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类基础油
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但PAO边界润滑性差。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克服。
V类基础油
除I~IV类基础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烃类、酯类、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统称V类基础油 。
21世纪对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要求主要有:热氧化安定性好、低挥发性、高黏度指数、低硫/无硫、低黏度、环境友好。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的I类润滑油基础油已不能满足未来润滑油的这种要求,加氢法生产的II或III类基础油将成为市场主流。
润滑油基础油的几点使用误解,就润滑基础油本身而言的话,是可以分为三大类的,分别是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以及植物油基础油这三个类别,因此我们在使用润滑油基础油的时候,特别是在选择的时候,有很多方面需要重点考虑,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预防在日常使用中造成各种不良,基础油产品的特性及应用,由于基础油占据整个润滑油在总量上的八成,很多人都知道润滑油在质量上,主要还是取决于基础油的主要质量,而质量较高的基础油必须具备很高的精制程度,其中含有的水分、残炭和机械的杂质等,都可以测定并反映出基础油的优劣,具体的分析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水分,水分主要指的是润滑油中整个含水量的百分比,正常情况下也指的是重量的百分数,而润滑油中含有的水分,对直接对油膜的形成造成影响,导致整个润滑的效果变得更差,并对有机酸造成金属出现腐蚀的速度,严重的对设备造成腐蚀,促使油品出现较多的沉渣。简单点说是润滑油中的水分含量越少代表越好,在国外很多大型的是有公司和企业,在过去会将根据原油的性质,加入不同的加工工艺,将基础油区分为中间基的基础油、石蜡基的基础油和环烷基的基础油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主要都是以发动机的机油来作为主要的项目,因为润滑油比较趋向于低黏度、通用化和多极化发展,所以在对于基础油的黏度指数上,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和标准,传统的基础油在分类上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趋势了。对此,国外很多大型的石油公司,则按照基础油的黏度来对其进行指数的大小分类,但是却没有明确的较为严格的标准。
润滑油基础油分为五类,这五类各有什么区别和优点
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bai,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