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审批模型
用于向政府部门展示项目与城市规划的适配性(如容积率、建筑密度、退距等),设计侧重数据准确性和空间逻辑清晰性,弱化装饰性,突出建筑与周边道路、市政设施的关系。
例:新区产业园规划模型需明确标注建筑高度、绿地率、消防通道宽度等关键数据。
房地产模型设计是 “技术准确性” 与 “沟通表现力” 的结合 —— 既需还原项目数据,又要通过材质、色彩、技术手段让受众快速理解项目价值。不同类型的模型需匹配不同场景需求,而新技术的应用(如 3D 打印、VR)正让模型从 “看” 向 “交互体验” 进化,成为房地产全链条(设计 - 营销 - 施工)的核心沟通工具。
城市规划模型的核心要素
模型需整合城市规划的关键系统,确保 “系统性” 而非孤立要素的堆砌:
土地利用系统
核心:用不同颜色 / 材质区分各类用地(如红色 = 商业、黄色 = 居住、绿色 = 生态绿地、棕色 = 工业),标注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
例:在新区模型中,用深绿色突出 “生态廊道”,明确其与周边建设用地的边界。
交通系统
核心:包含对外交通(高铁、高速、机场)、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公交站点、轨道交通等,用线条粗细 / 颜色区分等级(如黑色粗线 = 快速路,蓝色细线 = 步行街)。
关键:体现 “可达性”—— 如模型中用箭头标注主要人流方向,测试 “从居住区到地铁站的步行距离是否在 500 米内”。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学校、医院、图书馆、文化中心等,需体现 “服务半径”(如小学服务半径≤500 米)。
基础设施: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站等,需考虑与居住区的距离(如污水处理厂与居住区间距≥300 米)。
自然与生态要素
地形:用高低起伏的材质表现山地、平原、河流(如蓝色亚克力板模拟河道,沙土堆筑丘陵)。
生态保护:用特殊材质标注生态红线(如湿地、自然保护区),明确禁止开发区域。
历史与人文要素
对历史文化名城或片区,需突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传统街巷等,体现 “保护与更新” 的关系(如用深色材质标注历史街区,周边用浅色标注新建协调建筑)。
制作技术与工具
城市规划模型的制作需平衡 “性” 与 “表现力”,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1. 实体模型制作
材料:
基底:高密度泡沫板、木质底板(承载整体结构);
地表:ABS 板(模拟硬质地面)、植绒纸(模拟绿地)、亚克力板(模拟水面);
建筑:3D 打印模块(标准化建筑体块)、激光切割卡纸(表现建筑轮廓);
标注:金属线(交通线路)、LED 灯(重点区域高亮,如商业中心)。
工具:激光切割机(切割复杂地形或建筑轮廓)、3D 打印机(定制异形构件)、雕刻机(处理地形细节)。
2. 数字模型技术
GIS 平台:整合地理数据(地形、人口、交通流量),制作动态图层(如用 ArcGIS 叠加 “城市热岛效应” 与 “绿地分布” 的关系)。
BIM 技术:将建筑、市政设施等要素 “参数化”,可模拟施工过程或运营阶段的能耗、维护成本。
数字沙盘:结合投影技术,在实体模型上叠加动态影像(如模拟早晚高峰的交通流量变化、四季植被色彩转换)。
VR/AR 交互:用户通过 VR 眼镜 “进入” 虚拟规划场景,步行体验街道尺度、建筑高度,或用 AR 技术在实景中叠加规划方案(如在待开发空地的实景中,通过手机看到未来的建筑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