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旧书市场可真得劲啊。”某个周末,机械专业的研二学生韩鑫彪从书市回来后感慨。那天他一口气买了14本书,花费仅39元。
95后女生郭芸琦是图书行业从业者。她经常在线上和线下旧书市集“淘”书,旧书在她的书中占比约80%。“很多二手书的价格更低,更何况看起来和新书差别不大。”
5月15日,“旧书新知·读书育人”高校旧书市集暨2025中关村毕业季特别板块走进国际关系学院;4月23日,2025金陵旧书市集在江苏南京开市……如今,旧书在线下书市备受青睐,身影遍及各个角落。不仅旧书市集在各地先后举办,在不以它为主要特色的很多书市,也会开设旧书板块。
线下市场活跃,线上平台同样如火如荼。目前,旧书网上交易平台孔夫子旧书网已有2200多万用户,且数据每日都在增加。现在每日新注册用户有6000人左右,3月份开学季,多的新注册了1.3万余人。
在新书层出不穷的今天,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旧书?旧书的魅力在哪里?
“淘”旧书的过程犹如开“盲盒”
郭芸琦对于旧书的关注始于大学。那时她喜欢去旧货市场或古玩城,有一次偶然看到了《乌龙院》,这是她小学时非常喜欢的漫画书。郭芸琦当即把书买了下来,她与旧书的故事就此开启。
“以前很多人不能接受旧书,觉得它们又脏又旧。”郭芸琦觉得,如今旧书市场比几年前更加规范,很多平台收到旧书后,会对书籍进行翻新,读者能够放心地购买。此外,如今旧书的展示平台更加丰富,便于读者了解信息,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旧书。
在孔夫子旧书网(以下简称“孔网”)总经理孙雨田看来,旧书展示平台的变化更多体现在线下。“以前二手书交易更多集中在线上,近年来线下交易更加活跃。”和线上购书不同,线下书市的现场体验感和互动性,有助于营造全民阅读的整体氛围,让更多的人看到二手书,增加对旧书的兴趣。
起初,韩鑫彪只知道潘家园有一个古玩市场,出于对铜币的兴趣,他来此闲逛,才知道这里有一个旧书市集。在此之前,他只在苏州逛过一家售卖二手书的书店。韩鑫彪坦言,价格是旧书吸引他的主要因素。平时他不会特意关注旧书市集,但如果刷到活动信息,就会来现场。
前不久,建筑行业从业者宁若安到山东济南旅游。她到附近的公园闲逛,意外发现了旧书市集。从防身术到照片制版工艺,再到揭秘大事件,那天她买了3本书。宁若安对旧书的关注始于学生时期,起因就是很多旧书的价格低。现在逛旧书市集已经成为宁若安的日常,平时喜欢“淘”带有插画或者封面、装帧比较漂亮的书。
宁若安觉得,“淘”旧书的乐趣是多层次的。从挑选、购买再到阅读,整个过程犹如开“盲盒”。每次到旧书市集,你不知道可以买到什么。很多旧书,如果你今天没买,下次再想买不一定能找得到。“旧书中不同于现在的思想逻辑和行为表述,还能够帮助我暂时跳出当前的社会框架,这对我是一种新的刺激。”
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研究院院长、中华谱牒文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尹小林认为,旧书具有多样性和不受约束性。很多旧书的版式和新书有所区别,这会给次阅读的读者带来新鲜感。此外,有些旧书具有收藏和保值功能。他关注到有一本1964年出版的连环画,初售价一毛六分钱,现在网上的价格已经达到1600元。“随着时间的推移,旧书保留的数量越来越少,想要收藏的人数量多,价格就会随之提高。”
不止于书,旧书承载的故事让人着迷
如果你同时打开一手书和旧书交易平台,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在新书评价页面,多数读者更关注图书的阅读价值、装帧质量等,而二手书的读者往往聚焦于书籍的前世今生:流转过程、笔记、扉页赠语等。
对于很多旧书的读者来说,旧书的魅力不止于书籍本身,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宁若安很喜欢在旧书中,找寻前人阅读的痕迹。有一次在王府井书店的旧书展区,她发现很多书中都以同样的方式夹杂着便签条,同时附有批注,有的书里还放有影音简报、买书发票等。意识到这一点后,她和朋友立刻化身侦探,在书架各处搜集同类图书。
在不断的线索收集中,原主人的形象逐渐变得立体起来。“这些书大多数和核物理相关,还有一些小说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