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抽查与人工复核
选举结束后,可随机抽取部分电子选票机的数据,与纸质备份或人工计票结果对比,验证系统的准确性和匿名性,同时避免大规模暴露选票细节。
电子选票机通过技术加密、物理隔离、流程分权、法律约束的多重机制,构建了 “身份 - 选票” 的隔离墙。其核心逻辑是:让系统仅知道 “有人投了票”,但永远不知道 “谁投了谁”。这种设计既满足了现代选举的效率需求,又通过技术手段守护了民主的基石 —— 选民隐私。
区块链分片传输(可选)
部分系统将投票数据拆分为多个碎片,通过区块链网络的不同节点传输:
每个节点仅存储碎片的哈希值,而非完整数据;
黑客需同时攻击超过 51% 的节点并破解所有碎片加密,才能还原数据,这在分布式网络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案例:爱沙尼亚电子选举系统采用类似技术,数据经分片加密后通过数千个政府服务器节点传输,单点攻击无效。
数据库多层加密
投票数据存储时采用 “加密 + 混淆 + 分片” 三重防护:
原始数据先经 AES 加密;
加密后的数据被随机混淆(如打乱字段顺序);
混淆后的数据分片存储在不同物理服务器上,需同时获取所有分片并解密才能还原。
即使黑客入侵单一服务器,获取的也只是无意义的密文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