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铁艺楼梯扶手锈蚀的严重程度,需结合锈迹形态、金属基底状态、对结构功能的影响三个核心维度,从 “表面现象” 到 “深层损伤” 逐步排查,可分为 4 个等级(从轻微到严重),具体判断标准及特征如下:
一、1 级:轻微锈蚀(表面浮锈,无基底损伤)
核心特征:仅涂层或金属表面轻微氧化,未伤及铁艺基底,无结构风险。
锈迹形态
锈迹呈点状、丝状或薄片状,颜色多为浅黄褐色,附着在扶手表面,用干布或软毛刷可轻松擦除,擦除后无明显凹痕或坑洞。
多集中在涂层微小破损处、螺丝孔边缘、装饰花纹缝隙(易积灰受潮的死角),未扩散至大面积区域。
金属基底状态
用指甲或硬物轻刮锈蚀部位,金属表面依然光滑、坚硬,无 “掉渣” 或 “松软” 感,基底厚度未发生变化。
若扶手原本有镀锌层(防锈底层),仅局部镀锌层轻微氧化,未露出内部铁艺基材。
对功能的影响
仅影响局部美观,无任何结构松动、承重下降问题,抓握时手感无异常(无凹凸不平)。
典型场景:
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但偶尔沾水后未及时擦干(如清洁后残留水分);
涂层有细微划痕(未穿透涂层),长期接触空气中的湿气导致轻微氧化。
二、2 级:中度锈蚀(涂层破损,基底局部氧化)
核心特征:涂层已明显破损,铁艺基底出现局部锈蚀,但未形成深度腐蚀或大面积扩散,结构强度暂未受影响。
锈迹形态
锈迹呈片状、块状,颜色为深褐色或红褐色,部分锈迹已 “嵌入” 金属表面,用干布无法完全擦除,需用砂纸轻磨才能去除;
涂层破损区域扩大(直径通常≥5mm),锈蚀从破损处向周围轻微扩散,形成 “锈斑圈”;
焊接点、立柱与踏步衔接处等易积水部位,可能出现连续的小范围锈迹。
金属基底状态
轻刮锈蚀部位,可感觉到金属表面轻微粗糙(有细小凹点),但无明显 “凹陷” 或 “孔洞”;
用卡尺测量锈蚀部位与未锈蚀部位的厚度,差异≤0.1mm(基底未出现明显损耗)。
对功能的影响
美观度明显下降,局部手感粗糙,但扶手整体无晃动、变形,承重能力未受影响;
若不及时处理,锈迹会加速扩散,可能导致涂层进一步剥落。
三、3 级:重度锈蚀(基底深度腐蚀,结构局部受损)
核心特征:铁艺基底已出现深度锈蚀,局部形成 “锈坑” 或 “锈洞”,涂层大面积剥落,结构强度开始下降,存在隐患。
锈迹形态
锈迹呈大面积块状、蜂窝状,部分区域出现 “锈鼓包”(内部金属氧化膨胀,将残留涂层顶起、开裂);
去除表面浮锈后,可见明显的锈坑、锈沟(深度≥0.2mm),甚至局部出现微小孔洞(直径≤1mm);
立柱、扶手横杆等主要受力部位,锈蚀面积占该部件表面积的 1/3 以上。
金属基底状态
用硬物刮擦锈蚀部位,金属表面松软,有 “掉锈渣” 现象,甚至能刮出细小粉末;
卡尺测量显示,锈蚀部位厚度比未锈蚀部位减少 0.1-0.3mm(基底出现明显损耗);
焊接点周围锈蚀严重,焊缝处可能出现细微裂纹(因锈蚀导致焊缝强度下降)。
对功能的影响
扶手局部出现轻微晃动(因基底锈蚀导致连接部位松动);
抓握时手感明显凹凸不平(锈坑导致),甚至可能刮伤手部;
承重能力下降,若用于公共区域或频繁倚靠,可能无法承受正常外力(如成人倚靠时出现轻微变形)。
四、4 级:极重度锈蚀(基底严重损耗,结构濒临失效)
核心特征:铁艺基底已严重腐蚀,出现大面积孔洞或断裂风险,涂层基本完全剥落,结构无法承受正常荷载,必须立即停用并更换。
锈迹形态
锈迹覆盖面积占部件表面积的 1/2 以上,呈大面积蜂窝状锈蚀或 “锈块堆积”;
去除浮锈后,可见明显的锈洞、锈穿(孔洞直径≥1mm,甚至贯穿金属部件),部分区域金属已呈 “海绵状”(完全失去原有结构);
焊接点完全被锈蚀包裹,焊缝开裂明显,甚至出现 “焊口分离” 的迹象。
金属基底状态
金属基底严重损耗,厚度减少≥0.3mm,部分受力部位(如扶手横杆、立柱底部)因锈蚀导致截面面积减少 1/4 以上;
用手轻掰锈蚀部位,可感觉到金属明显松动、变形,甚至出现 “断裂前兆”(轻微用力即有裂纹扩展)。
对功能的影响
扶手整体晃动明显,甚至立柱、横杆出现轻微弯曲变形;
无法承受正常荷载(如成人抓握时,锈蚀部位有 “受力变形” 的异响);
存在严重隐患,随时可能发生断裂、坍塌,必须立即停用,禁止人员接触。
辅助判断工具与方法
视觉观察:优先检查焊接点、螺丝孔、立柱底部、扶手两端与墙体连接处(高危部位),记录锈迹面积、形态及涂层破损情况;
触觉检查:用手触摸锈蚀部位,感受是否粗糙、松软、有掉渣,同时晃动扶手,判断是否有松动;
工具检测:用砂纸轻磨锈蚀部位,观察基底是否有坑洞;用卡尺测量厚度差异;用小锤轻敲焊接点,听声音(清脆为正常,沉闷、沙哑可能已锈蚀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