猴痘感染病例。该国最初的病例出现在蒙特利尔。   世界卫生组织7月23日宣布,已在逾70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的猴痘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当前可以发布的最高级别公共卫生警报。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其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也可出现人际传播,但并不太常见。其症状与天花相似,包括发烧、头疼、疲劳、肌肉疼痛和淋巴结肿胀,并常会随之出现皮疹。刚果(金)于1970年发现首例人感染猴痘病例。

    参考消息网   18 阅读   2022-08-11 13:54
  • 欧洲干旱导致莱茵河水位下降 加剧能源危机

    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的莱茵河是欧洲的一条重要航运通道,每年有数千万吨货物通过莱茵河在各国之间运输。   今年入夏欧洲持续的干旱少雨天气导致莱茵河水位下降,已经严重影响航运,也加剧了欧洲的能源危机。   德国官员10日表示,莱茵河的水位在未来几天可能达到一个较低的临界值,使沿河运输包括煤炭和原油在内的货物越来越困难。   目前莱茵河的水位处于2007年以来的最低值,在部分河段水深已经不足一米,这使得大部分货船都不能满载航行,沿河大量工厂企业因此无法及时足额获得原材料,生产经营已大受影响。尤其是用于发电的煤炭运力减少,使本已遭遇能源危机的德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正常年份下,德国30%的原油、煤炭运输都依赖内河航运,而内河航运中80%的运输量都在莱茵河上。   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天然气输入量大幅减少,德国已恢复了多家燃煤电厂,今年通过莱茵河的煤炭运量原本预计可达4000万吨,但据德国运输与物流协会估计,莱茵河上的煤炭运量今年只能完成计划的65%,这将使得德国今冬的能源供应更加紧张。

    央视网   22 阅读   2022-08-11 11:01
  • 法国西南部山火持续 超过一万人被疏散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0日,法国西南部吉伦特省的山火还在蔓延。   据当地有关部门消息,吉伦特省山林过火面积超过了6200公顷,疏散人数约10000人。当地共出动了1000多名消防员加入灭火,目前火势还没有得到控制。吉伦特省的山火也蔓延到了邻近的朗德省,朗德省估计有2000人被疏散。

    央视网   15 阅读   2022-08-11 10:10
  • 防疫法案即将到期 德国秋冬季防疫新规惹争议

    鉴于现行法案将于9月底到期,德国政府眼下正在制定新的《感染保护法》。然而,对于联邦政府计划在今年秋冬季采取的一系列防疫措施,不仅各联邦州并不买账,医院方面也认为部分新规“行不通”。 德国医院协会主席盖哈德·加斯1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改进新法,表示支持继续在室内推行口罩令,但不希望疫苗接种者可以例外:“因为这完全不切实际,而且有悖感染防护的目标。”与此同时,他认为,联邦政府计划中针对医院的规定也无法实施。按照当前版本的新规,未来医务工作人员和访客需凭借有效测试证明或者三个月内接种过第三剂疫苗的证明才能进入医院,而且还必须佩戴口罩。 目前,各联邦州对于口罩令的具体实施方案还存在较大分歧。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卫生部长格林·贝奈要求制定全国性的标准;巴伐利亚州卫生部长霍莱切克则认为新法缺乏实用的纲领,像是允许新接种疫苗者成为防疫措施的例外在他看来将使不可控因素增多。 联邦卫生部长劳特巴赫日前公布的《感染保护法》草案规定,在飞机、长途火车和医疗设施内必须佩戴口罩,进一步的规定细则由各联邦州自行决定。劳特巴赫9日晚在结束联邦与州卫生部长的磋商后表示,要求民众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疫苗接种是不合理的,在医学上也没有意义。按照他的说法,不应过早对刚接种疫苗人员或者康复人员采取例外,因为这只会降低人们接种第四针的意愿。劳特巴赫强调,室内佩戴口罩将成为常态。

    东方网   13 阅读   2022-08-11 10:07
  • 欧洲多国拟重启燃煤电厂,说好的能源转型呢

    7月5日,德国拟修改法律草案,撤销“在2035年前能源行业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中和”的关键气候目标。德国上议院还批准了一项能源法案,包括燃煤和燃油发电机组可能重返电力市场。 德国和奥地利正在恢复闲置的燃煤电厂,以应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不足。英国、法国重启或推迟关闭燃煤电厂。 有人惊呼:欧洲正在放弃气候目标和减排承诺,煤炭复苏是历史的倒退。 欧洲,真的要放弃绿色能源转型、回到煤炭时代了吗? 文丨孙霞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 | 蒲海燕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独立于俄罗斯能源? 难度很大 不仅石油和天然气,甚至煤炭和其他自然资源,欧洲都对俄罗斯有较高进口依赖。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最新数据: 2021年,欧洲每天生产石油342万桶,但每天消费1353万桶; 2021年,欧洲生产天然气2104亿立方米,但消费了5711亿立方米; 欧洲每年消费煤炭10.01亿吨,但产量只有这个数字的约一半(5.78亿吨)。 反过来看,俄罗斯每天生产石油1094万桶,但仅消费341万桶;俄罗斯2021年生产超过7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但仅消费4746亿立方米;全年开采9.14亿吨煤炭,但仅消费3.41亿吨。结果是,俄罗斯最终供应欧洲约20%的石油、40%的天然气和20%的煤炭。 2022年7月11日,德国北部城市卢布明“北溪-1”输气管道设施。 近10年来,普京政府扩大了俄罗斯的石油生产和天然气产量,并将核能产量增加了一倍,以出口其更多石油和天然气。而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关闭了核电站和天然气田,并拒绝通过水力压裂等先进技术开发更多页岩气。 这导致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很快上升。2016年,欧盟消费的天然气中有30%来自俄罗斯;到2018年,这一数字跃升至40%;到2020年,这一比例接近44%,到2021年初,这一比例接近47%。欧盟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从俄乌冲突开始暴露无遗。 欧盟之所以选择复苏煤炭,并继续进口俄罗斯的煤炭,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美国和欧洲对俄罗斯商品出口制裁的重点大部分是原油和天然气。 二是欧洲已经决定禁运俄罗斯的海上石油,这些海运石油在欧洲能源结构中占比较小,也更容易脱离对俄罗斯的依赖,但是管道天然气和海运煤炭还很难立即切断。 三是煤炭更容易获得。一旦俄罗斯煤炭被制裁,还可以获得其他国家煤炭。 如同俄罗斯原油一样,德国、荷兰、意大利削减了从俄罗斯的煤炭进口,从其他经销商购买煤炭来替代俄罗斯煤炭,如从美国、哥伦比亚和澳大利亚进口更多高价煤炭。 美欧对俄能源的制裁很难让俄罗斯立即停止出口,只不过暂时进行了市场调整。以煤炭为例,俄罗斯是仅次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的世界第四大煤炭出口国。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俄罗斯煤炭产量不减反增,虽然对欧洲和日本的出口减少,但是印度和土耳其的购买上升。 可以预见,一旦俄乌达成停战协议,欧洲会继续进口俄罗斯能源。因为,俄罗斯的能源就在那里,无论买家是谁,俄罗斯总是能出口能源获取收益。欧洲与其进口高价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长距离运输中增加碳排放,不如仍然进口俄罗斯能源。 俄罗斯的制裁反而使得欧洲经济遭受较大创伤。欧洲经济的持续繁荣是建立在廉价和易获得的能源基础上的,一旦廉价能源时代过去,经济也将受阻。 俄乌冲突以来,欧盟有12个成员国面临俄罗斯能源供应中断的危机,欧盟委员会正紧急出台计划,防止俄罗斯彻底切断对欧洲天然气出口。即使欧洲重新开采煤炭,能源价格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廉价时代。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推高了能源价格,公司破产和经济衰退难以避免。 欧洲电力主要依赖燃气生产,俄罗斯通往欧洲的三条管道——北溪1号管道、亚马尔管道和兄弟管道,运力都在下降。北溪1号管线的天然气运力已经削减了60%,并计划在7月完全关闭,理由是管道设施维护。 德国怀疑该管线是否会在关闭后重启,如果下半年俄罗斯不再恢复北溪1号管线的天然气运力,德国和东欧都将面临更大的能源危机,即将到来的冬天,欧洲将面临天然气短缺和电力价格上涨的双重打击。 诚然,燃烧煤炭的碳排放量是天然气的两倍左右,欧洲的煤炭复苏毫无疑问将使得排放量继续上升。《巴黎协定》关于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气候目标可能会更加难以实现。 但是,如果燃煤发电结合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实现清洁利用,减排承诺和能源安全并不一定相互矛盾。德国已经承诺到2030年实现煤炭作为动力来源的零消费,欧盟也承诺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应对气候变化,并提出碳边境调节税等非关税壁垒来迫使经济伙伴国一起实现净零碳排放。 短期看来,重新消费煤炭是为了确保在俄罗斯进一步减少对欧洲天然气供应后,欧洲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冬天有足够电力供应家庭住宅和企业用能,是无奈之举。从长期趋势来说,重新消费煤炭可以看作是,欧洲为了避免更严重的能源危机,为实现能源安全和气候政策平衡,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2 绿色能源转型? 前景不太妙 关于能源转型有两种相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全球能源转型指日可待。 对气候变化的广泛认知促使消费者和政府认真考虑放弃化石燃料,投资已经刻意远离石油和天然气,转而青睐可再生能源。一旦石油产量超过需求,价格将跌至最低,生产商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不得不生产更多石油以弥补价格下跌的损失,从而进一步抑制油价,石油时代终将过去。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一处自助加油站的加油枪。 另一种观点是能源转型将需要几十年时间,化石燃料仍然不可或缺。 虽然电动汽车受到关注,但是燃油汽车仍然占据新车销量的90%,充电基础设施需要数十亿美元投资和数十年时间。现有住宅的供暖系统和燃气灶也需要几十年时间来更新换代。更不用说世界越来越依赖塑料等一次性石化产品。 此外,对于世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刚刚从能源贫困中走出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仍然是可负担的燃料。富裕国家动辄花费成千上万美元安装地热供暖系统的时候,超低收入家庭还不得不忍受直接燃烧牛粪带来的污染空气。 就欧洲的绿色能源转型来看,这一过程将是长期趋势,将持续数十年,是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而不是暂时的周期性偏好。 到2021年,德国有41%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15%来自天然气,12%来自核能,28%来自煤炭,4%来自其他能源。德国计划到2035年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并实现能源独立。 但是,欧洲还没有准备好完全淘汰化石燃料。俄罗斯的禁运可能让欧洲寻求进口煤炭和核能作为暂时的替代燃料。天然气在欧洲冬季供暖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如果天然气供应中断,欧洲这个冬天的供暖只能来自煤炭和核电,因为煤炭和核电站唾手可得。 当前欧洲能源危机下,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能源偏好发生明显变化,对煤炭和核能的反对大幅降低。此前,欧盟宣布核能和天然气是绿色能源,这意味着欧盟将恢复暂停的核电站,并继续进口和使用天然气。 将核能认定为绿色能源主要是由法国推动的,因为法国70%的能源来自核能。相比核能,德国更加支持天然气,但现在核能在所有德国政党中都得到了支持。德国可能考虑推迟今年年底逐步淘汰剩余的三座核电站。但是,欧盟进口的铀中有40%来自俄罗斯和与俄罗斯结盟的哈萨克斯坦,在东欧有18座核电站甚至100%依赖俄罗斯的供应。 核能的重新启用不仅仅是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自从俄乌冲突开始后,欧洲感受到冷战以来从未有过的核恐惧。欧洲处于北约防御的前沿,面对俄罗斯这一核大国的威慑,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正在重新考虑放弃核武器是不是明智的选择。 对于缺少能源的欧洲消费国来说,各种能源都需要得以开发,以在能源消费中实现多样化。不再投资化石燃料是不现实的,在建立可再生能源、氢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的同时,也需要继续投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维持现有的能源供求平衡。这意味着欧洲绿色能源转型将遭遇挫折,转型不会一蹴而就。 俄乌冲突以及欧盟对于气候目标的承诺将刺激新的核能和天然气投资,这些投资可能持续数十年,直到实现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能源独立。 此外,欧盟不会放弃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和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权。虽然德国、法国和荷兰等欧洲大国对俄罗斯进口化石燃料仍有相当程度的依赖,但是他们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也非常超前,太阳能、地热、氢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成熟,投资和消费占比较高,出口潜力巨大。 此次能源危机可以促使欧洲反思其能源安全与气候目标的平衡政策。从欧洲经验来看,欧洲能源安全和气候政策的平衡既有成功之处,也有败笔。 首先,与能效较低的可再生能源相比,核电和天然气不应过早淘汰。 其次,煤炭作为碳排放最大来源,也不应彻底放弃,而是应当开发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实现清洁煤炭的使用。 再次,按照每千瓦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核能确实是最环保的,长远来看甚至超过太阳能和风能。而天然气的温室气体排放一直被低估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能源转型没有与化石燃料生产国合作,没有考虑他们的诉求。这对于地区和国际安全,以及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都有长远的负面影响。 2020年,化石燃料仍然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来源的78%。如果石油生产国在实现经济多样化之前石油收益大大降低,生活水平下降、贫困率上升,这些国家将陷入持续的动荡,也将失去实现能源转型的机会。 这些国家位于世界上年轻人口占比和总人口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困顿和上升的失业风险将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净零排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大排放国家,美国、欧盟国家和印度等。但是西亚北非国家可以在金融和安全方面做出贡献。外来金融援助和稳定的世界秩序是实现能源转型的保障。 3 亚洲“蓄水池 ” 非常重要! 德国等欧洲国家长期追求能源转型和低油价,但是忽略了能源出口国的利益诉求,现在不得不承受能源短缺和高油价。在此次能源危机中,亚洲能源市场发挥着蓄水池的作用: 其一,欧洲市场的俄罗斯石油转向亚洲市场。 俄乌冲突开始后,在还没有进一步制裁的情况下,欧洲市场已经减少了大约每天60万-80万桶石油。第六轮制裁之前,欧洲每天进口大约320万桶俄罗斯原油,现在仅有不到每天220万桶,并在6月初降到每天180万桶。俄罗斯是全球有剩余产能并可能在中期内增产的几个国家之一,而现在与疫情之前相比,俄罗斯总共已经减少了每天100万桶原油产量。 俄罗斯的原油开采需要较高的水压和水流等开发技术条件,即使亚洲的石油公司愿意参与俄罗斯原油开采,仍然需要西方石油公司的开采技术。但是,西方石油公司与俄罗斯的切割意味着,从中期来看,俄罗斯将丧失更多石油出口能力,进一步的制裁只会加速这一进程。一旦俄罗斯产能下降则不可能在中短期内恢复。 维持市场平衡的方式是亚洲国家购买更多俄罗斯石油,以充当蓄水池来调节市场供需结构。当前每天100万桶的俄罗斯原油被亚洲买家购买,特别是来自印度私有部门的买家。 但是,进一步的制裁可能会降低亚洲国家的购买能力,俄罗斯石油将最有可能流向东南亚市场,如马来西亚的许多小公司正跃跃欲试。然而,如果没有贸易公司和保险的航运,交易不是那么容易达成。迪拜的俄罗斯石油公司正在帮助向亚洲销售俄罗斯石油。即便如此,未来可能仍将有每日150万桶俄罗斯原油失去市场。 其二,亚洲国家利用俄罗斯原油扩大储备。 印度的战略石油储备不大,仅有3000万-4000万桶,已经与美国和伊拉克达成购买协议,并且正在进口俄罗斯原油补充其提炼能力。6月26日,英国《卫报》刊文称,印度今年正在以最高30%的折扣价格,低价购买俄罗斯原油,并在5月份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约80万桶石油。全球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国际称,印度从俄罗斯的原油进口量,很快就会增加至每天100万桶,将占到印度总进口量的20%。在此之前,印度的石油主要来自沙特等中东国家。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印度进口俄罗斯的原油量一个月也不足100万桶。不过,印度等亚洲能源消费大国出于受疫情和经济停滞影响,其储存能力可能无力吸收全部俄罗斯折扣石油。 此外,炼油产业的变化将导致市场供应吃紧,价格上升。未来三个月,原油价格可能会更高,最主要原因是炼油产业利润和产能的变化。 短期内,由于炼油利润的上升,石油公司将加大产能。但是全球炼油业务正在发生变化,炼油能力和增加产能的意愿不高,炼油公司出口石油产品的政策发生改变,优先供应国内市场,导致全球市场仍然吃紧。 由于供应侧的投资不足,提炼能力下降,疫情前的原油价格已经达到每桶100美元。进一步的制裁导致炼油利润上升而产能下降,原油价格吸收炼油利润的利好而进一步上升,制裁扰乱石油市场供应链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燃料和食品价格飙升,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危机的风险正在上升。 4 重构全球能源市场? 恐难奏效 当前的能源危机很大部分是由西方的能源政策造成的,能源出口国可以调整产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承受减少石油收益的损失,但是西方不应一味指责欧佩克等石油出口国。 当前的能源危机不是由欧佩克造成,是因为西方世界不顾及石油出口盟国对能源安全的感受,也没有顾及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仍然在上升的事实。 西方化石燃料需求确实在下降,主要是由于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的政策。在地缘政治竞争等因素的介入下,发展中国家能源安全和减排的双重压力在上升。供应方和消费方是双向的安全保障。作为能源供给方,欧佩克竭力维护市场稳定,保障供应安全,但是消费方加大了消费市场的风险,没有给欧佩克以消费安全的保障。 西方重构全球能源市场的努力难以奏效: 首先,期待美国和中东国家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国是不现实的。 因为原油种类不同,提炼设施也不配套,美国增长的轻质原油不能够供应欧洲炼油厂,加上路途遥远,运输成本过于昂贵。此外,欧洲在绿色能源议程上的政策说明他们不会像亚洲买家那样接受长期合同。 就天然气而言,海湾和东地中海的天然气可能填补俄罗斯天然气的空缺,卡塔尔、埃及、约旦和以色列有机会与欧洲合作。但是在黎凡特地区(是一个不精确的历史上的地理名称,相当于现代所说的东地中海地区,今天位于该地区的国家有: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仍然存在边界争端,为了争夺天然气可能会爆发冲突。 其次,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具备。 在过去三年内甚至过去的五年内,投资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主要原因是美国和欧洲对于无化石燃料时代的痴迷,以及石油和天然气价格较低。直到2020年疫情发生后需求完全消失,投资就更加没有紧迫性。 现在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复苏比预期要快,但是投资需要更长时间获得回报。疫情发生后“欧佩克+”成员国的生产能力都在萎缩,现在过剩库存正在加速消失,需求也在上升。 总之,未来二十年内世界仍然需要化石燃料,尤其是来自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无论从碳减排角度还是从地缘政治危机管理的角度。 能源安全的含义仍然没有改变,即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美国和欧洲不能因为不喜欢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和某些中东国家就认为不需要他们的能源,把他们的石油和天然气排除在全球市场之外是不现实的。因为除了美国和欧洲,总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渴望和需要更多的能源。

    东方网   12 阅读   2022-08-10 14:50
  • 俄罗斯宣布暂时退出《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设施核查机制

    俄罗斯外交部8日说,俄方已通过外交渠道通知美国,决定暂时退出《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设施核查机制,将相关俄设施从条约所规定的核查活动中撤出。 俄外交部当天在其官网发表声明说,俄方被迫采取这一措施,原因是“华盛顿一直希望在不考虑当前现实条件的情况下重启核查活动,为美国创造单边优势并剥夺俄罗斯在美国领土进行核查的权利”。 声明指出,俄方一直努力确保严格按照对等和平等的原则落实条约有关机制,但这些原则现在没有得到遵守。因为美国对俄实施单边限制措施,俄美之间正常的空中交通中断,美国及其盟友对俄飞机关闭领空等,而与此同时,美国的检查人员并未受到来自俄方的类似阻碍。 声明强调,俄方此项措施是临时性的,俄方致力于遵守《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有关规定,并视该条约为“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的最重要工具”。在解决恢复《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所规定核查活动涉及的问题之后,俄方将立即取消此项措施,并重新开始全面执行相关核查活动。 《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由美俄两国2010年签署,2011年2月5日生效,有效期10年。美俄《中导条约》2019年失效后,这一条约成为两国间唯一军控条约。2021年2月3日,俄美双方互换外交照会,完成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有效期协议的相关内部程序,协议即日生效。《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有效期延长至2026年2月5日,条约内容保持不变。

    观察者网   21 阅读   2022-08-09 08:39
  • 英媒:因劳动力短缺,澳航要求高管担任三个月行李搬运员

    澳大利亚航空公司要求高管担任三个月的行李搬运员,以解决该公司目前正在面临的严重劳动力短缺。 资料图 图源 视觉中国 据英国广播公司8月8日报道,澳航首席运营官科林·休斯表示:“因为冬季出现的流感高发和新冠肺炎疫情病例激增,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紧缺,整个行业都面临资源配置上的挑战。”该公司要求所有高管和经理每周都要到行李处理岗位上工作3到5天,平均每天轮班工作4到6个小时。此外,澳航还要求高管每人要有搬动32公斤行李的体力。 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导致各国边境关闭,大量航班停飞,澳航业绩也受到重创。该公司为此解雇了数千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是地勤人员。然而,目前澳航却面临无人可用的情况,在上个月还收到了乘客关于航班延误和行李丢失的投诉。该公司在道歉的同时,让高管们前往一线,以解“燃眉之急”。

    环球网   19 阅读   2022-08-09 08:32
  • 俄方或限制“萨哈林-1”股份交易,日官员:将维护日企权益

    当地时间8月8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萩生田光一表示,日本计划保留日企所持的“萨哈林-1”项目股份。此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禁止持有俄罗斯战略企业股份的“不友好国家”代表在今年年底前交易这些股份。 据路透社8月8日报道,萩生田表示,“萨哈林-1”有助于日本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日本90%的原油进口依赖于中东,‘萨哈林-1’对日本来说是非中东地区的重要能源来源。在我们确定俄方命令的相关细节后,我们需要考虑采取具体(解决)措施。”萩生田指出,日本政府在“维护日本企业利益方面的立场没有变化”。 央视新闻刊文指出,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签署命令,将在金融和燃料能源领域对其他国家的不友好行为采取特别措施,禁止持有俄罗斯战略企业股份的“不友好国家”代表在今年年底前交易这些股份。根据俄方命令,除非获得俄罗斯总统的特别许可,今年年底前“不友好国家”的投资者不能交易“萨哈林-1”油气项目和哈利亚金油田的股权。“萨哈林2号”项目资料图 图源:外媒 “萨哈林2号”项目资料图 图源:外媒 路透社指出,“萨哈林-1”项目由日本政府主导的库页岛油气开发公司(Sodeco)与伊藤忠商社、丸红商社共同持股,占比约为30%,其他参与方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此外,萩生田日前表示,俄方今年6月曾决定建立一家新公司,以接管另一个日俄合资的油气项目“萨哈林-2”,但日本决心保留在“萨哈林-2”项目上的利益。

    澎湃网   16 阅读   2022-08-08 15:01
  • 外电:加拿大宣布将禁止手枪进口

    当地时间8月6日,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宣布赦免了该国的前任总统巴博。   据了解,现年77岁的巴博曾被指控涉嫌犯下战争罪,后在国际刑事法院被判无罪,并于去年6月返回科特迪瓦。   2010年大选后,他曾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并发起内战。   此外,他还被指控在冲突期间抢劫了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科特迪瓦分行的资金,2018年,巴博被判处20年监禁。不过巴博始终否认这些指控。   2010年10月和11月,科先后举行两轮总统选举,巴博和反对党“共和人士联盟”候选人瓦塔拉分别宣布胜选并宣誓就职总统,双方对立最终升级为全国范围的武装冲突,并以巴博被捕宣告这场选后危机结束。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凝聚力,我签署了一项总统赦免洛朗·巴博的法令,”瓦塔拉在当天的全国电视讲话中说。他还要求解冻巴博的账户,并要求向巴博支付拖欠的总统终身年金。据法新社8月5日报道,加拿大将禁止进口手枪。 报道称,加拿大政府周五宣布将从8月19日起禁止进口手枪,这是在其邻国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后加拿大拟采取的一项范围更广泛的冻结措施的一部分。 公共安全部长马尔科·门迪西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高兴地宣布,我国政府已决定禁止进口手枪。”一份公告表明,这是一项“临时禁令”,从8月19日起适用于个人和企业,将持续到“全国范围的手枪冻结令正式生效”。预计冻结令会在今年秋天获得通过。 门迪西诺在动身去多伦多郊区的埃托比科克时强调指出,这些武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杀人”。 代表枪支暴力受害者家庭和幸存者的枪支管制倡导组织称这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措施,在法案通过之前,它将减缓加拿大枪支市场的增长”。 然而,加拿大枪支权利联盟则将这一宣布说成是“为政治目的进一步滥用程序”。该联盟负责人罗德·吉尔塔卡对法新社记者说,确保公共安全的办法应该是禁止非法而不是合法的手枪进口。 他还补充说,相反,自由党人士“禁止有执照和经过认证的加拿大人合法拥有手枪,这是他们100多年来在加拿大所做的事情”。 尽管渥太华采取了所有措施旨在试图减少枪支暴力,但专家们仍然怀疑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并指出从邻国走私武器是真正的问题。 此外,加拿大边境服务局周三宣布在西部查获了两批“幽灵枪支”,它们没有序列号且难以追踪。 从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太平洋地区加拿大边境服务局在入境口岸和国际邮件中查获了581支枪。 这一临时禁令出现在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今年5月公布了一项“全国冻结拥有手枪”计划之后,而在特鲁多公布计划之前,美国发生了多起枪支杀戮事件。 特鲁多的声明促使加拿大人纷纷涌向武器店,导致这些店铺前排起了长队且库存快速减少。 据政府估计,加拿大3800万人口拥有100多万支手枪。在2009年至2021年间,手枪是枪杀案中使用最多的武器类型(2021年为57%)。这项新措施是在枪支犯罪激增的背景下出台的:本周蒙特利尔地区24小时内发生了3起枪杀案。 另据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8月6日报道,2009年至2019年间,加拿大枪支犯罪案件急剧增加,联邦政府一直面临采取行动的压力。 加拿大联邦政府今年5月底向国会提交意在强化枪支管制的C-21法案,拟全面禁止进口、买卖和转运手枪,对实施家庭暴力或刑事骚扰行为的人吊销持枪执照,强化打击枪支走私和贩运等。 然而,C-21法案和周五最新公布的进口禁令引起了枪支权利倡导者和联邦保守党的强烈不满,他们表示这些措施不会阻止从邻国非法走私枪支的潮流。 周五,外交部长梅拉妮·乔利称禁令是“权宜之计”,以防止“商店在短期内重新进货”,因为法案C-21正在通过议会程序。乔利说,当宣布C-21法案时,枪支购买量有所增加,并补充说:“我们希望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政府贸易数据显示,加拿大在1月至6月期间进口了价值约2640万加元(约合2042万美元)的手枪和左轮手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2%。 图说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家卖枪的商店(路透社)

    海外网   20 阅读   2022-08-08 14:52
  • 法国南部遭遇干旱 河床干涸开裂

    当地时间2022年8月7日,法国南部,法国南部正在经历干旱的天气和创纪录的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当地的河床一部分干涸。

    环球网   14 阅读   2022-08-08 14:26
  • 美媒:英博物馆将归还尼日利亚72件掠夺文物

    据美联社伦敦报道,伦敦一家博物馆当地时间7日同意将19世纪末从如今的尼日利亚掠夺的一批贝宁青铜器归还。英国各地的文化机构面临归还殖民时期掠夺的文物的压力。 报道称,位于伦敦东南部的霍尼曼博物馆说,它将把72件物品移交给尼日利亚政府。该博物馆说,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和古迹委员会今年早些时候正式提出归还文物要求,尼日利亚和英国的艺术家、学生等进行磋商后,做出了这一决定。 霍尼曼博物馆董事会主席萨洛蒙在一份声明中说:“证据确凿,这些物品是通过武力获得的,外部磋商支持了我们的观点,即将它们的所有权归还尼日利亚是合情合理的。”

    参考消息网   19 阅读   2022-08-08 14:15
  • 巴西公共债务利息支出创新高 达5000亿雷亚尔

    巴西中央银行当地时间7日发布消息称,在截至今年5月的过去12个月时间内,巴西政府公共债务利息支出达到了5000亿雷亚尔(约合6500亿元人民币)。这是自2016年2月以来,巴西政府公共债务利息支出首次达到5000亿雷亚尔的水平。   巴西媒体称,这5000亿雷亚尔的利息支出,超过了巴西联邦政府2022年在“巴西辅助计划”(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生活补贴的项目)、卫生服务支出和教育支出上的预算总和。   分析指出,巴西政府公共债务利息支出增加的原因在于银行基准利率多次上涨、通货膨胀率高企以及美元走强。

    央视网   12 阅读   2022-08-08 13:47
  • 巴西猴痘确诊病例增至1860例 居全球第六

    巴西卫生部当地时间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巴西猴痘确诊病例数已增至1860例,较一周前记录的数字增加48%,位居全球第六。 巴西卫生部长马塞洛·凯罗加(Marcelo Queiroga)5日表示,上周米纳斯吉拉斯州出现巴西首例猴痘死亡病例后,巴西卫生部成立了紧急行动中心(COE),以监测巴西的猴痘疫情。 凯罗加称,巴西政府已宣布购买5万剂疫苗,将提供给与猴痘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人,以及在猴痘防治一线和实验室工作的卫生专业人员接种。此外,巴西还将购买抗病毒药物特考韦瑞(tecovirimat),用于猴痘重症患者治疗。 截至目前,圣保罗州猴痘确诊病例已达到1404例,居巴西榜首。紧随其后的是,里约热内卢州(200例)、米纳斯吉拉斯州(75例)、戈亚斯州(38例)、首都巴西利亚所在的联邦区(37例)、巴拉那州(36例)和南里奥格兰德州(18例)。此外,巴伊亚州、伯南布哥州、圣卡塔琳娜州、南马托格罗索州和北里奥格兰德州等也报告有确诊病例。 据巴西媒体报道,截至8月4日,全球报告确诊猴痘病例已逾2.6万例,分布于88个国家。其中,美国病例最多,达到7101例。其次是西班牙(4577例)、德国(2839例)、英国(2759例)和法国(2239例)。(完)

    东方网   22 阅读   2022-08-06 14:26
  • 加拿大失业率仍处历史低点 就业岗位数连续两月下降

    加拿大统计局8月5日发布7月份劳动力调查数据。该国失业率与6月份持平,就业岗位数则出现连续第二个月下降。 加拿大7月份就业岗位数减少约3.1万个。自5月以来,就业岗位数累计流失7.4万个,跌幅为0.4%。 7月的公共部门雇员岗位就业数减少5.1万个,但自雇岗位增加3.4万个。商品生产部门就业岗位数增加约2.3万个,但服务生产部门就业岗位减少约5.3万个,流失主要见于批发和零售业、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以及教育服务业等。 25岁至54岁的核心年龄段以及年长女性的就业数略有下降;年长男性就业数则增长1.4%。整体核心年龄段的劳动力参与率则从今年3月创下的88.6%的历史高位继续回落,降至7月的87.9%。 7月份加拿大的失业人口稳定在约100万,失业率则维持在4.9%的历史低点。长期失业数减少12.2%,实现连续3个月下降。 同时,随着新冠疫情有所反弹,大部分时间居家办公的就业者比例小幅上升0.4个百分点,至24.2%。 加统计局指出,几乎没有迹象表明近几个月的劳动力市场紧张状态导致就业者自愿离职或“跳槽”的可能性增加。 虽然目前加拿大正处于高通胀背景下,但兼职多重工作的情形并未出现上扬,仍与疫情前水平相若。就业者因疾病或残疾而缺勤的比例也未出现明显上升。但在医疗保健部门,护士的劳动力需求仍严重不能满足。逾五分之一的护士需带薪加班。(完)

    东方网   18 阅读   2022-08-06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