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设计模型
用于设计初期的方案推敲,多为抽象或简化表达,侧重空间关系探索,不追求细节还原。材质较灵活(如卡纸、泡沫、铁丝),可快速修改。
例:设计师用泡沫块搭建的建筑形态模型,用于测试楼栋布局对采光的影响。
按呈现形式分类
物理模型
以实体材料制作,具有触感和视觉直观性,是传统营销和展示的主流形式。
优势:真实可触,适合现场静态展示;
局限:修改成本高,难以呈现动态信息(如日照变化)。
数字模型
通过软件构建的虚拟模型,可结合技术实现交互和动态演示,是现代设计与数字化营销的核心工具。
优势:可灵活修改、支持 AR/VR 交互、能模拟光照 / 人流等动态数据;
常用工具:SketchUp(快速建模)、3ds Max(精细渲染)、Revit(BIM 全周期模型)、Lumion(实时景观模拟)。
按比例分类
比例是模型设计的核心参数,需根据项目规模和展示需求确定:
大型社区 / 区域规划:1:500 - 1:2000(侧重整体布局,忽略细节);
中小型住宅 / 商业单体:1:100 - 1:300(平衡整体与局部,可呈现建筑形态和园林布局);
户型 / 室内模型:1:20 - 1:50(突出空间细节,如家具尺寸、门窗位置)。
房地产模型设计是 “技术准确性” 与 “沟通表现力” 的结合 —— 既需还原项目数据,又要通过材质、色彩、技术手段让受众快速理解项目价值。不同类型的模型需匹配不同场景需求,而新技术的应用(如 3D 打印、VR)正让模型从 “看” 向 “交互体验” 进化,成为房地产全链条(设计 - 营销 - 施工)的核心沟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