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优质黄鸡养殖模式
优质黄鸡,被誉为“三黄鸡”,其品质与养殖方式息息相关,不同的养殖模式带来的效益亦大相径庭。
▲ 集约化与放牧结合
采用集约化舍养并结合全价饲料喂养的黄鸡,其市场毛鸡价格范围在每千克56至78元之间,生产者的每只盈利在0.8至2.6元。而采用放牧与补饲相结合的方式生产的优质或特优质黄鸡,其市场毛鸡价格更为亲民,每千克仅需12至18元,同时每只鸡的盈利可达到1.8至60元,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 浙江养殖优势与效益对比
浙江地区拥有丰富的山林、闲置田地、果茶园以及海岛等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非常适合饲养优质型黄鸡。只要精心挑选适销的品种,并辅以精细的管理和经营策略,必然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 品种选择策略
在品种选择方面,必须谨慎行事。需要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以确定哪些品种在当地市场受欢迎。开始时可以少量引进试养,成功后逐步扩大规模,再进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品种包括仙居鸡、萧山鸡、清远麻鸡等地方优良品种,以及肉用仙居鸡、岭南黄鸡、江村黄鸡、新兴黄鸡、广西黄鸡等配套品种。
02、雏鸡饲养管理
雏鸡阶段的饲养管理对于黄鸡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这一时期,需要特别关注雏鸡的生长发育情况,确保它们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促进雏鸡的健康发育,为后续的生产环节奠定坚实基础。
▲ 预备与温度调节
在育雏前,首要任务是对育雏场所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洗和。同时,还需对育雏舍进行预温,并备足所需的饲料、饮水以及疫苗和药品。育雏阶段,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在育雏的周,舍温应维持在32-34℃,随后每周降低约2℃,直至降至18~23℃。
▲ 湿度、饲喂与光照管理
湿度控制同样重要。在10日龄内,相对湿度应维持在65%~70%,10~20日龄则为61%。 通过科学的饲喂管理,保证雏鸡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雏鸡的第1次饮水被称为“初饮”或“开水”,通常会用5%的葡萄糖或6%~8%的糖水进行供应。育雏期间,光照的时间安排不容忽视,凌晨的至傍晚的光照时长对雏鸡的采食有很大影响。
▲ 通风、分群与防病措施
雏鸡饲养过程中,通风换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合理的通风能够确保鸡舍内的空气新鲜。此外,密度管理也是关键,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其占地面积也会逐渐增大。 日常卫生是减少雏鸡疾病的重要措施,需要定期清扫鸡舍,并进行彻底。
03、常规放养模式
常规放养是一种重要的饲养方式。通过放养,雏鸡可以自由活动,增加运动量,促进健康成长。同时,放养过程中,雏鸡还能接触到自然环境中的新鲜空气和阳光,有助于提高其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04、放牧与栖息棚管理
▲ 栖息棚搭建与围网设置
在放牧期间,为确保鸡只的与舒适,搭建适宜的栖息棚显得尤为重要。放牧区域应进行分区,以便于鸡只的活动和觅食。 围网的设置也是关键,以便在轮牧时能够轻松拔地而起并移至新位置。
▲ 转群与日粮变更管理
将鸡只从育雏舍转移到简易栖息棚时,需特别注意转群操作要点,以减少应激反应。转群后的初一周,应采用逐渐过渡的方式调整日粮,确保鸡群的健康发展。
05、后期育肥策略
在生态养殖的后期,育肥阶段,鸡群无需转群。此时, 提供育肥期管理策略,建议使用高能量低成本饲料,以提升鸡肉品质和市场售价。
▲ 育肥时机与饲喂管理
把握育肥时机至关重要,通常在上市前的20天进行育肥,确保鸡肉品质达到。同时, 合理饲喂育肥饲料,确保育肥效果并缩短育肥周期。
▲ 活动限制与喂料次数调整
育肥期间,应减少鸡群的运动量,通过缩小放牧地的围网范围来增加喂料次数,提升育肥效果。
06、免疫程序推荐
免疫程序对于保障黄鸡健康和市场稳定极为重要,需按计划进行免疫接种,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