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设计模型
用于设计初期的方案推敲,多为抽象或简化表达,侧重空间关系探索,不追求细节还原。材质较灵活(如卡纸、泡沫、铁丝),可快速修改。
例:设计师用泡沫块搭建的建筑形态模型,用于测试楼栋布局对采光的影响。
技术趋势与创新应用
随着技术发展,房地产模型设计正从 “静态展示” 向 “动态交互” 升级:
3D 打印 + AR:3D 打印物理模型基础上,通过 AR 叠加虚拟信息(如点击窗户显示日照时长);
BIM 全周期模型: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模型关联建筑数据(如某面墙的保温材料参数),实现 “数字孪生”;
VR 沉浸式体验:客户通过 VR 设备 “走进” 数字模型,直观感受户型空间和社区动线。
方案概念模型的分类(按表达重点)
1. 形态探索模型
聚焦建筑或场地的整体造型与轮廓,用于测试形态的视觉平衡、比例关系或与环境的呼应。
特点:以几何体块为主,强调 “体积感” 和 “空间张力”;
例:用泡沫切割出高低错落的长方体,模拟建筑群的天际线韵律。
2. 空间关系模型
探索内部功能分区、流线组织或外部场地互动,侧重 “空间如何被使用”。
特点:常用透明 / 半透明材料(如亚克力、纱网)表现空间层次,用线条标注流线;
例:用分层卡纸搭建的商业综合体模型,每层用不同颜色区分零售、餐饮、办公区,用红线标出客流动线。
3. 环境响应模型
表达项目与自然环境(地形、光照、风向)或城市肌理的关系。
特点:会融入场地要素(如坡度模型、植被简化符号);
例:用沙土堆出场地等高线,再用纸板建筑模型测试不同朝向对日照的利用效率。
4. 概念符号模型
用隐喻性材料或形态传递设计理念的精神内核,抽象程度。
特点:常结合艺术化表达,甚至脱离实际尺度;
例:用缠绕的铁丝表现 “流动的公共空间” 概念,或用破碎的镜片象征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方案概念模型的核心是 “为创意服务”,流程灵活但需紧扣设计目标:
明确核心概念
先提炼方案的核心诉求(如 “如何解决场地高差”“如何实现人车分流”),模型需围绕这一诉求展开,避免无意义的细节堆砌。
选择表达语言
根据概念特性选择形态、材料和比例:
若概念是 “流动性”,可用曲线造型 + 透明材料;
若概念是 “模块化组合”,可用相同单元的几何体块拼接。
快速搭建与测试
先做小比例草图或迷你原型,测试核心想法是否可行(如用黏土捏出大致形态),再放大制作。过程中鼓励 “边做边改”,通过触摸和观察发现空间问题(如某处通道过窄)。
强化概念传递
用辅助手段突出核心(如用不同颜色标注重点区域,用箭头指示流线),但避免过度装饰 —— 概念模型的 “留白” 反而能引导观者聚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