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板的电镀工艺是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通常包括酸性光亮铜电镀、镍/金、锡等工艺。本文将详细介绍电镀工艺中的技术、流程以及具体操作方法。
02、浸酸工艺
浸酸工艺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板面氧化物,活化板面。通常,酸液浓度维持在5%左右,有时会达到10%,旨在防止水分带入导致的槽液硫酸含量波动。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酸浸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板面氧化。此外,若酸液变得浑浊或铜含量过高,应及时更换。
垂直电镀工艺的局限性:
究其原因,这主要与电镀过程中的电流分布有关。在实际操作中,孔内电流往往呈现腰鼓形分布,即从孔边到孔中央逐渐减弱。这种分布特点导致大量铜沉积在表面与孔边,而孔中央所需铜层厚度则难以达到标准。严重时,铜层过薄或无铜层,给多层板的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垂直电镀工艺在电流分布上存在问题,影响铜层的均匀沉积,尤其在高纵横比条件下。
水平电镀技术的产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业内外纷纷探索深孔电镀技术的改进措施。在高纵横比印制电路板电镀铜工艺中,通过加入优质添加剂、适度空气搅拌和阴极移动等手段,配合低电流密度条件,成功扩大了孔内电极反应控制区,从而提高了电镀添加剂的效果。此外,阴极移动还有助于提升镀液的深镀能力,增加镀件的极化度,使晶核形成速度与晶粒长大速度相互平衡,最终获得高韧性铜层。
然而,随着通孔纵横比的进一步增大或深盲孔的出现,这些工艺措施逐渐显得力不从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平电镀技术应运而生。这一技术是在垂直电镀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颖电镀技术,通过制造相适应的水平电镀系统,配合改进的供电方式和辅助装置,能够显示出比垂直电镀法更为出色的功能作用。
电镀原理与基本流程:
水平电镀与垂直电镀在方法和原理上虽有所差异,但核心要素相似。它们都依赖阴阳两极的设定,通过通电引发电极反应,使得电解液中的主成分发生电离。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电极反应区的负极移动,而负离子则向正极移动,从而形成金属沉积镀层并释放气体。
在水平电镀过程中,镀液中的铜离子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输送到阴极附近:一是靠扩散作用,二是靠离子迁移,三是靠主体镀液的对流作用及离子迁移。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水平电镀的基本原理。水平电镀通过电流反应沉积金属,借助于对流、离子迁移等手段实现镀层均匀。
