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设计模型
用于设计初期的方案推敲,多为抽象或简化表达,侧重空间关系探索,不追求细节还原。材质较灵活(如卡纸、泡沫、铁丝),可快速修改。
例:设计师用泡沫块搭建的建筑形态模型,用于测试楼栋布局对采光的影响。
城市规划模型的技术特点
尺度性
需严格遵循比例(如 1:10000、1:5000),确保要素间的空间关系与实际一致。例如 1:5000 的模型中,1 厘米代表实际 50 米,可准确测算 “两个地块的间距是否符合消防规范”。
系统性与关联性
强调 “牵一发而动全身”—— 任何要素调整需联动其他系统。例如:增加一条地铁线路,需同步调整周边地块的容积率(地铁站点周边可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并测试对地面交通流量的分流效果。
动态适应性(现代模型)
结合数字技术的模型可实现 “参数化调整”:输入人口增长数据,模型自动推演未来 10 年居住区的扩张范围;调整产业政策,模拟就业岗位变化对交通流向的影响。
多维度整合
不仅包含空间信息,还可叠加社会、经济数据(如通过数字模型关联 “地块房价”“人口密度”,点击模型中某片区即可显示 “该区域的平均收入与消费能力”)。
制作技术与工具
城市规划模型的制作需平衡 “性” 与 “表现力”,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1. 实体模型制作
材料:
基底:高密度泡沫板、木质底板(承载整体结构);
地表:ABS 板(模拟硬质地面)、植绒纸(模拟绿地)、亚克力板(模拟水面);
建筑:3D 打印模块(标准化建筑体块)、激光切割卡纸(表现建筑轮廓);
标注:金属线(交通线路)、LED 灯(重点区域高亮,如商业中心)。
工具:激光切割机(切割复杂地形或建筑轮廓)、3D 打印机(定制异形构件)、雕刻机(处理地形细节)。
2. 数字模型技术
GIS 平台:整合地理数据(地形、人口、交通流量),制作动态图层(如用 ArcGIS 叠加 “城市热岛效应” 与 “绿地分布” 的关系)。
BIM 技术:将建筑、市政设施等要素 “参数化”,可模拟施工过程或运营阶段的能耗、维护成本。
数字沙盘:结合投影技术,在实体模型上叠加动态影像(如模拟早晚高峰的交通流量变化、四季植被色彩转换)。
VR/AR 交互:用户通过 VR 眼镜 “进入” 虚拟规划场景,步行体验街道尺度、建筑高度,或用 AR 技术在实景中叠加规划方案(如在待开发空地的实景中,通过手机看到未来的建筑形态)。
江苏翔宇展览展示服务有限公司于1998年7月依法成立。经过全体员工的创业发展在淮海经济区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规模日益扩大。现已拥有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100多名专业技师, 江苏翔宇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并拥有实力团队,除了江苏省十个分公司,还在山东临沂、河南郑州设有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