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柜:直接安装在墙上,能使参观者近距离观赏文物,丰富了现代博物馆的展陈形式。小型悬挂柜用于展示体积小的文物,如动物标本、徽章等;大型悬挂柜可展示数量更多的文物。
设计原则
性:是根本原则,保护文物是初衷。要保证文物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对于光源敏感的文物,需确保灯光照明亮度在范围内。展具和展架要固定牢固,选择无害的材料,合理规划文物入柜顺序。
准确性:旨在确保柜内设计能够准确传达展览主题及文物内涵。根据展览的内容文本进行规划,考虑如何有效地展示文物、组织文物布局、使用文字和图像辅助解释文物等,引导观众视线,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读。
艺术性: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文物内容的定位与艺术表达至关重要。从视觉角度来看,柜内空间应保持统一的色调、和谐的材质、稳定的视线以及适当的陈列密度,创造出真实自然的展示场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
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取和实际的布展工作中。选取环保、可重复利用的设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考虑文物的入柜顺序,降低文物在陈列过程中产生的损害风险,提前考虑更替文物的可行性。
强化文物叙事与沉浸式体验
还原历史语境
通过搭建与文物相关的场景(如古代村落、墓室、工坊等),直观展现文物的使用场景或文化背景。例如:
西安半坡博物馆的 “半地穴式房屋” 场景展柜,将陶器、骨器置于复原的居住环境中,观众可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方式。
增强故事性与代入感
场景中的道具、灯光、音效与文物形成联动,构建 “可感知” 的历史场景。如:
大英博物馆 “埃及亡灵书” 场景展柜,通过模拟墓室壁画、棺椁陈设及诵经音效,让观众直观感受古埃及人对来世的信仰。
灵活适应不同文物类型
大型 / 组合文物展示
可容纳体积较大或需组合陈列的文物(如古代车马、建筑构件),避免拆分展示导致的信息缺失。例如:
秦始皇陵铜车马博物馆的场景展柜,将两辆青铜车马置于模拟的古代车驾场景中,还原皇室出行的仪仗规格。
动态场景与文物互动
结合机械装置或多媒体技术,让场景 “动起来”。如: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 “恐龙时代” 场景展柜,通过电动恐龙模型、震动地面及背景音效,展现恐龙生活的生态环境,增强科普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