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趋势与创新应用
随着技术发展,房地产模型设计正从 “静态展示” 向 “动态交互” 升级:
3D 打印 + AR:3D 打印物理模型基础上,通过 AR 叠加虚拟信息(如点击窗户显示日照时长);
BIM 全周期模型: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模型关联建筑数据(如某面墙的保温材料参数),实现 “数字孪生”;
VR 沉浸式体验:客户通过 VR 设备 “走进” 数字模型,直观感受户型空间和社区动线。
城市规划模型的分类(按尺度与内容)
城市规划模型的核心是 “匹配规划层级”,不同尺度的模型聚焦不同问题:
规划层级 模型类型 核心内容 尺度范围 典型应用场景
宏观(市域 / 县域) 城市总体规划模型 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如 “一主三副” 格局)、生态保护红线、重大交通干线(高铁、高速)、产业园区分布等。 1:10000~1:50000 政府决策会议(如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中观(片区 / 组团) 控制性详细规划模型 片区功能分区(居住 / 商业 / 工业)、路网密度、地块容积率、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医院)布局等。 1:2000~1:10000 片区开发论证(如新区起步区规划)
微观(街区 / 地块) 修建性详细规划模型 具体地块的建筑布局、绿地率、日照间距、出入口位置、地下空间利用(如停车场、管廊)等。 1:500~1:2000 项目落地审批(如居住区规划方案评审)
制作技术与工具
城市规划模型的制作需平衡 “性” 与 “表现力”,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1. 实体模型制作
材料:
基底:高密度泡沫板、木质底板(承载整体结构);
地表:ABS 板(模拟硬质地面)、植绒纸(模拟绿地)、亚克力板(模拟水面);
建筑:3D 打印模块(标准化建筑体块)、激光切割卡纸(表现建筑轮廓);
标注:金属线(交通线路)、LED 灯(重点区域高亮,如商业中心)。
工具:激光切割机(切割复杂地形或建筑轮廓)、3D 打印机(定制异形构件)、雕刻机(处理地形细节)。
2. 数字模型技术
GIS 平台:整合地理数据(地形、人口、交通流量),制作动态图层(如用 ArcGIS 叠加 “城市热岛效应” 与 “绿地分布” 的关系)。
BIM 技术:将建筑、市政设施等要素 “参数化”,可模拟施工过程或运营阶段的能耗、维护成本。
数字沙盘:结合投影技术,在实体模型上叠加动态影像(如模拟早晚高峰的交通流量变化、四季植被色彩转换)。
VR/AR 交互:用户通过 VR 眼镜 “进入” 虚拟规划场景,步行体验街道尺度、建筑高度,或用 AR 技术在实景中叠加规划方案(如在待开发空地的实景中,通过手机看到未来的建筑形态)。
工程案例方面:临沂市总体规划,蚌埠市总体规划,徐州经济开区总体规划,徐州龙华寺、徐州云龙山景区规划、徐州汉文化景区、国信地产、中铁未来城等大型政府及房产沙盘模型制作项目。
制作工艺方面:与国际模型行业专业标准接轨,加工精细,品质上乘。公司派专人监督建筑模型产品质量,以高标准严格要求制作流程的每道工艺,严把质量关,不放过一丝一豪的细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