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企业 产品 知识
国内国际财经房产汽车产经农业科技IT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娱乐女人军事游戏区块链
外国青年搭上中国发展“顺风车” 中国青年报     2022-09-14 13:16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好比是一列动能更强、载重力更大的‘中国快车’,正在加快驶向新的目标。我们欢迎各国一路同行,共创繁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向各国朋友发出了邀约,邀请他们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过去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各国青年为中国的开放包容所吸引、来到中国,成为中国开放包容发展成就的见证者、学习者和传播者。   “我在这里被接纳”   2008年,高中毕业后只身来中国旅游的韩国首尔青年金峻范(Kim Junbum),很快决定申请北京的大学。他当时没想到,这个决定让他在北京海淀学习、创业,迄今已经待了11年。   金峻范2013年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留学开始,就思考在中国创业的有关问题。参观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时他了解到,中国公安部2016年就推出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出入境政策措施,按照相关政策,金峻范不再需要先工作两年就可以拿到“创业签证”。2019年出台的《海淀区集群注册平台工作机制(试行)》,则让他解决了企业注册、办公场所和落户启动资金等难题。   2019年7月,金峻范成立了北京韩半岛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年就为上千名中韩青年进行了创业培训,与40余家韩国科技创业企业对接,并在疫情期间与中韩两国政府合作了13个线上项目。“在中国创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这里容得下所有人。”金峻范非常喜欢“容”字的含义,“中国有句古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大也有兼容并包的传统。”在他看来,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和发展,正是得益于“容”。   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亲、诚、惠、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周边外交工作突出的理念,文明互鉴、包容互谅、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不仅令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全方位发展,更令一个个像金峻范这样的邻国青年共享到了中国发展机遇。   来自巴基斯坦的海龙(Haroon Hayat),也希望借“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在中国创业。2017年来中国留学前,海龙在巴基斯坦经营一家小型钢铁公司,父亲的一位从事中巴贸易的朋友将他吸引到了中国。过去5年间,在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海龙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一起学习,“这里的文化多样性是我之前想象不到的,也让我受益匪浅。”海龙说,中国和巴基斯坦是铁杆朋友,共建“一带一路”让和他一样来华留学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大有作为。他已将关注点瞄向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希望成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开放的中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来华留学、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用自身经历向世界讲述着一个更客观、更开放的中国发展故事,也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正如金峻范所言,希望那些对中国抱有偏见的人可以改变错误的刻板印象,“我在这里被接纳,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中韩青年可以相互接纳。”   把“脱贫梦”带回乌干达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正如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上所说,“中国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实现了自己的千年脱贫梦,我希望把中国脱贫的经验带回祖国。”2019年,乌干达女孩萨拉(Sarah Marjorey Kisakye)带着这一梦想来到中国传媒大学留学。2021年,萨拉和其他外国青年代表前往云南省的麻栗坡、金平等地,了解当地减贫和农业发展情况。萨拉说:“乌干达有很多部落,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曾因战争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脱贫和乡村振兴经验非常值得乌干达借鉴——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初衷。”   那次云南之行,中国外交部助力麻栗坡县脱贫建设的产业园区——嘉铭茶园合作社,给萨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萨拉了解到,园区成立以来,每年为社区创造600万元人民币(约93万美元)的收益,成功帮助周边235个家庭脱贫,一些当地农民还通过互联网销售石斛、茶叶等产品。2021年3月11日,萨拉采写的报道在乌干达第一大报《新愿景报》刊登。在她看来,中国为广大非洲国家树立了一个可借鉴的榜样,“也许有人会说非洲缺少资本、技术和工艺,中国最初也一样,最终却成功‘逆袭’。我相信,包括乌干达在内的所有非洲国家同样也能实现减贫。”   在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四点主张时,提到“共享减贫脱贫经验”,宣布与非洲国家共同实施“减贫惠农工程”,体现中国与非洲深化减贫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意愿和决心。   今年正值中乌建交60周年,萨拉从未忘记她来中国的初衷,“通过新闻写作向乌干达读者分享我在中国的体验,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发挥引领作用   为了找到“中国生态环境如何变好了”的答案,4年前,厄瓜多尔青年哈文(Roberto Xavier Supe Tulcan)申请来中国读博,今年是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的最后一年。哈文说,在中国的这几年,他收获的远不止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环境治理的实践成果。   “起初,你可能认为(中国)农村欠发达,缺乏资源;但当你身处其中,这种想法就不复存在了。”哈文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多次提起不久前他参加“国际青年中国行·云南”活动时参观的古生村科技小院。“科技小院通过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帮助农民增收,还通过分析农业污染源实现了生态保护,为其他有类似问题或有相同目标的地区树立了榜样。”得知科技小院项目未来会被打造成开放性、国际化的平台,哈文更加坚定了毕业后继续留在中国的想法。他说:“厄瓜多尔是一个小国,自然环境复杂。我希望有机会到科技小院项目中参与科研成果转化,以后将我在中国学到的经验带回我的国家,成为有能力负责环境治理项目的人。”   哈文清楚地知道,近十年来,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以大国外交和多边合作方式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并积极引导推进《巴黎协定》后续谈判进程。中国还通过切实行动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如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2021年会见西班牙外交大臣时所说:“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是踏实行动派 。”   “中国希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哈文说,“中国环境治理的理念和经验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整个世界,因为我们都在一个共同体中。中国已经给全球环境治理‘打了样’,各国没有理由不‘抄作业’。”

免责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